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华蔓茶藨子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华蔓茶藨子

中文学名:华蔓茶藨子

拉丁学名:Ribes fasciculatum Sieb.

et Zucc. var. chinense Maxim.

界:植物界

门:被子植物门 Angiospermae

纲:双子叶植物纲 Dicotyledoneae

亚 纲:原始花被亚纲 Archichlamydeae

目:蔷薇目 Rosales

亚 目:虎耳草亚目 Saxifragineae

科:虎耳草科 Saxifragaceae

亚 科:茶藨子亚科 Ribesioideae

属:茶藨子属 Ribes

亚 属:单性花亚属 Subgen. Berisia

种:簇花茶藨子 Ribes fasciculatum

组:簇花茶藨子组 Sect. Hemibotrya

华蔓茶藨子(huá màn chá biāo zǐ,学名 Ribes fasciculatum Sieb. et Zucc. var. chinense Maxim.),别名华茶藨子虎耳草科茶藨子属植物。 高1-2米,老枝紫褐色,片状剥裂,小枝灰绿色,叶互生成簇,生于短枝,圆形,3-5裂,裂片阔卵形,具稀疏牙齿,叶长2.5-4cm,宽与长几相等,叶基微心形,两面疏生柔毛,下面脉上密生柔毛,叶柄长1-2cm,具柔毛。 花簇生,单性,雌雄异株,雄花4-9朵,雌花2-4朵,生于叶腋,花黄绿色,花瓣5,极小,半圆形,雄蕊5,花丝极短,花期4-5月,果熟期8-9月。 分布于崂山昆嵛山荣成县槎山。喜光性中等,稍耐荫,多生于山坡疏林中。 观果植株,成熟果实含糖可鲜食。 [1]

华蔓茶藨子形态特征

簇花茶藨子(原变种)

落叶灌木,高达1.5米;小枝灰褐色,皮稍剥裂,嫩枝开展,无毛或有疏柔毛,老时脱落,无刺;芽小,卵圆形或长卵圆形,长2-5毫米,先端急尖,具数枚棕色或褐色鳞片,外面无毛。

叶近圆形,长 (2) 3-4厘米,宽 (2.5) 3.5-5厘米,基部截形至浅心脏形,两面无毛或疏生柔毛,边缘掌状3-5裂,裂片宽卵圆形,先端稍钝或急尖,顶生裂片与侧生裂片近等长或稍长,具粗钝单锯齿;

叶柄长1-3厘米,被疏柔毛。花单性,雌雄异株,组成几无总梗的伞形花序;雄花序具花2-9朵;雌花2-4 (6) 朵簇生,稀单生;花梗长 (3) 5-9毫米,具关节,无毛,稀于关节以下部分微具柔毛;

苞片长圆形,长5-8毫米,宽2-3.5毫米,先端钝或稍微尖,微被短柔毛,具单脉,早落;花萼黄绿色,外面无毛,有香味;萼筒杯形,长2-3毫米,宽稍大于长或几相等,萼片卵圆形或舌形,长2-4毫米,宽1.5-3毫米,先端圆钝,花期反折;

花瓣近圆形或扇形,长1.5-2毫米,宽稍大于长,先端圆钝或平截;雄蕊长于花瓣,花丝极短,花药扁椭圆形;雌花的雄蕊不发育,花药无花粉;子房梨形,光滑无毛,雄花的子房退化;花柱先端2裂。

果实近球形,直径7-10毫米,红褐色,无毛,味欠佳。花期4-5月,果期7-9月。[2]

分类文献

var. chinense Maxim. in Bull. Acad. Sci. St. Petersb. 19: 264. (in Mel. Biol. Acad. Sci. St. Petersb. 9: 237. 1873) 1874; Ito in Tokyo Bot. Mag. 14: 105. 1900; Jancz. in Mem. Soc. Phys. Hist. Nat. Geneve 35. 3: 397. fig. 116 d-f. 1907; Rehd. in Journ. Arn. Arb. 5: 163. 1924; Nakai, Fl. Sylv. Kor. 15: 30. tab. 1. 1926; 中国高等植物图鉴2: 117. 图1964. 1972; 秦岭植物志1 (2): 446. 图381. 1974; 中国树木志 2: 1577. 1985. ——R. billiardii Carr. in Rev. Hort. Paris 1867: 140. 1867. ——R. chifuense Hance in Journ. Bot. 13: 36. 1875. ——R. fasciculatum auct. non Sieb. et Zucc. 1845: Jancz. in Engl. Bot. Jahrb. 36 (beibl. 82): 52. 1905.

华蔓茶藨子生长习性

生长于海拔700-1300米的山坡林下、林缘或石质坡地。[3]

华蔓茶藨子分布范围

分布在陕西山阳南五台山终南山眉县太白山宝鸡)、甘肃天水)、山东崂山昆嵛山)、江苏南京镇江句容江浦)、安徽黄山)、浙江杭州普陀山天目山宁波昌化)、江西庐山)、河南嵩县)、湖北竹溪)。[4]

日本朝鲜也有分布。模式标本采自中国北部。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