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川石窟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剑川石窟位于云南剑川石宝山中,始凿于南诏时期。石窟分布在石钟寺、沙登村、狮子关三个地点,共十七窟,造像一百三十九躯。内容分为两类:一是佛教题材,如佛、菩萨、观音、天王、明王、力士、胁侍、罗汉等;一是世俗题材,如南诏王、清平官、醉酒汉、“阿央白”等。
石窟特点
山中开凿于唐宋年间的石窟,享有“西南敦煌”的美誉[1],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些艺术瑰宝有:17个雕刻精细、形象生动、内容独特、地方民族色彩浓郁的石窟。这些石窟分布在石宝山的石钟寺、狮子关、沙登箐3处,绵延六七公里的地带,约造像140躯。石窟所选细奴逻、阁逻凤、异牟寻三代南诏国主,是三个极有代表性的人物。透过这些形象,反映了南诏一代历史。它既是南诏艺术珍品,也是富贵的民族史料,为后人研究南诏的政治、军事、文化,以至服饰、风尚等都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其次是栩栩如生的宗教人物。在石窟中雕像最多的,是宗教人物。如观音、阿难、迦叶、文殊、普贤、八大名王、多闻天王、增长天王等等。这些形象,大都雕刻精细,形象生动各有个性。如,同是观音,在雕刻家的手下,形象各不相同:有悉面观音、甘露观音、细腰观音等等。到石宝山旅游的最佳时间是农历7月末8月初,一年一度的传统歌会令人流连忘返。剑川距昆明499公里,大理汽车客运站有班车前望剑川。
建造年代
石窟有“天启十一年七月廿五日”题记1处,南诏国的天启十一年相当于唐武宗会昌元年(841),一说相当于唐宣宗大中四年(850);另有大理国时期题记3处,有年号的“盛德四年”相当于南宋孝宗淳熙六年(1179);可见剑川石窟开造年代是公元 9世纪中叶至12世纪后半叶,为南诏国和大理国时期(649~1253)遗存的少数民族石窟艺术。
南诏王造像
共有3处。石钟寺区的第2窟《阁逻凤出行图》,高1.46米,宽1.52米,共雕16人,为剑川石窟群中人数较多的窟。窟形为仿厅堂建筑,厅堂中央的双龙头椅上,盘坐着南诏王阁逻凤,头戴高冠(头囊),右侧结跏跌坐着王弟阁陂和尚,左右簇拥着披虎皮衣、插猫牛尾的武士战将,筋肉暴起,装束紧牢,大鼻子,宽嘴唇,再配上圆圆的脸,形象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王座两旁雉□双举,旌旗飘动,表现了南诏王出行在此坐朝的场面。由于雕刻匠师们非常熟悉南诏的宫廷生活,又掌握了熟练的石雕技巧,所以能够将南诏宫廷的一个宏大场面,栩栩如生地呈现在观者的眼前。
狮子关区第1窟亦雕刻南诏王造像。窟高仅0.6米,在平座上雕刻5人,其中戴高冠蓄胡须的是国王,旁边戴莲花冠的是王后,面肤均丰满。中间坐一小孩,左右两侧亦坐男女孩各一人。座后有屏障,绘红绿两色帐幔,据屏障上石刻题记推断,此窟应是南诏早期首领细奴逻的全家造像[2],俗称全家福。把南诏王的家庭情景刻画入微,充满人间生活气息,这在石窟艺术中尚不多见。
视频
剑川石窟 相关视频
参考文献
- ↑ 西南敦煌---石宝山,360个人图书馆,2013-9-30
- ↑ 雕刻在石头上的文化史:剑川石窟造像欣赏,中国美术家网,2019-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