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兰属

兰属(学名:Cymbidium)是兰科植物,分布于亚热带和热带亚洲(如印度北部、中国、日本、马来西亚、菲律宾与婆罗洲)以及澳洲北部,通常生长于气候凉爽的高海拔地区。温带产者多为地生兰,包括春兰蕙兰建兰寒兰墨兰菅草兰春剑线叶春兰8个原生种,在中国古代有数千年栽培鉴赏的历史。世界上最早的两部兰花专著是写成于1233年的《金漳兰谱》和1247年的《兰谱》,专门论述了蕙兰属地生兰种类及栽培经验方法。 本属的地生种类,如春兰、蕙兰、寒兰、建兰、墨兰等,在中国有一千余年的栽培历史。世界上最早的两部兰花专著,即《金漳兰谱》(1233)和《兰谱》(1247),就是专门论述兰属地生种类及其栽培经验的。[1]

目录

形态特征

附生或地生草本,罕有腐生,通常具假鳞茎;假鳞茎卵球形、椭圆形或梭形,较少不存在或延长成茎状,通常包藏于叶基部的鞘之内。

叶数枚至多枚,通常生于假鳞茎基部或下部节上,二列,带状或罕有倒披针形至狭椭圆形,基部一般有宽阔的鞘并围抱假鳞茎,有关节。

除了极个别的腐生种类外,兰属植物都具有绿色的叶片。兰属植物每个假鳞茎着生的叶片的数目,因种而异。如建兰、珍珠矮等的叶片只有2-4片,春兰4-6片,送春、蕙兰可多达10片以上。大雪兰、独占春等的叶片数不定,新叶不断发出,老叶不断枯萎。叶片在假鳞茎上着生的姿态,也因种而异,大致可以分为:直立叶、半直立叶、垂叶等四类。

  1. 直立叶——也称立叶,叶片直立或斜上生长,完全不弯曲,如通海剑兰珍珠矮保山建兰等。
  2. 半直立叶——叶片斜上生长,仅达叶片3/4以上长度向外弯斜,如春剑丘北冬蕙兰蜜蜂兰等。
  3. 半垂叶——叶片斜上生长,达叶片1/2以上长度向外弯曲,如春兰、建兰、墨兰、寒兰、莲瓣兰多花兰虎头兰等。
  4. 垂叶——叶片斜出,仅达叶片1/3以上长度即向外弯曲。

兰属植物的叶片多数为带状或线形,上下几乎等宽,叶基部稍窄,叶先端渐尖,没有明显的叶柄。但有部分种类叶基部的颜色明显浅于或深于上部叶片的颜色,有个明显的分界线,俗称“关节”。如西藏虎头兰“关节”以下颜色明显较浅,邱北冬蕙兰则明显较深,形成紫色的“细柄。”叶片的长短、宽窄,叶基横切面的形状等因种而异。叶片最宽的可达3-4cm,如西藏虎头兰、多花兰;而狭小的仅0.5cm左右,如线叶春兰、莲瓣兰。叶片最长的可达1.2m以上,如长叶兰;叶片最短的仅15-20cm,如部分春兰、建兰、珍珠矮等。有的叶片平展,如墨兰、寒兰、春兰等;有的沿中脉折起,尤其是叶基部分,横切面呈“V”形,如蕙兰、送春、套叶兰、春剑等。带状叶片的叶尖多数为渐尖,但也有个别种类叶片先端具有尖缺刻,俗称“剪刀口”,如大雪兰、独占春、硬叶兰等。兰属植物中,仅有兔耳兰和无齿兔耳兰两种不具带状(或线形)的叶片,而是具有叶柄的椭圆形叶片。

兰属的叶片有厚有薄,有草质、革质和厚革质之分。大凡附生种类质地都较厚,如硬叶兰、纹斑兰属于厚革质;虎头兰、蜜蜂兰属于革质;而地生种类质地较薄,如春兰、蕙兰、建兰、寒兰等属于草质。兰属的叶片多少都成二列排列,两边分开,几乎在一个平面上。叶片在假鳞茎上只长出一次,在一定的时间内长成,不会随着生长发育而再增加叶片的数目(大雪兰、独占春除外)。也就是说,新叶只能从新生的假鳞茎上生长出来,老的假鳞茎是不能再生长新叶的。兰属的叶片颜色在黄绿至墨绿之间,色泽深浅的不同既因种而异,也与生长环境的光照强度有关。

虎头兰、蜜蜂兰一般多为黄绿色;而墨兰、通海剑兰则为墨绿色。同一个种类因生长在光照较强处,则叶色较浅;而生长在光照较少的地方则叶色较深。一些兰属的种类叶面光滑,看上去有光泽,如建兰、墨兰、蜜蜂兰、寒兰等;而另一些种类的叶片,用手触摸显得粗糙,且无光亮,如蕙兰、送春、春剑等。

兰属的叶脉是典型的单子叶植物的平行脉。有的种类主脉明显,叶面横切面略呈“V”形,而侧脉不明显;有的种类除中脉外,两侧还具1-2对较明显的侧脉,如墨兰。

兰属的叶缘,有的种类全缘,无锯齿,如墨兰、寒兰等;而有些种类叶绿有细锯齿或粗锯齿,如春剑、蕙兰、送春、通海剑兰等。

花葶侧生或发自假鳞茎基部,直立、外弯或下垂;总状花序具数花或多花,较少减退为单花;花苞片长或短,在花期不落;花较大或中等大;萼片与花瓣离生,多少相似;唇瓣3裂,基部有时与蕊柱合生达3-6毫米;侧裂片直立,常多少围抱蕊柱,中裂片一般外弯;唇盘上有2条纵褶片,通常从基部延伸到中裂片基部,有时末端膨大或中部断开,较少合而为一;蕊柱较长,常多少向前弯曲,两侧有翅,腹面凹陷或有时具短毛,花粉团2个,有深裂隙,或4个而形成不等大的2对,蜡质,以很短的、弹性的花粉团柄连接于近三角形的粘盘上。

种类分布

全属约48种,分布于亚洲热带与亚热带地区,向南到达新几内亚岛和澳大利亚。中国有29种,广泛分布于秦岭山脉以南地区。 [1]

代表物种

建兰 Cymbidium ensifolium (L. ) Sw.

地生植物;假鳞茎[注 1]卵球形,长1.5-2.5厘米,宽1-1.5厘米,包藏于叶基之内。叶2-4 (-6)枚,带形,有光泽,长30-60厘米,宽1-1.5(-2.5)厘米,前部边缘有时有细齿,关节位于距基部2-4厘米处。花葶从假鳞茎基部发出,直立,长20-35厘米或更长,但一般短于叶;总状花序具3-9(-13)朵花;花苞片除最下面的1枚长可达1.5-2厘米外,其余的长5-8毫米,一般不及花梗和子房长度的1/3,至多不超过1/2;花梗和子房长2-2.5(-3)厘米;花常有香气,色泽变化较大,通常为浅黄绿色而具紫斑;萼片近狭长圆形或狭椭圆形,长2.3-2.8厘米,宽5-8毫米;侧萼片常向下斜展;花瓣狭椭圆形或狭卵状椭圆形,长1.5-2.4厘米,宽5-8毫米,近平展;唇瓣近卵形,长1.5-2.3厘米,略3裂;侧裂片直立,多少围抱蕊柱,上面有小乳突;中裂片较大,卵形,外弯,边缘波状,亦具小乳突;唇盘上2条纵褶片从基部延伸至中裂片基部,上半部向内倾斜并靠合,形成短管;蕊柱长1-1.4厘米,稍向前弯曲,两侧具狭翅;花粉团4个,成2对,宽卵形。蒴果狭椭圆形,长5-6厘米,宽约2厘米。花期通常为6-10月。

产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南、广东、海南、广西、四川西南部、贵州和云南。生于疏林下、灌丛中、山谷旁或草丛中,海拔600-1800米。广泛分布于东南亚和南亚各国,北至日本。

=== 蕙兰 Cymbidium faberi Rolfe

===

地生草本;假鳞茎不明显。叶5-8枚,带形,直立性强,长25-80厘米,宽(4-)7-12毫米,基部常对折而呈v形,叶脉透亮,边缘常有粗锯齿。花葶从叶丛基部最外面的叶腋抽出,近直立或稍外弯,长35-50(-80)厘米,被多枚长鞘;总状花序具5-11朵或更多的花;花苞片线状披针形,最下面的1枚长于子房,中上部的长1-2厘米,约为花梗和子房长度的1/2,至少超过1/3;花梗和子房长2-2.6厘米;花常为浅黄绿色,唇瓣有紫红色斑,有香气;萼片近披针状长圆形或狭倒卵形,长2.53.5厘米,宽6-8毫米;花瓣与萼片相似,常略短而宽;唇瓣长圆状卵形,长2-2.5厘米,3裂;侧裂片直立,具小乳突或细毛;中裂片较长,强烈外弯,有明显、发亮的的乳突,边缘常皱波状;唇盘上2条纵褶片从基部上方延伸至中裂片基部,上端向内倾斜并汇合,多少形成短管;蕊柱长1.2-1.6厘米,稍向前弯曲,两侧有狭翅;花粉团4个,成2对,宽卵形。蒴果近狭椭圆形,长5-5.5厘米,宽约2厘米。花期3-5月。

产陕西南部、甘肃南部、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河南南部、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和西藏东部。生于湿润但排水良好的透光处,海拔700-3000米。尼泊尔、印度北部也有分布。

主要价值

本属的地生种类,如春兰、蕙兰、寒兰、建兰、墨兰等,在我国有一千余年的栽培历史。世界上最早的两部兰花专著,即《金漳兰谱》(1233)和《兰谱》(1247),就是专门论述兰属地生种类及其栽培经验的。近年来,大花附生种类,如虎头兰、黄蝉兰、独占春等也受到很大的重视。主要以大花种类为亲本,杂交培育出来的大花蕙兰品种系列,有很高的观赏价值,是当今花卉市场上最受欢迎的品种之一。

早在二千四百多年前,孔子自卫返鲁,隐谷之中,见蕙独茂,曾说:兰当为王者香草。于是“王者香”便成了兰花的别名了。爱国诗人屈原更是兰花的爱好者,从《楚辞》的诗句中可以看出,他不仅种兰,而且佩兰、咏兰,以兰蕙自比。

注释

  1. “假鳞茎”:假鳞茎pseudobulb,指兰科(Orchidaceae)植物变态的茎,通常卵球形至椭圆形,肉质,绿色或有时为其他色泽,是贮存养分和水分的地方。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