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結奠安宮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五結奠安宮,是位於臺灣宜蘭縣五結鄉五結村的土地祠,其主神為以豺狼為坐騎的土地公。
沿革
此廟創建於道光年間,由仕紳張俶南倡議創建。當年建立時,為求開墾蘭陽平原順利,建廟時供俸以豺獸為坐騎的土地公,希望招財。因「豺」的發音與「財」相同。廟方曾有廿公頃土地,後因耕者有其田、公地放領政策,只剩二點二公頃,但土地都位該鄉市區,得以出租增加寺廟收益。
2003年,廟方計畫由一百八十七名信徒在農曆尾牙前夕的土地公慶典時投票,以決定用現有的新台幣一千萬元購買附近一百卅坪大的私有地來增加腹地,抑或籌款到三千萬元重建已三次翻修的廟宇。後來花費八千萬元重建廟宇,主殿使用樟木雕刻。新廟完成前,重建委員會主委、五結鄉代會前副主席許泰源因肺癌過世。歷經五年重建,於2009年10月舉行安座。
活動
農曆三月十二日,為五結村主廟奠安宮的節慶日,除舉行盛大的遊行之外,地方上更舉行大拜拜活動。
2003年首次參加五結元宵節民俗走尪比賽,在2004年得到第一名。
2012年11月11日,此廟舉行第五屆國際福德文化節,由活動執行長陳榮楷負責邀專家學者發表論文。當日,宜蘭縣長林聰賢與海協會秘書長王小兵等共同揭幕,由廈門仙嶽山福德正神廟贈送的石雕掌財土地公。該神像以泉州白花崗石雕刻而成,重逾三十噸,雕像基座記錄了福德文化節始末。
桃園市桃園區公所都會在農曆八月十五日土地公壽誕前1周的八月初八舉辦桃園市土地公文化節,此廟與車城福安宮、仙嶽山福德正神廟也曾參加。
裝飾
此廟因鄰近海邊,交趾陶易受東北季風鹽分侵蝕,廟方將屋頂的屋簷滴水、飛龍鱗片及媽祖、土地公神像鍍上鈦以抗侵蝕。擔任中華民國文化部古蹟歷史建築及聚落修復或再利用計畫主持人的方禎璋表示,此廟中脊裝飾與一般廟宇不同,屋頂前緣的的屋頂剪黏神佛並列,如媽祖、千里眼、順風耳、四大天王、八仙等,因此特地寫成論文探討。
土地祠
土地廟,又稱土地公廟、福德廟或伯公廟,為民間供奉土地神的地方(廟宇),多於民間自發建立的小型建築,屬於分佈最廣的祭祀的建築,鄉村各地均有分佈。在1949年以前,凡有漢人居住的地方就有供奉土地神地方——土地廟。
土地廟在中國大陸曾由於「文革」作為「四舊」大部分被搗毀。隨著「改革開放」和開始信仰自由[1] 以後,自1980年前後有蒸蒸日上的恢復民間信仰和社會的逐漸發展,便有一股建設土地廟的浪潮。這些土地廟多由農民自發組織建設的信仰中心,屬於微型建築,高度從不到2米至正常房屋高度;面積大小小則幾平方米,大則十幾平方米。1980年代和1990年代大陸官方和媒體一直密切關注這股建設土地廟的浪潮,就以當時農村小學基礎教育設施落後為藉口和理由,來呼籲鄉民多關注鄉村基礎教育,集中精力投資建學校,不要熱衷於「迷信」,但仍舊無法破壞民間信仰的力量。部分地區官方就以破除迷信為藉口而進行強行拆除,這股土地廟信仰复兴的熱潮最終還是被大陸官方鎮壓了。然而实际上至2000年以後,幾乎每鄉至少有一處或多處,其數量分佈因地而異。台灣因為擁有宗教信仰自由所以有相當多的土地廟;據官方的調查,其數量超過1300所以上。
与农村地区的土地庙相对的,是供奉城市守护神的城隍庙。
土地神
土地神又稱「福德正神」、「土地公」、「土地公伯」、「土地伯公」、「土地爺」,在馬來西亞、新加坡一般稱為「大伯公」。民間信仰最為普遍的眾神之一,流行於漢族地區及部分受漢族文化影響的少數民族也有信仰。土地神屬於中國民間信仰中的地方保護神,在1949年及其以前,凡有漢族人群居住的地方就有供奉土地神的現象。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祭祀土地神即祭祀大地,現代多屬於祈福、保平安、保收成之意。土地神也是道教諸神中地位較低,也是與人民較親近的神祇。
土地廟的造型
土地廟因神格不高,且為基層信仰,多半造型簡單,簡陋者於樹下或路旁,以兩塊石頭為壁,一塊為頂,即可成為土地廟,俗稱「磊」型土地廟。也有簡單以水泥或磚塊砌成祠,現今台灣甚至有工廠開模以水泥灌製大量生產,也有土地廟因香火鼎盛,逐漸中大型化者。
中國大陸土地廟
潮汕土地廟
土地神在潮汕俗稱為伯公。土地廟亦稱伯公廟或寫作福德老爺廟、福德古廟。每家每戶家中都會有伯公神位,商鋪也不例外。伯公廟規模通常不大,但分布最為普遍,田野、山嶺、村口、街衢,在在皆有。福德老爷身旁通常伴有福德老爷夫人,是和蔼可亲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