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式婚禮
中國傳統婚禮是華夏文化的重要部份。古人認為黃昏是吉時,取陽往陰來之意,所以會在黃昏行娶妻之禮;基於此原因,夫妻結合的禮儀稱為「昏禮」。昏禮在五禮|오례之中屬嘉禮,是繼男子的冠禮或女子的笄禮之後的人生第二個里程碑。
目錄
婚前禮
中國民間有時也將說媒歸納於婚前禮中,因為在數千年中國歷史中,媒人在傳統中式婚禮中十分重要,所以中國民間有說:「天上無雲不下雨,地上無媒不成親。」
三書六禮
正式的婚前禮一般始於三書六禮,乃中國的傳統婚姻習俗禮儀。 「三書」指在「六禮」過程中所用的文書,包括聘書、禮書和迎書。 「六禮」是指由求婚至完婚的整個結婚過程。 「六禮」即六個禮法,指納采、問名、納吉、納徵、請期和親迎。,其中納采、問名、納吉前三階段稱為議婚,亦稱議親。
聘禮
聘禮又稱彩禮、聘金,是指男女結婚,新郎或其家庭給予新娘父母的一部分金錢、財產或禮物。彩禮在性質上屬於男方對女方父母的贈與,一般是不能要回的 ,古代只有少數情況如悔婚之類除外,例如唐律規定,女方在訂立婚約後悔婚,不僅要杖六十,而且要退回全部聘禮;若男方悔婚,則不得追回聘禮。後世直至今日也遵循此原則,只有悔婚時才可歸還彩禮。
嫁妝
和世界多數其他地區一樣,在古代中國嫁妝除作為妻子自用和守寡後的生活費,其他主要用途是如果夫家衰敗了,沒錢為孩子們出教育費用和女兒的嫁妝,這時妻子須用部分嫁妝承擔這些費用。此外,在夫家有經濟能力出嫁妝時,為了提高女兒在婆家的地位,妻子也可用其本人的部分嫁妝再進一步為女兒的嫁妝增資。
嫁妝是已婚婦女的私人財產,自宋以降受到歷代法律的保障:夫家人無權指染妻子的嫁妝。通常情況下,如未經妻子的同意,夫家任何人都不能動用嫁妝,而且夫家人所有人不得以任何理由霸占嫁妝。元朝《元典章》卷 19 《家財》:「弟兄分爭家產事: 妻家所得財物不在均分之限。」妻子去世後,嫁妝只能由其子女繼承,如妻子無後,其娘家人可取回嫁妝。如夫妻離婚,則嫁妝清單上的所有財產都要歸還女方。
鋪房
鋪房是婚前禮的一系列婚俗禮儀中最為重要的,主要是在男方家裡為新人準備洞房。自周以降,中華文化里以東為首,因而傳統上中國民間習俗認為娶妻到東房,婚姻則敦敦實實,所以通常選正面靠東的房間作洞房。由於現在即使是傳統中式婚禮,也都多選在旅館舉行,因而此俗特別是在城市中已逐漸式微。其餘準備新房的各項婚俗禮儀在中國各地都有所保留,卻因地而異,一般多為於迎娶隊伍出發前舉行,但也有於迎娶隊伍出發後舉行,而各地相同之處是如果婚禮為分三日舉行,各地準備新房的各項婚禮儀式則都於婚宴前一日舉行。
迎娶
迎娶根據新郎是否親自去新娘家接新娘而分為單頂娶或雙頂娶兩種。新郎不親自去新娘家接新娘時,迎娶隊伍中只須為新娘一人準備一頂轎子,所以謂之單頂娶,肇因新人所乘轎子的頂數是單數。新郎親自去新娘家接新娘時,迎娶隊伍中須為新人準備兩頂轎子,所以謂之雙頂娶,肇因新人所乘轎子的頂數是雙數。
婚服
傳統中式婚禮中婚服和花轎的主色均為紅色,源於民間傳說桃花女斗周公的故事:周公為殺害新娘桃花女設下七煞,其一為喪門星擔任的出門煞。桃花女則以全身披紅成功化解出門煞,民間遂以新娘出嫁時着紅裝成俗,以乞平安。此俗形成原因有四:其一,紅色能促進人類荷爾蒙的分泌,讓人感到熱烈激情,正好用來代表激動人心的喜慶婚禮。其二,百分之六十以上的中國人皮膚群屬於暖色系列,即所謂的紅、黃、橙等色範疇。在這個範疇裡面,對於穿衣的搭配上而言,這種膚色的人穿紅色最漂亮。其三,紅為火之色,人類用火以後改變了茹毛飲血的原始生活方式,生產力大為提升。使用火作為生產和生活工具是人類和其他動物的重要區別之一,傳統中式婚禮上以紅為主色也為象徵人類婚禮和其他動物交配之區別。其四,數千年的中華歷史裡中國大部為農耕社會,靠天吃飯。沒有太陽,植物就不能進行光合作用。因此當中國從狩獵採集社會步入農耕社會後,對農業生產最為重要的太陽就成了先人祭神拜天的神明,於婚禮上祈求日神保佑新家庭將來五穀豐登,而尚紅正為對日神崇拜之先民遺風。
歷史
傳統中式婚禮從夏商時代才開始出現「親迎於庭」和「親迎於堂」的禮儀,之前僅有聘禮,後來又增加了「必告父母」的環節,到講究禮儀的周朝,才開始形成完整的婚禮禮儀,所規定的六禮從此為中國傳統婚禮的樣板。中國古代婚姻之的目的是祭祖和傳宗接代,而並非以男女的感情作為維繫婚姻關係的基礎,西漢·戴聖《禮記》第四十四篇《昏義》:「婚姻者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廟,下以繼後世。」這就是中國古代婚姻重形式而輕內容,重社會性而忽視夫妻個體感受的特點。這種中國古老的婚姻思想之影響力甚至一直持續至今,特別是傳宗接代的思想在中國一些比較落後的農村地區,仍然占據一定的地位,始終是婚姻所必須完成的使命。中國古代婚姻是一夫一妻多妾制,在這種婚姻制度中,妾室地位低於嫡妻。相比較於嫡妻,娶妾的儀式較為簡單。娶妻的儀式則較複雜與隆重,周代周天子娶妻前後歷時一年多,諸侯則超過半年。後世有所簡化,但皇家婚禮仍耗時頗多。唐朝太子李弘納太子妃裴氏時,耗時一年。中國的婚禮可分為三個階段:
在中國傳統的結婚習俗里,婚前禮和正婚禮是主要程序,這些程序都是源自周公的六禮。據《禮記·昏義》記載:「昏禮者,將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廟,而下以繼後世也,故男子重之,是以昏禮納采、問名、納吉、納徵、請期,皆主人筳幾於門外,入揖讓而升,聽命於廟,而拜迎於門外,入揖讓而升,聽命於廟,所以敬慎重正昏禮也。……故曰昏禮者,禮之本也。」 而所謂的六禮,據《儀禮》的記載,分別是納采、問名、納吉、納徵 、請期、親迎。據說六禮是創於周朝的,有學者認為周文王時代已有六禮,不過亦有人不從六禮。
漢平帝元始三年,劉歆等雜定婚禮 ,四輔公卿大夫傳千朗史家屬可行親迎,次年立皇后亦納采、卜吉。 魏晉南北朝時,皇太子娶太子妃的婚禮都沒有請迎,自東漢到東晉時很多時都不依六禮成婚。唐代以後,皇太子開始請迎,而親王的婚禮都會依隨六禮。後來暨「問名」於「納采」和「請期」於「納徵」;是故雖然概念上還是依六禮而行,實際上只有「納采」、「納吉」、「納徵」和「親迎」四禮。而朱子家禮更將「納吉」和「納徵」合為一禮,所以只有三禮。元朝時,婚禮會加多議婚一禮。明朝洪武元年時,方以朱子家禮為標準制定婚禮。清朝時,據通禮記載,漢官自七品以上共有九禮,但都拼入了成婦成婿之禮,而古代的六禮亦只餘下「議婚」、「納采」 、「納幣」、「請期」與「請迎」五禮。其他士、庶人結婚都較皇族和士族簡單,而民間的婚禮一般都會依朱子家法進行。台灣地區,據中國時報於1991年報導,頂級豪門婚禮於1935年在新竹市北門街舉行,台灣總督與台灣軍司令為男方主婚人謝大臣(謝介石)滿州國外交總長兼駐日全權大使調派全台警察與憲兵,三步一崗,五步一哨於新竹城保護謝大臣等安全,,婚禮隊伍長達約十公里,新娘手中嫁妝一紙300甲良田最貴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