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成立于1958年10月1日,原名中国科学院化工冶金研究所,2001年更为现名。1998年10月29日,被中科院认定为高技术研究与发展基地型研究所。2001年4月7日,研究所正式确立学科方向为过程工程,被中国科学院确定为中国科学院第二批知识创新工程试点[1]。研究所研究方向为多相反应与分离过程中的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重点解决生化、资源环境、材料、能源等领域中的共性、关键性问题,开发新材料、新工艺和新设备,使之工程化、工业化。

截至2014年,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有在职职工864人,其中科技人员812人;设有3个国家重点实验室,3个省部级实验室,6个研究中心;设有3个一级学科博士/硕士研究生培养点,2个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有在学研究硕士生190人,博士生260人,外国留学生30人,在站博士后48人。

历史沿革

1950年,著名的冶金学家叶渚沛躲过美国阻挠回国,周恩来总理委任其为重工业部顾问。

1953年1月25日,叶渚沛致函毛泽东建议成立研究机构,叶渚沛由重工业部调至中国科学院担任学术秘书。

1955年,叶渚沛当选为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委员(院士);9月,叶渚沛在中关村着手化冶所筹建准备工作,撰写“筹建化工冶金研究所初步方案”;11月3日,中国科学院院务会议研究同意成立化工冶金研究所筹备处。

1956年8月7日,经国务院副总理李富春、薄一波和科委主任聂荣臻批准,在石景山钢铁公司建立“中国科学院化工冶金研究所实验高炉”(石钢018车间)。

1958年9月26日,中国科学院第十一次院务常务会议通过结束化工冶金研究所筹备阶段,正式批准成立化工冶金研究所。

1972年9月,以科字第(72)430号中科院发文:根据冶金工业发展的需要,结合我国资源特点,同意化工冶金所恢复化工冶金科研工作。

1978年,筹建成立了“计算机应用研究室”,并于1979年建成了中国第一个无机热化学数据库

1986年,成立“多相反应开放研究实验室”。

1985年,郭慕孙先生倡导建立了颗粒形态与表征研究室。

1986年,组建了“生化工程研究室”。

1990年2月24日,研究所被列为中国科学院院40个“实行差额预算管理的技术开发型科研单位”之一。

1992年,研究所正式确定学科方向由“化工冶金”调整为“工程化学”,主要研究多相反应与分离过程中的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重点解决生化、资源环境、材料、能源等领域中的共性、关键性问题,开发新材料[2]、新工艺和新设备,使之工程化、工业化。

1998年10月29日,研究所被中国科学院认定为高技术研究与发展基地型研究所

2001年8月15日,研究所正式确定为中国科学院第二批知识创新工程试点。

2001年4月7日,经中央编制委员会批准,研究所正式更名为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标志着研究所的学科方向由“化工冶金”发展为“过程工程”。

视频

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 相关视频

中国科学院宣传片
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美食大赛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