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渚沛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葉渚沛 |
簡介
葉渚沛(1902-1971),祖籍廈門,出生於菲律賓馬尼拉[1],冶金學家 ,中國化工冶金學科的開拓者和奠基人,氧氣轉爐煉鋼的倡導者之一[2]。
1933年畢業於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獲金屬物理化學博士學位。1955年選聘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1962年,葉渚沛在國內率先提出關於微粒學研究。1965年在0.7立
葉渚沛方米小高爐上採用炭熱高溫豎爐煉磷,該課題通過了中科院級鑑定[3]。
葉渚沛創建了中國科學院化工冶金研究所(2001年更名為「過程工程研究所」)並擔任首任所長。 提出了強化冶練的「三高」理論及提倡矮胖型高爐爐型。在中國率先提
出冶金領域內發展碳熱超高溫新技術和開發微粒學及採用電子計算機控制冶金過程,為中國冶金事業作出貢獻。
葉渚沛當時還從事社會活動,他同情和支持英勇抗戰的八路軍、新四軍,為此,曾為3S(史沫特萊、斯特朗、-)協會捐款,並通過-把捐款送到延安;他單獨資助過一
些青年奔赴延安;還常常利用自己的住宅和所管轄的工廠掩護我地下黨工作人員。1941年「皖南事變」後,葉渚沛受我黨委託,為周恩來副主席與英國使館代辦安排
了一次秘密會晤,使我黨通過外交途徑向西方國家說明了「皖南事變」的-。國民黨對葉渚沛的「越軌」行為有所察覺,他受到特務盯梢,在處境危險的情況下,加上個人
生活的事,他於1944年以考察名義到歐美各國進行工業考察。當時他說,要使自己的科學技術知識趕上時代要求,必須了解世界工業發展新情況、新動向。他特別對
美國鋼鐵工業進行了細緻的考察,獲得許多有益的知識。爾後,他受聘於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任科學組副組長。組長是英國的李約瑟博士。任期滿後,葉渚沛旅居法國和
意大利。在威尼斯,他與美國瑪茜女士結為夫妻。1948年葉渚沛到美國,受聘於聯合國經濟事務部,任經濟事務官。在此期間,葉渚沛發表了《生鐵鑄造》、《鋼鐵
生產增長的可能速度》、《國家收入的依據》等多篇論文。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身居異國的葉渚沛欣喜萬分,邀集朋友在家中舉辦家宴以示慶
賀。他激動地說:「我們這些長期漂泊海外的遊子,從此有了自己的國家。為祖國爭譽,振興中華的抱負可以實現了。」他毅然辭去在聯合國的職務,偕妻子與子女返抵
香港。在周恩來總理直接關心下,1950年葉渚沛與其家眷回到廣州。不久,在北京受到周總理的親自接見。此後,葉被政務院任命為重工業部顧問。而後由吳玉章將
葉渚沛推薦給中國科學院副院長張稼夫,同年葉渚沛調到中國科學院任學術秘書,1955年當選為技術科學部學部委員。同年委派他籌備建立化工冶金研究所,該所於
1958年建成,他擔任第一任所長。1954~1957年他先後被選為第二屆與第三屆全國政協委員。1964年他當選為第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並任該屆人
大常務委員會委員。
葉渚沛在「0」中受到-,而這位科學家當時想到的仍是科學研究與寫作。1971年,他因患癌症住院,但始終沒有停止過寫作。自1966年至1971年,他系統地
寫出了《發展超高溫新化工冶金過程的前途》、《超高溫炭熱新技術》、《高溫冶煉磷酸鹽礦制磷過程的基礎理論研究》、《高溫石球熱風爐》及有關農業問題等20余
萬字的論文及資料。1971年他剛平反不久,就-毛主席,要求保留化工冶金研究所的科研性質,不能把它「打爛」,信中還建議加強超高溫炭熱新技術的研究,卻沒有
提到他本人的遭遇。當孩子們見他的面龐日益消瘦,問他50年代回國是否後悔,葉渚沛回答說:「我的命運就是與新中國連在一起的。在美國,我感到我的工作只是給
美國社會增添財富,不是我所追求的人生。不,我不後悔,……這是我人生必由之路。」在他彌留之際,對親屬留下的唯一遺囑是:「把蹲『牛棚』以來所寫的論文和建
議書,獻給國家,將來會有用的。」
葉渚沛因患直腸癌醫治無效,於1971年11月24日逝世。為他守靈的,除妻子兒女外,還有著名的社會活動家路易·艾黎和馬海德等。
1978年7月10日,中國科學院在八寶山革命公墓,為葉渚沛舉行隆重的骨灰安放儀式。中國科學院院長-在葉渚沛的悼文中,鄭重地寫下了:「人民科學家」五個大
字,表達了國家與人民對葉渚沛的崇敬。
參考來源
- ↑ 葉渚沛(1902-1971),祖籍廈門,出生於菲律賓馬尼拉,搜狐, 2014-06-27
- ↑ 冶金學家 ,中國化工冶金學科的開拓者和奠基人,氧氣轉爐煉鋼的倡導者之一,百度文庫 - wenku.baidu.com/v...- 2012-9-4
- ↑ 葉渚沛方米小高爐上採用炭熱高溫豎爐煉磷,該課題通過了中科院級鑑定,中國新聞網 - www.chinanews.com.cn/s...- 2022-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