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中國科學院過程工程研究所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中國科學院過程工程研究所成立於1958年10月1日,原名中國科學院化工冶金研究所,2001年更為現名。1998年10月29日,被中科院認定為高技術研究與發展基地型研究所。2001年4月7日,研究所正式確立學科方向為過程工程,被中國科學院確定為中國科學院第二批知識創新工程試點[1]。研究所研究方向為多相反應與分離過程中的新理論、新技術、新方法,重點解決生化、資源環境、材料、能源等領域中的共性、關鍵性問題,開發新材料、新工藝和新設備,使之工程化、工業化。

截至2014年,中國科學院過程工程研究所有在職職工864人,其中科技人員812人;設有3個國家重點實驗室,3個省部級實驗室,6個研究中心;設有3個一級學科博士/碩士研究生培養點,2個一級學科博士後流動站,有在學研究碩士生190人,博士生260人,外國留學生30人,在站博士後48人。

歷史沿革

1950年,著名的冶金學家葉渚沛躲過美國阻撓回國,周恩來總理委任其為重工業部顧問。

1953年1月25日,葉渚沛致函毛澤東建議成立研究機構,葉渚沛由重工業部調至中國科學院擔任學術秘書。

1955年,葉渚沛當選為中國科學院技術科學部委員(院士);9月,葉渚沛在中關村着手化冶所籌建準備工作,撰寫「籌建化工冶金研究所初步方案」;11月3日,中國科學院院務會議研究同意成立化工冶金研究所籌備處。

1956年8月7日,經國務院副總理李富春、薄一波和科委主任聶榮臻批准,在石景山鋼鐵公司建立「中國科學院化工冶金研究所實驗高爐」(石鋼018車間)。

1958年9月26日,中國科學院第十一次院務常務會議通過結束化工冶金研究所籌備階段,正式批准成立化工冶金研究所。

1972年9月,以科字第(72)430號中科院發文:根據冶金工業發展的需要,結合我國資源特點,同意化工冶金所恢復化工冶金科研工作。

1978年,籌建成立了「計算機應用研究室」,並於1979年建成了中國第一個無機熱化學數據庫

1986年,成立「多相反應開放研究實驗室」。

1985年,郭慕孫先生倡導建立了顆粒形態與表徵研究室。

1986年,組建了「生化工程研究室」。

1990年2月24日,研究所被列為中國科學院院40個「實行差額預算管理的技術開發型科研單位」之一。

1992年,研究所正式確定學科方向由「化工冶金」調整為「工程化學」,主要研究多相反應與分離過程中的新理論、新技術、新方法,重點解決生化、資源環境、材料、能源等領域中的共性、關鍵性問題,開發新材料[2]、新工藝和新設備,使之工程化、工業化。

1998年10月29日,研究所被中國科學院認定為高技術研究與發展基地型研究所

2001年8月15日,研究所正式確定為中國科學院第二批知識創新工程試點。

2001年4月7日,經中央編制委員會批准,研究所正式更名為中國科學院過程工程研究所,標誌着研究所的學科方向由「化工冶金」發展為「過程工程」。

視頻

中國科學院過程工程研究所 相關視頻

中國科學院宣傳片
中國科學院過程工程研究所美食大賽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