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中国民族音乐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原图链接 中国民族音乐 来自原创力

中国民族音乐,又称中国传统民族音乐,指用中国传统乐器以独奏、合奏形式演奏的中国传统音乐。通常泛指形成于清代以前的中国、并传承至今的的各种音乐[1]

从音乐的表现形态来看,可分为合奏器乐、独奏器乐、戏曲音乐、歌舞音乐、说唱音乐、歌乐、宗教音乐等等[2] ,为较常见的分类方式。此外亦有按社会层面所作的划分,如文人音乐、民间音乐、仕绅音乐、宫廷音乐[3][4],较适用于考察音乐的传播发展。

简介

中国民族器乐的历史悠久。从西周春秋战国时期民间流行吹笙、吹竽、鼓瑟、击筑、弹琴等器乐演奏形式,那时涌现了师涓师旷等琴家和著名琴曲《高山》和《流水》等。

秦汉时的鼓吹乐,魏晋的清商乐,隋唐时的琵琶音乐,宋代的细乐、清乐,元明时的十番锣鼓、弦索等,演奏形式丰富多样。近代的各种体裁和形式,都是传统形式的继承和发展。

2018年12月,教育部办公厅公布中央音乐学院为中国民族音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

中国民族音乐按其体裁艺术特点尚可分为六大类:民间歌曲、歌舞音乐、说唱音乐、戏曲音乐、民族器乐、综合性乐种等。每类音乐又各有多种体裁、形式、乐种和作品。

合奏器乐

原图链接 中国民族音乐 来自微信

春秋时代的孔子曾论及音乐的合奏:「乐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从之,纯如也,皦如也,绎如也,以成。」点出了理想合乐的几个美学特徵[5][6][7],这在现今的传统合奏乐种仍可见到,其讲究演奏者间的相互协调,且一方面利用乐器间的音色差、时间差、旋律差,突显出各乐器的主体性(皦如也)[8],另一方面以“相生”概念相互交融(绎如也)[9]。特别是一些古老的乐种,更形成了各乐器在合奏中的专有定位[10][11],并有与之相应的合奏法则[12][13]

丝竹乐

  • 弦管:现今于中国大陆称南音,台湾称南管,东南亚则称南乐[14],汇聚了汉魏以来的古乐遗风[15],素有千载清音的美誉[16]。其明刊曲簿中的不少曲目,至今依旧盛行[17]。咸丰年间的《文焕堂初刻指谱》[18]已出现了南管重要的三十六套「指」[19]和十二套「谱」[20],包含著名的四大谱《四时景》、《梅花操》、《八骏马》、《百鸟归巢》[21]
  • 潮州弦诗:以弦乐器演奏古诗谱而得名[22],然亦使用吹奏乐器[23]。音律特殊而有独特韵味[24]。传统曲目十大套至清代开始定型[25][26],如《寒鸦戏水》、《昭君怨》等。

清末民初形成的丝竹乐,则有江南丝竹[27]广东音乐[28]等。

絃索乐

絃索乐是指全为弦乐器的合奏形式,包含弓弦类乐器与弹拨类乐器[29]

  • 絃索十三套:为清代《弦索备考》中的十三套乐曲[30][31]。当时的爱新觉罗皇室,将学习北方弦索乐当作子女修养的一部分,《弦索备考》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汇编当时的著名古曲而成[32]。其中的《松青夜游》与南管的《八展舞》有极为相似的乐段[33]。但其音乐传承曾近乎中断,现今即便完全依据乐谱演奏,仍有风格还原度的问题[34]

清末民初形成的絃索乐,则有潮州细乐[35]、山东碰八板等[36]

吹打乐

原图链接 中国民族音乐 来自搜狐

吹打乐是指使用吹奏乐器和打击乐器的合奏形式 [37][38]

  • 智化寺京音乐[39]:是少有的按代传袭乐种[40],来自智化寺建立之初(明代正统九年)从宫廷传入的音乐[41],由历代僧人传习至今[42]。其传承一般只收十二岁以下的童僧学习,并经过至少七年的严格训练[43][44]。乐器的编制寓有象徵性意义,在吹奏乐器中,「管」为乐队的主轴,讲究朴素、禅韵,「笛」与之成对比,以活泼流丽的乐音穿插其中,「笙」则于两者之间扮演调和的角色[45]。现存最早的曲谱抄本为康熙年间的《音乐腔谱》[46],包含四十八首曲牌和由其构成的五套中堂曲[47],中堂曲有《锦堂月》、《昼锦堂》、《西文经》、《点绦唇》、《望吾乡》(以身部的第一首曲牌命名)[48]
  • 西安鼓乐[49]:或称西安城隍庙鼓乐[50],流行于西安地区,多于乡会、庙会场合演奏,演奏者来自各村镇的鼓乐社和僧、道乐队等[51]。存有清雍正年间的曲谱抄本[52]。西安鼓乐中有种大型曲目称为“大乐”,被认为有悠久的历史和严谨的结构,然而具体的演奏已失传,仅保存于乐谱中[53]

清末或民初形成的吹打乐,则有山西八大套[54](晋北笙管乐[55])、泉州笼吹等[56]。此外还有一些近代划分出来的吹打乐[57][58][59][60]

独奏器乐

传统音乐中的乐器大多归属于某一合奏乐种[61],只有少数如古琴、琵琶、筝等,在文人群中形成特定的独奏器乐[62],且与一般舞台表演的独奏有不同意涵。汉族传统音乐多重视自娱性[63][64],除了体现于以乐会友的乐馆活动或雅集外[65][66],在独奏乐中更突显为一种自身的修养[67],成为了文人音乐的主要特色[68]

  • 古琴:具有悠久的历史,居四艺之首,被历代文人所推崇[69]。在音乐表现上,侧重音色的变化[70],有相当丰富、细微的指法[71]。自汉代以来,累积了大量的古琴文献[72],含古琴专论与琴谱。著名曲目如《广陵散》、《流水》、《潇湘水云》、《梅花三弄》、《忆故人》、《阳关三叠》等。
  • 琵琶:琵琶艺术于唐代已高度发展[73],当时是横抱、用拨子弹奏[74],之后才以手弹为主[75],并发展出竖弹方式[76]。现存古谱除少量唐代乐谱外,大多为清中叶以后的传谱。清代华秋萍所编的《琵琶谱》有现今常见的琵琶独奏曲目[77],文曲如《月儿高[78],武曲如《十面埋伏》、《霸王卸甲[79]

此外是近代发展起来的独奏器乐[80][81][82](参见中国乐器列表)。

戏曲音乐

戏曲是世界音乐中相当独特的形式,高度融合了多种艺术元素,特别是其歌、舞、诗、剧浑然一体 [83],有「无声不歌,无动不舞」之形容[84]。以写意、抒情为其传统的艺术特质[85]。在众多剧种中,被认为是传统戏曲的代表者有[86]

  • 崑曲:有“百戏之祖”之称,由文人精心创作,为雅化剧种的代表[87],亦是戏曲「无声不歌、无动不舞」的最高典范[88]。有雅集清唱和彩扮演出两种形式,两者并行不悖、相辅相成[89]。经典剧目如明代汤显祖的《牡丹亭》,和清代洪昇的《长生殿》、孔尚任的《桃花扇》等[90]。前两者之现存全本曲谱,最早刊于乾隆年间的《吟香堂曲谱》[91][92]。其不久之后刊行的《纳书楹曲谱》内容更为丰富,除了涵盖《吟香堂曲谱》的大部分内容,还囊括了汤显祖的玉茗堂四梦[93],是影响力较大的重要崑曲刊本[94]
  • 京剧:正式形成大约是在清道光之后[95],吸收了众多剧种特点而成[96]。其音乐部分,大多出自崑曲,直接继承了其古典精华[97]。清末民初谭派唱腔的创立,被认为是京剧艺术确立的标志之一[98]。之后京剧界人才辈出,使京剧达到了鼎盛[99]

清末或民初形成的剧种,则有粤剧[100]豫剧[101]川剧[102]。此外是近百年中发展起来的众多新兴剧种[103]

歌舞音乐

  • 十二木卡姆[104]:是流传于新疆维吾尔族地区的十二套经典大型曲目,包含歌唱、器乐、舞蹈。根据维族文献纪载,十六世纪初叶尔羌汗国的王后阿曼尼莎,邀请宫廷乐师、民间艺人,对「木卡姆」音乐进行大规模的蒐集、整理、加工,使十二木卡姆大致定型。之后靠著口传心授的方式传承至今。现今的十二木卡姆,每一套皆分成三个部分:琼拉克曼、达斯坦、麦西热普。其中的琼拉克曼,被认为有较为悠久的历史和较高的艺术性。

宗教音乐

佛教

佛教音乐依乐器形式可分为梵呗(声乐)、器乐(以管乐或管弦乐为主)、法器(打击乐)[105]。梵呗的主要四种类型为赞、偈、咒、文[106]。这些多样的声、器乐应用于佛教中的各种法事,如普济法事中的「放焰口」,为结构较完整、音乐性较多的一套礼仪形式[107]

  • 智化寺京音乐:包含梵呗、器乐、法器三部分,但其器乐特别突出,乐僧可以掌握许多大型器乐套曲演奏,是狭义的京音乐所指(参见合奏器乐[108]。佛教音乐的梵呗曲目大部分来自“十大韵”曲,而现存对十大韵最早的完整记载,即出自京音乐的清代抄本《成寿寺旧谱》[109]
  • 五台山佛教音乐:五台山为众多佛寺聚集的佛教圣地,其音乐被认为是北方佛乐的代表[110],存有清末宣统的谱本[111]、民初的抄本等[112]。曾因文革衝击而濒临绝迹,依靠少数仅存之技艺娴熟的乐僧传承下来[113]
  • 开封大相国寺音乐:存有清代曲谱抄本,含梵呗、器乐、法器谱[114]。然而近代曾遭受严重破坏[115],至今尚有传承、复原程度的问题[116]

道教

道教音乐主要指道教科仪活动中使用的音乐,称为科仪音乐,也称斋醮音乐或道场音乐 [117]。现存乐谱,最早有北宋末年所制的《玉音法事》,含五十首道曲,但其记谱方式特殊,尚难解读 [118]。明成祖时制成的《大明御制玄教乐章》,有用工尺谱符号纪录音高,但无板眼 [119]。清代有全真派的《重刊道藏辑要全真正韵》,虽无工尺字,但全真十方丛林都沿用这一范本至今 [120]。此外还有一些尚未定论的道教相关音乐[121]

祭祀音乐

  • 祭孔礼乐[122]:于宋代开始定型,现存有宋、明、清之乐谱。因各代不相沿袭,所以宋谱与明、清乐谱有截然不同的风格。清代颁定的祭孔礼乐,基本上沿用至今,如曲阜浏阳文庙,皆沿用乾隆八年颁布的“阙里文庙及府州县学用祀孔乐章”,分为六个部分:迎神(昭平之章)、初献(宣平之章)、亚献(秩平之章)、终献(叙平之章)、彻馔(懿平之章)、送神(德平之章)。

名人

王洛宾

王洛宾的歌曲优美、舒展,深受群众喜爱且富有民族风味。他创作的《康定情歌》、《半个月亮爬上来》、《玛依拉》、《在那遥远的地方》、《阿拉木汗》、《亚克西》、《达坂城的姑娘》、《萨拉姆毛主席》等在中国是家喻户晓、无人不知的,其中许多歌曲被编入大学声乐教材。

王洛宾的作品极为丰富,光收集入册的创作歌曲就有741首。此外,他还创作了8部大型歌剧及大量其他音乐作品,出版歌集10本。更为可贵、令人肃然起敬的是他的生命不息、创作不止的敬业精神。在他发表的歌曲中,有63首创作于他被囚禁的15年中,有82首创作于他80高龄以后,其最后两首歌曲创作于1996年1月6日入住兰州军区乌鲁木齐总医院治疗以后。1996年3月14日,王洛宾因患胆囊癌医治无效去世,享年83岁。王洛宾曾制定过一个500年艺术生命计划,并且说:“一个青年人问我,一个人只能活100年,怎能定500年计划?我解释这是艺术生命计划,要写出最好的歌,让大家传唱500年。”可以这样讲,王洛宾毕生为之奋斗努力要去实现的,正是这样一个计划。

王洛宾作为一名卓越的民族音乐家,洛宾先生从三十年代起就以满腔的爱国激情投身于抗日救亡运动和中华民族的解放斗争事业,创作了大量高吭奋进、鼓舞中华民族革命斗志的音乐作品,许多歌曲为爱国军民广为传唱。全国解放后,作为一名革命军人,他又谱写了大量歌颂人民子弟兵、歌颂领袖、人民和歌颂祖国的音乐作品,成为时代的旋律、民族的心声和巨大的精神力量。

洛宾先生不仅以他搜集、整理、创作的西部民歌著称于世,他在各个历史时期所创作的激动人心的革命歌曲更是中国音乐艺术海洋中的精华。在长达62年的音乐创作中,他为人们留下了近千首歌曲。其中《在那遥远的地方》、《半个月亮爬上来》被誉为“二十世纪华人经典音乐作品”。他是在联合国高唱民族歌曲的第一位中国人。他荣获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为第一位华人音乐家颁发的“东西方文化交流特别贡献奖”。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当今世界上凡是有华人的地方,都会响起王洛宾歌曲迷人的旋律。

阿炳

江苏无锡惠山泉,世称“天下第二泉”。以“二泉映月”为乐曲命名,不仅将人引入夜阑人静、泉清月冷的意境,听毕全曲,更犹如见其人——一个刚直顽强的盲艺人阿炳在向人们倾吐他那坎坷的一生。

继短小的引子之后,旋律由商音上行至角,随后在徵、角音上稍作停留,以宫音作结,呈微波形的旋律线,恰似作者端坐泉边沉思往事(片段1)。第二乐句只有两个小节,在全曲中共出现六次。它从第一乐句尾音的高八度音上开始。围绕宫音上下回旋,打破了前面的沉静,开始昂扬起来,流露出作者无限感慨之情(片段2)。进入第三句时,旋律在高音区上流动,并出现了新的节奏因素,旋律柔中带刚,情绪更为激动。主题从开始时的平静深沉逐渐转为激动昂扬,深刻地揭示了作者内心的生活感受和顽强自傲的生活意志。他在演奏中绰注的经常运用,使音乐略带几分悲恻的情绪,这是一位饱尝人间辛酸和痛苦的盲艺人的感情流露。

全曲将主题变奏五次,随着音乐的陈述、引伸和展开,所表达的情感得到更加充分的抒发。其变奏手法,主要是通过句幅的扩充和减缩,并结合旋律活动音区的上升和下降,以表现音乐的发展和迂回前进。它的多次变奏不是表现相对比的不同音乐情绪,而是为了深化主题,所以乐曲塑造的音乐形象是较单一集中的。全曲速度变化不大,但其力度变化幅度大,从pp至ff。每逢演奏长于四分音符的乐音时,用弓轻重有变,忽强忽弱,音乐时起时伏,扣人心弦。

黄海怀

黄海怀(1935-1967),生于萍乡城武官巷张崧岩祠内,幼年丧父,家境贫寒。黄海怀从5岁开始便喜爱戏剧,尤其痴迷音乐,常常跑到剧场看戏、听音乐、学胡琴。在街上遇见拉二胡的算命先生必尾随其后,为听曲子常迷途而不知返,是当地有名的“痴琴伢子”。1949年,进入萍乡三中读初中。1952年,17岁的黄海怀考入萍乡中学,同时兼任萍乡正大街业余剧团副团长和教习。进入高中后,他更是刻苦习琴,几乎到了废寝忘食的程度。为不影响别人休息,黄海怀做完功课后总是带着二胡到晒楼上去,每每练到深夜。此时,他的音乐特长得以充分施展,尤其是二胡演奏得到长足进步。

1955年,黄海怀以优异的音乐成绩考入中南音乐专科学校(现武汉音乐学院),师从周华林先生学习二胡演奏,此后着重对蒋凤之、张锐的演奏风格进行了系统的学习和研究,其音乐理论和演奏技巧都已步入成熟境界,为后来的音乐创作和实践奠定了坚实基础。在校期间,黄海怀常应邀去湖北省广播电台为听众演奏二胡。演奏的有名人名曲,也有自己创作的曲子,每次演出都博得听众的热情赞誉。1958年黄海怀因成绩优异而被留校任教。《赛马》和《江河水》是两首脍炙人口的二胡独奏曲,其创作者和移植者,就是武汉音乐学院的黄海怀先生。纪念黄海怀先生逝世40周年暨中国二胡艺术的传承与发展学术论坛在武汉音乐学院举行,来自全国二胡界的知名二胡演奏家和专家参加了纪念活动。

冯子存

冯子存1904出生于河北阳原县,河北阳原县东井集镇西堰头村人。冯子存有着很高的艺术天分,同时他从小受到家乡民间音乐的熏陶:他的大哥会拉板胡、四胡,当过吹鼓手;二哥会吹笛子。在哥哥们的影响下,冯子存也喜欢上了音乐,他尤其钟爱笛子,因此从小跟二哥学吹竹笛。11岁那年,他学会了吹笛子,并开始为村里的高跷队伴奏。由于生活的艰难,他十七岁跟随大哥到包头谋生。他白天向大哥学习皮毛手艺,夜晚和当地的乐手聚在一起,吹拉弹唱。高亢、豪放、粗犷的内蒙古的“爬山调”使冯子存听得入了迷,于是,他就用笛子模仿。四年里,他不仅学会了内蒙古特有的“爬山调”,还学会了“蒙古民歌”和“二人台”,这对他的笛子艺术产生了重要影响,特别是学习和融会了二人台音乐中笛子的“滑、揉、抹、剁”等特有的演奏技巧,形成了“唇、舌、指、气、组合”五大类完整的演奏技法体系。

1925年,冯子存与艺友组成卖艺班子,把二人台带回家乡,使这一剧种在张家口地区流传开来,受到了群众的欢迎。同时,冯子存的笛子艺术也在阳原一带名声大振。1927年,冯子存流浪卖艺到了地处坝上的尚义县,他一边卖香烟、卖瓜子,一边继续苦练笛子艺术。张北坝上地区长年风沙迷漫,气候寒冷,他经常住小店、宿庙堂、饮冰雪、吃冻馍。山沟、高坡、场院、磨坊都是他卖艺的场所。勤学苦练使他的笛子艺术达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有时他会孤身一人在荒无人烟的黄沙地里迎着大风骑着骆驼吹笛子,这是他练功的一绝,叫做吹“顶风笛”,群众送他个绰号叫“吹破天”。

1948年,张家口解放了,冯子存和许多民间艺人一样,因此获得了新生,他再次和朋友们组织起剧团,用当地人们喜欢的剧种“山西梆子”演唱人民翻身得解放的新剧目。

1950年,冯子存被招收到察北文艺宣传队,担任乐队演奏员。这期间,冯子存虽然已年近半百,但他刻苦学习乐理知识,并逐步开始了笛子曲的改编和创作,独奏曲《喜相逢》、《放风筝》就产生于这个时期。1953年,他带着这两首曲子参加了第一届全国民间音乐舞蹈汇演,他的笛子独奏轰动了北京,倾倒了所有的在场听众。第一届全国民间音乐舞蹈汇演结束后,他就被留到中央歌舞团任独奏演员。从此,一个到处流浪的民间艺人,成了人民的笛子演奏家。

1958年以后,冯子存曾随中国艺术家代表团频频外出演出,他的笛声传遍了大江南北,他不但在国内享有盛誉,而且在朝鲜越南瑞典芬兰及我国的澳门香港等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受到广大观众的热烈欢迎。他所到之处,到处都是掌声,到处都是鲜花。冯子存的笛子演奏在国外被誉为 “魔术般的笛子”。1964年他被调中国音乐学院任教,培养了刘森马宝山曾永清陆金山杨明郭鸿五王湘等一大批笛子演奏家和演奏员,并把北派笛子传播到全国各地。

中国的笛子虽然至今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但在长期旧乐制的束缚下,笛子是宫廷音乐和文人琴乐中具依附性的合奏乐器,竹笛失去了发展的独立性。冯子存是第一个将中国竹笛以独奏的形式搬上舞台,使竹笛成为独奏乐器的笛艺家。

冯子存的创作、演奏,在各种技巧运用和发挥上可以说是笛艺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冯子存平时演奏的力度是很强的,笛子到他的嘴下要高出几十个音分,甚至半个音。为增加演奏色彩,他用了“花舌”的技巧。在这基础上长、短、密、稀、软、硬各种花舌技巧应运而生。为了增强表现欢快、跳跃的情绪,各种吐音随之产生。为了能像唱得一样委婉、连贯, 各种"滑"、"抹"、"揉"、"压"的技法也得到了充分的显示。为了使某个音产生极强的力度, 他用“剁”的技法,把“飞指”和“花舌”结合一起,又出现了“飞指花舌”音。为了描写风筝徐徐下落时的情景,开发出特殊的“六孔泛音”。为描写人悲痛时的哭泣,演奏出了"气冲"音等等。“打”、“带”、“颤”、“增”及各种装饰音在冯子存的的演奏中也随处可见。根据乐曲内容不同和表现的需要,把技巧有机地寓于乐曲之中。

冯子存先生长期的艺术实践形成了他独特的笛子演奏风格,他的笛子风格是在内蒙、原察哈尔北部、张宣地区的“民歌”、“山西梆子”、“二人台”等民间音乐和戏曲的直接熏陶下形成的,体现了北方人民的性格和语言特点。他的演奏高亢、嘹亮。他有着饱满坚实的气息;明快的音色;丰富多变的唇、舌、指、气法;浓烈炽热的地方风味并具有强烈的歌唱性,这些都具有典型的北方梆笛特色。冯子存以他华丽豪放的演奏技巧和浓郁的中国民族风格的笛子曲,使人们感觉到了这一古老乐器的魅力。

冯派竹笛艺术风格在全国影响颇大,他成为半个世纪以来竹笛的开拓者之一。他把毕生的精力贡献给了竹笛事业。冯子存先生为竹笛奉献一生的高尚精神和品德久远影响、激励着人们。他勤劳一生,为民族音乐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是中国音乐界的骄傲。

他整理改编和创作的大量笛子曲,富有民间器乐的特点和强烈的泥土气息,三十年来,创作、改编和演奏了大笛子乐曲,留下大量的独奏曲目。出版有:《冯子存笛子曲选》。

他与人合作改编的《喜相逢》,不仅成为笛界的名曲,还被改编成钢琴、小提琴、木琴演奏曲目,被世界亚太音理会编入各国音乐教材。出版有《冯子存笛子曲选》。

赵松庭

赵松庭,笛子演奏家,作曲家。浙江东阳人。九岁学吹竹笛。上海法学院肄业。曾任东阳中学缙云师范学校音乐教师。建国后,历任解放军第二十一军文工团团员,浙江省歌舞团演奏员,浙江省艺术学校教员、艺术指导。赵松庭从事笛子艺术工作六十年,被公认为中国笛子的代表人物之一,浙派笛子艺术的创始人,并被誉为“江南笛王”。

曾任浙江艺术学校(现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名誉校长、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副会长、浙江省政协第六、第七届委员,民盟浙江省委常委,浙江省音乐家协会主席,浙江省民族管弦乐学会会长。

被音乐界称为南派笛艺的代表人物,浙派笛艺创始人,被誉为“江南笛王”。中国民主同盟盟员。曾创吹笛循环换气法。创作笛子独奏曲《早晨》、《三五七》、《婺江风光》等。著有《温度与乐器间准问题》等。2001年3月9日6时30分,因医治无效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不幸逝世,享年78岁。

视频1:中国民族音乐鉴赏

视频2:中国民族音乐中的鱼咬尾

参考文献

  1. 周青青. 中国民间音乐概论. 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3: 1. ISBN 9787103026991. 常常把清代以前即已形成的音乐划归传统音乐的范畴 
    杨子江. 传统音乐分类法综论. 中国音乐学 (中国艺术研究院). 2008, (3): 31. 传统音乐是个小于民族音乐的概念,指具有一定流传时间、非当代创作的音乐,通常将清代之前形成的音乐归入传统音乐范畴。 
    杜亚雄. 中国传统音乐的分类和教学. 中国音乐学 (中国艺术研究院). 2006, (1): 80-81. 汉语中的传统是指世代相传的、具有特点的社会因素 
  2. 林谷芳. 传统音乐概论. 汉光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 1998: 14-26. ISBN 9789576293054. 这种分类是依据音乐表现上所直接依据的型态,也就是音乐作品的本身来分类的……即所谓的:歌乐、器乐、歌舞音乐、说唱音乐、戏曲音乐和宗教音乐。……除了歌乐与器乐主要是以音乐为其表达核心外,上述其他的四类音乐都结合了另外一门艺术来呈现,至于宗教音乐所结合的……精神文化-宗教 
    杨子江. 传统音乐分类法综论. 中国音乐学 (中国艺术研究院). 2008, (3): 33. 袁静芳等编著的《中国传统音乐概论》,将传统音乐总体划分为民间音乐和宗教、祭祀音乐两大类别。二级分类中,对民间音乐的分类沿袭了《概论》的划分 
    杜亚雄. 中国传统音乐的分类和教学. 中国音乐学 (中国艺术研究院). 2006, (1): 81. 五大分类法即将传统音乐分为歌曲、歌舞音乐、说唱音乐、戏曲和器乐。 
    杨子江. 传统音乐分类法综论. 中国音乐学 (中国艺术研究院). 2008, (3): 34. 五大类分类法,依然是研究及教学的主要参考模式 
    袁静芳. 中国传统音乐概论. 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0: 284. ISBN 9787805538341. 中国传统器乐根据其演奏形式,主要包括独奏音乐与合奏音乐两大部分。 
  3. 杜亚雄. 中国传统音乐的分类和教学. 中国音乐学 (中国艺术研究院). 2006, (1): 82. 四大类分类法即按传统音乐流行的社会层面将其分为民间音乐、文人音乐、宗教音乐和宫廷音乐四类的办法 
  4. 杨子江. 传统音乐分类法综论. 中国音乐学 (中国艺术研究院). 2008, (3): 33. 文中提出的分类方案,是一种按音乐在社会中的流行层面所作的划分。首先将社会划分为上、中、下三个文化层,流行在宫廷、官府和文人、仕绅的音乐可归入上层,在农民、市民中流行的音乐可归入底层,僧人、道士的音乐等可归入中层……对于考察某一音乐事象的传播、发展,提供了很好的视角。然而,由于社会各个层次所包含音乐品种不断变迁(底层音乐雅化后进入上层,上层音乐流入民间等),造成每一类所包含的子项随时有可能变动,不能形成一个相对固定的分类系统 
  5. 朱熹. 四书章句集注 > 论语集注 > 八佾第三. 1130-1200. 子语鲁大师乐。曰:「乐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从之,纯如也,皦如也,绎如也,以成。」语,去声。大,音泰。从,音纵。语,告也。大师,乐官名。时音乐废缺,故孔子教之。翕,合也。从,放也。纯,和也。皦,明也。绎,相续不绝也。成,乐之一终也。谢氏曰:「五音六律不具,不足以为乐。翕如,言其合也。五音合矣,清浊高下,如五味之相济而后和,故曰纯如。合而和矣,欲其无相夺伦,故曰皦如,然岂宫自宫而商自商乎?不相反而相连,如贯珠可也,故曰绎如也,以成。」 
  6. 陈美娥. 南管古典之美解析. 中国音乐 (中国音乐学院). 1997, (1): 58. 孔子言下之意系谓-音乐刚开始时,众乐声音要若张若合地互动,这是为了让众音清浊高低准确的调和,然后音乐才放开来尽情表现,虽然繁音交响,主律节拍却明了不紊,各部乐音相互配合,也相互竞美,浑然圆融的好像不会停止,如此音乐才算告成,这段载述说明二千年前孔子所认为的理想音乐是先协调,后默契,再发挥的“合乐”式,而不是今日吾等所见所知的“大晟祭祀雅乐”、一声协一韵的“齐乐”式。 
  7. 宋光宇. 论语心解:从心性的修炼和体悟探索《论语》的真实意涵. 万卷楼. 2008: 215–216. 按照林谷芳在《谛观有情》一书的理论,中国音乐的基本待色是……再来看孔子的这段话……听的人可以专注的只听某个乐器的演奏,也可以听整体的演奏(皦如也)。 
  8. 林谷芳. 传统音乐概论. 汉光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 1998: 46-47. ISBN 9789576293054. 藉由不同的音色差、时间差、旋律差来构成丰富的世界。所谓的音色差,是指各个乐器有它相当独立的音色,因此即使在一起合奏,彼此还可以非常清楚地被认知。…… 
    朱熹. 四书章句集注 > 论语集注 > 八佾第三. 1130-1200. 合而和矣,欲其无相夺伦,故曰皦如 
  9. 林谷芳. 传统音乐概论. 汉光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 1998: 46-47. ISBN 9789576293054. 在运用上都牵涉到中国艺术的一个根柢特质,即所谓相生手法的应用 
    朱熹. 四书章句集注 > 论语集注 > 八佾第三. 1130-1200. 绎,相续不绝也 
  10. 周倩而. 从士绅到国家的音乐:台湾南管的传统与变迁. 南天书局. 2006: 74. ISBN 9789576386787. 每一个乐器皆被赋予特定的音乐角色 
    许常惠文化艺术基金会. 南,北管音乐艺术研讨会论文集. 国立传统艺术中心. 2004: 36. ISBN 9789570193329. ……奏出音乐的「骨音」,歌者所唱及箫絃所奏则宛如附骨之肉,包覆盘绕之,故称爲「肉音」,是爲南管音乐中外显的旋律线条。 
    周倩而. 从士绅到国家的音乐: 台湾南管的传统与变迁. 南天书局. 2006: 249. ISBN 9576386780. 每一个乐器在扮演阳的同时,也可能在另一组合中担负著阴的位置,例如与琵琶对照时,箫扮演著阴的角色,但与二絃比对时,箫却是阳;同样的,三絃衬托琵琶时是阴,与箫与二絃对照时却是阳。 
    简上仁. 福尔摩沙之美:台湾的传统音乐. 行政院文化建设委员会. 2001: 93. ISBN 957010032X. 二絃爲洞萧之辅,以其擦弦之特质使絃音若隐若现,与箫声交织进行,相互爲用,在箫声气尽之时延长其音,塡补空间,而絃音将尽之时,箫声又接著爲下一骨干音先行出音导引。 
    林珀姬. 南管乐语与曲唱理论建构. 国立台北艺术大学. 2011: 27. ISBN 9789860303490. 箫脚是南管音乐行进时的带路先锋,特别是在「引空披字」时,必须作势引导其他乐器的进行。 
    沉冬. 南管音乐体制与历史初探. 国立台湾大学出版委员会. 1986: 99. 拍板……位居中央以制衡全场。 
  11. 陈涛(演讲者). 智化寺(京)音乐奏响华盛顿国家博物馆. 事件发生在 11:50-13:00. 2017年12月9日. "管子" will lead the melody……acting like Buddha……The flute will add a lot of ornamentations……like people in the real society... moving out and in……"笙" plays the harmonic sound……combine Buddha with people…… 
  12. 周倩而. 从士绅到国家的音乐:台湾南管的传统与变迁. 南天书局. 2006: 166. ISBN 9789576386787. 以箫絃法一术语来涵括所有箫絃演奏的知识。乐人在讨论箫絃法时经常提到的一个重要的概念是「贯攒气」…… 
  13. 陈瑜. 我的学术研究道路-袁静芳先生访谈录. 中国音乐学 (中国艺术研究院). 2016, (3): 18-19. 要说管子的演奏技巧,胡志厚的修养早已率先,但对于京音乐的神韵,胡志厚学习得非常认真、严肃、仔细,他在乐谱上记下了绪增对每个乐句、每个段落甚至每个音在呼吸、速度、强弱以及演奏技法上的要求。我经常听他们训练合乐…… 
    北京文博交流馆;北京智化寺管理处. 古刹智化寺. 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 2005: 170. ISBN 7540217413. 乐器…… 
  14. 吕锤宽. 台湾传统音乐槪论:器乐篇. 五南图书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2007: 70. ISBN 9789571147055. 南管音乐的名称颇为多样…… 
    施懿琳 等. 台闽文化概论. 台湾五南图书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2013: 135. ISBN 9789571172644. 
  15. 林珀姬. 南管乐语与曲唱理论建构. 国立台北艺术大学. 2011: 9. ISBN 9789860303490. 总之南管音乐保存了汉、魏、唐、宋以来音乐的部分特色 
    林谷芳,李国俊. 本土音乐的传唱与欣赏. 国立传统艺术中心. 2000: 74-75. ISBN 9570276568. 南管的音乐特质,主要表现在它的古老性和保守性,包括它的音乐理念、使用乐器、乐律制度、演奏型态、乐曲内容以及社会功能等,都保存著许多古老而不易变动的传统。 
  16. 林珀姬. 南管乐语与曲唱理论建构. 国立台北艺术大学. 2011: 5. ISBN 9789860303490. 南管素有「千载清音」之称,其音乐内容,积累了从唐宋以来,至元、明、清历代的音乐遗存 
    沉冬. 南管音乐体制与历史初探. 国立台湾大学出版委员会. 1986: 17. 「南管」因为韵调清雅,体局静好,素来被仕绅阶级所赏爱 
  17. Piet Van der Loon. The classical theatre and art song of South Fukien: a study of three Ming anthologies. SMC Publishing. 1992. ISBN 9789576381072. 
    孙星群. 四百年前福建南音刊本的发掘. 音乐研究 (人民音乐出版社有限公司). 2004, (2): 58–64. 
    林珀姬. 南管音乐门头探索(三)-从知见曲目探索明刊本〔双〕与〔背双〕相关曲目. 关渡音乐学刊 (国立台北艺术大学音乐学院). 2008, (9): 7–44. 
  18. 吕钰秀. 台湾音乐史. 五南图书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2003: 382. ISBN 9571134082. 至于乐曲数目在历史发展上,曾呈现了增长的趋势。编于清咸丰七年(1857),刊于同治十二年(1873)的《文焕堂初刻指谱》中,有三十六套「指」,十二套「谱」。 
    温秋菊. 在东方:南管曲牌与门头大韵. 国立台北艺术大学. 2012: 4–5. ISBN 9789860263206. 继龙彼得发现明刊文献之后,两份清代手抄南管「指谱」的发现,又揭开音乐与历史双方研究的新页,此即2005年发掘的袖珍型手抄本《道光指谱》(1846,清道光二十六年),及2000年发现,2003年複印的《文焕堂指谱》(1857,清咸丰七年刊行的刻本)。 
  19. 林珀姬. 南管乐语与曲唱理论建构. 国立台北艺术大学. 2011: 15–16. ISBN 9789860303490. 各馆阁絃友交流活动时,常以「五大套」指套作为必备曲目,这五大套是《趁赏花灯》、《一纸相思》、《自来生长》、《心肝跋碎》、《为君去时》,各套的演奏时间大约在30-45分钟之间。 
    吕锤宽. 台湾传统音乐槪论:器乐篇. 五南图书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2007: 89. ISBN 9571147052. 南管指谱编号比较表…… 
  20. 郑长铃,王珊. 南音.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05: 52. ISBN 9787213029578. 大谱的内容一般都是借咏物以抒怀……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奇特高远的意境。 
  21. 林珀姬. 南管乐语与曲唱理论建构. 国立台北艺术大学. 2011: 37. ISBN 9789860303490. 其中《四时景》、《梅花操》、《走马》(八骏马)、《百鸟归巢》合称四梅走归,为南管著名的「四大谱」 
    沉冬. 南管音乐体制与历史初探. 国立台湾大学出版委员会. 1986: 37. 以上四曲,可谓「谱」乐中之代表作。 
  22. 广东省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 广东省志: 文化艺术志. 广东人民出版社. 2001: 395. 弦诗乐以潮汕民间丝弦、弹拨乐器演奏古诗谱而得名。 
  23. 傅利民. 丝竹乐配器研究. 中国音乐 (中国音乐学院). 2005, (2): 100. 潮州弦诗所用主要乐器为二弦、椰 弦、竹弦、洞箫、月弦、三弦、琵琶、筝、提胡(俗称……)、扬 琴、秦琴、葫芦琴、皮琴等 
  24. 曾泽林. 古曲今唱,知音几许?-试谈潮州弦诗发展趋势与改革建议. 艺苑 (福建艺术职业学院). 2008, (8): 22. 传统潮州音乐採用七平均律(也有人称为七音律),这种特殊的音律有别于十二平均音律,属于五度相生律和纯律的混合製度。在实际演奏中,可通过不同的奏 法,使每个音的音高变活,形成既稳定又灵活多变、既平均又不呆板的特殊效果。潮州音乐这种独特的韵味,在潮州弦诗乐 和细乐中体现得更加有血有肉,优美动人,古韵十足。 
    王琳乾, 邓特, 汕头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汕头市志, 第4卷. 新华出版社. 1999: 214. ISBN 9787501143870. ……三音音程有明显的游移性,演奏中演奏者也常有不同的揉按和滑音,故潮州弦诗乐有较为特殊的音律。 
  25. 王琳乾, 邓特, 汕头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汕头市志, 第4卷. 新华出版社. 1999: 216. ISBN 9787501143870. 十大套多数是古谱,至清代开始定型……包括"重六类"和"轻六类"两种。其中属于重六类的有《昭君怨》、《寒鸦戏水》、《小桃花》、《黄鹂词》、《月儿高》等5首;属于轻六类的有《平沙落雁》、《凤求凰》、《玉连环》、《大八板》、《锦上添花》等5首。 
    广东省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 广东省志: 文化艺术志. 广东人民出版社. 2001: 395. 最具代表性的乐曲是……合称"潮乐十大套"。 
  26. 广东省艺术创作研究室. 潮剧研究资料选. 广东省艺术创作研究室. 1984: 159–160. 新加坡馀娱儒乐社……先人遗下之手抄剧本乐曲……五十五首……全部曲名是,玉狐尾、……玉连环、……柳青娘、……平沙落雁、……柳青娘活五、……昭君怨、寒鸦戏水。本谱抄写年代未详。抄写之人系在满清时代研习潮乐之人,所抄者皆属清朝传下之谱,其证据有数点:(一)本谱乐曲,一小部分由二四谱改为工尺谱,此正是清朝末年开始更改二四谱为工尺谱的迹象。(二)本谱五十五曲中,大部分目前潮州乐人已不再演奏,甚至连曲名亦不见于一般潮州乐谱书箱之中。(三)完全保留古代潮州乐谱不添花指之本来面目,其中有一部份似添花指形式,其实是加上弹筝指法之潮派筝谱。 
    李沛煌. 潮州弦诗乐的发展与演变. 艺术探索 (广西艺术学院). 2010, (1): 95. 清末至建国前是潮州弦诗乐的发展时期。……如:潮州市扬风国乐社(1911年)、新加坡馀娱儒乐社(1912年)…… 
  27. 杨凌. 论江南丝竹的“再生性”特徵. 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武汉音乐学院). 2003, (4): 53. 以上的演变情况,可以说明江南丝竹的历史悠久。但它真正成为一个乐种,还是在近百年的时间内。清末民初,上海逐渐成为江南地区经济发展的中心,它以其地理上的优越位置…… 
  28. 广州百科全书编纂委员会. 广州百科全书.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94: 69. 广东音乐的诞生清末民初 
  29. 杜亚雄. 中国传统乐理教程. 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4: 69. ISBN 9787806674840. 弦索乐(拉奏乐器加弹拨乐器) 
    袁静芳. 中国传统音乐概论. 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0: 346. ISBN 9787805538341. 絃索乐:全部用弦乐器演奏…… 
  30. 袁静芳. 中国传统音乐概论. 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0: 346-349. ISBN 9787805538341. 絃索十三套为《弦索备考》明谊(荣斋)汇编,清嘉庆甲戍(公元1841年)年抄本之译谱。……曲名:十六板、琴音板、清音串、平韵串、月儿高、琴音月儿高、普庵咒、海青、阳关三叠、松青夜游、舞名马、合欢令、将军令 
  31. 曹安和. 《弦索十三套》派生出来的几种伪乐谱. 文艺研究 (中国艺术研究院). 1981, (4): 113. 谱的纸张较旧,是明代的纸……上当者还不止我们这些人。北京图书馆列为珍本,上海图书馆把《高和江东》列为珍本……并写了专文来推荐它,都是上当。更严重的是正在编辑中的大百科全书,也几乎将《高和江东》本误收入琵琶谱,幸而…… 
  32. 袁静芳. 乐种学. 北京市:华乐出版社. 1999: 272. ISBN 9787801290281. ……13首著名套曲汇编成集。编者在序言中称这些乐曲为“今之古曲” 
    袁静芳. 乐种学. 北京市:华乐出版社. 1999: 307. ISBN 9787801290281. 如清末爱新觉罗皇族就将学习北方弦索乐作为皇族子女修养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部分....《弦索备考》所传13首套曲,就是主要在这种文化背景下的产物。 
  33. 吕锤宽. 台湾传统音乐槪论:器乐篇. 五南图书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2007: 113. ISBN 9571147052. 后来的〈八展舞〉……与《絃索十三套》中的〈松青夜游〉进行比较…… 
  34. 赵渢. 关于《弦索十三套》的传谱. 中央音乐学院学报 (中央音乐学院). 1988, (3): 108. ……把全部曲谱完整地试奏出来,一方面得到音乐界极大地重视,另一方面大家又共同关心演奏的风格如何的问题。但是,不仅编辑这本曲谱的蒙族贵族,在文献中查不出端倪,仅知的传人也已逝世多年……近年经过多方查询,才找到了以书画著称的爱新觉罗·毓垣。……可能这次根据毓垣所传整理出的乐谱,至少是更接近于原来的风格了。 
    谈龙建. 被泽蒙庥 刻骨铭心-怀念赵渢院长二三事. 中央音乐学院学报 (中央音乐学院). 2016, (4): 123. 据曹安和先生所知,“毓峘先生是现今唯一的千真万确能奏并善奏此乐者”。 
  35. 郑良树, 郑赤琰. 潮州学国际研讨会论文集, 第1卷. 暨南大学出版社. 1994: 458. ISBN 9787810293396. 潮州细乐,就其形式的形成,可以追溯到清末民初的洪沛臣 
    林淳钧. 潮剧闻见录. 中山大学出版社. 1993: 170. 洪沛臣( 1866 一 1916 年) ,原籍普宁,向以买卖乐器、古董为业,清末于潮州城内义安路开设“洪日盛”古董店。洪平素酷爱音乐,早年曾延潮州有名乐师李三老(名不详)、黄月卿为师,学琵琶、三弦等乐器演奏。后因经常外出经商,到过全国及南洋群岛各地,并从那裡带来不少音乐文化,对潮州民间音乐的丰富发展起了很大作用。他是一位造诣很深的潮州音乐大师。据《潮州三弦、琵琶、等谱》(1935年版)“郑祝三自序”中称:“洪佩臣(也作沛臣)先生,潮属名乐师,精弹琵琶、三弦以及各种音乐,皆可师法,又能鼓瑟古琴,名著中外。”他的南派琵琶弹奏独创一宗,所传琵琶、三弦、等合奏谱(注指法)有:硬套12首,软套六首及流行弦诗谱若干,为后世潮州细乐演奏所师承。 
  36. 陈霖; 刘群. 山东丝弦乐-碰八板的探析. 大舞台 (河北省艺术研究所). 2013, (12): 59. 它的全部演奏乐器应有四件:古筝、扬琴、琵琶、如意勾(胡琴类乐器),而少至两件乐器也可以演奏,其中古筝为主奏。它也是北方一种传统的弦索乐。 
    王英睿. 中国音乐硏究在新世纪的定位国际学术硏讨会论文集, 第2卷 > “碰八板”的起源与发展. 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2: 1038. ISBN 9787103024287. 清末民初,黎邦荣……并将它们传于自己的弟子……艺人的长期艺术实践中,演奏方式越来越灵活……他们还爲这种器乐合奏起了一个专用名称-"碰八板" 
  37. 杜亚雄. 中国传统乐理教程. 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4: 69. ISBN 9787806674840. 两类乐器的合奏,如吹打乐(打击乐器加吹管乐器)…… 
    李作方. 简述中国民间吹打乐的源流及其分类. 艺苑 (福建艺术职业学院). 2008, (12): 24. 吹打乐是一种以打击乐器和吹奏乐器为主的组合演奏的音乐形式。 
  38. 李作方. 简述中国民间吹打乐的源流及其分类. 艺苑 (福建艺术职业学院). 2008, (12): 24. 吹打乐的形成应当追溯到汉代兴起的鼓吹乐……鼓吹乐自汉代以来在宫廷和军旅中得到迅速发展,发展过程中按不同的用途和使用场合,一般被划分为以下四种:1. 黄门横吹,列于殿廷演奏, 用于天子宴乐、饮膳时专用的仪仗音乐;2. 骑吹,王公贵族出行时,车驾从行演奏的专用仪仗音乐;3. 短箫铙歌,军中用于社庙祭祀时演奏的音乐;4. 横吹,用于军旅之中,乘马随军演奏的鼓吹乐。 
    袁静芳. 中国传统音乐概论. 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0: 365. ISBN 9787805538341. 鼓吹乐是以某一种吹奏乐器如管子、唢呐、海笛、笛子为主奏乐器,配合其他管絃乐器、打击乐器所组成的…… 
  39. 袁静芳. 中国传统音乐概论. 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0: 364. ISBN 9787805538341. 鼓吹类乐种……北京智化寺京音乐 
    北京文博交流馆;北京智化寺管理处. 古刹智化寺. 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 2005: 170. ISBN 7540217413. 分为两类:一是吹奏乐器,主要有笙、管、笛;一是击奏乐器…… 
  40. 北京市东城区文化委员会, 北京市东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东城瑰宝. 千华驻 崧博. 2018. ISBN 9787505999954. 少有的按代传袭且没有断代的乐种 
  41. 袁静芳. 中国佛教京音乐研究. 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 2012: 36. ISBN 9787802545977. 中国佛教京音乐以北京智化寺为中心。坐落于北京古城东南角的佛教寺院智化寺,建于明代英宗正统九年(1444年)……智化寺建寺时,由于王振在宫廷的显赫权势与地位……把部分宫廷中的礼仪祭祀音乐,带入寺院。 
    北京文博交流馆;北京智化寺管理处. 古刹智化寺. 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 2005: 162. ISBN 7540217413. 汇集宫廷音乐、佛教音乐、民间音乐于一体 
  42. 袁静芳. 中国佛教京音乐研究. 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 2012: 38. ISBN 9787802545977. 智化寺京音乐从1444年传习至今,已有二十七代传人。 
    袁静芳. 中国佛教京音乐研究. 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 2012: 226. ISBN 9787802545977. 可以证实中国佛教京音乐在智化寺传承关係的26代传人谱系(存智化寺)。 
  43. 袁静芳. 中国佛教京音乐研究. 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 2012: 38. ISBN 9787802545977. 音乐训练非常严格,一般只收12岁以下的童僧学习,经过近七年的苦练 
    张大祯. 中国当代文博论著精编. 文物出版社. 2006: 742. ISBN 9787501020362. 一般只收12岁以下的儿童学艺,经过至少7年的训练,先学韵谱,后在乐器模型上练习,最后再演奏乐器。 
  44. 袁静芳. 中国佛教京音乐研究. 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 2012: 38. ISBN 9787802545977. 在演奏技巧方面有严格的规范,不得随意增删变异。 
    张大祯. 中国当代文博论著精编. 文物出版社. 2006: 742. ISBN 9787501020362. 与宫廷音乐、皇室贵族所用佛事音乐有著密切的关係,故收徒谨慎,训练严格,在演奏与技巧方面也有很高的要求,不随意增删变易 ……正因为如此,智化寺京音乐通过自身特有的乐队编制、演奏方法、宫调等在较长的历史时期内忠实地保存了中国佛教音乐的原貌。 
    北京文博交流馆;北京智化寺管理处. 古刹智化寺. 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 2005: 162. ISBN 7540217413. 由于智化寺具有太监寺院共同的封闭性,艺僧们按照十分严格的口传心授的方式代代传授,既不接受其他音乐的影响和渗透,同时也防范音乐的外传 
  45. 陈涛(演讲者). 智化寺(京)音乐奏响华盛顿国家博物馆. 事件发生在 11:50-13:00. 2017年12月9日. "管子" will lead the melody……acting like Buddha……The flute will add a lot of ornamentations……like people in the real society... moving out and in……"笙" plays the harmonic sound……combine Buddha with people…… 
    北京文博交流馆;北京智化寺管理处. 古刹智化寺. 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 2005: 170. ISBN 7540217413. 乐器…… 
  46. 袁静芳. 中国佛教京音乐研究. 宗教文化出版社. 2012: 39. ISBN 9787802545977. 有康熙三十三年十月初一(1694年)抄本《音乐腔谱》传于世。该乐谱是目前存见的历史最早的一部京音乐乐谱。 
  47. 袁静芳. 中国佛教京音乐研究. 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 2012: 76. ISBN 9787802545977. 《音乐腔谱》……这四十八首曲牌,载有五套中堂曲 
    王耀华. 中国传统音乐乐谱学. 福建教育出版社. 2006: 8. ISBN 9787533443405. 《智化寺音乐腔谱》,是北京智化寺保留的管乐曲谱,又称“智化寺京音乐谱”。智化寺始建于明正统十一年(1446)。此书为康熙三十三年(1649)智化寺僧人永乾所抄《音乐腔谱》,包括《垂四调》、《锦堂月》、《水晶堂》、《锦翠屏》、《金字经》、《撼动山》等四十八曲。 
    北京文博交流馆;北京智化寺管理处. 古刹智化寺. 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 2005: 162. ISBN 7540217413. 垂丝(四)调 
  48. 袁静芳. 中国佛教京音乐研究. 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 2012: 76. ISBN 9787802545977. 
  49. 袁静芳. 中国传统音乐概论. 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0: 379. ISBN 9787805538341. 吹打乐类乐种……陝西的西安鼓乐 
  50. 周宁. 东南亚华语戏剧史. 厦门大学出版社. 2007: 804–805. ISBN 9787561527542. 它和西安鼓乐、山西五台山音乐、北京智化寺音乐等被认为是中国最具代表性、最古老的传统音乐。泉州南音还是…… 
    北京文博交流馆;北京智化寺管理处. 古刹智化寺. 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 2005: 162. ISBN 7540217413. 它与西安城隍庙鼓乐、开封大相国寺音乐、五台山青黄庙音乐及福建南音一起……现存的最古老音乐 
  51. 袁静芳. 中国传统音乐概论. 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0: 390. ISBN 9787805538341. 西安鼓乐多在每年夏秋之际,为庆贺丰收在各地举办的乡会、庙会上演奏,演奏者多为各村、镇组织的鼓乐社和寺院、道观中的僧、道鼓乐队。 
  52. 王晓如. 陝西活的历史 - 西安古乐史的整理与研究. 三秦出版社. 2010. ISBN 9787807367833. 杨荫浏在中国古代音乐史稿中谈到西安鼓乐时说...可以不计外,馀下抄写年代最早的是雍正九年(1731) 
    曹本冶. 武当山道教音乐研究. 台湾商务印书馆. 1993. ISBN 9789570508215. 从城隍庙安来绪老先生保存一本清雍正九年(1731年)乐谱抄本(此乐谱现藏北京中国音乐研究所)来分析 
  53. 褚历. 西安鼓乐中的大乐. 中国音乐学 (中国艺术研究院). 2004, (2): 94. 西安鼓乐中的大乐是由多首单曲连缀而成的大型套曲,在艺人中已失传,仅保存于乐谱之中。……历史悠久……庞大而严谨的结构 
  54. 景蔚岗. “山西八大套”名实辨正. 音乐研究 (人民音乐出版社有限公司). 2004, (1): 42–51. 综上辨述,山西五台《八大套》是清光绪初年在五台县槐荫村赵成贵的私家乐坊初步形成的。……后人张汝琳等对 《八大套》加以补充 
  55. 袁静芳. 乐种学. 北京市:华乐出版社. 1999: 264. ISBN 9787801290281. 晋北笙管乐 因其中有8首著名套曲而被称之为山西八大套 
  56. 王凤茹. 泉州民间音乐-“笼吹”初探. 科技展望 (宁夏科技发展战略和信息研究所). 2016, (36): 233. 清代后期,政府因无力养活乐班人……后来这些与其他民间音乐相结合的音乐又被运用到民间的婚丧喜庆、参与迎神赛会、节日踩街等活动中去。因鼓吹手在外出应事时,习惯将演奏乐器放置于一担红漆缀金、古色古香细篾皮编织的箱笼或雕龙画凤的木製箱笼中…… 
  57. 中国艺术研究院. 音乐研究所. 中国音乐年鑑. 山东敎育出版社. 1991: 119. 1979年,由中国文化部与中国音乐家协会联名下发的关于在全国开展"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的文件后,一个全面普查、收集、採录的高潮在东北各地勃然兴起。……各地文化部门收集整理了大量的文字、图片、音像资料。各种版本的曲集、曲选也纷纷刊印出版。以地域命名的鼓吹乐亦相继提出。如《吉林鼓吹乐》、《冀东鼓吹乐》、《辽宁鼓吹乐》…… 
  58. 孙航;王鲁彦. 建国以来山东鼓吹乐研究综述. 齐鲁艺苑 (山东艺术学院). 2016, (1): 28. 《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山东卷》鼓吹乐述略部分提出山东鼓吹乐大体有4个派别:鲁西南鼓吹、鲁中南鼓吹、鲁北鼓吹和鲁东鼓吹 
  59. 冯光钰. 读《辽宁鼓吹乐论文集》. 音乐研究 (人民音乐出版社有限公司). 1996, (1): 100. 辽宁音乐学术界经过长期的思考和研究,提出辽宁鼓吹乐作为一个独立乐种的概念…… 
    杨久盛. 谈民间音乐品种的定名问题. 人民音乐 (人民音乐出版社). 1995, (7): 27. 过去“辽宁鼓乐”曾一度被称为…… 
  60. 王剑鸣; 汪海. 谈冀中管乐-兼论冀中管乐的结构和分类. 中国音乐 (中国音乐学院). 1987, (4): 53. “冀中管乐”一词,先见于1981年版…… 
    袁静芳. 中国传统音乐概论. 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0: 366. ISBN 9787805538341. 鼓吹乐类主要乐种介绍……河北音乐会……又有冀中管乐之称 
  61. 刘利生. 文化娱乐常识--音乐. 元华文创. 2015. ISBN 9789863936633. 第二节器乐独奏......在传统器乐的演奏活动中,独奏形式颇为少见。 
    伍国栋. 乐种构成理论框架的启迪和运用-袁静芳《乐种学》与我的乐种研究课题. 中央音乐学院学报. 2016, (3): 5. "乐种",在中国传统音乐构成中,本身就是一个非常独特并普遍存在的音乐文化事象 
  62. 林谷芳. 传统音乐概论. 汉光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 1998: 21. ISBN 9789576293054. 在中国,器乐独奏的传统主角是琴与琵琶,近代则在二胡、笛、筝上有许多发挥。 
    王振复. 天人合一:中华审美文化之魂. 上海文艺出版社. 1998: 184. ISBN 9787532113972. 在独奏音乐中佔有最重要地位的古琴与琵琶,其音乐表现...... 
    《中华传统文化大观》编纂委员会. 中华传统文化大观.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93: 241. 其中最为古老的独奏音乐品种,当推古琴音乐 
    余甲方. 中国近代音乐史.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6: 46. ISBN 9787208063778. 明清以来……器乐独奏艺术的继承和发展,比较集中地表现在文人音乐方面。文人音乐的主要乐种,此期仍为琴乐及筝乐、琵琶音乐等。 
    庄永平. 论琵琶艺术的人文底蕴. 音乐探索. 2004, (2). 
  63. 国立传统艺术中心, 国立台北艺术大学, 行政院文化建设委员会. 国立传统艺术中心奖助博硕士班学生研撰传统艺术论文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国立传统艺术中心. 2005. ISBN 9789860016857. 至于数量上佔有大部分音乐型态、种类的……不是爲了表演而存在,它也像文人音乐一样,有一种自觉性的美学……在整个汉族社会裡面…… 
  64. 刘承华. 中国音乐的神韵. 福建人民出版社. 2004: 39. ISBN 9787211047130. 中国艺术的这种自娱性在音乐中亦有著同样突出的表现 
  65. 吕锤宽. 台湾传统音乐槪论:歌乐篇. 台湾五南图书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2013: 13. ISBN 9789571138855. 南管馆阁为以音乐怡情养性、休閒娱乐的业馀场所,由于活动纯粹的自娱,不受演出经济的制约,演奏者无须考虑票房收入,因此,从曲目、演出形式以及唱唸顿挫的风格处理等,都能依循自身的传统,丝豪不受社会环境或观众口味的引导,故能保存其一贯的音乐传统。 
    陈燕婷. 南音与南曲关系考析. 中国音乐. 2016, (4): 82. ……演唱起来有很大差别。究其原因主要是南音为自娱自乐…… 
  66. 叶明媚. 古琴音乐艺术. 台湾商务印书馆. 1992: 166. ISBN 9789570504781. 古琴音量微弱,琴曲多深远幽婉,故传统以来多作爲一种个人修养自娱的乐器,不大适合公开演奏。在雅集中三两知音浅斟低酌轻捻慢拢,调琴弄萧是最好不过的雅趣。 
    林明德, 中华民俗艺术基金会. 2002两岸戏曲大展学术硏讨会论文集. 国立传统艺术中心. 2003: 261. ISBN 9789570122848. 崑剧长期以来一直以雅集清唱和彩扮演出并行不悖、相辅相成 
  67. 林珀姬. 林立正的古琴世界. 中华民国政府出版品. 2014: 123. ISBN 9789860404173. 而台湾则在音乐性之外,更强调传统的以古琴为修身养性之器的儒释道观点,因此在演奏上特别强调意境和抽象思维的传达。 
    曹本冶, 乔建中, 袁静芳,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Dept. of Music, 中国艺术硏究院. 音乐硏究所, 中国传统音乐学会. 中国音乐硏究在新世纪的定位国际学术硏讨会论文集, 第1卷. 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2: 526. ISBN 9787103024287. 新中国的成立,原民间音乐家进入专业音乐院校,古琴演奏也从修身养性或自娱走向职业化。 
  68. 林谷芳. 传统音乐概论. 汉光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 1998: 86. ISBN 9789576293054. 文人音乐则更进一步具有浓厚反表演性的心理背景……乐为心声的观念在此得到更大强调 
    林谷芳. 传统音乐概论. 汉光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 1998: 84-86. ISBN 9789576293054. 所谓「道艺一体」原是强调人格与艺术相连接的一种态度,认为「乐为心声」……透过「艺」的掌握可以真正有「道」的体悟……艺术必不能自外于生活……如不就此涉入,也就不容易体得传统音乐的美 
  69. 洪淑苓主编. 国立台湾大学艺文年鑑 2009. 国立台湾大学出版中心. 2010: 40. ISBN 9789860267761. 历代文人对古琴的推崇与偏爱促进了古琴形制的不断发展和音乐表现力的逐步完善 
  70. 高罗佩(Robert Hans van Gulik)(译者 李美燕). 琴道: The Lore of the Chinese Lute: An Essay in the Ideology of the Ch'in. 联经出版事业公司. 2015: 24. ISBN 9789570844016. 在弹奏古琴时,音色最为重要,同一个音符可以被修饰成许多不同的音色……必须要学习辨识声音上的细微差别……技巧影响琴曲音色的变化是极複杂的,光是颤音就至少有26种变化。 
  71. 五知斋琴谱. 1722. 琴之为道,在乎音韵之妙,而音韵之妙,全赖乎指法之细微 
    叶明媚. 古琴音乐艺术. 台湾商务印书馆. 1992: 87. ISBN 9789570504781. 左右手指法合共约一百种左右。 
  72. 高罗佩(Robert Hans van Gulik)(译者 李美燕). 琴道: The Lore of the Chinese Lute: An Essay in the Ideology of the Ch'in. 联经出版事业公司. 2015: 57. ISBN 9789570844016. 散见的古琴参考资料、古琴专论、琴谱……我们还有许多汉末至明初的琴书 
  73. 袁静芳. 中国传统音乐概论. 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0: 331. ISBN 9787805538341. 唐代琵琶艺术已获得高度发展……目前存见的琵琶古谱除少量唐存乐谱外,大多为清中叶以后南方各派琵琶传谱 
  74. 沉冬. 南管音乐体制与历史初探. 国立台湾大学出版委员会. 1986: 89. 唐世及其前代的曲项琵琶(包括五絃琵琶)最大的特徵有二:一、横弹,二、以大拨弹。 
  75. 沉冬. 南管音乐体制与历史初探. 国立台湾大学出版委员会. 1986: 190. 琵琶则已改为手弹 
  76. 沉冬. 南管音乐体制与历史初探. 国立台湾大学出版委员会. 1986: 89. 而观诸现存其他乐种如弹词类,皆为竖弹 
  77. 余甲方. 插图本中国古代音乐史.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3: 203. ISBN 7208040982. 华秋萍编订的《南北二派秘本琵琶谱真传》……其中大曲六套,均为传世精品,即海青拿鹅、将军令、十面埋伏、霸王卸甲、月儿高、普庵咒。 
  78. 孙继南. 中国音乐通史简编. 山东教育出版社. 1991: 196. 《月儿高》是一首琵琶文套大曲,最早见于明代抄本琵琶谱《高和江东》,流行于世的《月儿高》乐谱刊印于《华秋萍琵琶谱》卷下,是陈牧夫的传谱 
  79. 杨典. 隐几长啸录: 古代琴人风骨与当代精神处境. 新锐文创. 2012: 191. ISBN 9789866094521. 《霸王卸甲》的曲谱初见于清代华秋萍1818年编的《琵琶谱》 
    余世谦. 中国文明大观. 江苏文艺出版社. 1989: 374. 十面埋伏和霸王卸甲(琵琶独奏曲)是两首著名的琵琶古曲。曲谱初见于清代华秋萍1818年所辑《琵琶谱》 
  80. 林谷芳. 传统音乐概论. 汉光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 1998: 21. ISBN 9789576293054. 在中国,器乐独奏的传统主角是琴与琵琶,近代则在二胡、笛、筝上有许多发挥。 
  81. 冯洁轩. 金石迴响: 冯洁轩音乐学术论文集. 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6: 350. ISBN 9787806922361. 古筝艺术本身,大抵也需要具备三方面的积累,方能卓然而成其为流派,那就是:一、积累有独具特色的一些代表性曲目……古筝流派在近代的崛起,与本世纪二三十年代活跃在北京的几位古筝前辈人物的影响很有关係。一位是广东揭阳的林永之;一位是河南遂平的魏子猷;还有一位是奔走于中等学校从事音乐教育的江苏江都的史荫美。林永之传潮州筝,从习者有谭步溟等人;魏之猷传河南筝,从习者有梁在平、娄树华、周希文等人;史荫美除筝而外,兼擅……而筝则尤长潮州、客家之韵。梁在平除向魏子猷学中州筝外,同时又从史荫美习潮、客筝。他和娄树华,可算是南北派古筝最初的代表人物。 
  82. 伍国栋. 民族音乐学视野中的传统音乐. 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2: 302. ISBN 9787806672853. 击弦乐器扬琴,在近代由广东琴家严老烈首创其独奏艺术后,发展到此期已形成…… 
  83. 王安祈,李惠绵 主编. 醉月春风翠谷里─曾永义院士之学术薪传与研究: 曾永义院士之学术薪传与研究. 万卷楼. 2017: 12. ISBN 9789864780600. 各个艺术元素的融合是很不容易的……像戏曲把歌舞乐融合在一起,放眼世界,是绝无仅有的。 
    国立传统艺术中心. 筹备处. 两岸戏曲回顾与展望硏讨会论文集, 第1卷. 国立传统艺术中心筹备处. 2000: 136. ISBN 9789570255553. 戏曲的「高度综合性」,即保持著歌、舞、诗三位一体浑然不分的…… 
    袁静芳. 中国传统音乐概论. 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0: 204. ISBN 9787805538341. 戏曲是中国特有的一种综合性舞台艺术形式 
    林谷芳. 本土音乐的传唱与欣赏. 国立传统艺术中心. 2000. ISBN 9789570276565. 传统戏剧活动乃融合音乐、美术、文学、戏剧等多项艺术 
  84. 周兵;蒋文博. 崑曲六百年. 中国青年出版社. 2009: 75. ISBN 9787500681212. 戏剧理论家齐如山最早用8个字概括出了中国戏曲的特点,那就是"无声不歌,无动不舞"。而在歌和舞的结合上,崑曲无疑是最佳的典范。……一个情节一个动作一个唱腔甚至一个咬字,它都……。 
  85. 王安祈. 台湾京剧五十年, 第1卷. 国立传统艺术中心. 2002: 116. ISBN 9789570125788. 使戏曲审美观回归传统更重要的因素来自于崑曲。崑剧具有百戏之母的身份……直到两岸交流崑剧来台,传统戏曲的美学意义才得到学界彰显……虚拟写意、抒情唯美等艺术特质…… 
  86. 施旭升. 戏曲文化学. 独立作家-秀威出版. 2015: 25. ISBN 9789863263050. 崑曲和京剧都自成体系,堪称典范......所以,此前曾有论者将崑曲作为中国传统戏剧学的最高范型 
    秋文. 古中国的歌: 京剧演唱艺术赏析. 宝文堂书店. 1988: 32. ISBN 9787800300011. 当时北京崑曲和京剧为雅部和花部两大支柱,代表了中国古典戏剧的两大历史髙峰。 
  87. 袁静芳. 中国传统音乐概论. 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0: 218. ISBN 9787805538341. 最雅化的剧种……它是受文人雅士、艺术专家精心呵护培植的特殊戏曲品种……被誉为“百戏之祖” 
  88. 袁静芳. 中国传统音乐概论. 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0: 218-219. ISBN 9787805538341. 将“载歌载舞”的戏曲艺术推至“无声不歌、无动不舞”的顶峰 
    白先勇. 白先勇说崑曲. 联经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 2004. ISBN 9789570826982. 崑曲便是「无声不歌,无动不舞」的艺术,而京剧少了崑曲优美的身段,且崑曲慢慢在琢磨意蕴…… 
    周兵;蒋文博. 崑曲六百年. 中国青年出版社. 2009: 75. ISBN 9787500681212. 戏剧理论家齐如山最早用8个字概括出了中国戏曲的特点,那就是"无声不歌,无动不舞"。而在歌和舞的结合上,崑曲无疑是最佳的典范。……一个情节一个动作一个唱腔甚至一个咬字,它都……。 
  89. 林明德, 中华民俗艺术基金会. 2002两岸戏曲大展学术硏讨会论文集. 国立传统艺术中心. 2003: 261. ISBN 9789570122848. 崑剧长期以来一直以雅集清唱和彩扮演出并行不悖、相辅相成 
  90. 财团法人中华民俗艺术基金会. 2002两岸戏曲大展学术硏讨会论文集. 国立传统艺术中心. 2003: 104. ISBN 9789570122848. 崑曲演出的剧本,如《牡丹亭》、《长生殿》、《桃花扇》等,是古代戏曲文学的经典 
    陈均. 也有空花来幻梦:京都聆曲录II. 秀威出版. 2013: 114. ISBN 9789863260950. 《西厢记》是杂剧,然后到了明代汤显祖的传奇《牡丹亭》,再到清代孔尚任的《桃花扇》和洪昇的《长生殿》,这些都是非常著名的作品 
    刘利生. 文化娱乐常识--戏曲. 元华文创. 2015. ISBN 9789863936947. 汤显祖的《牡丹亭》诞生于16世纪末期,可以说是开启了一个传奇时代的钜作,洪昇的《长生殿》与孔尚任的《桃花扇》写于康熙时期,成了传奇的压卷之作。 
  91. 林佳仪. 论冯起凤《吟香堂曲谱》之编辑意识及订谱流传. 南艺学报. 2013, (7): 3. 《吟香堂曲谱》为清乾隆54年(1789)苏州曲家冯起凤刊行之崑曲全本工尺谱(简称「冯谱」),收录《牡丹亭》及《长生殿》全剧,为两剧首见刊行之全本曲谱 
    陆萼庭. 崑剧演出史稿.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6: 251. ISBN 9787544400930. 还有一位冯起凤,冯字云章,生平不详。他参定的《牡丹亭》和《长生殿》都是全谱,由其子付梓出版,总名《吟香堂曲谱》,时在乾隆五十四年…… 
    吴新雷. 《牡丹亭》崑曲工尺谱全印本的探究. 戏剧研究 创刊号 (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 2008: 112. 现存乾隆五十四年刻本《吟香堂曲谱》四卷,前二卷是《牡丹亭曲谱》,后二卷是《长生殿曲谱》。 
  92. 吴新雷. 《牡丹亭》崑曲工尺谱全印本的探究. 戏剧研究 创刊号 (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 2008: 111. 现今传承下来的除了各种选本的折子戏工尺谱以外,真正印行出版的《牡丹亭》全本工尺谱只有三种,第一种是乾隆五十四年(1789)苏州清曲家冯起凤订定的清宫谱《吟香堂牡丹亭曲谱》,第二种同是苏州清曲家叶堂(1724-1799?)另外订立的清宫谱《纳书楹牡丹亭全谱》,刊行于乾隆五十七年(1792),第三种是晚清全福班艺人殷溎深(1825-1926)传承的梨园戏宫谱《牡丹亭曲谱》,经曲友张馀荪转录缮底,于1921年由上海朝记书庄石印出版。 
  93. 林佳仪. 论冯起凤《吟香堂曲谱》之编辑意识及订谱流传. 南艺学报. 2013, (7): 28. 何况《吟香堂曲谱》的内容,几乎都为《纳书楹曲谱》涵盖, 即使叶堂于《长生殿》未录全剧,然于正集卷四、续集卷一,收录高达31齣 
    王耀华. 中国传统音乐乐谱学. 福建教育出版社. 2006: 245. ISBN 9787533443405. 《纳书楹曲谱》是清代苏州叶堂(怀庭)于1792年(乾隆五十七年)编辑而成的戏曲谱集。全书包含正集四卷、外集两卷、续集四卷、补遗四卷和《玉茗堂四梦》曲谱八卷,共二十二卷。 
  94. 王耀华. 中国传统音乐乐谱学. 福建教育出版社. 2006: 245. ISBN 9787533443405. 它是流传至今的崑曲曲本中比较重要的并具有较大影响力的以工尺谱纪录的乐谱。 
  95. 常林/白鹤群. 趣闻北京. 崧博出版事业有限公司. 2017. 京剧的正式形成大约是道光二十年(西元1840年)以后的事 
    顾峰. 古滇艺术新探索. 云南教育出版社. 1992: 246. 从京剧的孕育到形成,已苦苦经营了近百年的历程,从高朗亭到程长庚,再到谭鑫培,才逐步丰富和发展成为一个完备的大剧种。它所具备的优越条件是其它地方剧种所不及的,它形成于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人文荟萃之地的京都 
  96. 袁静芳. 中国传统音乐概论. 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0: 251. ISBN 9787805538341. 京剧的形成……广泛吸收了当时已存在的一些戏曲剧种如崑曲…… 
  97. 袁静芳. 中国传统音乐概论. 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0: 266. ISBN 9787805538341. ……京剧音乐其他音乐成分:京剧现成地继承了崑腔的古典精华…… 
    李强. 中外剧诗比较通论,第2卷.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6: 849. ISBN 9787500458005. 京剧中大部分曲牌音乐出自崑曲 
    刘吉典. 京剧音乐概论. 人民音乐出版社. 1981: 130. ISBN 9787103010549. 由于崑曲是……集大成的剧种,各类性质、体裁的曲牌应有尽有;又因为早期京剧一直是和崑曲剧目混合演出,乐师们都是兼通崑曲的,所以京剧一遇新编剧目,需要添製配曲时,乐师们就往往要从崑曲中搜寻类同的东西。崑曲中有的是情境完全相同,或大体相同的,就直接搬到京剧中使用 
  98. 张文君. 论京剧音乐形成的三个阶段. 云南艺术学院学报 (云南省教育厅). 2003, (2): 58. 确立期(清末 - 民初)……谭鑫培当然是京剧艺术确立时期的一位重要人物……他把从恩师程长庚、馀三胜那裡学到的不同唱腔的优点揉和在一起,摄取崑腔等其他声腔艺术……无腔不学谭的说法……谭之后的所谓老生各派……都承续了谭鑫培所确立的艺术规范 
    袁静芳. 中国传统音乐概论. 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0: 251. ISBN 9787805538341. 后世老生的众多派别,大都从谭派演化,以至有无腔不学谭的呼声。 
  99. 袁静芳. 中国传统音乐概论. 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0: 252. ISBN 9787805538341. 京剧作为一株后起之秀……关键在于,它站在这个地方,便于广博地集取各种文化艺术的精华,它具备了一批最出色的艺术家……蜚声国内外的另一个重要人物-梅兰芳 
    张文君. 论京剧音乐形成的三个阶段. 云南艺术学院学报 (云南省教育厅). 2003, (2): 58. 成熟期…… 
  100. 区文凤. 粤剧的地方化过程初探. 中华戏曲. 1996, (2): 151. 粤剧舞台语言由官话演变为广府白话这个地方化过程……不但勾划出"古腔粤剧",即官话粤剧过渡到"当代粤剧"即广府白话粤剧的具体情况,也明晰了粤剧独立为一种地方戏曲的根本条件-就是主要使用的声腔,如何形成其地方特点。 
    周仕深, 郑宁恩. 情寻足迹二百年: 粤剧国际研讨会论文集, 第1卷. 香港中文大学音乐系粤剧研究计划. 2008: 51. ISBN 9789628104161. 粤剧产生的年代……有人认为是清代道光年间或咸丰年间,离今天约一百四五十年……或是认为1920至30年代由官话改为白话后定名为「粤剧」才算起 
  101. 枣庄市峄城区史志编纂委员会. 峄城区志. 齐鲁书社. 1995: 484. 建国前,地方戏剧艺术不太正规,一般没有定谱定腔的约束,演唱者可任意选调,自由发挥,而且豫剧和梆子戏的某些腔调中确有相似、相近之处……造成含混不清的错觉。把豫剧说成梆子戏,或把梆子戏视为豫剧。直到建国后,由于戏剧音乐工作者的努力改进,定谱定腔,各按其剧种的本色而发展、探索,方使豫剧和梆子戏泾渭分明。 
    于林青. 音乐散论. 中国文联出版公司. 1987: 113. 豫剧,又叫河南梆子。它本来是河南省所属各地梆子戏的总称,不仅包括豫西调、豫东调、祥符调、沙河调、高调等,还应该包括南阳梆子(宛梆)、怀庆梆子(怀梆)和大油梆(平调)等。但现在我们一般所说的豫剧,实际上只是指的那种演唱豫西调、豫东调(包括祥符调、沙河调、高调)的梆子戏,并从三十年代起开始称做"豫剧",成为河南省的主要剧种。 
  102. 廖奔. 中国戏曲史.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4: 89. ISBN 9787208053274. 这些先后入川的声腔剧种,在四川长期共同演出,逐渐彼此融合,又把当地流行的灯戏结合进来,在清末形成了一个统一的综合声腔剧种一川剧。川剧的音乐包括五种成分:昆、高、胡、弹、灯。 
    高义龙, 李晓, 中国戏曲现代戏硏究会, 上海艺术硏究所. 中国戏曲现代戏史.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9: 71. ISBN 9787806461020. 四川的主要剧种川剧,是个多声腔剧种。早在清初,崑腔、高腔、胡琴、梆子(乱弹)、灯戏等外来剧种流人后,就结合四川的语言、习俗,逐渐具有四川的地方特色;经过漫长的发展、演变及互相吸收,在清末民初形成较为成熟的形态,并以"川剧"闻名于世,其标志是…… 
  103. 袁静芳. 中国传统音乐概论. 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0: 267-275. ISBN 9787805538341. 新兴地方戏曲选介……北方地区近百年中发展起来的新兴地方剧种有几十个,如曲剧、吉剧、新城戏、黄龙戏、龙江戏、陇剧、漫瀚剧、唐剧等。其中发展最快者,当首推评剧。……南方的新生剧种也不乏枚举,如丹剧、杭剧、海门山歌剧、黄梅戏、坠子戏淮剧、杭剧、甬剧、湖剧等等。越剧是其中最具南方地域特色-阴柔之美的典型。 
  104. 袁静芳. 中国传统音乐概论. 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0: 112-117. ISBN 9787805538341. 
    韩芸霞; 肖学俊. 十二木卡姆研究综述(1949-2015)(一). 新疆艺术学院学报 (新疆艺术学院). 2017, (1). 
  105. 袁静芳. 中国传统音乐概论. 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0: 435. ISBN 9787805538341. 佛教音乐的类别与艺术特徵……器乐类包括音乐(一般指管乐,某些寺院与地区亦泛指管弦乐部分) 
    袁静芳. 中国佛教京音乐研究. 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 2012: 44–45. ISBN 9787802545977. 佛教音乐如果从艺术表现形式上来划分…… 
  106. 袁静芳. 中国传统音乐概论. 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0: 436. ISBN 9787805538341. 梵呗的主要艺术形式有赞、偈、咒、文四种类别 
  107. 袁静芳. 中国传统音乐概论. 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0: 430. ISBN 9787805538341. 佛教的普济法事,是专为死者举行的各种法会。如举行水陆道场、盂兰盆会、放焰口、转咒等等,以超渡亡灵。其中放焰口是音乐性很强的系统而完整的佛教礼仪形式。 
  108. 袁静芳. 中国佛教京音乐研究. 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 2012: 45–46. ISBN 9787802545977. 智化寺京音乐虽然也包含……他们掌握许多大型器乐套曲演奏 
  109. 袁静芳. 中国传统音乐概论. 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0: 442-443. ISBN 9787805538341. 大部分来自“十大韵”曲……但作为完整的北方梵呗“十大韵”的出现,最早见于中国佛教京音乐《成寿寺旧谱》…… 
  110. 翟风俭. 从五台山佛乐的传承谈宗教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以殊像寺佛乐保护为例. 五台山研究 (五台山研究会). 2013, (2): 39-40. 著名的佛教旅游胜地……有佛教寺院100多座……北方佛教音乐的典型代表 
  111. 韩军. 五台山佛教音乐的历史价值. 五台山研究 (五台山研究会). 2004, (3): 30. 现今能见到的五台山佛乐的“宣统”、“民国”、“解放”时期的三个谱本均是工尺谱 
  112. 李宏如. 五台山佛教音乐现状. 五台山研究 (五台山研究会). 1994, (2): 33. 繁峙佛乐团不是由一个寺庙的僧人组成,因为出家学艺于石佛寺的云桂、云枝法师是其中主要力量,该乐团所依曲谱也是民国九年《石佛寺佛曲》手抄本,故称石佛寺佛乐。这支佛乐源自圭峰寺。 
  113. 李宏如. 五台山佛教音乐现状. 五台山研究 (五台山研究会). 1994, (2): 32-34. 经过文革的衝击,五台山佛乐濒于绝迹。……只有繁峙境内侥倖保存了几位功底扎实、技艺娴熟的乐僧。……有较高的研究价值和欣赏价值。他们演奏的佛曲已被中国音像大百科编辑委员会录製成五台山佛乐盒式录音带,向国内外发行 
  114. 王玉. 大相国寺佛乐文化传承现状与遗产保护的思考. 天津音乐学院学报 (天津音乐学院). 2015, (2): 17-18. 编篡出版了他本人多年珍藏的《大相国寺音乐师传乐谱》……全套共7册,其中《梁院香林乐谱》(真眯瞪僧抄本)实为南方寺院乐谱(浙江天童寺乐谱),该乐谱中记录年代为乾隆二十年(1775)。其馀……应为19世纪末年、晚清前的手抄本。……整套乐谱内包含有声乐、器乐及法器(打击乐)谱。 
  115. 王玉. 大相国寺佛乐文化传承现状与遗产保护的思考. 天津音乐学院学报 (天津音乐学院). 2015, (2): 16. 由于政治历史等因素……寺内禁佛驱僧……被改建为完全进行商贸活动的中山市场和民众教育馆 
  116. 王玉. 大相国寺佛乐文化传承现状与遗产保护的思考. 天津音乐学院学报 (天津音乐学院). 2015, (2): 26. 无论是在乐团编制的规范及乐器的演奏传承方面,还是在佛曲的严谨性保存上,没有建立起较为完善的体系,仍需要专家学者及有关部门对于大相国寺的传承现状给予支持及帮助。 
  117. 袁静芳. 中国传统音乐概论. 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0: 450. ISBN 9787805538341. 道教音乐主要指道教科仪活动中使用的音乐,称科仪音乐,也称斋醮音乐或道场音乐。 
  118. 袁静芳. 中国传统音乐概论. 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0: 452-453. ISBN 9787805538341. 《玉音法事》即是北宋末年所制,也是现存最早的道乐曲谱集。该集共3卷50首道曲。……在整个道教音乐史上也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特殊的曲线符号记录的乐谱,以示唱诵的高低曲折……因为这种古谱的含意和读法失传已久,一时难以解读。陈国符等道学专家曾……海外亦有研究者将其译为现代五线谱,但准确与否尚难定论。 
  119. 袁静芳. 中国传统音乐概论. 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0: 454. ISBN 9787805538341. 明成祖时制成《大明御制玄教乐章》……这14首用工尺谱纪录的道曲一字一音,且无板眼,可能相当于旋律骨干谱。 
  120. 袁静芳. 中国传统音乐概论. 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0: 454-455. ISBN 9787805538341. 清代道乐发展中佔最重要地位的是全真派规范的经韵范本-《重刊道藏辑要全真正韵》……是标有板的位置和法器运用的"当清谱"……虽无工尺字……从清末至今,全真十方丛林都沿用这一范本。 
    王忠人, 刘红. 《全真正韵》採录整理报告. 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1991, (4): 83-84. 《全真正韵》自问世以来,作为一个较统一的范本在全真"十方丛林"及一些主要宫观广为流布……谱例所举分别是闵道长传唱的《全真正韵》之"步虚韵"和北京白云观、湖北武当山、四川青城山之"步虚韵",它们在旋律形态上的共性特徵是显而易见的 
  121. 郑慧玲. 洞经音乐性质研究综述. 文艺争鸣. 2007, (9): 145-147. “洞经音乐与道教音乐关係密切”等观点,是学界目前较为普遍的看法。……综上可知,学界对洞经音乐性质的界定尚未达成共识 
    张发荣. "纳西古乐"概念界定与源流考察综述. 齐鲁艺苑. 2017, (3): 34-36. 因其概念的不明确,还存在著较大的争议……内容却阐述研究的是"白沙细乐"或"丽江洞经音乐" 
  122. 袁静芳. 中国传统音乐概论. 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0: 519-524. ISBN 9787805538341. 
    宫伟. 文化寻根之旅-论祭孔乐舞的文化传承和传播. 音乐创作 (中国音乐家协会). 2011, (4). 
    张璨. 祭孔礼乐文化的形态与价值传承研究-以浏阳文庙祭孔礼乐为例. 湖南社会科学 (湖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2017, (1). 
    阮岷. 礼成乐备,人和神悦-清代地方志中祭孔舞谱辨析. 北京舞蹈学院学报 (北京舞蹈学院). 2017, (6).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