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傳統音樂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日本傳統音樂,日語稱作邦樂(日語:邦楽/ほうがく hougaku */?),相對於西洋音樂的七音音階,近世邦樂是五音音階,邦樂的節奏多半為兩拍、四拍的偶數拍子,幾乎沒單數的拍子,且歌曲繁多,純樂器樂曲鮮少。[1]
樂器一般是當作聲樂的伴奏樂器為使用,但是邦樂的進行,有著微妙不一致的複雜差異。
此外,因為三味線、日本箏與尺八等之樂器本身的構造,具有的雜音性要素,也成為邦樂複雜的音色之一而受到廣大的喜愛。
自從明治時代開始,西洋音樂(簡稱「洋樂」)傳入日本以後,受洋樂影響極大的日本流行音樂(包括演歌、歌謠曲、 J-POP等)即成為了日本音樂的主流,邦樂而因此受到壓抑。可是近年來,邦樂重新受到肯定,愛好邦樂者不斷地增加。外國人士的愛好者也有增加趨勢。[2]
另外「邦樂」一詞在廣義上,也同時做為對包括流行音樂在內所有日本音樂流派之稱呼,而為了與流行音樂區別,又常以純邦樂來稱呼日本傳統音樂。[3]
目錄
樂器總類
- 三味線音樂:三味線有三條弦,其共鳴箱的鼓面以貓或狗皮製成,是極具代表性的日本樂器。三味線在江戶時代被運用得極為廣泛,不論是歌舞伎、人形淨瑠璃的劇場音樂,或是各種歌曲音樂的伴奏,即使到了現在,也常常被使用。
- 民謠:各地流傳下來的歌謠,以勞動歌為居多。
古代音樂 5~9世紀
日本人早已經有自己的音樂文化。雖然早期的繩文時代、彌生時代、古墳時代的音樂未傳下來,但根據考古資料和8世紀編纂的《古事記》、《日本書紀》、《萬葉集》等文獻記載,日本人在古代已有自己的歌謠、舞蹈和樂器。
古代和琴張5弦比6弦的和琴小,古笛有竹管笛和球形的石笛、陶笛。都豆美鼓的鼓腹為圓筒形。鈴有金屬制、陶製和木製。鈴在當時既作為樂器,也作為裝飾品使用。鐸出現在公元前1世紀前後,銅鐸的形狀與中國的鐘、鐸不同。樂器的基本種類在古代日本已經齊全。進入農耕社會之後,最早有男女相聚歌舞的歌垣(又稱嬥歌)以及巫女的音樂舞蹈。
日本與國外的音樂文化交流源遠流長,與亞歐大陸文化的交流主要通過朝鮮和中國進行。公元前已輸入青銅器,並出現銅鐸。5世紀後半葉~7世紀從朝鮮半島傳入日本的新羅樂、百濟樂、高句麗樂,在日本稱為「三韓樂」。
7世紀初,為振興佛教,聖德太子鼓勵引進中國音樂,讓百濟的味摩之定居大和的櫻井,向日本少年 (真野首弟子、新漢齋文等人)傳授伎樂。伎樂又稱吳樂,所用的伴奏樂器有橫笛、腰鼓(又名吳鼓)和銅鈸。
在7~8世紀,中國隋唐時代的音樂傳入日本。701年,據《大寶律令》,在治部省管下設置雅樂寮,掌管稱為和樂的日本傳統樂舞以及外來的音樂舞蹈。752年在東大寺舉行的大佛開光典禮上,由雅樂寮和各寺院的數百名樂人、舞人表演日本傳統的樂舞以及三韓樂、唐樂、散樂、林邑樂、度羅樂等。這說明日本已開始出現了職業音樂家。
註:前 4種為日本音樂的基本調式。譜例中符頭白的音符 為調式中的核心音。節奏方面分為固定節拍的節奏(基本上是二拍子)和散板節奏。演唱、演奏方法上有其獨特性,並且重視音色的細微變化。
日本東北民俗藝能、鬼太鼓座與音樂家訪華演出
人民網北京2012年3月14日電(記者 楊謳),日本國際交流基金會策劃的日本東北民俗藝能、鬼太鼓座與音樂家訪華巡迴演出14日在北京國家大劇院舉行。
在東日本大地震發生一周年之際,為了對日本震後復興伸出援助之手的中國人民表示感謝,來自震災中遭受重大災害的岩手縣大槌町的表演者帶來了源遠流長的民俗藝能臼澤鹿舞,以及與地震災區有着深刻淵源的和太鼓演奏。本次紀念巡迴演出還將在上海、重慶、廣州以及香港舉行。
此次活動是「2012日中國民交流友好年」活動的一部分。
它是讓白居易留下千古名篇的大唐國民樂器,輾轉日本成為國寶,在中國失傳千年後再次撥動我們的心弦
《琵琶行》(節選)
唐·白居易
忽聞水上琵琶聲,主人忘歸客不發。
尋聲暗問彈者誰,琵琶聲停欲語遲。
移船相近邀相見,添酒回燈重開宴。
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
此番與白居易《琵琶行》一同出現在《經典詠流傳》舞台上的,還有一把仿自日本國寶級藏品的五弦琵琶。琵琶,是東亞傳統彈撥樂器,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其名「琵」、「琶」是根據演奏這些樂器的右手技法而來的,琵是右手向前彈,琶是右手向後挑,而五弦琵琶是中國古代北方少數民族彈撥弦鳴樂器。漢魏之交,西域樂人經由「絲綢之路」將其傳入中原,此後便在北朝期間盛行。
據記載,在北魏、西魏、北周、十六國至隋、唐各個時期的敦煌壁畫中畫有五弦琵琶的洞窟就有20餘處,盛唐時期也流行於我國廣大中原地區,詩人們更是對五弦琵琶的妙響青眼有加。韋應物用「美人為我彈五弦,塵埃忽靜心悄然」來表達五弦琵琶所帶來的觸動,張祜用「五條弦出萬端情,捻撥間關漫態生」形容由五弦琵琶觸動的感發,而白居易則形容其「五弦並奏君試聽,淒淒切切復錚錚」
五弦琵琶豐富的音色和由此生髮的藝術價值,令它成了當時的國民樂器,備受熱捧。當時,五弦琵琶不僅在國內流行,還在中日文化交流的史冊上,留下了光輝的一頁。五弦琵琶在唐朝時東傳日本,被唐朝宮廷贈送給日本聖武天皇。這張五弦琵琶通體用紫檀木製成,製作工藝精細,通身施有螺鈿花紋,腹面杆撥處還貼以玳瑁薄片,其上用螺鈿嵌出一騎駝人撫彈琵琶的美麗畫面,因聲型俱美備受聖武天皇喜愛,成為日本皇家收藏的珍貴寶物,保存在日本奈良東大寺的正倉院中,是現今日本收藏的十大中國文物之一,也是目前現存的最早的五弦琵琶傳世傑作,被認為是世界上現存能表現大唐盛世繁華的代表性文物。
然而五弦琵琶的流行卻止步於唐朝,宋朝的教坊不再使用五弦琵琶,而被如今常用的四弦琵琶所替代,一代名樂器就此失傳,目前僅見中國樂器博物館收藏五弦琵琶兩張,其一來自我國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梅蘭芳先生的捐獻,另一張正是仿日本正倉院所藏。
唐制螺鈿五弦琵琶原為我國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程硯秋之藏品,此次登上《經典詠流傳》舞台,著名琵琶演奏家方錦龍老師所彈奏的,也復刻自日本奈良東大寺的正倉院中的五弦琵琶,跨越時空的琴聲令現場觀眾沉醉。
如果說白居易用「如急雨」、「如私語」、「珠落玉盤」的文字描繪了一個琵琶演奏現場,令人讀來如聞其聲,如臨其境,方錦龍老師則在輕攏慢捻間將「嘈嘈切切」化為現實,跨越近千年與白居易隔空和鳴,還原當年打動白居易的絕美琴聲。方錦龍老師是個典型的樂器達人,會的樂器多達300多種,人送外號「多琴先生」,他尤其鍾愛琵琶。
1985年,方錦龍老師赴日本參加由四國舉辦的絲綢之路演唱會,第一次看到了被稱為「傳世神品」的五弦琵琶,感慨之餘,方錦龍老師萌生了復原五弦琵琶的想法,於是他付心動於行動,開始了五弦琵琶的研究。
翻閱各種資料,尋找大量日本正倉院和敦煌壁畫的相關資料,反覆進行琵琶的聲音的調試,也找到許多樂器製作的大師們一起合作,反覆琢磨了五六年,最終還原出五弦琵琶,《經典詠流傳》的舞台上,方錦龍老師就為大家全方面地展現了五弦琵琶的魅力,在他的手上,琵琶施展了「七十二般變化」,單弦的京韻大鼓、古波斯的三弦、印度的西塔爾、西班牙響板、歐洲的古典吉他、民謠吉他,甚至是電吉他等等一系列樂器的聲音,都從這把五弦琵琶中彈奏了出來,令人嘆為觀止!
視頻
源於中國三弦的日本傳統樂器——三味線,完美現場演奏
耗盡半生,只為尋回失落的中華文化瑰寶,動情之處,撒貝寧也十分感慨:「您也放心,您身邊站的這個帥氣的小伙子,和他的同齡人都已經開始在做這樣的事情。」任嘉倫在《琵琶行》的演繹中加入了舞蹈以及說唱,用當下年輕人的全新方式傳承經典,而方錦龍老師則讓五弦琵琶優美的琴聲,跨越千年再次震撼了我們。白居易的這首《琵琶行》言淺而情深,令人回味無窮。
文化的魅力和音樂的表現力經久不衰,文化的力量是潛移默化、潤物細無聲的,也許有人從中看到了悲傷,也許有人感受到了力量,轉軸撥弦三兩聲,已是兩千年歷史,低眉信手弦柱間,傳承五千年文明,經典讓文化餘韻悠長。
《琵琶行》是白居易的一篇敘事長詩,作於其被貶為江州司馬的第二年,詩人在潯陽江頭送客,偶遇一年老後遭人拋棄的琵琶女,通過對琵琶女高超琵琶技巧和她不幸的人生經歷的描述,詩人產生了「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的情感共鳴,並藉此表現出了社會動盪,世態的炎涼的現象,揭露了封建社會官僚腐敗,人才埋沒等亂象,抒發了詩人對自己無辜被貶的憤懣之情。
參考文獻
- ↑ 日本傳統音樂有那些?_百度知道 5個回答 - 回答時間: 2019年9月5日 - 101人覺得有用 最佳答案: 新羅樂、百濟樂、高句麗樂等。 日本與國外的音樂文化交流源遠流長,與亞歐大陸文化的交流主要通過朝鮮和中國進行。公元前已輸入青銅器,並出現銅鐸。5世紀...
- ↑ 《日本傳統歌曲》歌單 - Yen-様 - 蝦米音樂 2019年2月8日 - Yen-様創建的歌單《日本傳統歌曲》,包含熱門經典歌曲:《祇園小唄》,《祇園小唄》,《祇園精舎の鐘の音》,《母を慕いて(祇園人形)》,《越後囃子の唄》,...
- ↑ 日本傳統音樂歌曲大全_日本傳統音樂最新歌曲_九酷音樂 日本傳統音樂最好聽的歌 01. Take No Uta 詞加入列表 02. Ataka No Matsu 詞加入列表 03. Sagi-Musume 詞加入列表 04. Godanginuta 詞加入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