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中医小儿推拿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中医小儿推拿主要是指在中医基础理论的指导下,采用特殊手法作用于特定的穴位上,从而起到调理脏腑、气血、经络的作用,达到防病又治病的一种外治法。这种外治方法没有任何副作用,是一种比较绿色的疗法,适应症也比较广,可广泛治疗儿科的各种疾病,包括感冒、发热、咳嗽、积滞等疾病。另外一方面可以进行体质调理,比如生长发育比较缓慢的儿童可以进行推拿的调理,或者反复呼吸道感染、慢性鼻炎、鼻窦炎、慢性咳嗽等慢性病患儿,小儿推拿是中医外治法的一种方法,以中医理论为基础,辨证施治为原则,通过特定的手法,作用于小儿特定的穴位或经络,以调和气血、平衡阴阳、舒筋通络、辅助人体的正气为主,提高小儿抵抗力,还可以促进小儿身体发育。目前小儿推拿是受孩子和家长较欢迎的一种方法,都可通过推拿进行保健调理。小儿推拿是一种良性的、有序的和具有双向调节性的物理刺激,易被婴幼儿内脏或形体感知,从而产生功效。小儿推拿的过程中,宝宝可以感受到妈妈的爱心与耐心,在充满爱的呵护下,宝宝会更健康的成长。

中医小儿推拿疗法应用范围广泛,儿科的大部分病症一般都可以采用推拿疗法。可治疗多种病症,但其中以消化、呼吸以及神经系统的功能性疾患疗效最为显著。对泌尿、运动等系统疾病也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小儿推拿适用于0-16岁的儿童,已成为国际儿童保健的重要方法之一。与婴儿抚触相比,小儿推拿具有更加丰富的经络、穴位以及手法,效果更好、适应范围更广,能增强孩子机体的自然抗病能力,预防病毒侵蚀和滋生,达到有病治病、无病保健的目的。对儿童的健康和生长发育具有更好的保健和治疗效果。[1] 小儿推拿成人推拿的区别 小儿推拿属于中医推拿的一个部分,但与成人推拿有着明显的区别,涵盖小儿健康常见的症状,3~5分钟即减缓症状,理论实操授课、通俗易懂。 小儿推拿又称小儿按摩,是以中医辩证理论为基础,运用特定的手法对小儿疾病进行治疗、预防保健的方法之一。这种方法是用手在体表的穴位和部位上施加一种物理刺激,促进机体自身的调节功能,纠正经络的偏胜及不足,扶正祛邪,调节脏腑,疏通经络,调和气血,平衡阴阳,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从而达到治疗疾病、预防疾病、保健等作用。

小儿推拿手法强调轻快柔和,平稳着实; 二是小儿推拿穴位系统独特,多数分布手部,不仅有“点”状穴,还有“线”状穴和“面”状穴; 三是小儿病症多以外感、伤食多见,故治疗上多以清热、消导为主。 婴儿抚触 婴儿抚触是对初生儿进行轻柔的触摸,富有爱心的语言交流。 它在生理及心理上的益处,已经受到医护界广泛重视。 婴儿抚触的好处 婴儿抚触可以: 1) 刺激婴儿的淋巴系统,增强抵抗力 2) 增加婴儿睡眠,并改善睡眠质量 3) 帮助平复婴儿情绪,减少哭闹 4) 可以促进母婴情感交流,促进乳汁分泌 5) 可促进婴儿饮食吸收和激素的分泌,达到体重增加、缓解婴儿气胀、结实肌肉的目的 婴儿抚触与推拿的区别 共同点: 都是利用手法作用于小儿的体表进行治疗,都可以促进小儿的生长发育、提高免疫力,推拿是在中医理论下开展的,有特定的穴位和手法,既能保健又能治疗 不同点:婴儿抚触只适合1-6个月的婴幼儿。

中医小儿的病理原理特点

小儿推拿原理: 1. 物理性刺激: 可以产生生理物理作用,如脱臼后复位,也可以产生生物化学作用. 2. 促进肝糖原的利用率,还可以促进核糖核酸的合成,这是提高小儿机体免疫力的营养物质. 3. 促进消化系统分泌消化酶,促进小肠对营养的吸收,促进孩子的生长发育,提高机体免疫力,预防疾病的发生。 小儿生理特点 脏腑娇嫩,形气未充,小儿从初生到成年,处于不断生长发育的过程中,无论在解剖、生理,病理、免疫等方面,都与成人有所不同,机体各器官的形态、位置,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在不断的变化,其生理功能也都未达到成熟完善,中医把这种现象称为脏腑娇嫩,形气未充。 生机蓬勃,发育迅速: 小儿在生长发育过程中;从体格、智力以至脏腑功能,均不断向完善、成熟方面发展,年龄越小,生长发育的速度也越快。反映了小儿生机旺盛,对营养物质的需求相对地更加迫切的特点。

小儿的病理特点主要表现为: 发病容易,传变迅速,脏气清灵,易趋康复。 小儿疾病中外感时邪和肺、脾二脏的病证比较多见。临床上常见伤风感冒、咳嗽、消化不良等。 小儿由于生机蓬勃,活力充沛,脏气清灵,反应敏捷,病因比较单纯,没有七情的影响,所以在患病后,只要经过及时正确的处理,病情就会很快好转趋于康复。 按摩介质: 1) 减少对皮肤的损伤 2) 增强疗效 小儿按摩常用介质 【生姜汁】 �取其辛温,能发汗解表、温中健胃、助消化之功效。既可用于风寒感冒,又可用于胃寒呕吐及腹痛、腹泻之证。 【葱白汁】葱白能散在表之风寒,有发汗解表、散寒通阳之作用。对于感冒风寒的轻症,常用葱白汁作介质,此外,对于因寒凝气滞所导致的小便不利,也可使用本品。 【鸡蛋清】用于消化不良,热性病,或久病后期烦躁夫眠,手足心热等病症。 【白酒】具有活血、通络、止痛之功效。

小儿推拿常例手法

小儿推拿疗法的常例手法包括: 开天门、推坎宫、运太阳、掐总筋、分阴阳、拿肩井。 无论治疗哪一种病症,每次推拿均使用这些方法,所以总称常例手法,即常规的例行成套手法。 其中开天门、推坎宫、运太阳、掐总筋、分阴阳五法在每次推拿中开始阶段应用,拿肩井一法在每次推拿结束时应用。在推拿时,可蘸用少许清水、葱姜汁或麻油。 

1. 开天门:医者用两手大拇指指腹自眉心交互推至前发际,推24次,常作为每次推拿的第一个步骤。有发汗解表、开窍醒神等作用。可以治疗感冒、发热、头痛、惊风、神疲乏力等症。

2. 推坎宫:用两手大拇指指腹沿眉毛上缘向两侧分推至眉梢,一般分推24次,常用作每次推拿的第二个步骤。有发汗解表、开窍醒神等作用。可治疗感冒、发热、头痛、目赤痛等症。 ?? ? 3.运太阳:用两手大拇指指腹分别按在两侧颞部太阳穴上,作轻柔缓慢的环形移动,向眼方向运为补,向耳方向运为泻。—般运24次,每运3次后轻轻按一下,常用作每次推拿治疗的第三个步骤。有发汗、止汗、明目醒神等作用。 ?4. 掐总筋:用大拇指轻轻按掐腕横纹中点,另一手握住患儿手指轻轻摇其腕关节,常用作每次推拿的第四个步骤。有清心火、止惊搐、畅四肢等作用,也可用于口舌生疮、潮热、感冒鼻塞、四肢抽掣等症。 ? 5.分阴阳:用大拇指指腹自总筋定向两侧分推,常用作每次推拿的第五个步骤。有调和气血、止泻痢、除寒热、去腹胀、通二便等作用。可治疗惊风、痫症、昏迷、抽搐、泄泻、痢疾、黄疸、咳嗽、痰喘等症。 小儿按摩常用手法 【推法】(直推;分推;旋推)��?--推法为小儿按摩常用手法之一。分直推、分推、旋推三种。有旋推为补,直推为清为泻(向指根方向);屈其指直推力补,直其指直推为泻;往上推为清,往下推为补等说法。� 1.直推法 以拇指端外侧缘或指面,或食、中二指指腹,或以掌根在穴位或一定部位。[2]

禁忌症:

1、皮肤有破损,如:烧伤、烫伤、擦伤、裂伤、生有疮疖等,不宜操作。2、某些急性感染性疾病,如:蜂窝组织炎、骨结核、骨髓炎、 丹毒等,不宜操作。3、各种恶性肿瘤、骨折、脱位等,不宜操作。

注意事项:

1.治疗室内环境安静,光线充足,空气流通,温度适宜;2.医者态度和蔼,耐心仔细,认真操作,双手洁净、温暖、干湿适中,指甲修剪圆滑,长短适宜,以不触痛患儿皮肤为宜;3.治疗时间:应根据患儿年龄、体质、病情及手法特性而定。治疗时间掌握在10分钟为宜,一般不超过20分钟;通常每日治疗一次,急性病可一日两次,慢性病隔日一次。4.治疗时应选择相应的介质,一般取润滑剂为介质,如冬天用姜汁类温热药物,夏秋取酒精、滑石粉之类,一则可保护皮肤,二可增强疗效。根据病情,灵活掌握。5.推拿时不宜过饥或过饱,饭后1小时推拿最佳。6.手法后注意避风,忌食生冷。

治疗手法要求:

1.持久、有力、均匀、柔和、渗透2.轻快、柔和、平稳、着实。介质:滑石粉、水、麻油、凡士林、葱姜汁等顺序:先头面,次上肢,再胸腹、腰背,后下肢,可选推左手或右手,一般选一侧即可处方: 手法+穴位+时间(操作次数)如:揉太阳100次、捏脊10遍、摩腹2分钟。

小儿推拿保健手法—捏脊介绍

定位:后正中线大椎至龟尾成一直线。操作:由下向上用捏法,称捏脊;由上向下直推,称推脊。次数:捏脊:3-5遍; 推脊:100-300次。功用:捏脊——调阴阳、理气血、 和脏腑、通经络、培元气;推脊——清热。主治:疳积、腹泻、腹痛、厌食 等一切先后天不足之症及发热、惊风等。儿科常见疾病—感冒及治疗手法 。

风寒感冒症状:发热恶寒,无汗,头痛,体痛,流涕,喷嚏,咳嗽,喉痒,口不渴,舌苔薄白,脉浮。治则:疏风.解表,散寒。处方:开天门,推坎宫,揉太阳,揉风池,黄蜂入洞,揉耳后高骨,揉迎香,揉肺腧,推三关,清天河水。

风热感冒症状:发热恶风、有汗或少汗,头痛咽痛,鼻塞济浊涕,口渴,面赤辱红,舌红苦薄白微黄,脉浮数。治则:清热解表。处方:开天门,推坎宫,揉太阳,黄蜂入洞,揉耳后高骨,清肺经,运内八卦,揉肺腧,清天河水,退六腑。[3]

风寒感冒其它配穴

1,拿风池、拿肩井——风寒感冒时,有助于解肌发表,缓解风寒感冒颈项疼痛症状;同时对于肩颈劳累亦可缓解,2,揉外劳宫——这个穴位能够帮助温阳散寒,发汗解表。3,拿列缺——发汗解表、开窍复苏。4,揉膊阳池——解表散寒、祛风止痛。5,清肺经——宣肺清热、疏风解表、止咳化痰。6,揉一窝风——发散风寒、宣通表里、温中行气。7,推三关——温阳散寒、益气活血。8,揉肺俞——能调肺气,补虚损、止咳。

'退烧穴位:'1,提捏大椎——清热解表,在风寒感冒发烧时,可以配合前面的穴位一同使用。2,推脊——在宝宝发热的时候可以用推脊法,时间不定,以能够退热为止。3,清天河水——这个穴位,在风寒感冒发烧时,可以配合前面的穴位一同使用。4,退六腑——这个穴位清热、凉血、解毒,对于风热感冒引起的发烧,可以使用;或者不辩证情况下的高烧情况也可使用。

'小儿推拿调理脾胃:'1,清肝经——平肝泻火、熄风镇惊、解郁除烦。2,清胃经——清脾胃湿热,和胃降逆,除烦止咳。3,清补脾经——和胃消食、增进食欲。4,揉膊阳池——解表散寒、祛风止痛。5,运八卦——宽胸理气、止咳化痰、行滞消食。6,清小肠——清热利尿。7,揉小横纹——化痰止咳。8,推四横纹——退热散结、消除胀满。9,拿肚角——腹痛、腹泻、腹胀、便秘。10,揉板门——健脾和胃、消食化滞,调理气机。 11,揉中脘——健脾和胃、消食和中。12,揉天枢—双向调节,既可以治疗腹泻,又可以治疗便秘。13,分推腹阴阳——腹痛,腹胀,消化不良,恶心,呕吐。14,揉胃俞——和胃健脾,理中降逆。15,揉脾俞——健脾行胃,祛湿化痰。16,推天柱骨——对各种原因引起的呕吐均有很好的止吐作用。17,推七节骨——上推七节骨能止泻。下推七节骨能通便。

'日常保健穴位:'1,捣小天心——治疗安神志,并治眼睛不能直视。2,揉二马——大补元气,滋阴补肾。3,揉足三里——腹胀腹痛,呕吐泄泻,下肢萎软乏力。4,揉肾俞——腹泻,便秘,遗尿,小腹痛,下肢痿软无力。5,揉肝俞——舒调肝脏,平肝熄风,明目潜阳。6,补肾经——滋肾益脑,强壮筋骨。

'小儿保健四大要穴:'1,捏脊——调阴阳、理气血、和脏腑、通经络、培元气、壮身体。2,摩腹——顺时针可消食、和胃、通大便;逆时针可健脾、益气、止泻。3,推涌泉——引热下行,退虚热,滋肾水,生肝木。4,揉百会——安神镇惊、升阳举陷、止头痛、开窍明目。[4]

中医小儿推拿有什么好处

有益于增强皮肤抵抗力:皮肤是直接接受按摩治疗的人体组织,婴幼儿皮肤和全身的比重较成人大,加之婴幼儿血管丰富,血管网接近表皮,对外界刺激反应敏感。按摩能加强皮脂腺及汗腺的分泌,清楚衰亡脱落的上皮细胞,改变皮肤新陈代谢。摩法、揉法、擦法、拍打法等手法都很容易使皮肤毛细血管扩张、皮肤温度升高,增强皮肤的防御功能 。

有益于肌肉组织功能恢复:婴幼儿的肌肉处于发育过程,较成年人柔软,含水分多,蛋白质、脂肪、糖及无机物少,各肌肉群的肌肉发育较晚,8岁的孩子肌肉重占体重的27.2%(17、18岁时肌肉重量占体重42.2%)。在高强度的运动后,由于代谢的中间产物乳酸的大量产生,沉积在肌肉组织中,出现肌肉痉挛疼痛和疲劳现象。婴幼儿的肌肉处于发育中,容易感到疲乏。按摩可以加快新陈代谢,促进乳酸的消散和排除,使疼痛缓解,减轻肌肉紧张,消除疲劳。按摩能活动宝宝全身的肌肉,使肢体长的更健壮,身体更健康,按摩又能增强肌肉的张力和弹性,使其收缩机能增强和增加肌力,常用于失用性肌萎缩和婴幼儿小儿麻痹后遗症等肌肉萎缩的治疗;亦能提高肌肉和肌腱的弹性,松解肌肉、肌腱与周围组织的粘连。

提高婴幼儿免疫力:婴幼儿的脏腑娇嫩,各器官功能发育不完善。因此,宝宝对各种的疾病的抵抗、防御能力较弱,易患各种疾病。中医学认为按摩表现为作用于体表某一局部,通过人体经络、气血起着疏经通络、行气活血、濡润筋骨、滑利关节,今儿影响到五脏六腑及全身各部,故又有全面调整阴阳平衡的作用。现代医学证实:按摩通过自身免疫力和抵抗力、增强孩子体制、减少生病,让儿童健康成长。

增进食欲,促进消化:通过对婴幼儿进行抚摸与按摩能刺激身体产生更对的激素,促进胰岛素及胰高血糖的分泌,可以提高婴幼儿进食量;促进胃酸分泌,加强胃窦收缩和消化道功能,促进食物消化和排泄。实验证明,对北部脾俞、胃俞穴按摩1-2分钟后大多引起胃蠕动增强;足三里穴按摩后则大多引起胃蠕动减弱。值得提出的是,按摩足三里穴对笑话系统具有兴奋和抑制的双向调节作用,在胃蠕动增强时,按摩足三里穴往往使胃蠕动减弱,而当胃蠕动减弱时,按摩后则增强。

改善婴幼儿睡眠:出生不久的婴儿,正处于生长发育的重要阶段,神经系统尚未发育成熟,容易产生疲劳,因此需要充足而深沉的睡眠,这样可使其保持愉快的情绪并诱发食欲,这对婴幼儿的成长大有裨益。

调节神经系统:皮肤是人体接收外界刺激的最大感觉器官,是神经系统的外在感受器,通过对皮肤等组织的按摩,可给予脑细胞和神经系统以适宜的刺激,促进小儿神经细胞的更多“突触”联系和髓鞘化(髓鞘形成是脑白质发育的最后阶段,其成熟过程主要发生于出生后),今儿促进婴幼儿生长及智能发育,不同部位的按摩,刺激的神经系统不同,达到的功效也各有针对性。腹部按摩可通过刺激自主神经的作用,刺激消化腺分泌,增进消化吸收和调节胃肠蠕动功能,从而使内脏、血管、腺体的活动功能增强。背俞穴的按摩治疗,可通过脊神经反射,影响脊髓和大脑的调节功能,从而使相应脏器的功能发生变化。经常按摩可以减轻机体对刺激的应激反应。

调节情绪:专家认为,小儿出生后对新环境会产生不适,先前温暖、熟悉、有限的空间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从未见过的新环境,此时,宝宝常表现哭闹。当宝宝哭闹时,身体会产生压力激素,这时免疫力也会下降,稳定情绪,尽快适应新环境。另外,在宝宝身体不适时,给予轻柔的按摩手法能减轻不适或消除心理上对疾病的不良反应。例如胸部按摩可以使呼吸顺畅,腹部按摩可以消除胀气。随着按摩治疗效果的积累,小儿能逐步增强信心,主动配合治疗。因此按摩不仅对器质性病变是一种有效治疗方法,而且也是心理治疗的一种手段,通过按摩可以让宝宝的压力激素降低,免疫力恢复,放松情绪。纠正异常解剖位置,小儿骨骼关节未发育完全,关节韧带力量薄弱,容易出现关节错位、肌腱滑脱等有关组织解剖位置异常而致的病症。这些情况均可运用正确的按摩手法得以纠正。例如:小儿桡骨小头半脱位,患肢活动障碍处于强迫体位,只要手法运用正确,真可谓是手到病除。[5]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