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交民巷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东交民巷,原名东江米巷,是北京市东城区的一条胡同,西起天安门广场东侧路,东至崇文门内大街,全长1552米(与东长安街平行并大致等长),是老北京最长的一条胡同[1]。现已改为道路。
历史
元朝时,大都城外,东交民巷和广场西侧的西交民巷是连在一起的一条胡同,名叫“江米巷”。当时这条胡同有元代控制漕运米粮进京的税务所和海关,因而成为南粮北运的咽喉要地,故得名“江米巷”。明代时城墙南移并修建棋盘街,将原来的江米巷截断成为东江米巷和西江米巷。在东江米巷设有六部中的礼部以及鸿胪寺和会同馆,但主要只接待来自安南、蒙古、朝鲜、缅甸等四个藩属国的使节,因此会同馆又被称作“四夷馆”。到了清代,会同馆改名四译馆,并修改政策,只允许外国使节在这里居住四十天。
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清军战败后,根据清政府与英、法、美、俄签订的《天津条约》中相关条款规定,1861年3月英国公使正式入住东江米巷的淳亲王府(当时名为梁公府,系康熙皇帝第七子淳王允祐的府邸);法国公使正式入住安郡王府(当时名为纯公府,系努尔哈赤之孙安郡王岳乐的府邸);美国公使进驻美国公民Dr S.SWilliam位于东江米巷的私宅;俄国公使则入住清初在这里修建的东正教教堂俄罗斯馆。随后各国公使馆均选择东交民巷一带作为馆址,到1900年义和团运动之前这里有法国、日本、美国、德国、比利时、荷兰等多国使馆。义和团运动爆发后,这里因为洋人糜集而被作为攻击的重点,曾有童谣念道“吃面不搁醋,炮打西什库;吃面不搁酱,炮打交民巷”,前者指的是位于北京西皇城根的西什库教堂,后者即指东交民巷。
1900年义和团事变之后,根据《辛丑条约》的规定,东江米巷改名Legation Street(使馆街),其在中方绘制的地图中则正式更名为东交民巷,成为由各个使馆自行管理的使馆区;清政府在这条街上的衙署,仅保留了吏部、户部、礼部和宗人府,其余尽数迁出。随后在这里出现了英国汇丰银行、麦加利银行,俄国华俄道胜银行,日本的横滨正金银行,德国德华银行,法国东方汇理银行等外资银行,还开办了法国邮局、医院等设施,并出现了大量西式建筑。这块使馆区在辛亥革命后一直保留。直到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除德国、意大利等轴心国外交官之外,其他国家的外交人员撤出北平,这块使馆区才移交给国民政府。
1949年以后这里仍被作为使馆区,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交的民主德国、匈牙利、缅甸等国的使馆和英国的代表处沿用了这里旧有的建筑,直到1959年迁往朝阳门外三里屯的第一使馆区。文化大革命期间,这里由于其历史的特殊性,再次受到冲击,街名被改为“反帝路”,很多西式风格的建筑遭到破坏,1980年代以来,随着北京城市建设的发展,东交民巷的建筑亦受到冲击,汇丰银行、怡和洋行、俄罗斯使馆的旧址因拓宽马路被拆除;德华银行于1992年被拆除;日本使馆旧址被北京市人民政府使用;街上还兴建了很多高层建筑和现代建筑,整条街的风貌遭到了极大的破坏。2001年,“东交民巷使馆建筑群”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
视频
东交民巷 相关视频
参考文献
- ↑ 东交民巷是老北京最长的一条胡同,有的不准拍照,感觉好神秘 ,新浪,2017-12-22
- ↑ 东交民巷使馆建筑群 ,中国文物网,2014-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