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腳渡天德宮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三腳渡天德宮,是位於臺灣臺北市士林區福華里、基隆河畔三腳渡碼頭的土地祠,早先為躲拆除而裝有輪子的違建,後來設有升降機以避淹水,現被臺北市政府列為裝置藝術。
沿革
位在基隆河畔三腳渡碼頭的此廟,早期是一座隱身於田頭田尾的小土地公廟。該區域屬於士林區福華里。
後來當地捕紅蟲的漁民收容被六合彩彩迷丟棄在基隆河、淡水河的神像,並搭起鐵皮屋供奉。但遭到拆除隊用怪手破壞,遂改用帆布車棚容納。為了躲避行水區的違建稽查,廟設計成可活動的鐵皮屋,方便信眾將廟扛在肩上。其後,廟身四角還裝車輪,逢工務局前來拆除,信眾可推著神像上大卡車逃走。
約2005年左右,老漁民們以老人年金籌資,與藝術家們合作將此廟改建為可以升降以避淹水,也成為當地的地標。
新廟身集資新台幣200多萬元打造配有升降機。每逢陸上颱風警報或豪雨特報,廟方焚燒一炷清香後就會開啟馬達,讓18噸重的新廟便沿著廟身四周7公尺高的不鏽鋼柱緩緩升起,以避免淹水。
土地祠
土地廟,又稱土地公廟、福德廟或伯公廟,為民間供奉土地神的地方(廟宇),多於民間自發建立的小型建築,屬於分佈最廣的祭祀的建築,鄉村各地均有分佈。在1949年以前,凡有漢人居住的地方就有供奉土地神地方——土地廟。
土地廟在中國大陸曾由於「文革」作為「四舊」大部分被搗毀。隨著「改革開放」和開始信仰自由[1] 以後,自1980年前後有蒸蒸日上的恢復民間信仰和社會的逐漸發展,便有一股建設土地廟的浪潮。這些土地廟多由農民自發組織建設的信仰中心,屬於微型建築,高度從不到2米至正常房屋高度;面積大小小則幾平方米,大則十幾平方米。1980年代和1990年代大陸官方和媒體一直密切關注這股建設土地廟的浪潮,就以當時農村小學基礎教育設施落後為藉口和理由,來呼籲鄉民多關注鄉村基礎教育,集中精力投資建學校,不要熱衷於「迷信」,但仍舊無法破壞民間信仰的力量。部分地區官方就以破除迷信為藉口而進行強行拆除,這股土地廟信仰复兴的熱潮最終還是被大陸官方鎮壓了。然而实际上至2000年以後,幾乎每鄉至少有一處或多處,其數量分佈因地而異。台灣因為擁有宗教信仰自由所以有相當多的土地廟;據官方的調查,其數量超過1300所以上。
与农村地区的土地庙相对的,是供奉城市守护神的城隍庙。
土地神
土地神又稱「福德正神」、「土地公」、「土地公伯」、「土地伯公」、「土地爺」,在馬來西亞、新加坡一般稱為「大伯公」。民間信仰最為普遍的眾神之一,流行於漢族地區及部分受漢族文化影響的少數民族也有信仰。土地神屬於中國民間信仰中的地方保護神,在1949年及其以前,凡有漢族人群居住的地方就有供奉土地神的現象。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祭祀土地神即祭祀大地,現代多屬於祈福、保平安、保收成之意。土地神也是道教諸神中地位較低,也是與人民較親近的神祇。
土地廟的造型
土地廟因神格不高,且為基層信仰,多半造型簡單,簡陋者於樹下或路旁,以兩塊石頭為壁,一塊為頂,即可成為土地廟,俗稱「磊」型土地廟。也有簡單以水泥或磚塊砌成祠,現今台灣甚至有工廠開模以水泥灌製大量生產,也有土地廟因香火鼎盛,逐漸中大型化者。
中國大陸土地廟
潮汕土地廟
土地神在潮汕俗稱為伯公。土地廟亦稱伯公廟或寫作福德老爺廟、福德古廟。每家每戶家中都會有伯公神位,商鋪也不例外。伯公廟規模通常不大,但分布最為普遍,田野、山嶺、村口、街衢,在在皆有。福德老爷身旁通常伴有福德老爷夫人,是和蔼可亲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