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三国志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ˊ魏晋六朝纸 三国志纸本残卷
原图链接

三国志》,二十四史之一,是西晋蜀汉遗民陈寿所著的纪传体历史书,被认为是三国正史(不同于《三国演义》)。与《史记》、《汉书》、《后汉书》并称为“前四史”。

《三国志》的作者陈寿,曾任职于蜀汉政权,蜀汉灭亡之后,被征入洛阳。他在西晋政权中也担任了著作郎的职务,《三国志》在此之前已有草稿,而最终成书,却又有史官职务作品的因素在内。可以说,《三国志》是三国分立时期结束后文化重新整合的产物。

三国志的范围由东汉的混乱时期开始,直到西晋统一三国为止。全书共分为三部份:

  1. 魏书:30卷,当中本纪4卷;列传26卷;
  2. 吴书:20卷;
  3. 蜀书:15卷,

合计共65卷。

注释

宋文帝陈寿所著《三国志》记事过简,命令裴松之广采三国各类史籍为陈书作注。裴松之受诏后,上搜旧闻,傍摭遗逸,经过三年的精心撰作,终于在元嘉六年(429)七月写成《三国志注》。裴注之前注史一般注释文意,大都专门注意文辞训诂,而裴注的重点则放在事实的增补和考订上,对于原文的音切和解释不多辞费。在《三国志注》中他完全贯彻了自己“补阙、备异、惩妄、论辩”四种作注的指导思想。所以裴注不仅解释地理名物等,更主要的在于补充原书史实的遗漏和纠正错误。同一事几家记述不同的,他都收录进来,以备参考。对于史事和人物,裴注有所评论;对于陈寿议论的不当,裴注也加以驳正。裴注搜罗广博,引书首尾完整,不加剪裁割裂。为了注释《三国志》,他收集了三国时期的史著达一百五十多种,博引各家著作的原文,注文字数约超过陈志的三倍。[1]

内容

  • 魏书
  1. 卷1  魏书一 武帝纪
  2. 卷2  魏书二 文帝纪
  3. 卷3  魏书三 明帝纪
  4. 卷4  魏书四 三少帝纪
  5. 卷5  魏书五 后妃传
  6. 卷6  魏书六 董二袁刘传
  7. 卷7  魏书七 吕布臧洪
  8. 卷8  魏书八 二公孙陶四张传
  9. 卷9  魏书九 诸夏侯曹传
  10. 卷10 魏书十 荀彧荀攸贾诩
  11. 卷11 魏书十一 袁张凉国田王邴管传
  12. 卷12 魏书十二 崔毛徐何邢司马传
  13. 卷13 魏书十三 锺繇华歆王朗
  14. 卷14 魏书十四 程郭董刘蒋刘传
  15. 卷15 魏书十五 刘司马梁张温贾传
  16. 卷16 魏书十六 任苏杜郑仓传
  17. 卷17 魏书十七 张乐于张徐传
  18. 卷18 魏书十八 二李臧文吕许典二庞阎传
  19. 卷19 魏书十九 任城陈萧王传
  20. 卷20 魏书二十 武文世王公传
  21. 卷21 魏书二十一 王卫二刘传
  22. 卷22 魏书二十二 桓二陈徐卫卢传
  23. 卷23 魏书二十三 和常杨杜赵裴传
  24. 卷24 魏书二十四 韩崔高孙王传
  25. 卷25 魏书二十五 辛毗杨阜高堂隆传
  26. 卷26 魏书二十六 满田牵郭传
  27. 卷27 魏书二十七 徐胡二王传
  28. 卷28 魏书二十八 王毌丘诸葛邓锺传
  29. 卷29 魏书二十九 方技传
  30. 卷30 魏书三十  乌丸鲜卑东夷传
  • 蜀书
  1. 卷31 蜀书一 刘二牧传
  2. 卷32 蜀书二 先主传
  3. 卷33 蜀书三 后主传
  4. 卷34 蜀书四 二主妃子传
  5. 卷35 蜀书五 诸葛亮
  6. 卷36 蜀书六 关张马黄赵传
  7. 卷37 蜀书七 庞统法正
  8. 卷38 蜀书八 许麋孙简伊秦传
  9. 卷39 蜀书九 董刘马陈董吕传
  10. 卷40 蜀书十 刘彭廖李刘魏杨传
  11. 卷41 蜀书十一 霍王向张杨费传
  12. 卷42 蜀书十二 杜周杜许孟来尹李谯郤传
  13. 卷43 蜀书十三 黄李吕马王张传
  14. 卷44 蜀书十四 蒋琬费祎姜维
  15. 卷45 蜀书十五 邓张宗杨传
  • 吴书
  1. 卷46 吴书一 孙破虏讨逆传
  2. 卷47 吴书二 吴主传
  3. 卷48 吴书三 三嗣主传
  4. 卷49 吴书四 刘繇太史慈士燮传
  5. 卷50 吴书五 妃嫔传
  6. 卷51 吴书六 宗室传
  7. 卷52 吴书七 张顾诸葛步传
  8. 卷53 吴书八 张严程阚薛传
  9. 卷54 吴书九 周瑜鲁肃吕蒙
  10. 卷55 吴书十 程黄韩蒋周陈董甘凌徐潘丁传
  11. 卷56 吴书十一 朱治朱然吕范朱桓
  12. 卷57 吴书十二 虞陆张骆陆吾朱传
  13. 卷58 吴书十三 陆逊
  14. 卷59 吴书十四 吴主五子传
  15. 卷60 吴书十五 贺全吕周锺离
  16. 卷61 吴书十六 潘濬陆凯
  17. 卷62 吴书十七 是仪胡综
  18. 卷63 吴书十八 吴范刘惇赵达传
  19. 卷64 吴书十九 诸葛滕二孙濮阳传
  20. 卷65 吴书二十 王楼贺韦华传

参考资料

  1. 裴松之简介 南北朝史学家裴松之与《三国志注》. wiki101. 2014-07-29 [2019-02-14] (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