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機場核心計劃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香港機場核心計劃(英語:Hong Kong Airport Core Program)是香港一份規模龐大的基礎建設發展計劃,該計劃以在大嶼山赤鱲角興建的新香港國際機場為核心,包括十項核心工程,這項大型基建計劃不但可強化香港作為航空中心的地位,更是要在六四事件發生後穩定香港市民對未來的信心。香港機場核心計劃又稱新機場計劃,於1989年由香港政府宣布,由於此份計劃描繪將來像玫瑰園般美好,故此稱為玫瑰園計劃。[1]
介紹
計劃原預算逾2,000億港元,當計劃公佈時,香港社會譁然,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擔心新機場的造價過高,將會影響將來的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的財政儲備而對此表示強烈不滿。計劃最後經過多次修改(包括將青馬大橋主塔之間的距離縮短)以降低成本,最後中英兩國就興建新機場問題於1991年達成諒解,工程啟動。新機場原訂於1997年香港主權移交前落成,最終延遲至1998年啟用。整個計劃建築工程歷時8年,耗資1,553億港元,是香港歷史上至啟德發展計劃前,規模及耗資最大的一份基礎建設發展計劃。
歷史及物色興建新機場的選址
早於1946年,港英政府展開尋找新機場選址的計劃,並初步選定了新界屏山及港島赤柱,但後來兩個選址分別因政治及成本問題,皆被否決。
1948年,亞拔高比爵士年發表香港《初步規劃報告》,指出「啟德機場被公認為一個殊不理想的地點」,但當時他未有機場其他的選址。
1949年,時任英國政務次官建議在后海灣興建新機場,但此計劃最後不了了之。
1970年代,政府再度就新香港國際機場選址及規劃作出研究。
1973年,時任民航處處長曾委聘顧問公司就香港運輸系統進行一個詳細研究報告,擬定13個可建機場選址,考慮跑道數目、航空交通管制、工程難度及費用等因素後,篩選出6個較可行地點[2]:
- 屯門稔灣 (興建考慮:跟中國大陸當時打算興建的福永機場有空域重疊;機場接近民居會造成噪音污染;興建過程更會加劇后海灣的污水問題)
- 元朗新田 (興建考慮:同樣接近后海灣的新田會面對稔灣的問題;並會與深圳蛇口進行的港口發展的大型船隻有衝突;而且位置非常接近米埔自然保護區;但是,機場可與深圳共用,並可向中方示好,情況類似墨西哥鄰近美墨邊界、並設有美方口岸區的蒂華納國際機場)
- 西貢赤門海峽 (興建考慮:地理上鄰近高地和沙田、大埔兩個新市鎮、航道會經過大亞灣核電站;技術上需要新增高流量運輸系統,而為免水浸所需的大規模填海會犧牲了郊野和康樂用地,唯一好處是造價較便宜)
- 長洲或南丫島 (興建考慮:兩個離島的堆積土未必能負荷機場發展,就算能處理亦會造成環境問題;跑道所需的填海工程會限制港口發展的海域;必須架設全新的交通基建,但周邊環境未來發展機會不大)
- 大嶼山赤蠟角(興建考慮:符合24小時運作的標準;工程可行性和對環境的影響都在可控制的範圍內,而且不明朗因素比其他選址少;有能力接駁運輸系統,並且配合大嶼山的其他發展)
1978年,政府以赤鱲角作為最終選址,並委聘了顧問公司研究連接市區的陸路交通網絡,有關的設計、報告書以及招標亦已經準備妥當。豈料1982年,戴卓爾夫人訪華後,政府以經濟過熱為理由,擱置整個計劃。
1980年代,啟德機場的容量已經飽和,同時面對其接近民居、無法24小時運作、飛航安全及擴建困難等問題,搬遷已經刻不容緩,政府於1987年重新研究新機場計劃。1989年,六四事件引起香港人對香港回歸的信心危機。時任香港總督衞奕信爵士隨即於同年10月11日在立法局宣讀的《施政報告》中,制訂了《港口及機場發展策略》,宣佈興建新機場及相關配套設施,即後來的香港機場核心計劃,以穩定香港市民的信心。
新機場諒解備忘錄
由於新香港國際機場的造價昂貴,而且工程所需的借貸無可避免跨越1997年主權移交。中方曾經多次批評計劃對香港政府造成財政負擔,中英兩國其後透過中英聯合聯絡小組就新機場的財務安排進行多場談判。
1991年9月3日,英國首相馬卓安;zh-sg:约翰·梅杰與中國國務院總理李鵬在北京人民大會堂簽署《關於香港新機場建設及有關問題的諒解備忘錄》(Memorandum of Understanding Concer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New Airport in Hong Kong and Related Questions),主要申明:
- 香港政府在其管理期間負責建設並在最大程度上完成機場核心計劃,留給未來香港特區政府的儲備不少於250億港元。
- 兩國成立一個由中英聯合聯絡小組帶領的機場委員會,而香港政府則成立香港機場管理局和諮詢委員會。
實際上,香港政府在談判時期已經成立臨時機場管理局,並且逐步批出工程合約。
十項核心工程
- 於赤鱲角興建全新的香港國際機場
- 建造連結市區、北大嶼山新市鎮及機場的機場鐵路(即機場快綫及東涌綫)
- 建造連接大嶼山、馬灣與青衣的快速公路(即青嶼幹線及青馬大橋,前稱青衣至大嶼山快速公路)
- 建造北大嶼山快速公路,連接機場與市區
- 進行西九龍填海計劃工程,以提供土地興建道路及城市發展
- 建造第3條海底隧道,連接西九龍填海區及香港島(即西區海底隧道)
- 興建三號幹線(僅包括青衣段和葵涌段部分),作為市區及機場的連接道路
- 在西九龍填海區興建西九龍快速公路,作為市區及機場的連接道路
- 進行中區填海計劃第一期工程,提供面積20公頃的土地以興建機鐵香港站及相關設施
- 發展東涌新市鎮第一期(即富東邨及裕東苑),作為新機場的後援城市
除以上十項工程外,另外在同一時間興建連接青衣西北至汀九的汀九橋及連接新界西北錦田至汀九的大欖隧道(即青朗公路),該兩項基建本身不屬於機場核心計劃,不過該兩項工程亦是新機場連接新界西北的幹線配套,故此實際上該兩項工程均屬機場核心工程之一(即第11項機場核心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