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欖隧道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大欖隧道 |
---|
|
大欖隧道(英語:Tai Lam Tunnel),簡稱欖隧,於1998年5月25日通車,承建商是西松建設及香港寶嘉建築。隧道本體長3.8公里,為香港最長的三線行車隧道,亦是香港新界西的重要交通要道。隧道包含在青朗公路範圍內,成為三號幹線郊野公園段的一部份。亦是新界的士繼城門隧道後唯一指定可行駛的收費隧道,隧道人員獲授權執行《大欖隧道及元朗引道條例》。
介紹
大欖隧道的興建主要是為紓緩屯門公路及青山公路的交通負荷,同樣亦大大緩和其他前往新界隧道的交通壓力,並將元朗與港九市區、赤鱲角香港國際機場、荃灣以至葵涌貨櫃碼頭的距離拉近,市民可以直接由荃灣、九龍西和香港島經大欖隧道進入元朗區各市郊區域,不需再經青山公路或屯門公路,甚至繞道新界東。
隧道管制區簡介
大欖隧道為一條三線行車之雙管道,管道全長3,800米,是香港第四長的行車隧道,而整段隧道收費管制區之總長度則為10.1公里,雖然政府將之稱作三號幹線郊野公園段,但實際上大欖隧道整段是在青朗公路的範圍內。
管制區的南端由汀九交匯處開始,計有2個出入口 — 汀九橋及屯門公路,穿過大欖郊野公園,直至北端的元朗八鄉,北面合共有4個出入口,分別為八鄉、錦田、新田及元朗。
收費廣場設在八鄉,位於隧道北方出入口約1公里位置,有22個繳費亭,其中16個為人手收費亭,餘下6個為「快易通」自動繳費亭。
興建及營運
大欖隧道於1995年5月29日由新鴻基地產、中國銀行(香港)、華潤集團及香港中旅集團所組成的三號幹線(郊野公園段)有限公司動工興建(現今全數是由新鴻基地產持有),並以「建造、營運、移交」方式獲批專營權30年至2025年。隧道於1998年5月25日正式通車,以配合當時位於赤鱲角的香港國際機場啟用,其總工程建造成本為港幣72.55億元。
大欖隧道的設計交通流量為每日140,000架次。而於2012年,平均每日行車量達56,811架次[1]。根據運輸署紀錄,大欖隧道2010年每百萬車輛行駛公里意外率為0.12。
使用情況
歷年交通流量[2]
年份 | 總行車架次 | 平均每日行車架次 |
---|---|---|
2020 | 16,915,523 | 46,217 |
2019 | 21,478,695 | 58,846 |
2018 | 22,455,773 | 61,523 |
2017 | 22,163,195 | 60,721 |
2016 | 22,311,564 | 60,961 |
2015 | 22,513,279 | 61,680 |
2014 | 22,717,024 | 62,238 |
2013 | 21,882,746 | 59,953 |
2012 | 20,792,731 | 56,811 |
2011 | 19,116,766 | 52,375 |
2010 | 18,007,897 | 49,337 |
2009 | 16,212,990 | 44,419 |
2008 | 17,431,613 | 47,627 |
2007 | 17,906,280 | 49,058 |
2006 | 17,343,191 | 47,516 |
2005 | 16,845,419 | 46,152 |
2004 | 16,610,728 | 45,385 |
2003 | 16,156,867 | 44,265 |
2002 | 16,226,406 | 44,456 |
2001 | 15,988,265 | 43,803 |
2000 | 16,526,049 | 45,153 |
1999 | 14,456,672 | 39,607 |
1998 | 6,634,655 | 30,021 |
參考文獻
- ↑ 運輸署:隧道汽車流量、青嶼幹線汽車流量及汽車渡輪服務 (PDF). [2013-05-14].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14-03-27).
- ↑ 運輸署歷年運輸資料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