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西溪南镇

西溪南镇位于黄山市徽州区西部,是黄山新城的北大门,镇政府设在西溪南村,距区府岩寺镇5公里,距市府屯溪10公里,随着黄山经济技术开发区1号路的贯通,西溪南成为徽州城区与黄山经济技术开发区的结合部,合铜黄高速公路徽州区出口位于本镇琶村村,即将建设的三条铁路途经该镇,黄山站选址在该镇境内,交通方便快捷。国土面积55.5平方公里,下辖西溪南、长林、竦塘、石桥、琶村、东红、坑上七个行政村,125个村民小组,1.68万人口。

目录

乡镇简介

镇政府设立在西溪南村,中心镇区面积4平方公里,距区府岩寺5公里,岩竦公路、黄山新城主干道的建成,形成新的横穿镇东南的过境公路,进一步拉近西溪南与岩寺、屯溪的距离,使之成为黄山市及徽州区新一轮城市发展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行政区划

2001年10月经安徽省人民政府批准撤乡建镇。国土面积55平方公里。

2008年并村,辖西溪南、长林、竦塘、石桥、琶村、东红、坑上七个行政村

2015年将徽州区西溪南镇长林村划归屯溪区新潭镇管辖[1]。现辖6村。

名人游踪

西溪南村,又名丰南或丰溪,位于黄山市徽州区西溪南乡。该村历史悠久,文化渊源,山环水绕,景色佳丽,明代中叶,多大商巨贾,且力主“亦商亦儒”。一时四方文人雅士联袂而至[2]。可驻足、可交谊、可吟咏、可游览,真是高朋满座,胜友如云。

苏州吴门四才子之一的祝允明,号枝山(1460?─1526年),捷足先登。他是当代杰出的书法家诗人,在他逗留之间,给西溪南题写了《丰溪八景》诗<内容略>,诗好字也佳,已摹刻上石,流传于后。该碑石现藏全县“碑园”。

明代,西溪南村中有一私人花园,称“果园”,?由有珍花异木,亭如山石,还有大塘小池,相互穿插映衬,景色十分幽美,相传此为祝允明、唐寅二人设置规划,虽旧容毁损,但遗迹仍然可寻。

明末,西溪南要有吴周生者,又名吴桢,家藏墨宝甚富,且都是稀世珍物。时董其昌(字云祥,当时杰出书画家,官至南京礼部尚书,今上海松江县人)来到他家,视为知音,结为挚友,对他珍藏的宝墨<书法部分>给予鉴定,题跋,随之摹敕上石,称《清鉴堂》贴,内有王羲之王献之颜真卿米蒂怀素苏轼黄庭坚等大家的手笔,

也有董其昌的手稿。当时一道参予鉴定题跋的还有大家陈继儒。该贴约有碑石五十块,现存歙县《碑园》。

董其昌还给大户吴天行住屋(俗称葫芦门,现座落在西溪南村后街)题名“十二楼”(书写此名)。取唐人诗意“雁声远过潇湘去,十二楼中月自明”,又在十二楼的壁上作画,弥足珍贵,奈年岁久远,杳元痕迹。

清代大画家石涛,又号大 子、清湘老人、苦瓜和尚......也来过西溪南村,并作了“丰溪八景”画,<按祝允明题《丰溪八景》原意>,现存上海博物馆。

明朝大司马汪道昆,邻村松明山人,距西溪南村仅一水之隔,他常来西溪南,曾为西溪南村写过不少文章,如《溪南吴氏重修仁义院记》、《曲水园记》、《溪南吴氏礼堂记》、《溪南吴氏敦本词碑》等。

公元一九三八年三月,新四年奉命进驻现徽州区岩寺镇,进行整顿改编,组织东进抗日,当时新四军的军部和政治部设在岩寺。计三个支队,六个团。第三支队司令员张云逸,副司令员谭震林率部进驻西溪南村。该支队官兵一致,民主气氛很浓,特别能和群众打成一片,热爱群众、关心群众,当时“天花”流行,地方无力预防, 部队立即组织医务人员,挨家挨户给小孩接种“天花疫苗”,及时遏制了这一恶性病的萌发和流传。日本的飞机任意轰炸、扫射,群众一时惊慌失措,战士们立即组织群众,有秩序的疏散掩蔽,并给群众进行防空教育,凡群众有困难,他们都看在眼里,及时帮助解决。正因如此,群众也昆把他们看成亲人,形成一种鱼水关系。

新四军还特别重视教育,热爱下一代,常去崇文小学<西溪南中心小学的前身>给师生们上政治课,作时政报告,教唱抗日歌曲。师生们也组成“抗日宣传队”,及时向群众宣传。

时间仅两个月(三至五月份), 新四军奉命挺进江南抗日前线。新四军开拔前夕,崇文小学的师生特地送给一面锦旗,上书“杀敌致果”四字,祝他们旗开得胜,马到成功。在丰乐河北面的沙滩上 举行军民联欢,谭震林副司令员还向广大群众作了“军民团结,一致抗日”的动员报告。启程时,西溪南村组成了“骡马运输队”一条龙给军队运送物资;全村群众 和崇文小学的全体师生,夹道列队,在一片欢乐、祝愿声中和第三支队的官兵们依依告别。

视频

西溪南镇 相关视频

#随手拍生活#西溪南古镇
西溪南创意小镇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