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苏屋邨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苏屋邨
图片来自epochtimes

苏屋邨英语:So Uk Estate)是香港的一条公共屋邨,位于九龙长沙湾尖山南面、永康街的入口,是香港房屋委员会历史最悠久的公共屋邨之一。

屋邨说明

苏屋邨是房委会前身香港屋宇建设委员会北角邨西环邨后策划建设的第三个屋邨,当时获誉为远东规模最大的地区性住宅计划[1]

重建

苏屋邨于2006年开始计划分两期重建(项目编号:SP01),于2009年10月22日封闭第一期,2011年完成清拆,至2012年年中全邨迁出,并于同年11月26日起封闭待清拆,随后全邨正式进行重建。2016年9月第1期首6幢楼宇重建完成并入伙。

重建计划共分2期进行,共有14幢住宅大厦,项目是由房屋署总建筑师(1)陆光伟先生及高级建筑师何国成先生携手进行总体设计,细部设计则以委托聘请周林建筑师有限公司作详细设计。

全邨均由瑞安建业有限公司承建;而大厦以非标准型设计,结构外型分别为6幢长型、4幢L型、3幢T型及1幢相连I型大厦;住宅单位则采用构件式单位设计(Modular Flat Design),主要提供1/2人,2/3人,1睡房及2睡房出租公屋单位。单位室内面积由14.1至38 m2(152至409 sq ft)不等。

历史

依据深水埗区议会出版的《从深水步到深水埗》认为苏屋邨的前身 — 苏屋村大概在清朝时候建村。而“苏屋邨”亦因此而得名。

兴建、重建计划

苏屋邨的地盘平整工程于1957年初展开,并于1958年4月完成。当中由徙置事务处先迁拆19间木屋及安置共222名居民,并于稍后时间清拆另外60间木屋及安置共800名居民。

旧苏屋邨的兴建工程分五期落成,全部建筑于1960年至1963年间建成,一共有16幢楼宇。在地盘平整之前,这里曾是一大片耕作用的农地寮屋区,占地约7.8公顷,是当时远东最大型的住宅发展计划。

2005年9月,房屋署展开全面结构勘察计划,目的在于了解楼龄较高屋邨的楼宇状况,并确定所需的修葺及巩固工程,使楼宇可继续使用一段合理的时间(15年)。但由于维修费用过于高昂,因此房屋委员会决定重建苏屋邨,并分两期进行。

房屋委员会已经安排提早搬迁旧苏屋邨的租户,把部份家庭调迁到当时新落成的富昌邨以及海丽邨,空置单位亦不再出租。房委会亦安排元州邨第2期、第4期、长沙湾工厂大厦重建项目(元州邨第5期)、石硖尾邨第2至第5期、佐敦谷彩盈邨牛头角下邨定为接收屋邨,以接收旧苏屋邨重建而要搬迁的居民。

2006年3月30日决定重建第一期(建于高平台的兴建第3期、第4期及第5期共10座:牡丹楼、兰花楼、寿菊楼、石竹楼、剑兰楼、枫林楼、丁香楼、金松楼、绿柳楼及樱桃楼),该范围的租户于2009年8月前迁出,2010年3月清拆;通往山上的通道亦在2009年10月22日封闭。2008年2月20日决定于2011年尾封闭第二期(百合楼、彩雀楼、荷花楼、杜鹃楼、海棠楼及茶花楼),但由于新的接收邨(元州邨第五期及石硖尾邨第二及第五期)于2012年4月底才开始落成,该范围的租户于2012年6月前搬迁,所以它们于2012年11月26日起清拆,即是比原定清拆计划延后了一年。

2010年1月29日,红磡马头围道45J号楼高五层的唐楼突然倒塌,连同邻近四幢唐楼(45E和45H座)也一同出现有倒塌危机,当局其后下令撤走该四幢大厦的住客、商户和倒塌大厦的45J住户到红磡圣匠堂和油麻地梁显利社区中心才暂住,并对合乎资格入住公屋的灾民在2至3个月内分配入住公屋,而未合资格申请公屋的灾民,原定计划在旧苏屋邨暂居,但旧苏屋邨早已计划在2009年第三季开始进行第一期重建工程,水电煤设备早于2009年8月23日停用和拆去,并在2010年3月拆卸,故此红磡马头围道45号的灾民改至较远的石篱邨之两座旧式徙置大厦(10座和11座,已于1990年代改作中转房屋之用)居住。

2016年9月苏屋邨重建第1期第一阶段的6幢住宅楼宇及苏屋社区综合服务大楼落成入伙。至于第二期,则于在2019年2月落成,并早已展开预派单位程序;但是,绝大多数单位将被暂时抽起,并拨为白田邨9-11及13座重建受影响居民的次要安置屋邨,供提早迁出者调迁。

整体、发展规划

屋邨兴建(重建前)

苏屋邨建于1960至1963年,共有16幢相连长型或Y型大厦,楼高8至18层,单位约有5,300个。

整个苏屋邨由设计北角邨的香港已故著名建筑师英语:Eric Cumine,1905-2002)负责整体规划,并将项目划分为五个小区,推荐给不同建筑师共同合作,甘洺居中协调,致力制定配合多种租金选择的间隔,及另外四家私人执业建筑师楼负责不同期数的设计,所以每期的设计风格都截然不同,并顺著山势由南至北而建,使不同期数的楼宇错落有而序散落在不同高度平台,此设计令大部份座数的单位都可向南及看到海景,并为住宅单位提供充足的光线空气,屋邨还提供了大量室外及有盖保憩空间,以及在P、Q及R座地下及一楼提供两所设有24个课室的官立小学(即“苏屋北官立小学”及“苏屋南官立小学”),而两所小学的业权则由政府向屋建会购买,以纾缓屋建会的投资负担。而屋建会对苏屋邨的总投资额为5,000万港元。

司徒惠建筑师楼负责苏屋邨的海水供应冲厕之系统设计,海水泵房位于长沙湾海滨,而海水供水管则沿兴华街抽上海拔280米高的尖山水务署海水配水库,再分配给苏屋邨的用户。

1998年,房委会与香港壁画学会合作,并邀请壁画学会的筹组成员兼画家麦荣、于旧苏屋邨旧苏屋邨内的拱型燕子亭上绘制一幅“3D”大型天花壁画,该壁画为记载整个重建前的苏屋邨面貌,面积超过120平方米。此壁画经居民争取才得以保留并安置在重建后的苏屋邨,并再次邀请麦荣为该壁画进行修复;同时他亦为旁边另一个凉亭绘制另一幅新壁画,让两幅新旧壁画“相映成趣”[2]

大厦设计

苏屋邨共有16座住宅大楼,分5期兴建,而各期分别聘请不同私人建筑师楼负责设计,分别为:

  • 第1期 - 杜鹃楼(S)、海棠楼(T)及茶花楼(U)
由利安建筑师楼(Messrs. Leigh & Orange)设计,于1959年6月接受申请,并于1960年11月全部落成,提供了1768个4至11人房的不同大小类型单位。
  • 第2期 - 百合楼(P)、彩雀楼(Q)及荷花楼(R)
由陆谦受建筑师楼(Mr. H. S. Luke)设计,于1959年8月接受申请,并于1961年1月全部落成,提供了729个6至9人房(主力为8人房)的较大型的单位。
  • 第3期 - 枫林楼(E)、丁香楼(F)、金松楼(G)、绿柳楼(H)及樱桃楼(I)
司徒惠建筑师楼(Mr. W. Szeto)设计,于1959年5月接受申请,并于1961年4月全部落成,提供了1030个5及7人房的中小型单位。这五座大厦更是香港首批“Y”型设计的公屋大厦。
  • 第4期 - 剑兰楼(M)
周李氏建筑师楼(Messrs. Chau & Lee)设计,于1960年9月接受申请,并于1962年4月全部落成,提供了174个6及8人房(主力为8人房)的较大型的单位。
  • 第5期 - 牡丹楼(A)、兰花楼(B)、寿菊楼(C)及石竹楼(D)
由周李氏建筑师楼(Messrs. Chau & Lee)设计,于1961年3月接受申请,并于1963年5月全部落成,提供了1610个主力为6人房的中型单位。

最初,建筑师们希望把单位分2大类,其中一类(占全邨25%)是跟北角邨差不多有梗房(固定间隔房间)设计的,其馀的75%就是水凖较低的单位。后来因要进一步减低成本,令大部份单位也取消了梗房设计,只有杜鹃楼的最大型单位(即13、14、31、32、43、44、61、62、73及74室)才有1个大梗房及2个露台的设计。

经过建筑师们就有关住宅单位类型,大小及相关的标凖的商议,达成共识。基本上苏屋邨的目标,是要达至提供相当阔的租金等级,可行的话,面积相同的单位按不同的舒适程度及位置来订定不同级别的租金(并非最大面积为最贵),位于较上部份的单位租金会较贵。

原苏屋邨共提供5,311个住宅单位,可容纳约31,600人。

屋邨重建

苏屋邨已经有近楼龄约50年历史,是老化的屋邨,昔日的精英多已迁往新建的私人楼宇,剩下多是老弱居民。屋邨设施亦日渐老旧,有些单位天花剥落漏水,有些外墙斜裂。房屋署曾在2005年的全面结构勘察计划,表示本邨楼宇结构仍然安全,但若延长苏屋邨寿命,须进行的大型工程,包括:

  1. 其中两座大厦(樱桃楼及绿柳楼)需要大规模加设钢制外柱及横梁,以及巩固悬臂式走廊的结构;另外六座(金松楼、彩雀楼、丁香楼、百合楼、荷花楼、枫林楼)需要把混凝土护栏更换为钢栏,以减轻荷载,并以钢架局部巩固楼板;
  2. 全部十座设有悬臂式走廊的大厦(杜鹃楼、金松楼、樱桃楼、剑兰楼、彩雀楼、丁香楼、百合楼、荷花楼、枫林楼、绿柳楼)需要重铺砂浆地台和更换銹蚀钢筋
  3. 重浇厕所及垃圾房楼板;
  4. 更换天台水缸、露台护栏横梁及混凝土通花砖;
  5. 结构墙及饭厅梁板需要进行结构改善工程

房屋委员会考虑过楼宇的整体状况(即使维修最多仅可维持十多年)、所需改善工程规模、费用(将苏屋邨寿命增加15年的费用高达2.5亿港元),以及工程可能对住户造成的滋扰程度后,决定清拆苏屋邨。当中会保留苏屋邨入口牌匾、昔日用作售卖火水的白色三角屋及记载整个前苏屋邨面貌的一幅大型天花壁画

至于重建后苏屋邨的园林环境方面、则由房屋署园境师谷颖诗著手进行设计。据谷颖诗解说指苏屋邨重建后保留了190棵树,当中包括由雅丽珊郡主在1961年11月访港时所种的树头菜(又称为“鱼木”、“公主树”)、该树龄为50多岁,并指该树“到四五月便会开出白色和黄色的小花”。谷颖诗又指于屋邨于2018年遇上台风“山竹”期间,幸好没有酿成任何事故,并称“每次风季来临前,我们都会修剪树枝,令树冠平衡和疏风,不易吹倒。”[3]。此外,她亦指出重建后苏屋邨不但沿用旧苏屋邨原有楼宇名称为楼名,并种植相应的树木衬托富有花名特色的楼名,例如“兰花楼与蜘蛛兰、牡丹楼与山茶花”等。

本来,房屋署早前宣布重建苏屋邨后,一直有意见认为应将该地皮改建私人楼宇,以地尽其用(因为苏屋邨的估值超过300亿元,同时亦是目前市面上唯一一处大型的住宅用地)。不过,随著金融海啸冲击,将公屋地皮转为私楼的压力降低,因应公屋需求未来将会增加,房署决定把苏屋邨地皮重建公屋。首期地基平整工程于2010年开始,原定于2015年完工。不过早前因施工期间被验出焊料含铅,需要全面更换喉管,加上天雨频繁,延误至2016年9月入伙,第二期地基工程则会于2014年开工,2019年2月完工,另设有约10,000平方呎商场。

完成重建后的苏屋邨提供合共6,985个住宅单位,可容纳约19,000人。

问题

重建后的苏屋邨扶手电梯檐篷出现漏水问题,令居民在暴雨期间被溅湿,致全身湿透,狼狈不堪。房屋署承认,部份排水喉淤塞,以致未能及时排走雨水,出现渗水情况,办事处即时暂停该扶手梯运作及围封该位置,已疏通喉管。在2020年9月21日当天红色暴雨生效期间,苏屋邨荷花楼通往绿柳楼的扶手电梯对上的玻璃漏水,雨水溅到扶手梯行人通道,令有盖通道变成通空一样,担心行人会不慎滑倒。有住户直斥房屋署和物业服务经理早已知悉问题,惟未有跟进,罔顾居民安危。房屋署指,该邨的物业服务办事处周一接获1宗报告,投诉该扶手电梯对上的玻璃檐篷渗水,职员检查后发现排水喉淤塞致未能及时排走雨水,暂停扶手梯运作及围封该位置。办事处翌日再派员详细检查,发现有硬物阻塞排水喉,喉管疏通后,排水功能已即时回复正常。房署强调,事故期间,并无接获有人滑倒的意外报告[4]

苏屋邨经过重建后,其一、二期过去3年分阶段入伙,除了单位频频爆出施工问题,区内设施配套亦不足。有地区人士指出该邨“三大问题”,批评屋邨落成至今,社区服务仍未进驻,六层高的社区综合服务大楼一直空置,沦为“鬼场”,而邨内幼稚园迟迟仍未招生,恐未能赶及新学年9月入读,另欠缺“揾食车”月租车位,困扰住户生活。

参考文献

  1. 《建闻筑迹》, 吴启聪、朱卓雄 著,经济日报出版社,ISBN 978-962-678-453-2
  2. 东方日报. 苏屋三宝获保留 重建后再玩怀旧. 2018-11-18 [2021-02-01]. 
  3. on.cc东网. 东网透视:苏屋邨重建以花为名 展许冠杰旧歌衫. 2018-11-17 [2021-02-01]. 
  4. 苏屋邨扶手电梯檐篷漏水 居民批房署罔顾居民安危. 东网. 2020-09-25 [2020-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