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蔡邕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蔡邕
东汉官员、文学家
姓名 蔡邕
伯喈
封爵 高阳乡侯
出生 133年
豫州陈留
逝世 192年

文集:

  • 《蔡中郎文集》(十卷,外传一卷)

蔡邕(133年[1]-192年),字伯喈,陈留圉(今河南杞县南)人,中国东汉末年名士。东汉著名才女蔡琰(文姬)之父。

生平

蔡邕博学多才,好辞章、数术、天文,精通音律,尤擅书法,发明飞白书汉献帝时曾拜左中郎将,故亦称“蔡中郎”。据史书可推测出来的有两女一子,其中只有长女蔡琰有记载姓名,字昭姬,因犯讳(司马昭的讳字)《后汉书》记为蔡文姬,有名字记入史书,亦有文才。还有一女嫁给上党太守羊衜,史书上没留下名姓,但所生二子一女,大儿子早夭,女儿羊徽瑜嫁给司马师,史书上称为“景献羊皇后”、“弘训太后”[2];小儿子羊祜大大有名;蔡邕之孙蔡袭关内侯,可见蔡邕有子,但名不详[3]。或然孙子和儿子根本没有[4]

东汉灵帝熹平四年,蔡邕等上奏请求正定六经文字,得到许可。蔡邕亲自用丹砂将经文书写于石碑,再命工匠镌刻,立于太学门外。这就是熹平石经

灵帝后期,蔡邕不容于内宠,乃亡命江海十二年[5],隐居于吴郡治所吴县,今江苏省苏州市)一段时间,之后回到中原[6]。有一次,他听到一块桐木在火中爆裂的声音,赶快把它拣出来做成琴,音色非常美妙,而琴尾已焦,这就是焦尾琴

董卓专权,强令蔡邕出仕,最初蔡邕不肯,董卓威胁他说,“我力能族人”(满门抄斩),于是蔡邕赶忙坐牛车,从家乡[7]前往洛阳报到,后拜左中郎将。封高阳乡候,颇受重用,“卓重邕才学,厚相遇待,每集燕,辄令邕鼓琴赞事。”[8]期间大臣王允经常和蔡邕商讨,但王允常常辩论不过蔡邕,心里感到不满[9]董卓被杀,蔡邕伤感其遇,被司徒王允下狱,公卿们都惋惜蔡邕的才学,劝王允赦免蔡邕,太尉马日磾(音密低)对王允说:“伯喈旷世逸才,多识汉事,当续成后史,为一代大典。且忠孝素著,而所坐无名,诛之无奈失人望乎?”王允曰:“昔武帝不杀司马迁,使作谤书,流于后世。方今国祚中衰,戎马在郊,不可令佞臣执笔在幼主左右,后令吾徒并受谤议。”邕遂死狱中[10]


家世

本家

  • 祖父
蔡携,字叔业,有周之胄。汉顺帝时“以司空高第迁新蔡长” 。
蔡棱,字伯直,东汉新蔡长。
袁氏,东汉司徒袁滂[11]袁涣姑母[12]
  • 孙 或是 从孙[13]
蔡袭,关内侯
蔡充别传》载蔡充祖父蔡睦也是蔡邕之孙。但根据《晋书·蔡豹传》,蔡睦应为蔡邕叔父蔡质孙,即蔡邕堂侄,《蔡充别传》误。[14]
  • 外孙
羊承,早夭
羊祜,西晋太傅
羊徽瑜,晋景帝司马师

宗亲

  • 六世祖
蔡勋,字君严,好黄老之学,西汉平帝时为郿令。王莽篡汉初,不愿出仕王莽所立新朝而遁山隐居。
  • 叔父
蔡质,字子文,灵帝时任卫尉,以罪下狱死。曾撰《汉官典职仪式选用》若干篇,简称《汉官典仪》,杂记汉代官制及上书、谒见等仪式。
  • 堂兄弟
蔡谷,蔡邕在董卓麾下任官时向他商议辞官避居兖州一事。
  • 堂侄
蔡睦,蔡质之孙,迁徙宗族避居考城。

相关逸事

  • 蔡邕有很高的音乐水平,一些著名乐器都是出自他手,例如焦尾琴柯亭笛等。
  • 曾于《曹娥碑》背面题八字隐语“黄绢幼妇,外孙虀臼。”[15]杨脩所道破:“黄縜乃颜色之丝也。‘色’傍加‘丝’,是‘絶(绝)’字。幼妇者,少女也。‘女’傍‘少’字,是‘妙’字。外孙乃女之子也。‘女’傍‘子’字,是‘好’字。虀臼乃五辛之器也。‘受’傍‘辛’字,是‘辤(辞)’字。总而言之,是‘绝妙好辞’四字。”
  • 元代末年的著名南戏琵琶记》中,主人翁名字为蔡伯喈,陈留人,明显指向蔡邕。

评价

  • 马日磾:“伯喈旷世逸才,多识汉事,当续成后史,为一代大典。且忠孝素著,而所坐无名,诛之无乃失人望乎?”(《后汉书·卷六十下·蔡邕列传第五十下 》)
  • 陆机:“彼洪川之方割,岂一等之所堙。故尼父之惠训,智必愚而后贤。谅知道之已妙,曷信道之未坚。忽宁子之保已,效苌淑之违天。冀澄河之远日,忘朝露之短年。”(《全晋文·卷九十九》)
  • 范晔:“意气之感,士所不能忘也。流极之运,有生所共深悲也。当伯喈抱钳扭,徙幽裔,仰日月而不见照烛,临风尘而不得经过,其意岂及语平日幸全人哉!及解刑衣,窜欧越,潜舟江壑,不知其远,捷步深林,尚苦不密,但愿北首旧丘,归骸先垄,又可得乎?董卓一旦入朝,辟书先下,分明枉结,信宿三迁。匡导既申,狂僭屡革,资《同人》之先号,得北叟之后福。屡其庆者,夫岂无怀?君子断刑,尚或为之不举,况国宪仓卒,虑不先图,矜情变容,而罚同邪党?执政乃追怨子长谤书流后,放此为戮,未或闻之典刑。” “邕实慕静,心精辞绮。斥言金商,南徂北徒,籍梁怀董,名浇身毁。”(《后汉书·卷六十下·蔡邕列传第五十下 》)
  • 裴松之:“蔡邕虽为卓所亲任,情必不党。宁不知卓之奸凶,为天下所毒,闻其死亡,理无叹惜。纵复令然,不应反言于王允之坐。斯殆谢承之妄记也。”
  • 张彦远:“今分为三古以定贵贱,以汉、魏三国为上古,则赵岐刘亵、蔡邕、张衡曹髦杨修桓范徐邈曹不兴诸葛亮之流是也。”
  • 姚铉:“如刘向司马迁扬子云,东京二班、崔、蔡之徒,皆命世之才,垂后代之法,张大德业,浩然无际。”(《水东日记·卷十二》)
  • 陈普:“不际明时论石渠,空将薄命仕鸿都。天公似把词人戏,父子然脐子坠胡。”“万岁黄金欲散时,柯亭风笛尚堪吹。一时谋卓人无数,不遣中郎一个知。”
  • 黄伯思东观余论》:“想文饶(刘宽)之高风,玩中郎(蔡邕)之妙楷。”
  • 王应麟:“蔡邕文,今存九十篇,而铭墓居其半。曰碑,曰铭,曰神诰,曰哀赞,其实一也。自云为《郭有道碑》,独无愧辞,则其他可知矣。其颂胡广、黄琼,几于老、韩同传,若继成汉史,岂有董、南之笔?”(《困学纪闻·卷十三·考史》)
  • 徐钧:“琴遇知音始可调,卓非善听亦徒劳。早知应聘终罹祸,罪死何如节死高。”
  • 归有光:“贾生之通达,蔡邕之文学,张衡之精思,卓茂之循良,李膺之高节,黄宪之雅度,邓禹之功勋,有不可一二数者。”(震川先生制科文)
  • 李贽:“今人俱以蔡邕哭董卓为非,是论固正矣。然情有可原,事有足录,何也?士各为知己者死。设有人受恩桀纣,在他人固为桀纣,在此人则尧舜也,何可概论也?董卓诚为邕之知己,哭而报之,杀而残之,不为过也。犹胜今之势盛则借其余润,势衰则掉臂去之,甚至为操戈,为下石,无所不至者。毕竟蔡为君子,而此辈则真小人也。”(汇评三国演义)
  • 钟敬伯:“士为知己者死,蔡邕哭卓,未为不是。第卓非可知己人,而邕翻成知己死,哀哉!”(汇评三国演义)
  • 王夫之:“蔡邕意气之士也,始而以危言召祸,终而以党贼逢诛,皆意气之为也。何言之?曰:合刑赏之大权于一人者,天子也;兼进贤退不肖之道,以密赞于坐论者,大臣也;而群工异是。奸人之在君侧,弗容不击矣。击之而吾言用,奸人退,贤者之道自伸焉。吾言不用,奸人且反噬于我,我躬不阅,而无容以累君子,使犹安焉,其犹有人乎君侧也。君子用而不任,弗容不为白其忠矣。白之而吾言用,君子进,奸人之势且沮焉。吾言不用,奸人不得以夺此与彼之名加之于我,而犹有所惮焉。邕苟疾夫张颢、伟璋、赵玹、盖升之为国蠹也,则专其力以击之可耳。若以郭禧、桥玄、刘宠之忠而劝之以延访也,则抑述其德以赞君之敬礼已耳。而一章之中,抑彼伸此,若将取在廷之多士而惟其所更张者。为国谋邪?为君子谋邪?则抑其一往之意气以排异己而伸交好者之言耳,庸有听之者哉!”(《读通鉴论》)“蔡邕之愚,不亡身而不止。”
  • 韩菼:“栾布哭彭,朱诩葬董,伯喈一叹,未足为累。且十年亡命,三日尚书,朝廷伸国讨,国士感私恩,不妨并美也。”
  • 顾景星:“始邕直言为阉待所中,囚徙朔方,赭衣抱拲,全室流离,可谓难矣。及宥还畏祸,亡命吴会,十有二年,无意功名,而且以弹琴著书终老牗下矣。使邕如梅福,长流江湖,岂不高哉?董卓擅权,辟署祭酒,补御史,迁尚书,不三日而周历三合。伊何为者?卓盖惜邕致天下豪杰,不加望外之荣,无以市德。故举之髡钳之余,爵之卿贰之上。且邕有何功?遂封侯食五百户、禄五十万?夫无故之利,圣人恶之。邕初议卓不可受尚父之称,而自出显位,何也?今夫捕鸟者,择其黠者以为囮,毇米为饲,滤流而饮,凡所以慰囮,靡弗至也。笯而出于野,置之丛薄之间,悲呼众鸟,至日暮,翾然投于罗者众矣。夫囮,未始乐为是也,而鸣致众鸟,谓非囮罪不可也,邕,卓之囮也,邕未始乐为是也,而厚禄高位,将以风天下为邕之类者,而邕甘心受之,谓非邕罪不可。桓帝召邕鼓琴,行次偃师,称疾而返。卓每宴集,邕辄赞事鼓琴。后遂为表荐卓,时卓已为太尉,封郿侯、进相国,废少帝、放太后,倾逼人主。邕谓宜益隆委。厚其爵赏,岂欲卓加九锡、封安汉而已哉!然则邕死,不亦宜乎!”
  • 沈铭彝:“邕荐董卓表,极为推重,收邕时不闻以此罪之,当由王允未见此表耳,而流传至今,为后世增一口实,才之为累如此。”
  • 蔡东藩:“蔡邕一文学士,所陈奏议,未始非守正之谈,然或嫌迂远,或涉虚浮,才有余而忠不足,吾于邕犹有余憾焉。但曹鸾一言而即遭掠死,国家无道之秋,固未足与陈谠论者。邕之所失,在可去而不去耳,文字之间,固无容苛求也。”

艺术形象

登场作品

影视作品

参见


参考文献

  1. 光和元年(178年)发表的蔡邕《被收时表》“臣年四十有六,孤特一身”
  2. 晋书·后妃传
  3. 晋书·羊祜传
  4. 《后汉书补注续》“所谓舅子者,非必即邕之孙.虽従孙亦得蒙此称也”
  5. 蔡邕《让尚书乞在闲冗表》:“臣流离藏窜十有二年”
  6. 中平年间蔡邕曾经向大将军何进推荐边让,并且为在此期间大量去世的名人撰写碑文(《故太尉桥公庙碑》,《陈太丘碑》,《汉太尉杨公碑》,《司徒袁公夫人马氏碑》,《太尉刘宽碑》等)。《后汉书·边让传》:“议郎(蔡邕当时可能不是议郎)蔡邕深敬之(边让),以为让(边让)宜处高任,乃荐于何进。”
  7. 《后汉书·蔡邕传》:“切敕州郡举邕诣府”
  8. 《后汉书》
  9. 《太平广记》卷164引《商芸小说》:初司徒王允,数与邕会议,允词常屈,由是衔邕。
  10. 《后汉书》
  11. 博物志·卷之六》蔡伯喈母,袁公妹、曜卿姑也。
  12. 太平御览·卷五百一十三》◎宗亲部三《先贤行状》曰:蔡伯喈母,袁曜卿之姑也。
  13. 侯康《后汉书补注续》
  14. 《世说·轻诋篇》注引《蔡充别传》曰:充祖睦,蔡邕孙也。
  15. 曹娥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