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圆 (台湾)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肉圆(英文:Ba-wan)(台罗:Bah-uân;白话字:Bah-oân)是台湾很有名的特色街头市民小吃,外观形成他的名称,肉圆一般为直径6~8公分左右的半透明扁圆形,制作方法以地瓜粉、太白粉、或在来米粉、树薯粉等材料作成的半透明肉圆皮,其内包裹猪肉与其他配料,如笋丝等的食品。除了最常见的圆形之外,亦有三角形的北斗肉圆,相传北斗肉圆是最早的肉圆,但目前不若圆形肉圆普及。肉圆诞生已有120年的历史。
发源历史
相传肉圆是在北斗地区的寺庙担任文笔成生的范万居先生所创。当时台湾发生了严重水灾,范万居是在庙里面当打手,专替神明打人,神明降驾指示,将地瓜浸湿,压成团后揉成团状,加上花菜,并未包皮,再做成粿仔的形状煮熟给灾民食用赈灾,是北斗肉圆的雏形。第二代范妈意把肉加进去粿仔里,用手把粿仔从碗挖出来、捏成形,于是肉圆上可以清楚看到手指的痕迹,手指头的形状也就成了北斗肉圆的特色。传到了第3代范龙生,用地瓜粉跟在来米浆做皮,把高丽菜改成竹笋,包上赤肉做馅,奠定了北斗肉圆最后的范本。鼎盛时期,北斗有20多家肉圆店,几乎都是师出自范家。台湾第一颗肉圆原来是由此而生。北斗肉圆后来又流传到台湾各地,也产生了各地不同用料与做法的特色肉圆。
在地特色
最有名的是发源地彰化(彰化、北斗、员林)肉圆[1] ,其馀的有新竹肉圆、台中肉圆、南投(水里、埔里)肉圆、台南肉圆、高雄肉圆、屏东肉圆、红糟肉圆等等,实物的大小与使用材料都有颇多差异,但是调理方式多为以油加温(并非炸)或蒸,亦或两者并用,食用时会同时淋上甜与咸两种酱汁和少许蒜泥、芫荽,是台湾的庶民小吃。
肉圆的名称在台湾也有地区差异,像是有的地方会把肉圆叫做“肉丸”。在鹿港,肉圆则是被称为“肉回”,常以台语发音,回字念音国台语相同,这是由于肉圆的组成是由肉圆皮包著里面的肉块,形状很像“回”这个字而来;此外,肉圆起锅时,调理者会用叉子把肉圆上的油拨回油锅,因此得名。
肉圆这项特色小吃也进入了便利商店中,推出以台湾各地名产为主题的小吃,因为种种的商业经营因素,推出的是台中肉圆。发源地彰化县于2007年举办“2007彰化肉圆节”,免费提供游客肉圆,11月18日为总决选。
台湾北部
九份红槽肉圆
九份的红槽素肉圆以豆粉制作素肉,浸泡红槽,再加入中药炒香,以笋丝、香菇为内馅,以糯米浆、地瓜粉制作外皮,是九份著名小吃之一[2]。
新竹肉圆
外皮特色是皮有透明感且有咬劲,主要以在来米的米浆佐以蕃薯粉跟太白粉制成,比一般肉圆小。它另外一项更为显著的特色就是内馅以红糟调味,猪肉馅料佐以红糟、糖跟酱油,再加上剁碎的青葱,就是新竹肉圆的基本馅料,城煌庙附近多家可品尝。
调理时会将馅料包入米浆中,然后先蒸再炸,起锅后佐以酱油、辣椒酱等调味,为了去除腻味通常还会搭配贡丸汤或鱼羹汤解油腻。
台湾中部
中部肉圆做法,以油泡和油炸为主, 外皮炸得酥脆[3]。台中肉圆吃法多搭配肉羹、四神汤或米粉汤一起享用。
南投肉圆
南投、埔里、水里肉圆最为知名,吃法特色为先吃肉圆外皮,留著内馅,再倒入店家免费提供的大骨汤(亦有柴鱼汤)一并享用[4][5][6]。
参考文献
- ↑ 【北斗小吃美食】肉圆生.肉圆瑞.肉圆火 一网打尽,痞客邦,May 18 Tue 2010
- ↑ “九份 - 恋恋风尘”,新北市政府观光旅游局,2012年3月。
- ↑ 卤肉饭邮票掀波 南部邮迷:没三层肉 是肉燥饭|今日总览|中时乐活|中时电子报. [2013-08-27].
- ↑ 埔里肉丸 先吃皮+留馅拌汤,民视,2013年3月3日
- ↑ 天天吃好料》吃皮、留肉、再加汤!水里肉圆有SOP
- ↑ 天天吃好料》南投“桥头边肉圆”首创混搭新吃法
- ↑ 集集ㄟ水里肉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