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木错湖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纳木错湖 |
中文名称:纳木错湖 外文名称:Namtso 湖泊面积:1,920km²(740平方英里) 湖泊类型:咸水湖 最深深度:33米(108英尺) 库 容 量 :76.8km³(18.4立方英里) 湖中岛屿:5个 历 史:古象雄佛法雍仲本教的第一神湖 文 化:古象雄文明发祥地 |
纳木错湖,位于西藏自治区中部,是西藏第二大湖泊。湖面海拔4718米,形状近似长方形,东西长70多千米,南北宽30多千米,面积约1920km²。“纳木错”为藏语,蒙古语名称为“腾格里海”,都是“天湖”之意。纳木错是西藏的“三大圣湖”[1]之一。
早期的科学考察认为,纳木错的最大深度为33米,但最近两年对湖泊的重新测量发现,纳木错最深处超过了120米。蓄水量768亿立方米,为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大型湖泊。
纳木错是古象雄佛法雍仲本教的第一神湖,为著名的佛教圣地之一。
形成演变
纳木错湖所在的青藏高原,是起自于约7000万年前开始的造山运动中欧亚大陆板块与印度板块相挤压而隆起的产物。根据地质学的勘测资料和科学考察,纳木错地区属拉萨地体,以至少10亿年前的前寒武纪陆壳构成基底,经过漫长岁月,约在晚侏罗纪增生到部分羌塘地体上面。
纳木错湖是第三纪末和第四纪初,喜马拉雅运动凹陷而形成的巨大湖盆。其形成和发育受地质构造控制,是经喜马拉雅运动凹陷而成,为断陷构造湖,并具冰川作用的痕迹。后因西藏高原气候逐渐干燥,纳木错面积大为缩减,现存的古湖岩线有8~10道,最高一道距现在的湖面约80余米。
自然资源
植物资源
湖的周围是广阔无垠的湖滨平原,生长着蒿草、苔藓、火绒草等草本植物,是天然牧场,全年均可放牧[2]。藏北的牧民每年在冬季到来之前,就把牛羊赶到这里,度过风雪严寒。
动物资源
湖滨平原绕湖四周,每到夏初时节, 成群的野鸭飞来栖息,繁殖后代。湖泊周围常有狗熊、野牦牛、野驴、岩羊、狐狸、獐子、旱獭等野生动物栖居,湖中盛产高原的细鳞鱼和无鳞鱼类,湖区还产虫草、贝母、雪莲等名贵药材。
纳木错地区野生动物区系属于青藏区羌塘高原亚区。本区有哺乳动物20余种。食肉类、有蹄类、兔形类和啮齿类均为5~7种。有蹄类种最普遍的是藏野驴、藏原羚、岩羊和盘羊,前两者多栖息于盆地与河谷,后两者多栖息于山地。啮齿类中优势种高原鼠兔,数量很多,特别是在沼泽草甸环境中数量更高;其次是旱獭、田鼠和藏仓鼠。高山草原的食肉兽有狼、狐、猞猁、兔狲、熊和鼬,其中最常见的是鼬,经常出没于鼠洞。雪豹是最能适应高山寒漠环境的食肉兽动物,在雪线附近仍有活动。纳木错区域的食虫目和翼手目动物种类和数量都很稀少。
分布在高山草原、寒漠区域内的鸟类,种类最普遍,数量最多的是褐背地鸦、棕颈雪雀、棕背雪雀、白腰雪雀、褐翅雪雀、藏雪鸡和西藏毛腿沙鸡等几种鸟类。其中冬季藏雪鸡向藏南方向迁徙转移,西藏毛沙鸡则迁至4000米以下,它们经常出没于旱獭和鼠兔的弃洞,以躲避敌害和不良天气或利用为巢穴,这种"鸟鼠同穴"现象,在高原上十分普遍。
纳木错湖区水禽很多,其中最普遍且数量占优势的是留居鸟,主要有棕头鸥、斑头雁、赤麻鸭、燕鸥。在高海拔山地,鸟类一般稀少,但能生活于此的种类,均有高度的适应能力。黑颈鹤是纳木错沼泽地惟一的鹤类,在高原腹心和北部繁殖,在雅鲁藏布江中游谷地及其南部喜马拉雅南麓、滇西北横断山区和贵州高原西北草海一带越冬。西藏雪鸡可作为高原的代表,常在高山草甸、灌丛带栖息,浅灰的毛色与岩块相似,不易发现,以高山植物嫩叶和花为食,并能在冰川和永久积雪带附近活动,冬季不作垂直迁徙,对严寒无所畏惧,在积雪山地随岩羊、盘羊踩开的地方觅食。红嘴山鸦、黄嘴山鸦、胡兀鹫、岩鸽、雪鸽等均为高山常见鸟类,可在高山岩隙中营巢。两栖类和爬行类动物在该区域内分布比较稀少,种类非常有限。
湖中,产细鳞鱼和无鳞鱼[3]。湖中鱼类主要是鲤科的裂腹鱼和鳅科的条鳅。裂腹鱼一般可长到一二千克,大的可长到七八千克甚至几十千克。这些鱼是200万年以来,由这里原有的鱼类,随着地壳的隆起,适应高原的特殊环境,逐步变异演化而来的。有些鱼至今还保留着头大尾短的原始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