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狸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海狸鼠
分布地理 : 於南美洲溫帶。
入侵物種 : 台灣由行政院農委會引「動物保護法」第八條規定,公告禁養、輸出、輸入。
國際自然保護聯盟物種存續委員會的入侵物種專家小組(ISSG)列為世界百大外來入侵種。
科學分類
界: 動物界 Animalia
門: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綱: 哺乳動物綱 Mammalia
目: 齧齒目 Rodentia
亞目: 豪豬亞目 Hystricomorpha
下目: 豪豬下目 Hystricognathi
小目: 豚鼠小目 Caviomorpha
科: 海狸鼠科 Myocastoridae Ameghino, 1902
屬: 海狸鼠屬 Myocastor Kerr, 1792
種: M. coypus
型態特徵
海狸鼠是一種大型的草食半水生齧齒目哺乳類動物,其體型比一般家鼠大兩倍,海狸鼠的外型與北美洲原生的麝鼠相似,但其行為較為進取。為減少海狸鼠對麝鼠的棲息地的干擾,美國南部有部分州分會在槍殺海狸鼠後把海狸鼠的屍體餵飼野生的美國短吻鱷,好讓鱷魚習慣了吃海狸鼠的肉並進而攻擊這些外來的入侵者。這種做法,為當地一些動物權益關注者所非議。
體型壯碩,成鼠體長43~64公分,尾巴長25~43公分,總長可達140公分,體量可達10公斤。頭略呈三角形,眼耳俱小。吻鼻部短,口周圍毛白色,鬍鬚極長,約10公分,門齒明顯突起,表面呈深橙色。四肢短,前肢比後肢更短,具5指,前腳第一指退化,極短,第二到第五指較長;後肢5趾,第一到第四趾間有蹼。尾巴呈圓筒狀,橫切面圓形,與水狸鼠(beaver)的扁平狀尾巴明顯不同;尾上覆滿鱗片,僅基部的毛較密,其它部分毛少 。
經濟價值
20世紀初引入北美洲和歐洲。海狸鼠的毛皮是一種名貴的衣料,常用作大衣、帽子、圍巾等的材料。 為更容易取得海狸鼠的毛皮,毛皮商人把海狸鼠運到北美洲、歐洲及包含日本在內的亞洲地區繁殖。
在前蘇聯的中亞國家哈薩克及吉爾吉斯,由於當地農民十分貧窮,所以剝掉毛皮的海狸鼠肉就成為了這些農民及低下階層的肉食來源。
其破壞性
由於毛皮商對海狸鼠的圈養監管不完善,讓海狸鼠有機會逃到野外,並適應了野生環境。會把田野的農作物都吃光,又或會造成生態災難。
引入和危害
1953年開始,中國大陸從前蘇聯引進供觀賞和特種養殖。80年代後期,中國出現飼養河狸鼠熱潮。由於人們盲目引進飼養,而管理落後,導致病鼠殘鼠增多,死亡率高。在南方飼養後,毛質變差,養大後的河狸鼠無人收購加工。飼養戶經濟損失慘重,熱情下降,將剩鼠或殺或宰,亦有少數農戶散放池塘野養;並有少數逃逸個體。野生的個體危害方式主要是採食和掘洞行爲。[1]
河狸鼠啃食稻苗、馬鈴薯,導致大量減產,還啃食果樹1m高以下的主幹,造成果樹成片枯死。這種行爲顯然對當地的自然植被構成威脅。掘洞行爲常造成堤岸、碼頭設施和沿河公路和鐵路遭到破壞。河狸鼠也會將多種傳染性疾病傳染給人類、家畜。
生態破壞 : 基於其破壞性,所以在多個國家已被列為入侵物種。禁止原因:挖掘堤岸,衍生水患;危害農作物。
多國國呼籲民眾禁止餵食=
美國德州Krauss Baker公園,近日被超過20隻的海狸鼠大軍佔領,當地民眾因覺得鼠鼠可愛而不斷餵食;但海狸鼠實際上是病原體和寄生蟲的媒介,極有可能對當地生態造成威脅,甚至引響人類生活,因此當局呼籲民眾,禁止再餵食海狸鼠。
根據《鏡報》報導,都市野生動物學家雷切爾·里希特(RachelRichter)表示,這些海狸鼠大約在一年前開始在公園出沒,且非常受當地居民和遊客喜愛,「KraussBaker Park公園(海狸鼠)食物充足的原因,是因為有人會定期前來餵食;但飼養野生動物並不容易,人們也沒有注意到,這舉動可能會對當地的生態系統造成嚴重影響。」
海狸鼠是一種大型的草食半水生齧齒目哺乳類動物,體型大而粗壯,長約50公分,一天可吃掉3磅的食物,約是牠們體重的25%,一年可以繁殖200隻幼鼠。為了控管海狸鼠數量,防止牠們對當地生態造成危害,動物專家已經著手呼籲民眾禁止餵食海狸鼠。[2]
視頻
落難海狸鼠被自己尾巴嚇到 無辜萌樣讓網友好心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