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毛诗正义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毛诗注疏二十卷(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疏 明嘉靖间李元阳福建刻本
武英殿十三经注疏(封面)
武英殿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内页1
武英殿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内页2


毛诗正义[1]是周代至春秋时代诗歌的总集,由汉代毛亨作传的称为《毛诗》,汉代郑玄曾加以笺注。到了唐代,孔颖达又为之作疏,称为《毛诗正义》或《毛诗注疏》,后人将之列为《十三经注疏[2][3] 之一。


背景

毛诗是西汉时期鲁国人毛亨毛苌学派的《诗经》。为当时的乐官所采集而成,各篇作者大都已不可考。汉代《诗经》学分为四家又名四家诗,为《齐诗》(齐人辕固生)、《鲁诗》(鲁人申培)、《韩诗》(燕人韩婴)、《毛诗》(赵人毛公)四家。后仅《毛诗》独传于世,今本十三经中之《诗经》即为《毛诗》。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年(公元前11世纪)至春秋中叶(公元前6世纪)大约500多年的诗歌,共305篇,最初称“诗”或诗三百。秦始皇焚书坑儒”致使《诗经》一度失传,到汉代传诗者当时共有四家:《齐诗》、《鲁诗》、《韩诗》和毛亨所传的《毛诗》。《齐诗》、《鲁诗》、《韩诗》三家诗相继退出历史舞台,惟有鸡泽毛亨毛苌叔侄注释的《诗经》流传至今,因此我们现在读到看到的《诗经》又称《毛诗》。


孔子删定《诗》后传给了子夏,子夏传给了曾申,曾申传李克,李克传孟仲子,孟仲子传根牟子,根牟子传荀卿,荀卿传给毛亨,毛亨传给侄子毛苌


公元前212年,秦始皇“焚书坑儒”,整天以语《诗》为事的毛亨、毛苌不知何时大祸临头,为了保护《诗》,携带家眷一路仓惶地从鲁地鸡泽外迁北上,一步步远离尘嚣,最后来到相对荒僻但水草丰美的武垣县居住下来,其中毛苌迁至河间,隐姓埋名。


这也是后来史家有的称他为鲁人,有的直接称他为河间人的原因。直至汉惠帝撤销了“挟书律”,天下天平了,毛亨才敢光明正大地重新整理《诗经诂训传[4],并亲口传授给毛苌。毛苌为儒门正宗毛诗的传授者。时人称毛亨为大毛公毛苌小毛公


三家诗从西晋先后失传,现仅存《韩诗外传[5]六卷,只有毛亨毛苌叔侄作注的“毛诗”流传下来。郑玄作笺、孔颖达作疏,成就了《毛诗正义[1]


作者

唐贞观十六年 (642)孔颖达(574~648)等奉唐太宗诏命所作《五经正义[1]之一,为当时由政府颁布的官书。


孔颖达,字仲达,冀州衡水(今属河北)人。历任国子博士、司业、祭酒等职。其时撰《五经正义》,孔颖达以年辈在先,名位独重,受命主持其事,诸儒分治一经,《毛诗正义[1]出于王德韶、齐威等人之手,而孔颖达总其成。《毛诗正义》是对于《毛传》及《郑笺》的疏解,“传”“笺”被称为“注”,“正义”被称为“疏”,合称《毛诗注疏》[6]。《四库全书总目[7] 说:“其书以刘焯毛诗义疏》、刘炫毛诗述义》为稿本,故能融贯群言,包罗古义,终唐之世,人无异词。”说明此书内容取材之广和在唐代影响之大。其中包括了汉魏时期学者对《诗经》的各种解释,汇集了两晋南北朝学者研究《诗经》的成果,有的地方并能提出一些新的看法,如对于《史记·孔子世家》[8] 所载孔子删《诗》之说表示怀疑等,但其书遵循“疏不破注”的原则,未能越出《毛传》、《郑笺》的范围,对二者的分歧也不敢加以判断,因而不可避免地承袭了《毛传》、《郑笺》的某些错误;在疏解方面此书颇多烦言赘语,这是唐人义疏的共同缺点。


《毛诗正义》通行的有《十三经注疏》本,以阮元[9]所刻为佳,书后附阮元的《毛诗校勘记》[10]



文献考证

为汉毛亨传,郑玄笺,唐孔颖达疏。案《汉书·艺文志》[11]、《毛诗》二十九卷,《毛诗故训传[4]三十卷。然但称毛公,不著其名。《后汉书·儒林传》[12]始云:“赵人毛长传‘诗’,是为《毛诗》。”其长字不从“草”。

隋书·经籍志》载《毛诗》二十卷,汉河间太守毛苌传,郑氏笺。于是《诗传》始称毛苌。然郑玄《诗谱》曰:“鲁人大毛公为《训诂传》于其家,河间献王得而献之,以小毛公为博士。”陆玑《毛诗草木虫鱼疏》亦云:“孔子删《诗》授卜商,商为之序,以授鲁人曾申,申授魏人李克,克授鲁人孟仲子,仲子授根牟子,根牟子授赵人荀卿,荀卿授鲁国毛亨,毛亨作《训诂传》以授赵国毛苌。时人谓亨为大毛公,苌为小毛公。”据是二书,则作《传》者乃毛亨,非毛苌,故孔氏《正义》亦云大毛公为其《传》,由小毛公而题毛也。《隋志》所云,殊为舛误。而流俗沿袭,莫之能更。朱彜尊《经义考》乃以《毛诗》二十九卷题毛亨撰,注曰“佚”。


《毛诗训故传》三十卷题毛苌撰,注曰“存”。意主调停,尤为于古无据。今参稽众说,定作《传》者为毛亨。以郑氏后汉人,陆氏三国吴人,并传授《毛诗》,渊源有自,所言必不诬也。郑氏发明毛义,自命曰《笺》。《博物志》曰:“毛公尝为北海郡守,康成是此郡人,故以为敬。”推张华所言,盖以为公府用记、郡将用笺之意。然康成生于汉末,乃修敬于四百年前之太守,殊无所取。案《说文》曰:“笺,表识书也。”郑氏《六艺论》云:“注《诗》宗毛为主。毛义若隐略,则更表明。如有不同,即下己意,使可识别。(案此论今佚,此据《正义》所引。)”然则康成特因《毛传》而表识其傍,如今人之签记,积而成帙,故谓之《笺》,无容别曲说也。自郑《笺》既行,齐、鲁、韩三家遂废。(案此陆德明《经典释文》之说。)然《笺》与《传》义亦时有异同。


王肃作《毛诗注》、《毛诗义驳》、《毛诗奏事》、《毛诗问难》诸书,以申毛难郑。欧阳修引其释《卫风·击鼓》五章,谓“郑不如王”(见《诗本义》。)王基又作《毛诗驳》,以申郑难王。王应麟引其驳《芣苡》一条,谓“王不及郑”。(见《困学纪闻》,亦载《经典释文》。)晋孙毓作《毛诗异同评》,复申王说。陈统作《难孙氏毛诗评》,又明郑义。(并见《经典释文》。)袒分左右,垂数百年。至唐贞观十六年,命孔颖达等因郑笺为正义,乃论归一定,无复歧途。毛传二十九卷,《隋志》附以郑笺作二十卷,疑为康成所并。颖达等以疏文繁重,又析为四十卷。其书以刘焯毛诗义疏》、刘炫毛诗述义》为稿本,故能融贯群言,包罗古义,终唐之世,人无异词。惟王谠《唐语林》记刘禹锡听施士匄讲《毛诗》所说“维鹈在梁”、“陟彼岵兮”、“勿翦勿拜”、“维北有斗”四义,称毛未注,然未尝有所诋排也。


至宋郑樵,恃其才辨,无故而发难端,南渡诸儒始以掊击毛、郑为能事。元延祐科举条制,《诗》虽兼用古注疏,其时门户已成,讲学者讫不遵用。沿及明代,胡广等窃刘瑾之书作《诗经大全》,著为令典,于是专宗朱《传》,汉学遂亡。然朱子从郑樵之说,不过攻《小序》耳。至于《诗》中训诂,用毛、郑者居多。后儒不考古书,不知《小序》自《小序》,《传》、《笺》自《传》、《笺》,哄然佐斗,遂并毛郑而弃之。是非惟不知毛、郑为何语,殆并朱子之《传》亦不辨为何语矣。


我国家经学昌明,一洗前明之固陋。乾隆四年皇上特命校刊《十三经注疏[13][14],颁布学宫,鼓箧之儒,皆骎骎乎研求古学。今特录其书与《小序》同冠《诗类》之首,以昭六义渊源,其来有自;孔门师授,端绪炳然,终不能以他说掩也。

影片

先民的歌声—《诗经》 作者:有声书:中小学国文


《诗经》简介


【Assen捷】原创《佳期·桃夭》 择日佳期红妆嫁娶


《诗经·风雅颂 》歌手:Mukyo木西


《诗经·硕鼠》赏析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