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张学祖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张学祖(1917年-1994年),汉族,湖北省黄陂县人。1941年毕业于华中大学理学院生物系。中国近现代农业昆虫学家、农业教育家。长期坚持在中国大西北的新疆工作。全部精力倾注于教学和科研之中,对新疆昆虫区系中的重要农林害虫进行首创性研究并取得防治成果起到奠基作用。以生态系统学的理论、结合新疆具体情况,提出了按农、林、草、牧、渔顺序排列的五大农业产业结构,为新疆大农业的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

科学家是一个泛称,广义上指对真实自然及未知生命、环境、现象及其相关现象统一性的数字化重现与认识、探索、实践、定义的专业类别贡献者。狭义的定义是指专门从事科学研究的人士,包括自然科学家和社会科学家这两大类[1]。所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研究人员[2],达到了一定的造诣,获得了有关部门和行业内的认可,均可以称之为科学家。被称之为科学家的代表人物有英国物理学家牛顿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居里夫人,美籍科学家爱因斯坦和中国的农学家袁隆平等。

成就贡献

坚韧的工作者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新疆急需大批建设人才。茫茫天山,浩浩戈壁,多少人视为畏途。然而,张学祖却看到了在新疆这片广袤的土地上,植保工作几乎是个空白,有责任心、有志气的人,可以用自己的聪明才智,为那里的人民和社会造福。于是,他毅然抛弃大上海舒适的生活环境,踏上西去的征程,经过长途跋涉,终于风尘仆仆来到乌鲁木齐。

从那时起到张学祖逝世,42个寒来暑往,一万多个日日夜夜,生活的艰苦,“文化大革命”的磨难,都丝毫没有动摇他对事业的执着追求。他以心血伴着汗水在新疆这块土地上铺辍起了劳绩卓著、硕果累累的事业之路。创建新疆高等农业学府——八一农学院有他付出的劳动,培养成千上万边疆农业科技人才有他的辛勤汗水,发现和鉴定农业生产中的害虫有他的智慧。

在对新疆许多特殊害虫所作的首创性研究和防治过程中,融进了张学祖忘我的奉献。一次次巡回生产实习、讲学,注进了他不倦的探求;一篇篇论文,一本本《新疆农业害虫》等讲义、书刊,更是他几十年呕心沥血的结晶。

为在新疆开展植保工作,张学祖跑遍了全自治区16个地、州。为防治蝗虫,他深入到既不能骑马,又不能乘舟的博斯腾湖现场,踏着齐膝深的臭苇湖水,忍着凶猛饿蚊的叮咬,察看虫情;在烈日炎炎下他深入到吐鲁番地区研究防治为害果林的春尺蠖;在果园和农田里定点观察害虫的生活史,了解掌握规律。

新疆是中国三大甜菜基地之一。甜菜象鼻虫为害最凶。单就这一领域,张学祖已弄清了十几种象鼻虫种类、分布、发生规律及防治方法。据统计,40多年来,他和同事们在新疆共发现和鉴定多种蝗虫、小麦皮蓟马、麦穗金龟子、小麦黑森瘿蚊、稻水蝇蛆、苜蓿根瘤象甲、苜蓿叶象甲、苜蓿籽蜂、苜蓿籽象甲、苹果蠹蛾、春尺蠖等重要农、林、草业害虫300多种,新疆特有的几十种。摸清了它们的形态、生活史、天敌及防治方法等,并进行了防治试验,提出了有价值的研究报告。

张学祖先后发现从欧洲传入新疆伊犁地区的一种为害小麦的重要害虫和一种为害苹果的主要害虫,将它们分别命名为“小麦黑森瘿蚊”和“苹果囊蛾”。后来这两种害虫被国家列为检疫对象,有效地防止了这两种重要害虫传入内地省区。

50年代,张学祖一到新疆就发现了苹果蠹蛾。其为害率达50%,重则70%~80%。他用了多年时间,反复深入南疆库尔勒、北疆伊犁果虫为害严重地区,吃住在果园维族老乡家里,弄清了这一害虫的生活习性。1957年,在《昆虫学报》上发表了“苹果囊蛾在中国的发现”一文,引起广泛关注。在此后几年的研究中还提出了多种防治措施,使其为害得到基本控制。

对为害小麦的黑森瘿蚊的发现和研究更具重大价值。黑森瘿蚊起源于德国黑森地区,后来传到美国,在美洲大陆猖獗一时,成为小麦生产上最严重的害虫。过去,中国是没有这种害虫的。1975 年,张学祖带领学生们去新疆西北部靠近中苏边境的霍城地区实习,一位学生在一株受害小麦上采到瘿蚊幼虫。张学祖从新疆昆虫区系的特点来分析:苏联有黑森瘿蚊的分布,新疆很可能发生此虫。他们立即将情况上报有关部门。1980年新疆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发生黑森瘿蚊虫害,为害面积达8万亩,灾情严重区域小麦颗粒无收。在自治区农委领导下,组成“小麦黑森瘿蚊的发生与防治方法的研究协作小组”,农牧渔业部和自治区科委把黑森瘿蚊的研究列为重大科研课题。张学祖带领植保学会的专家和植保专业的学生参加协作攻关。经4年努力,黑森瘿蚊迅速得到控制。这一研究成果荣获1984年自治区人民政府颁发的1980-1983年优秀科技成果二等奖和1987年国家级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

张学祖不仅工作勤奋,还很善于总结。多年来,在繁忙的教学、科研工作之余,先后在自治区和国内外许多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百余篇并多次获奖。他撰写出版的专著有《新疆粮食作物主要害虫及防治》(1977)、《新疆果树害虫及防治》(1986)、《论生态》(1991)。还参加了全国高等农业院校教材《果树昆虫学》(1980)和《农业昆虫学》(1981)部分章节以及《新疆的小麦》(1989)一书中“新疆小麦的主要害虫及防治”的撰写工作。

学会工作创始人之一

从60年代初开始,张学祖便热心于学会工作。新疆最早成立的学会之一——植物保护学会,就是他带头创建的。50年代初,从北京、上海、南京来了一批植保工作专家,八一农学院也从1955 年起开设了植保专业。不几年,一支植保队伍活跃在天山南北,植保事业的发展迫切需要组织学会,沟通情报,交流学术。由于他和大家的努力,植保学会于1960年夏季正式成立,他连续三届被选为理事长。这期间,出版了6本病虫文集,7套植保丛书,举办过历时两年的全疆大型植物保护知识巡回展览,发行植保知识资料12种上百万册,学会会员由50余人发展到上千人,并分设了昆虫、植病、农药、杂草、生防等6个学组,1978年该会会员有200项成果在自治区科学大会上获科研成果奖。

1980年4月,张学祖被选为自治区科协副主席。他在领导科协工作中,把为科技工作者服务放在工作的首位。他认为科协是科技工作者之家,科协应尽一切努力为科技工作者做好事。他和科协的同志们一道,认真组织各种国内、外学术交流,组织专业的或综合性的学术会议。1983年,他应塔城地委、行署的聘请到塔城讲学,主讲了“从生态系统和生态平衡出发建立新疆良好的大农业生态体系”。他每次讲学内容紧密结合当地情况,严密组织材料,讲得清晰生动、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张学祖曾是自治区农学会第一、二届理事,三、四届副理事长,去世前仍是名誉理事。

为使广大科技工作者有个活动场所,便于提高学术水平,在新疆千人科学大会上,张学祖率先提出建立新疆科技馆的倡仪,得到王恩茂书记的大力支持。王恩茂指示:要选最好的地方,盖最好的房子。如今,一座壮丽别致的科技馆已矗立在新疆首府乌鲁木齐,成为科技工作者活动中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周年大庆时,张学祖光荣地出席了全国群英会。“文化大革命”后,他先后出席了全国和新疆的科学大会,出访了日本、美国。1984年他终于实现了自己多年的夙愿——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探索无止境 1987年2月,张学祖获得了光荣退休证书。退休,标志着人生旅途中的又一转折,但作为一名不断探索的老学者,他的心思仍扑在一个个尚待弄清的科研课题上。

30年前,张学祖是自治区最早研究苹果蠹蛾的人。那时候,他们用滴滴涕防治此虫,虽大大降低了虫果率,但却导致了果树红蜘蛛的猖獗。他明确意识到综合治理才是植保工作的出路。

50年代,张学祖曾到过博斯腾湖、艾比湖治蝗。那时,博斯腾湖的美景常使他陶醉,在这980平方公里的湖面,碧波涟涟,银光闪闪,天鹅起舞,野鸭戏水,白帆点点,渔歌唱晚。80年代,当他再次来到这里时,情况便大不相同了,博斯腾湖水在一天天矿化,矿化度从原来的每升0.383~0.390克上升到每升平均值为1.8克,超过了国家规定的农用水矿化度每升1.5克的最高限度。湖水已由原来的淡水湖变成了微咸湖,湖边芦苇稀疏,鱼产量下降。

50年代的艾比湖,还是有1070平方公里的大湖,80年代,看到的却是另一番景象。在艾比湖所处的博尔塔拉州的天然树林中,树桩比比皆是,上天赐于人类的胡杨林、榆树林、柳树林被毁掉72%。绿色植物被严重破坏,加之各河上游无计划的筑坝拦水,使艾比湖湖面迅速缩小,仅有566~630平方千米,又导致沙山子、乌伊公路387千米等处常常黄龙翻腾,飞沙走石,形成一个个新的沙丘。

如何使这个干旱地区生态得到良性循环?这是一个亟待解决的新问题。还有,中国农业产业结构有不尽合理的地方,要不要改?怎么改?等等大农业问题都缠绕在他的脑际,常弄得他寝食不安。为寻找答案,张学祖时而翻看查找资料,时而冥思苦想,时而又伏案疾书。不久,一篇将中国古时流行的“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相克之说引申来探讨农业用水合理化,改变土壤盐渍化、沙漠化、贫瘠化问题,以及扩大植被绿化等“五化”措施,以维护和发展干旱地区良性生态循环的文章“从u2018五行u2019和u2018五化u2019谈良性生态循环”发表了。这篇论文形象生动,言之成理,受到普遍好评。

论文完成之后,张学祖没有歇气,又继续着他对改革中国农业产业结构问题的思考。张学祖就当时自治区所提出的农业方针:“农牧并举,农、林、牧三结合,多种经营,全面发展”,发表了看法。在一次总结会上,自治区领导王恩茂同志热情地肯定了他的看法,使他深受鼓舞。事后,他将这些观点写文发表,题为“对发展新疆农业生产方针提法的商榷”,阐明在农业内部“草业”既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又和农、林、牧、渔紧密相联;对新疆来说,发展“草业”,解决草场面临的沙化、碱化、荒漠化的严重威胁,具有十分现实的意义。

这一观点的提出,把张学祖对农业产业结构改革的整体构想又向前推进了一步。然而,他的思索并没有就此停止。他进一步认为,各业在国民经济生产中所占比重,将农、林、草三业排在前,牧、渔两业排在后,才是合理的。发展农、林、草、牧、渔五业,才是建设中国大农业的真正物质基础……。

张学祖的发言,深得赞同。他写成的“改革农业产业结构刍议”一文,发表在1988年《新疆农业科学》第一期上。这个新观点一出台,立即引起有关部门和同行们的重视。自治区科委编辑的《新疆2000年农业科技发展战略对策》研究报告中也按照农、林、草、牧、渔五业这个顺序,制定农业发展战略对策。

生命不息 奋斗不止

1991年,张学祖的专著《论生态》一书出版了。该书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高度,根据新疆干旱地区自然生态和绿洲农业生产的特点,明确提出了建立新疆大农业生态体系的整体构想,颇有见地。1992年9月,该书荣获西南、西北地区优秀科技图书二等奖。

张学祖退休后每日工作、学习排得满满的。他仍旧是自治区科协的兼职副主席,并筹建了自治区离退休科技工作者协会,任理事长。他还是新疆老教授协会的会长。他先后到新疆南、北疆各地做学术报告,扶贫讲学。他的课信息多、观点新、深入浅出,深得大家好评。退休后,他完成了以他为主编的《院史》编纂工作。八一农学院学报仍由他担任主编,常要审阅论文稿件;院学术委员会的工作还需他的参与……。青年植保工作者、教师随时可以叩开他的家门去请教。他总是认真指点,诲人不倦。他渊博的知识,严谨的治学态度,平易近人的大家风范,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由于张学祖退休后依旧这样勤奋、忘我工作,1987年度被评为新疆八一农学院优秀党员。1986年6月被评为全国“老有所为”老精英,获全国评选指导委员会颁发的荣誉证书、金牌,并光荣出席了在北京召开的全国表彰大会。1992年元月起享受国家政府特殊津贴。

视频

张学祖 相关视频

RAZ主题阅读# 昆虫学家做什么呢?
昆虫学家低碳出行寻未知!探秘人类未知的昆虫活化石!

参考文献

  1. 什么样的人称为科学家,糗问,2020-06-06
  2. 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豆丁网,2015-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