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夏侯嬰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夏侯嬰
太僕
時代 西漢
主君 漢高祖、漢惠帝、呂后、漢文帝
夏侯姓
姓名 夏侯嬰
封爵 昭平侯
族裔 漢族
本籍 泗水郡沛縣
出身地 泗水郡沛縣
出生 不詳
逝世 前172年
諡號 文侯

夏侯嬰 (?-前172年),泗水郡沛縣(今日江蘇沛縣)人。漢朝開國功臣,封太僕,人稱「滕公」。

生平

夏侯嬰早年在沛縣縣裡趕車,每次送使者客人,路過沛縣泗上亭,和劉邦聊天,非常談的來。不久,夏侯嬰被試用為縣裡的小吏,與劉邦成了好友。劉邦有一次惡作劇傷了夏侯嬰,被有人告到官府去。因為劉邦是亭長故意傷人會被加重其刑,所以劉邦就說謊,說他沒有弄傷夏侯嬰,夏侯嬰也出庭作證,說劉邦沒傷害他,於是此案了結。結果又被人告發夏侯嬰說謊,反而夏侯嬰自己因為偽証監禁了一年多,還被鞭笞了好幾百下[1],不過,終於使劉邦脫身。

起事階段

劉邦當初率部眾準備攻打沛縣時,夏侯嬰時以縣令史的身份受劉邦調遣。劉邦降服沛縣的那天,劉邦為沛公,賜夏侯嬰七大夫的爵位,以為太僕。從攻胡陵,嬰與蕭何招降了泗水監,平獻出胡陵投降,賜嬰五大夫的爵位。從擊秦軍碭東,攻濟陽,拿下戶牖,破李由軍雍丘下,以兵車趣攻戰疾,賜爵執帛。曾經以太僕身份駕車從擊章邯軍東阿、濮陽下,以兵車趣攻戰疾,破之,賜爵執珪。又曾經駕車從擊趙賁軍開封,楊熊軍曲遇。嬰跟隨劉邦捕虜六十八人,降卒八百五十人,得印一箱。因復常奉車從擊秦軍雒陽東,以兵車趣攻戰疾,賜爵封轉為滕公。因又駕車從攻南陽,戰於藍田、芷陽,以兵車趣攻戰疾,至霸上接受秦王子嬰出降。項羽至,滅秦,項羽分封諸侯,立劉邦為漢王。漢王賜夏侯嬰列侯的爵位,號昭平侯,又以太僕之職,跟隨劉邦入蜀、漢。

韓信犯漢營軍法被判斬首之刑,韓信卻對著夏侯嬰說:「君上不是想要取得天下的嗎?為何要斬壯士呢?」夏侯嬰感到驚奇,釋放韓信並向劉邦舉薦。於是,劉邦命韓信為治粟校尉,但不受重用。

劉邦平定三秦後,夏侯嬰隨從進軍彭城,後來劉邦被項羽打得大敗,夏侯嬰駕馬車載著劉邦逃跑,路上遇到了劉邦兒子劉盈(後稱漢惠帝)和女兒魯元公主,夏侯嬰就拉他們上馬車,但是因為後面追兵緊隨其後,劉邦眼見馬非常疲憊,車速非常慢,楚軍快要追上了,打算拋棄親生子女,好幾次把兩個孩子踹下車,但夏侯嬰就下車把他們再拉上馬車,一連好幾次,硬要把他們載在車上。劉邦為此非常生氣,有十多次想殺夏侯嬰,但最終劉邦與夏侯嬰還是逃過了楚兵,把劉盈、魯元送到了豐邑

高祖時期

劉邦稱帝後,他跟隨劉邦偽裝去雲夢大澤巡遊,拿下楚王韓信,將韓信貶為淮陰侯。夏侯嬰被封為汝陰侯,並剖符節為信物,世世不絕。此後,一直隨漢高祖劉邦到處平叛。「白登之圍」又使劉邦成功脫險。

惠帝至文帝時期

劉邦駕崩,夏侯嬰又作為太僕,侍奉漢惠帝呂后。呂后去世,呂氏外戚當政,陳平周勃等大臣們誅滅諸呂,夏侯嬰和大臣們一起立代王劉恆。他親自拘捕漢少帝,以天子的法駕迎接代王劉恆,是為漢文帝,因功仍任太僕,直至去世,諡號為「文侯」。

踢子相關爭議

王立群:歷史它有四張面孔,你弄清楚了就不會再糾結了。第一個是真實的歷史,它一去不復返;第二是記錄的歷史,是通過史學家記錄的。你說司馬遷寫的歷史,他和真實的歷史差距太大了。他寫的時候他是有選擇的,有自己的好惡的。第三,是傳播的歷史,這裡面文藝作品占了大部分,電視劇,小說,加入了很多想象。甚至可能完全不是歷史的本來面目了。此外,一些對歷史的解讀、分析,推理也屬於這一類。最後一張面孔叫接受的歷史,觀眾看電視劇、讀書、聽評書……最後在腦子裡形成了一個歷史人物的形象,這個形象和真實的歷史可能完全不一樣。 按王立群教授說的:「司馬遷寫的歷史,他和真實的歷史差距太大了。他寫的時候他是有選擇的,有自己的好惡的。」而王教授在百家講壇之《大風歌》是對《史記》的解讀、分析,推理,「是傳播的歷史,」「甚至可能完全不是歷史的本來面目了。」難怪他把司馬遷記載有爭議的劉邦推墮兒女「如是者三」再次理解為踹了十幾次。用王教授的話來說:「這個形象和真實的歷史可能完全不一樣。 劉邦沒有兵敗回沛縣,根本不存在劉邦棄子的情節。我看了蕭然寫的《大漢帝國》,他認為劉邦在彭城兵敗時先遇到丁公追趕並為劉邦解圍,然後劉邦回到沛縣路遇兒女同車逃跑時是季布率騎兵追趕。由王立群、程步、蕭然等人的分析推斷,可以看出司馬遷所記載的的確有待探討。 :夏侯嬰三次去撿被踢下車的孩子,那他就必須三次停車(因為不可能倆孩子在被踢下去後還保持移動,並和車同樣的速度。)而三次停車,楚騎居然都沒追上劉邦?騎兵要比車快,這是常識吧?如果夏侯嬰有三次停車的時間,那楚騎追的就不是很急,反之,如果楚騎追的很急,那夏侯嬰就沒有三次停車的時間。

後續

東漢末年曹操幕下的知名將領夏侯惇夏侯淵夏侯嬰的後裔。傳說曹操也可能出自夏侯嬰的血脈。

影視形象


參考資料

  1. 高祖時為亭長,重坐「傷人」。告:「故不傷嬰」,嬰證之。後獄覆,嬰坐高祖繫,歲餘,掠笞數百,終以是脫高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