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俾格米人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矮小的俾格米人在雨林中依旧行动敏捷,不知情的人看到一定会被吓到。(图/翻摄自Pygmies脸书)
俾格米人
非洲的俾格米人与来自欧洲的探险家合照


俾格米人Pygmies,单数作Pygmy)并不是一个种族的名称,而是泛指所有全族成年男子平均高度都少于150厘米[1]或155厘米[2]的种族。这一名称源于古希腊人对于非洲中部矮人的称法[3]。对于身高稍长的人种,又称作“类俾格米人”(pygmoid)。比较知名的俾格米人都生长于非洲中部,例如:Aka、Efe及Mbuti等民族;在泰国印尼菲律宾巴布亚新畿内亚[2]亦有俾格米人或有些相似的尼格利陀人。这些棕种人东南亚最早定居的人种[4]。此外还发现至少有25个小型人类个体,大约于1000到3000年前在密克罗尼西亚帛琉群岛生活[5]


至于他们为何身高会这么矮呢?加拿大蒙特利尔大学(University of Montreal)教授巴雷罗(Luis Barreiro)表示,这其实是物竞天择进化的结果,因为为了要适应雨林地形,常常要在低矮树丛里爬来爬去,才会越长越矮,外人看似侏儒,其实是最适合俾格米人的身高![6]


在1865到1870年间,一位拥有法国比利时美国三重国籍的探险家和一位德国植物学家在现代史上第一次遇见了俾格米人,证实了他们的存在。之后,科学家确认俾格米人是我们的同类。但最大的疑惑始终未曾解开:为什么俾格米人身材如此矮小?首次相遇后约150年,生物学家终于解开了这个谜团![7]


第一个发现是在2009年。法国博士生诺埃米·贝克尔(Noémie Becker)为撰写她的群体遗传学博士论文,研究了非洲不同俾格米部落基因组的构成。数个世代以来,这些采猎者与务农为生的班图人为邻,而班图人身材更高。[7]


由于一直生活在一起,因而产生了一些通婚夫妻,他们的孩子出生,孩子的孩子出生……诺埃米·贝克尔于是得以在个体身高与其血统和基因组构成之间建立联系,如有些人是100 %俾格米或100%班图,有些人则是不同水平的混血(跨族夫妻的孩子是50%俾格米50%班图,有一位俾格米祖父母的班图孙子或孙女是75%班图25%俾格米,如是类推)[7]


诺埃米·贝克尔发现,非俾格米基因组的比例越大,个体越高。这在常人看来或许是理所应当,但对身为研究人员的诺埃米·贝克尔来说,这是一项科学证据:俾格米人的矮个子确实是由基因决定的,与环境、生活方式或食物无关。换言之,即使一个俾格米人在部落外长大,其身材仍会矮小[7]


2009年,遗传学研究指出俾格米人班图人有著一名共同的祖先,生活在6万到7万年前。之后,大约2万年前,俾格米人的祖先一分为二,一组生活在东部,另一组生活在西部。进化专家根据“奥卡姆剃刀”原则认为,他们的矮个子应该是一次性获得的,只能发生在此次分离之前[7]


而这一观点被费尔南多·拉米雷·罗齐和他同事的发现彻底推翻:非洲俾格米人的矮小身材是趋同演化的一例!两大谱系分开进化,最终却出于对热带雨林生活的适应有了相同的特征[7]


现时“俾格米人”这个名词一般被用来专指在非洲的相关人种,不过“俾格米人”这个名词一般被认为带有贬义,但由于现时未有一个较好的词语来形容这班在非洲中部的人种[8]。Hewlett建议采用他们的自称“森林的儿子”("Forest people"或"Forest forager")[8],而他们比较喜欢其他人以他们实际所属于的种族的名称,例如:阿卡族(Aka,又名姆邦加族/Mbenga)、巴卡族(Baka)、木布提族(Mbuti)和特瓦族(Twa)[9]。在中非洲,有时会用“阿卡”的众数形式“巴雅卡”来表示当地的所有俾格米人。相同地,在刚果语里亦有类似的名词“巴姆邦加”。


语源

“俾格米”这个名字源于希腊语,原来是古希腊的长度量度单位,大约是从手肘到手指关节的距离[10]。在荷马的史诗里亦有提及过这一种人种,并指他们在埃塞俄比亚居住。过往,研究普遍认为这两种人并未有任何关连,纯綷是19世纪时欧洲人借用了古希腊的名称来形容这种当时新发现的人种。然而,在近年考古学家对黑色非洲人种的研究,显示可能俾格米人的种种传说是由当时游走于非洲大陆的科伊桑人流传到欧洲。


来源

俾格米人最早大约在晚石器时期出现,他们原是位于中非洲热带雨林里的居民,是一班狩猎采集[9],后来被邻近新移民的农耕者班图人吸收或取代,驱逐,并学会使用他们的语言。因此,在非洲的俾格米人现时使用的语言都是中非洲当地的语言,包括有:中苏丹语Adamawa-Ubangian班图语。不过,这个看法目前尚未得到考古学方面的支持,而在遗传学及语言学方面的研究亦未能提供毫不含糊的证明[11][12][13]


热带雨林内非常低的紫外线水平[14]可能是俾格米人的矮小身材的成因,因为紫外线是令人体皮肤产生维生素D的必要元素,而维生素D亦会影响身体对钙质的吸收,从而影响到骨骼的生长及保养[15]


生活习惯

  • 传宗接代

俾格米人发育快,八九岁时性机能就发育成熟,开始过性生活。一位刚果的俾格米少女说:“我们实行一夫一妻制。结婚后,夫妻间要忠诚于对方,不能乱来。”


俾格米人他们崇尚森林,男子狩猎,女子采集

俾格米人一般在8至9岁时生理机能就已经发育成熟,开始过性生活,并生儿育女。他们实行一夫一妻制,血统按父系计算,十几或几十个家庭结成一个或大或小的部落,财产归集体所有,由德高望重的部落首领统一进行平均分配,没有私有观念,过著氏族社会式的生活。俾格米人脸上画著简单的花纹,身背自制的长弓短箭,出入热带原始森林。他们崇尚森林,男子狩猎,女子采集。9世纪以来,部分人转向定居,从事刀耕火种农业,种植旱稻、玉米等,部分人从事捕鱼。开始与邻族发生以物易物的交换关系。由于经常有游客光顾,俾格米人也学著穿起了衣服。但他们所穿的衣服都是游客所赠,自己并不会制造。



俾格米人脸上画著简单的花纹,身背自制的长弓短箭,出入热带原始森林。
  • 爱护森林

俾格米人脸上画著简单的花纹,身背自制的长弓短箭,出入热带原始森林。

俾格米人把森林视为“万能的父母”。他们不允许砍伐生长著的树木。枯干的树枝能用来取暖或做饭。曾经有一支西方探险队到达俾格米人居住区,因为随意砍下树枝而被愤怒的俾格米人赶出了居住区。



濒临绝种

非洲大陆的中非共和国几内亚喀麦隆卢安达刚果共和国刚果民主共和国蒲隆地加彭安哥拉尚比亚等国家和地区茂密的原始森林里都有俾格米人居住。


俾格米人濒临绝种的危险

有些人错误地认为,吃了俾格米人的性器官能增强体质和力量。歪理邪说驱使他们犯下罪恶的勾当。


喀麦隆最大的俾格米部族是巴卡部落,不足4万人,其次是巴科拉部落和梅德藏部落,分别约有3700人和近1000人。喀麦隆政府正采取措施,保护濒临灭绝的俾格米人。


人种保护

改善俾格米人的生活、保护珍稀人种,引起国际组织的重视。有些国家对生活在本国的俾格米人实行了特殊的待遇和政策,动员他们离开原始森林,过普通人的生活。和外界社会的不断接触,开阔了俾格米人的眼界,不少俾格米人穿上了衣服,把肥皂、火柴和香烟带进了部族。


但是,绝大多数俾格米人仍然依恋祖先的生活方式,喜欢继续过封闭的原始生活。


濒临文化灭绝

英国伦敦大学学院教授杰罗姆·刘易斯(Jerome Lewis)、曼彻斯特城市大学教授约翰·法(John Fa)和西班牙国立马拉加大学教授约瑟·奥利韦罗(Jesus Olivero)在《公共科学图书馆》期刊(PLOS ONE)上发表研究文章,首次运用物种分布模型的分析方法,对非洲中部热带雨林中生活的近92万土著俾格米人展开调查,发现该土著族群由于长期不受世界关注而逐渐边缘化,已然濒临文化灭绝。


研究显示,作为现存世界上最大的狩猎采集族群,俾格米人在维持人类文化多样性上发挥著重要作用。该族群多活动于偏远森林地区,流动性强,人口普查数据缺乏并且信息来源不明确,因而无法做到精确确定该群体的数量和实际地理分布范围。但可以肯定的是,自西向东从刚果盆地到维多利亚湖,该族群在中非九个国家的热带雨林中均有分布,人口却只占该地区总人口极小的一部分。


杰罗姆·刘易斯(Jerome Lewis)表示,“这是一个非常贫困、备受忽视的族群,他们中的许多人已经失去了曾经的林地、生计和丰富的文化传统,其生存及文化延续遭受著严重的威胁。研究他们分布的位置及人口数量等具体数据,是维护原住民正当权益,保障其文化和土地安全的重要手段。” 约翰·法(John Fa)认为,综合各方面情况考虑,90多万人生活在如此广袤的区域很容易被世人忽视,从而导致他们的文化灭绝。



分类

非洲的俾格米人

俾格米人的分布


以下国家皆有非洲俾格米人在生活:卢旺达布隆迪乌干达刚果民主共和国中非共和国喀麦隆赤道几内亚加蓬刚果安哥拉博茨瓦纳纳米比亚赞比亚[9],主要集中在中非和西非。大多数的俾格米人都是狩猎收集者,主要依靠从生活环境中取得的食物。他们有时亦会跟邻近的农夫交易,以取得耕种得来的食物,又或其他所需的物品[9]


非洲俾格米人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种族:


矮黑人

尼格利陀人Negrito)又称矮黑人,是东南亚的半游牧民族,零星分布于菲律宾马来半岛泰国安达曼群岛尼科巴群岛,是目前被了解最少的人类族群之一。他们可能是东南亚(包含新几内亚)的原住民。矮黑人和其他人种比较起来有最纯的粒线体DNA基因库,因此他们的粒线体DNA被拿来当做研究遗传漂变的基础。[16]


尼格利陀人与非洲的俾格米人在外观上相似,有著矮小身材和深色皮肤;但是,遗传检验研究的结果显示尼格利陀人与黑人关系疏远,并在早期便从亚洲人分支出来[17];学者对这个结果有两种假说:一是尼格利陀人是早期“出非洲说”的残留后代,或他们是其中一支最早现代人类远征队的后代。[18]一般相信,尼格利陀人外表与非洲人相似是由于对相似环境的适应,而不是血缘上的关系[17]

博闰人

澳大利亚昆士兰州北部的凯恩斯以西的大分水岭,有一个名为博闰湖Lake Barrine(Lake Barrine)的火山湖。在这里附近的热带雨林居住着一个澳洲原住民种族,他们的身高比其他原住民要短,被称为“博闰人[19]。这一班博闰人一度被认为是澳大利亚大陆最早期移民的痕迹,但这个理论现时已不再成立[20]


种族屠杀指控

他们曾是非洲中部地区的主要居民,能歌善舞,歌舞均有节奏鲜明的音乐伴奏,乐器种类较多。在班图人大迁徙时一部分被同化,其馀则被排挤到热带森林深处。殖民者入侵后,又遭到残酷屠杀,人口锐减。俾格米人在世界上濒临灭绝,非洲地区有些人错误地认为,吃了俾格米人的性器官能增强体质和力量。因此遭受到杀害。



影片

02/13新闻龙卷风 俾格米人高仅1.2公尺!谜之矮人非洲现身! 作者:中天电视


CQTV:小矮人传说俾格米人大解密! 作者:myCQTV



参考资料

  1. Encyclopedia Britannica: Pygmy
  2. 2.0 2.1 http://www.economist.com/science/displaystory.cfm?story_id=10283306 Darwin's Children
  3. [葛公尚,于红.世界民族:非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
  4. Hanihara, Tsunehiko. Negritos, Australian Aborigines, and the proto-sundadont dental pattern: The basic populations in East Asia, V. American Journal of Physical Anthropology. 1992年1月, 88 (2): 183–196 [2017-01-22]. doi:10.1002/ajpa.1330880206. [失效链接]
  5. Pygmy human remains found on rock islands, Science | The Guardian
  6. 袖珍小矮人传说 俾格米人身高不满1.5米大解密!
  7. 7.0 7.1 7.2 7.3 7.4 7.5 [https://baike.baidu.com/tashuo/browse/content?id=2ad338d358b555cdacfbe9a8&lemmaId=795605&fromLemmaModule=pcBottom 世界上真实存在的小矮人:俾格米人 作者Alexane Roupioz ]
  8. 8.0 8.1 Hewlett, Barry S. "Cultural diversity among African pygmies." In: Cultural Diversity Among Twentieth-Century Foragers. Susan Kent,. Cambridge, England: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6 [2017-01-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6-09). 
  9. 9.0 9.1 9.2 9.3 Forest peoples in the central African and South American rain forest: focus on the pygmies
  10. Online Etymology Dictionary
  11. R. Blench and M. Dendo. Genetics and linguistics in sub-Saharan Africa (PDF). Cambridge-Bergen. 2004-06-24.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08-10-02). 
  12. Klieman, Kairn A. The Pygmies Were Our Compass: Bantu and BaTwa in the History of West Central Africa, Early Times to c. 1900, Heinemann, 2003.
  13. Cavalli-Sforza, Luigi Luca, ed. African Pygmies. Orlando, Fla.: Academic Press, 1986
  14. O'Dea, JD. A note on the ultraviolet light levels in tropical rainforest (North Queensland).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3-12-30). 
  15. O'Dea, JD. Possible contribution of low ultraviolet light under the rainforest canopy to the small stature of Pygmies and Negritos. Homo: Journal of Comparative Human Biology, Vol. 44, No.3, pp. 284-7, 1994
  16. "DNA Study Yields Clues on Early Human's First Migration" New York Times, May 13, 2005 p. A7
  17. 17.0 17.1 Thangaraj, Kumarasamy; et al. Genetic Affinities of the Andaman Islanders, a Vanishing Human Population (PDF). Current Biology. 21 January 2003,. 13, Number 2: 86–93(8).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08年10月29日). 
  18. Kashyap VK, Sitalaximi T, Sarkar BN, Trivedi R 2003. Molecular relatedness of the aboriginal groups of Andaman and Nicobar Islands with similar ethnic populations.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uman Genetics, 3: 5-11.
  19. Tindale's Catalogue of Australian Aboriginal Tribes: Tjapukai (QLD) 互联网档案馆存档,存档日期2008-07-26.
  20. Australia for the Australians Template:Way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