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余玠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余玠(生年不详-1253年),字义夫,号樵隐蕲州广济(今湖北武穴市余川镇)人。南宋名将。

早期事迹

幼时家贫,就读于沧浪书院白鹿洞书院。少年时不慎在茶馆打死人,失学后投军,初为淮东制置使赵葵幕僚,后因功补进入副尉,不久又擢升作监主薄[1] 端平三年(1236年),赵癸任淮东安抚制置使兼扬州(今属江苏)知州后,余玠晋谒,被留置幕府。嘉熙二年(1238年)正月,任招信军(今安徽嘉山东北)知军兼淮东制置司参议官。嘉熙四年(1240),余玠率水军由运河进攻至开封有功,升任淮东提点刑狱,后又兼淮安知州、淮东制置司参谋官。淳祐元年(1241年),又以率军援救安丰(今安徽寿县)有功,升任淮东制置副使。

主政四川

淳祐二年(1242年)六月,余玠晋见宋理宗,愿以恢复四川为己任,升任权兵部侍郎、四川宣谕使。从此,领导四川抗战。淳祐三年十二月,又升任兵部侍郎、四川安抚制置使、兼重庆知府。当时四川已残破,并经常受到蒙古军的侵扰。余玠到任后,招贤纳士,共商大计。冉琎冉璞兄弟应召入幕,首先建议于合州(今重庆合川)城东钓鱼山上筑城,并移州府于钓鱼城。余玠任命冉氏兄弟为合州长官,负责筑城。此前,已修筑多处山城,此后也修筑了十多座山城,许多州府移居山城,顽强地抗击蒙古军。余玠实行轻徭薄赋政策,俞兴又开屯田于成都(今属四川),经济有所恢复。淳祐十年(1250年),余玠率部巡边,一直进到被蒙古军占领的兴元(今陕西汉中)。十二年(1252年),又率部西向嘉定府(今四川乐山)抗击南犯的蒙古军,出现了宋元战争爆发四川以来最好的军事、政治、经济形势。

余玠决定在此基础上,逐步清除跋扈的大将,以统一四川的军政。他乘到嘉定府之机,首先将当时也在嘉定的利州路都统制王夔处死,派杨成代统其部属。但移驻云顶山(当在今广元境内)的利州都统制司,却自行推举统制姚世安接任都统制之职。余玠率部至云顶山下,派新任都统制杨成上山任职,遭到姚世安的抵制。姚世安又通过避居云顶山现任宰相谢方叔的亲属,向谢方叔诬陷余玠。

晚年结局

宝祐元年(1253年)五月,南宋朝廷猜疑余玠,决定将他召回。七月,余玠暴卒于四川(另有一说是服毒自尽)。余玠死后,继续受到攻击,还受到追削资政殿学士职名的处分。直至宝祐三年(1255年)八月,谢方叔罢相以后,才又“诏追复余玠官职”。

纪念遗迹

后世纪念

余玠薨于重庆。其子余如孙奉旨扶公之柩,安葬于溧阳荆山之原。后来,故乡人民纪念他,为其造衣冠冢,墓址在今太平山风景区横江(岗)山下青蒿村余公林。东边是沧浪书院景区,西边是梅川的源头。为了纪念英雄余玠,当时广济县用余姓作为地名,余川,馀蒷由此命名。蜀人得知馀玠抱恨而死,又?兴建“馀玠遗爱碑”及“馀公祠”。在其故乡蕲水,将余玠列为宋元八贤之一,入“八贤祠”。

人物遗迹

2010年5月,南宋抗蒙山城体系缔造者馀玠(即南宋抗蒙最高军事长官)的帅府所在地在重庆渝中区被发现。位于渝中区望龙门街道的巴县衙门,后该地下考古现场开始发掘。该处小地名叫老鼓楼,按照考古学惯例,这个遗址被命名为老鼓楼遗址。至此,抗蒙山城体系已经完全清楚:核心级的指挥部就是如今发现的老鼓楼衙署;次级为钓鱼城白帝城、泸州神臂城等;三级有南充苦竹隘等;四级如渝北多功城等。

参考文献

  1. 《宋史‧余玠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