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馬尾區隸屬中國福建省福州市,距市區約20公里, 東望台灣,南抵粵桂,北達浙贛,閩江下游北岸,位於「金三角」經濟圈。區內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四季溫暖濕潤,海洋性氣候明顯。馬尾歷史悠久,是中外聞名的貿易港口、著名的僑鄉、中國近代海軍的搖籃、中國近代航空事業的發源地、中法海戰的古戰場[1]

西周時,境內屬七閩地。秦時屬閩中郡。西漢時屬東冶。東漢時屬侯官。晉代原豐縣。從隋代至清末,屬閩縣。民國時期,歸閩侯縣管轄。

目錄

歷代管轄

唐乾元元年(758年),長樂郡改為福州,領閩縣、侯官等8縣。閩縣設115鄉,今馬尾地區部分歸閩縣晉安鄉,部分歸閩縣安仁鄉。晉安鄉設合浦里(今閩安、亭頭)、海濱里(今英嶼、東岐、長安)、海畔里(今琅岐);安仁鄉設勝殘里(今馬尾)。

太平興國六年(981年),今馬尾地區分別歸晉安東鄉和安仁鄉。晉安東鄉原為晉安鄉,區劃同唐時,設海曲里(壺江、川石)、海畔里、合浦北里、合浦南里,安仁鄉下設永盛北里(原勝殘里)。

元明時期,馬尾地區仍為閩縣晉安東鄉和安仁鄉。海曲里、海畔里合為嘉登海曲里。明萬曆八年(1580年),改嘉登海曲里為嘉登里(今琅岐),改合浦北里為江右里(今亭江),改合浦南里為江左里(今閩安)。安仁鄉永盛北里改為永北里(今馬尾)。

明憲宗成化十年(1474年)市舶司從泉州移設福州,琉球商人紛紛經馬尾赴榕,馬尾港的地位更為突出。

清代末年,閩縣撤鄉建區,共分為11區,今馬尾地區分別屬於琯江區、馬江區、嘉嶼區。

1840年鴉片戰爭,中國被迫開闢五口通商。福州是五口之一,各國兵商船來福州均停泊於馬尾港

1866年,洋務派在馬尾創辦船政,聘法國人建廠製造輪船,次年創辦船政學堂,馬尾成為中國近代科技隊伍萌生和形成的基礎[2]

1984年4月在馬尾設立經濟技術開發區,首期開發面積4.4平方公里,後經國務院批准,1985年1月23日,正式設立福州經濟技術開發區。

1989年5月國務院批准在福州經濟技術開發區設立福州台商投資區,面積1.8平方公里。建國後至90年代末全區總面積274平方公里,轄馬尾鎮、亭江鎮、琅岐鎮和羅星街道,總戶數4.41萬戶,人口15.5萬人。

1991年3月國務院批准設立福州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馬尾科技園。

1992年11月19日國務院批准在馬尾設立福州保稅區,面積1.8平方公里,1993年1月18日正式運營。

1993年1月,國務院批准福州經濟技術開發區沿閩江北岸向快安延伸,面積擴大至10平方公里。

1993年1月1日,馬尾區與福州開發區「兩區合一」,實行兩塊牌子、一套行政機構。

1995年12月15日馬尾街道更名為羅星街道。

1996年1月1日,福州市轄區行政區劃調整,馬尾區轄羅星街道和馬尾、亭江、琅岐三鎮,面積從原來的76平方公里擴大到274平方公里,區內的福州港於1996年8月經交通部批准作為海峽兩岸定點直航試點口岸。

2000年琅岐設立經濟區。

2003年2月27日新增魁岐等5個村。據區國土資源局統計。

2006年末全區土地面積189.96平方公里。

至2006年末馬尾區轄羅星街道和馬尾、亭江兩鎮,全區戶籍人口9.26萬人,12個社區,35個村委會。

地理位置

馬尾位於東經119°37′,北緯25°29′,地處中國東南沿海、閩江下游北岸,距閩江口17海里,是福建省的軍商要港,福州的水上門戶。

這一帶正是烏龍江白龍江琴江三江交匯的地方,三江自閩安鎮、長門流入東海。東南臨江與長樂市隔江相望,東北毗鄰連江縣琯頭鎮,西與晉安區鼓嶺鄉接壤,地勢西北高東南低。

地形地貌

區內地形總趨勢呈西北高(海拔標高500~800米),東南低(海拔標高1~10米)。海拔標高10米以上低山丘陵山地占73.18%,海拔標高10米以下平原區占16.82%。琅岐鎮則為中間高四周低,最高白雲山海拔標高275米,平原區海拔標高1.5~3.5米(海拔標高,高程均為黃海高程系)。

地質構造處在中國東南沿海華廈系第二複式隆起帶東緣福州盆地東側,屬江口溺谷海灣型游沙堆積,區內第四系厚度一般為30-40米,自山邊沿江增厚,基岩為變質火山岩花崗岩

氣候特徵

馬尾屬南亞熱帶海洋季風氣候,全年冬短夏長,年平均氣溫19℃,境內主導風向為東北風,年降雨量約1382毫米。地表水資源豐富,閩江年過境逕流量611.35億立方米。區內氣候類型較為複雜多樣。由於區內背山、面水、近海,太陽輻射條件和受季風環流影響的程度不同,因而形成多樣的局部地區氣候特色。一般可分為山區氣候型(亭江鎮西北部山區)、城市氣候型(羅星街道)、平原氣候型(馬尾鎮青洲、快安)、海島氣候型(琅岐)和沿海氣候型(亭江鎮南部)。形成這些類型的主要因素有:琅岐鎮海島氣候主要受海洋性影響;羅星街道城市氣候主要受人工下墊面的影響,亭江西北部山區氣候主要受海拔高度和地形的影響。

民族分布

隨着開發區建設的發展,引進的各類人才增多,人員交流更加頻繁,少數民族人口隨之不斷增加。1997年,全區總共154956,其中,漢族154623人,占人口總數的99.79%;少數民族蒙族7人、回族48人、藏族2人、苗族5人、白族1人、壯族23人、滿族26人、侗族3人、瑤族1人、土家族14人、高山族4人、畲族179人、布依族1人,13個民族共計314人。

交通運輸

2016年末全區公路總里程217公里,其中高速公路總里程27公里;2016年全區實現交通運輸和郵政業增加值13.38億元,增長10.2%;全年公路貨物運輸周轉量392631萬噸公里,增長2.2%;公路客運周轉量49839萬人公里,下降28.9%;水路貨物運輸周轉量7420002萬噸公里,增長13.5%;福州港貨物吞吐量11812.10萬噸,增長4.0%;集裝箱吞吐量完成260.77萬標箱,增長9.9%。對台貨運量249.2萬噸,增長4%。「兩馬」航線運行626航次,運送旅客2.08萬人次。

陸路運輸

民國17年(1928年),福建省公路局開始籌建福(州)馬(尾)公路。民國19年,福州市段(南門至水部)路基及部分路面竣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20世紀50年代初,省公路工程處削低望樓山,填平君竹港西段,建成從中岐(馬尾舊鎮)直通羅星塔的公路。1973~1976年,全線改建為瀝青路面,路基寬7.5~9.0米。1984年,福建省人民政府和福州市人民政府決定將福州至馬尾公路改建成一級公路。104國道福州至馬尾段總長19.3公里,路基寬23米,橫斷面採取中間分隔,上下分行,主車道各寬7.5米,路面為碎石鋪底,瀝青混凝土鋪面,橋樑為鋼筋混凝土結構。1990年10月1日,全線正式通車。1995年5月,馬尾君竹至長安段公路按一、二級標準進行拓寬改建,鋪設水泥混凝土路面,寬24米,橫斷面採取中間分隔,上下分行,主車道寬8米。1997年建成通車。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20世紀50年代中期,福(州)馬(尾)鐵路的路基工程動工修築。1959年已完成大部分,因受投資資金限制,無法鋪軌。1970年7月,福建省革命委員會決定重修福馬鐵路。9月動工,組織民工修築路基續建工程,橋涵、鋪軌工程由南昌鐵路局第一、二工程團鋪設;通信、信號工程由福州電務段負責,房建工程由福州建築段施工。1971年8月1日建成通車。該支線從福州東站接軌,終點是馬尾青洲。全長21.25公里,全線共有小橋15座,長277.8延米、涵洞38座。鐵路道口22個,其中有人看守的11個,無人看守的11個。

水路運輸

馬尾港航道屬河海相通航道,自馬尾至福州萬壽橋閩江內河航道,馬尾至閩江口入海處為通海航道。

從馬尾(羅星塔)至閩江口七星礁,全長50公里(包括川石島至外攔門沙15公里),航道狀況複雜。馬尾至川石島長35公里,兩岸多山丘石岩,河面寬窄相間。1988年1月,一期整治工程竣工後,基本能乘潮通行萬噸級海輪。1991年實施通海航道二期整治工程,1997年,乘潮可通航2萬噸級海輪。

清代及其以前,馬尾地區沒有建設專門碼頭,海輪進港均停泊在羅星塔錨地(12個泊位),以小船盤駁。民國25年(1936年9月),在羅星塔下右傍岸興建石砌駁岸碼頭,設置兩道鐵引橋和兩艘浮船,可供4000噸級、吃水14尺(合4.66米)的海輪靠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馬尾地區碼頭設施仍處於落後狀態,1959年,羅星塔浮碼頭(民國25年建造)修復1座。至90年代已初具規模。

經濟概述

2016年地區生產總值424.91億元,比上年增長8.1%;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6.12億元,增長4.7%;第二產業增加值264.18億元,增長7.7%;第三產業增加值154.62億元,增長8.9%。三次產業比為1.4:62.2:36.4。三次產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分別為0.8%、60.5%、38.7%。全區人均地區生產總值167949元,增長6.6%。

農業

境內歷史上農業以種植業為主,有耕地4.43萬畝,山園0.55萬畝,山林7.3萬餘畝。至1997年末,全區完成農村社會總產值1.89億元(按1990年不變價),其中,種植業5415萬元,林業52萬元,牧業8260萬元,漁業5157.59萬元。

境內水稻種植歷史逾千載。秈、粳、糯齊備。古時,因受自然條件和農藝技術的制約,生產率低,多數水田只種單季,少數平原洋田只以間作方式種植雙季水稻。單作畝產不及100公斤。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水稻的單作畝產仍停留在100~200公斤之間。1951年馬尾一帶有水田7755畝,其中三成地種雙季稻,全年總產量1040.9噸,每播種畝平均產量僅103.2公斤。

工業

2016年全部工業增加值242.63億元,增長7.6%,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7.7%。140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完成工業總產值944.14億元,增長8.0%。

文化體育

2016年末共有文化館1個,博物館、紀念館2個,藝術表演團體2個,劇場、劇院2個,收藏文物741件,公共圖書館1個,總藏書16.2萬冊。年末有線數字電視用戶4.62萬戶,廣播和電視綜合人口覆蓋率均達100%。

2016年馬尾綜合體育館等一批文體設施建成投用,成功承辦首屆全國青運會男籃賽事,公共文化服務更加完善。

自然資源

水資源

地表水資源豐富,閩江年過境逕流量611.35億立方米。

土壤資源

土壤有紅壤、潮土、風沙土、鹽土和水稻土等5種。

植物資源

植被屬南亞熱帶季雨林和亞熱帶常綠闊葉林交接處,種類繁多,主要為常綠闊葉林,主要樹種有馬尾松、杉木、榕樹相思樹等。

名勝古蹟

馬尾船政文化游

馬尾船政文化主題公園以羅星塔和馬限山兩公園為基礎,由「兩園兩館一船塢」組成[3]

船政學堂

作為近代中國新式教育的發端,是中國第一個引進西方自然科學教材和創建先進教育制度的科技專科學校,也是中國近代師資力量最雄厚的學校。2004年以來,福州市政府深入挖掘船政文化內涵,着力打造船政文化主題公園,主要景點有羅星塔公園、馬限山園、中國船政文化博物館、中法馬江海戰紀念館、海博廣場、船政輪機車間、一號船塢、繪事院、船政精英館、梅園監獄、英領事分館等,中外遊人與各界人士在這裡可以看到船政精英們的足跡,領略中國近代史上的輝煌。中國著名詩人陳運和在祖母楊紀文家馬尾尋找往事、採風。同時,馬尾作為國家經濟技術開發區、保稅區、台商投資區和科技園區為一體的現代化港口新城,也是人們旅遊的極好去處[4]

城市排名

2018年10月,馬尾區入選全國科技創新百強區第69名[5]

2018年10月,馬尾區入選全國新型城鎮化質量百強區第88名。

視頻

馬尾區 相關視頻

20180505《錦繡中國》福建-福州馬尾
福建馬尾船政景區
福建省福州市馬尾羅星塔和船政文化

參考文獻

  1. 馬尾概況,福州市馬尾區人民政府網 ,2019-11-26
  2. 1866年8月19日,左宗棠在福州馬尾設立福州船政局,360個人圖書館, 2017-08-19
  3. 馬尾船政文化主題公園,中國紅色旅遊網, 2008-12-19
  4. 中國近代第一所高等院校馬尾船政學堂,360個人圖書館 2018-07-16
  5. 馬尾入選全國科技創新百強區,福州樂居網, 2019-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