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香港滙豐銀行大廈

香港滙豐銀行大廈(英語:HSBC Main Building)位於香港中環,屬於香港上海滙豐銀行有限公司的總辦事處。

香港滙豐銀行大廈經過長期的發展,形成當今的規模、地理、名稱。當今的香港滙豐銀行大廈,是滙豐大廈的第四代建築。

第四代香港滙豐總行大廈,位於香港中環,夾在皇后大道中和德輔道中之間,鄰近皇后像廣場、渣打銀行大廈,亦接近港鐵中環站。由着名建築師[1]諾曼·福斯特(Norman Foster)設計,由構思到落成歷時6年。整座建築有46層樓面及4層地庫,總高180米,用鋼30,000公噸及鋁4,500公噸建成。

目錄

簡介

香港滙豐銀行大廈(英語:HSBC Main Building)位於香港中環,屬於香港上海滙豐銀行有限公司的總辦事處。其經歷過長期的發展,才形成當今的規模、地理、名稱。當今的香港滙豐銀行大廈是指第四代滙豐大廈建築。

現今香港滙豐銀行大廈位於香港中環,夾在皇后大道中和德輔道中之間,鄰近皇后像廣場、渣打銀行大廈,亦接近港鐵中環站。

註冊地址為「皇后大道中1號」;大部分香港人以為銅獅所在處是正門,其實面向長江集團中心的入口才是大廈正門。

建築史

第一代

第一代香港滙豐銀行大廈其實是位於獲多利街(現稱銀行街)以及皇后大道交界的獲多利大廈,在1865年由香港上海滙豐銀行租用,當時皇后大道仍為海旁。1866年,香港上海滙豐銀行決定購入該地皮。

第二代

第二代香港滙豐銀行大廈,於1886年落成,大樓前後部分的設計迥然不同,似由兩幢風格不同的建築物組成:面向皇后大道的一面以柱廊及八角形的圓拱屋頂為主,屬維多利亞式設計;面向德輔道的一邊則採用一系列拱形走廊為主。其後於1933年起,該大廈再進行重建,並使用了部分舊香港大會堂的原址,並於1935年啟用,設計屬芝加哥學派。大廈樓高70米,共13層,當時是遠東規模最大的建築物。有指它是香港首座裝有空調的建築物。香港日據時期,曾經被用作政府總部。

第三代

第三代香港滙豐總行大廈於1935年落成時,滙豐仿照上海滙豐銀行大樓門前也擺放兩尊銅獅,並以上海的一對銅獅複製鑄造了兩尊同樣的獅子,安放於香港總行門前。 在1942年日軍攻占香港後因物資緊張,日軍曾試圖將港滬兩地的銅獅運至日本回爐取銅。香港的兩尊銅獅連同維多利亞女王和香港上海滙豐銀行大班昃臣(Sir Thomas Jackson)的銅像被運至橫濱,存放於碼頭倉庫,準備熔為軍火材料。1945年日本投降後,兩尊獅子被美軍發現,在麥克阿瑟命令下運回香港。當第三代總行於1981年7月拆卸重建時,兩隻銅獅被安排擺放在對面的皇后像廣場,直至1985年6月8日遷回第四代總行為止。

第四代

第四代香港滙豐總行大廈是由着名建築師諾曼·福斯特(Norman Foster)設計,由構思到落成需時6年時間。整座建築物高180米,共有46層樓面及4層地庫,使用了30,000公噸鋼及4,500公噸鋁建成。

隨着戰後經濟發展,建築物已不敷應用,所以由1981年7月起重建,並於1985年5月20日落成,1986年4月7日正式啟用(而總行則暫遷往怡安華人行),並由同年12月去世的港督尤德爵士主持開幕儀式。這座第四代的總行大廈耗資52億港元重建,是當時全球最昂貴的建築物及首幢耗資10億美元的大樓。1991年,滙豐控股有限公司成立後,初期仍然以該總行大廈作為滙豐集團總管理處,直到1993年,滙豐控股將集團總管理處遷往英國倫敦為止。

在香港的心臟地區,維多利亞城,矗立着 1986 年建成的香港滙豐銀行大廈,它恢宏的氣勢使得它即使是身處大會堂、香港會、高等法院、新郵政總局、康樂大廈、文華酒店、太子大廈、渣打銀行等眾多或出色或着名的建築的包圍中,也絲毫不顯得稍為遜色。它身上洋溢着簡單優雅的風範與重技派風格的同時,亦不缺乏新穎靈活的結構理念,這一切使得建銀行之初要求它成為世界上最好的銀行的想法真正轉化為現實。

1976年6月,滙豐銀行從美國、澳大利亞、英國、和香港請了七名建築師進行新樓設計。福斯特的方案是在包括巴拿丹拿(Palmer&Turner)以及 H·賽得勒(Harry Seidler)等七個着名建築事務所的競賽中選出的。大廈占地5000平米,平面近乎矩形,建好後位於皇后象廣場南端的輔道中的滙豐銀行由於城市外部空間的襯托而居於一條強烈的南北中軸線。

從外觀結構上來看,大樓外形上顯着暴露出鋼柱和鋼桁架,成為立面的主角。大樓底部完全開敞,自動扶梯從二樓伸下來,人員即由扶梯往上進入大樓,樓內空間也儘量開通。這座大樓處處顯示現代技術的成就,屬於「重技派」建築風格,這種建築雖然不另加裝飾,但實際造價相當昂貴。這些着名的高技術派建築的共同特點是充分坦露結構,顯示多種機電設備的本來形狀,但又沒讓人有突兀的感覺。同時,整幢樓的外觀豐富多變,與傳統的摩天大樓迥然不同:八組參差的組合柱仿佛有貫穿蒼穹的氣魄,使人聯想到哥特風格,而對稱的格局卻使它莊重典雅,具有古典主義的味道;不時從庭院平台上懸垂的綠葉則表現着自然的意趣,人文自然的氣息於無聲處淺淺滋潤着原本有些剛硬的外部線條;它巍峨矗立,有大都市建築的風度,又變幻多姿,不失鄉土氣息,與香港這個充滿着朝氣與獨特情懷的城市風情相得益彰。從其內部空間來看,全部樓層結構懸掛在二排東西間距 38.4 米、高度不等的八組組合鋼柱上。電梯間、工作間、廁所等都布置在兩排組合柱的外側,因此中央部分在使用上有很大靈活性。大廈共有 33 個使用層,分成五組從組合柱上由斜向懸吊結構懸掛下來。從底部到頂部,每組由八個結構層遞減到四個結構層;而斜向懸吊結構的高度為兩個結構層。八組組合柱把樓層平面從南到北分成三個開間,每個開間寬 16.2 米。由於八組組合柱高度不等,樓層平面的開間數也隨它所處的高度相應變化:28 層以下有三個開間,30 到 35層有兩個開間,37 到 41 層有一個開間。此外,斜向懸吊結構所在的兩個結構層處理為一層使用空間,在平面上,則把當中一個開間作為室內公共休息大廳兼電梯分組停靠層,而把兩側的二個開間辟做室外庭園平台。樓層平面中,東西兩組組合柱由 3.5 米寬的通道帶相聯,通道帶上鋪設半透明預製嵌板,使樓層平面的中央部分能透進自然光。通道帶之間的使用面積鋪設 11.1 米長,2.4 米寬的預製鋼樓板,每塊樓板都可拆卸移動,而不影響整個結構,因而可「捨棄」某些樓板,形成小尺度的中庭,布置自動扶梯解決局部垂直交通。

建築風格

大廈建造所用的配件絕大部分是預製的,結構用鋼件在英國製造,玻璃、鋁製外殼以及地板在美國製造,服務設施組件在日本製造。

風水

設計風水局

先從地形開始,香港滙豐銀行位於中環,對面則是尖沙咀,而滙豐銀行在選址時,經過反覆挑選,最終確定了對着尖沙咀的那個尖角對射過來的位置。在風水角度上來說,是有違常理的。對面像個半島的角是尖沙咀。滙豐為何違反常理去挑這位置呢?

當初找地方的時,特意找對準尖沙咀的角的地方,並把前面的地皮一併買下交給政府管理,前面建了遮打公園,後面建銀行。尖角衝來,這叫「三煞位」,而中間有個公園,就有了緩衝區(樹木可以擋煞,另外做生意一定要煞,要快發,斗三煞,住宅便不能有煞,否則會生病)。經過緩衝區才到銀行門前,不僅如此,滙豐銀行還有一對很出名的獅子(獅子也可用來擋煞),但還害怕這樣不夠,再建幾個梯級才能走上銀行大門(把煞氣彈散)。

不過這樣還怕不夠,大門着夾小門,還建個旋轉門(令煞氣慢慢傳入),裡面還有個照壁,煞氣進來兩邊走傳入很大的大堂,所以它收盡尖沙咀的煞。經過緩衝區,一對獅子、梯級、閘門、旋轉門、照壁才能吸到煞氣。而且這個還是後門,前面對着太平山,人們常有錯覺以為背山面海是好的,原來滙豐銀行正確的方位是背海面山,為「騎龍格」,所以這是個絕好的風水位,而原來是個超級煞位來的,經過這麼設局,就完全反轉乾坤了。採取下面穿底,煞氣在下面流動,無法對其造成衝擊的格局,所以煞氣也就沒所謂了,而建了新滙豐,它後到國外發展較多,亦進入內地市場...

滙豐的內部是個很空的大堂。看起來對面積的利用十分浪費。但其實是故意而為之,此設計是個風水局。

而滙豐銀行地處扯旗山山腳的「龍穴」,曾有風水大師喻之為「天馬飲水穴」,皆因山坡貌似低垂的馬頭,在維港飲水。此位置是精挑細選才確定的。

傳說

銀行舊址的以前曾是大會堂,屋頂有一座躍馬雕刻。據說一夜,附近的居民聽見馬蹄聲,探頭一望竟看見一匹駿馬低頭在維港飲水。

滙豐銀行門前的一對銅獅亦有一段掌故。根據中國習俗,大宅門前總會放置一對獅子,作用是保衛大門前廣闊空間(亦即明堂)的一股強大靈氣。滙豐銀行門前的這一對銅獅便正好保衛皇后像廣場的氣。

無獨有偶,每次這對銅獅移位,香港便遭殃。第一次是1941年至1944年的日據時期,香港渡過了三年零八個月的黑暗日子。戰後,香港如有神助,這對銅獅竟在日本一家煉鋼廠尋回,兩頭雄赳赳的獅子又再返回原位。然而到了1983年,舊滙豐銀行大廈拆卸,銅獅暫時遷離地盤,香港即發生股災,股市狂瀉。

為什麼滙豐銀行又被稱為獅子銀行呢?因為它的銀行總部大廈門外放着一對銅的獅子坐鎮門口。這兩個獅子有名字,張開嘴的叫Steven史提芬,另外一隻叫Stitt施迪。

風水大戰

滙豐旁邊,是1990年建成的中銀大廈,是當時香港的標誌性建築,總建築面積12.9萬平方米,地上70層,樓高315米,加頂上兩桿的高度共有367.4米。建成時是香港最高的建築物,亦是美國地區以外最高的摩天大廈。以平面為例,中銀大廈是一個正方平面,對角劃成4組三角形,每組三角形的高度不同,節節高升,使得各個立面在嚴謹的幾何規範內變化多端,外型像竹子[2]的「節節高升」,象徵着力量、生機、茁壯和銳意進取的精神;基座的麻石外牆代表長城,代表中國。

中銀大廈為了站穩腳跟把建築物的上半部分設計成三角形,其中的一側銳利牆角恍如一把鋒利無比的利劍或似大刀,直接劈向遠方的港督府和滙豐銀行。而另一側銳利的牆角則劈向李嘉誠的長江大樓總部,中銀大廈所形成的煞氣非常嚴重,影響着四面八方的其它建築。

滙豐為作出應對,便在樓頂對着中銀設了兩門大炮,以炮對劍。

特色

整個設計的特色在於內部並無任何支撐結構,可自由拆卸。所有支撐結構均設於建築物外部,使樓面實用空間更大。而且玻璃幕牆的設計,能夠善用天然光;地下大堂門向着正南正北,冬夏都能保持大堂涼爽,節省不少冷氣費。加上其設計靈活,可按實際需要輕易進行擴建工程而不影響原有樓層。樓內還有一部文件運輸帶,可每天自由傳送數噸重的文件。

建築重點是「衣架計劃」的設計方案。整個地上建築用四個構架支撐,每個構架包含兩根桅杆,分別在五個樓層支撐懸吊式桁架。桁架所形成的雙高度空間,成為每一群樓層的焦點,同時還包含了流通和社交的空間。每根桅杆是由四根鋼管組合而成,在每層樓使用矩形托梁相互連接。這種布局使桅杆違到最大承載力,同時把桅杆的平面面積降到最小。

既然從大樓的外側可以看見構架,設計團隊自然想乾脆把基本結構暴露出來。不過基於耐久性和抵抗力的需要,還是必須加上一層保護,因此自然得做某種形式的覆面。

亮點

銅獅

置放在總行門前的這兩頭雄獅,張嘴吼叫的是「史提芬」(Stephen),此名得自1920-24年的香港總行總司理史提芬(A. G. Stephen),而鑄造銅獅也來自他的倡議。另一頭銅獅稱為「施迪」(Stitt),是當時上海分行經理施迪(G. H. Stitt)的名字。

銅獅子每隻重2250磅,擺放在香港的是第一對複製品;第二對複製品在英國倫敦金絲雀碼頭(Canary Wharf, London)的滙豐集團新總部大廈門前;第三對複製品則在上海浦東發展銀行於1997年獲得前上海滙豐銀行大樓的使用權後,照原樣鑄造了兩尊新銅獅置放在原位。上海浦東發展銀行曾希望將原品移回銀行大門前,後經協商,由浦東發展銀行出資重新鑄造,在仿鑄造過程中,出於對歷史的尊敬,原日軍破壞的鋸痕也一併保留呈現。2009年10月滙豐銀行開始第四對銅獅的複製工程,銀行選用香港滙豐總行大廈外的一對作藍本,目的是根據傳統為即將落成的上海國金中心滙豐銀行大樓安放一對守護獅子。

原件其中一隻張嘴吼叫的「史提芬」在上海外灘的東方明珠廣播電視塔內的上海城市歷史發展陳列館中展覽。原件另外一隻「施迪」則存放在上海市銀行博物館。在 2007年11月 28日至2008年3月24日期間,上海把「施迪」借予香港歷史博物館來舉行專題展覽 ---「從錢莊到現代銀行:滬港銀行業發展」。

結構技術

最新結構技術

大廈採用超高層建築史上首次運用的最新結構技術,整幢大樓垂直偏差僅2厘米,樓頂部的晃動連半米都不到,這是世界高樓中最出色的,還可以保證12級大風不倒,同時能抗7級地震。大廈的外牆由大塊的玻璃牆組成,反射出似銀非銀、深淺不一、變化無窮的色彩。該玻璃牆由美國進口,每平方米500美金,玻璃分為兩層,中間有低溫傳導器,外面的氣溫不會影響到內部。大廈共有79台電梯,觀光高速電梯一次可乘35人,速度為每秒9.1米,由下到上只要45秒。 香港滙豐總行大廈的大廳採用圓拱式的門框,給人高大寬敞明亮的感覺;牆面選用地中海有孔大理石,能起到良好隔音效果;地面大理石光而不亮,平而不滑。前廳內的八幅銅雕壁畫集中體現了中國傳統的書法藝術,它通過漢字,從甲骨文、鐘鼎文,一直到篆、隸、楷、草的演變,反映了中國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通往宴會廳的走廊,更是一條藝術長廊,體現出一種高雅的品位和豪華的氣派。

商品砼和散裝水泥應用技術

該技術應用於地下連續牆,鑽孔灌注樁,基坑圍護、支撐,主樓核心商、複合巨型柱。樓板等工程部位。應用的總量達到了157000立方米。大廈使用的商品砼用散裝水泥。機械上料、自動稱量、計算機控制技術,外加劑和摻合料「雙摻」技術,攪拌車運輸和泵送澆築技術,不但提高了土建施工生產的機械化和專業化程度,而且增強了施工現場的文明標準化程度。並創下了一次性泵送混凝土382.5米高度的世界記錄。

粗直徑鋼筋連接技術

大廈的核心筒和巨型柱的模板均採用定型加工的鋼大模,所以在核心筒與樓面梁的鋼筋連接處,主樓旅館區環板與核心筒鋼筋連接處,巨型柱與樓面梁的鋼筋連接處,採用錐螺紋連接的施工技術。

整個工程錐紋接頭共計58296隻,通過對接頭的試驗及抽檢結果均符合A級水平。應用數量見下表:

新型鋼筋冷軋錐螺紋工藝從七個方面改進了鋼筋冷軋錐螺紋工藝:改進刀具、滾絲輪的材質;改進了工具夾;增加自動定位裝置;設置滾動上料架;端頭冷處理,提高強度,保證A級接頭標準。使應用達到了高速、優質、低耗的目的。

新型模板與腳手架應用技術

香港滙豐總行大廈的主體結構層高變化多,還存在牆體收分和體型變化。共有3.2米、4米、5.2米等共8種高度,53層以上取消了原有的井字型內剪力牆,牆體厚度由850毫米逐步分四次收分至450毫米。尤其在24~26、51~53、85~87層設有三道外仲鋼桁架,給模板腳手的設計及超高層施工作業安全性帶來了極大的難度。為此,我們在主樓核心筒施工中,自行設計製造了「分體組合自動調平整體提升式鋼平台模板體系」。與國外先進模板比較,各項性能毫不遜色,同時節約成本約1000萬元人民幣。成功地完成了高空解體和組裝,解了利用一種模板體系在兩種不同結構的施工技術,創新地採用了電腦自動調平技術控制系統提升的施工技術,及採用全封閉模板體系,使施工安全可靠,操作簡便、創造了一個月施工13層的施工速度。電腦自動調平技術已獲得國家專利(專利號:ZL952465391.1)。該模板體系的研究和應用成果已獲得上海市科技進步一等獎。

在巨型柱施工中,我們創新設計製造了「跳提式爬模系統」,成功地解決了巨型柱施工時。上部鋼樑已安裝就位,傳統的模板腳手體系均無法圓滿完成混凝土施工後的爬升問題。該體系創新設計了伸縮吊臂,斜面滑板,頂伸式伸縮架,翻轉開啟式附牆等一系列專門的構件,使爬架能順利跨越鋼樑。通過這些新型模板腳手的研究和應用,安全、可靠地完成了主樓核心筒和複合巨型柱連續施工。經專家鑑定,該模板腳手體系的技術水平達到了國際領先水平。

視頻

香港滙豐銀行大廈 相關視頻

香港滙豐銀行大樓設計過程十分複雜
應縣木塔千年不倒,香港滙豐銀行大廈建造原理與它相同

參考文獻

  1. 21世紀最著名的10位建築師 ,搜狐,2022-01-20
  2. 史上最全的竹子種類 !,搜狐,2017-0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