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樂
雅樂是儒家六藝之一,雅樂作為「正樂」需雅化或改造各地俗樂,去繁聲存骨幹以易統一風格來用作周朝宗廟祭獻和朝廷的使用。
相對於雅樂的正,鄭國音樂的「鄭聲」具有負面價值意義,朱熹認識到《詩經》有「雅鄭邪正」之別。
近代亞洲各國積極從事雅樂復興,包括日本、韓國、琉球、越南、及中華人民共和國杭州師範大學音樂學院在2009年開始現代雅樂復興計劃。中華民國1966年起的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採用明制來復原明制孔廟雅樂,而台灣雅樂在清朝及日治時代則以清制孔廟雅樂為主。在樂器復原的過程中,台灣台南孔廟的雅樂十三音、河北的南音會,和琉球御座樂都有相似之處。
目錄
雅樂簡介
「雅樂」的意思即「典雅純正的音樂」。是中國古代漢族的傳統宮廷音樂。雅樂的體系在西周初年制定,與法律和禮儀共同構成了貴族統治的內外支柱。以後一直是東亞樂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韓國和日本的雅樂與古代中國所指的雅樂有所不同,不是在祭祀時用的那種規範的樂曲,而是混雜了很多娛樂民俗音樂的宮廷音樂集合。 日本的「雅樂」起源於中國唐朝的燕樂,例如《蘭陵王》《撥頭》《蘇莫遮》等,在唐朝屬於「百戲」實際上是類似於一種助興的曲藝型節目。對於日本雅樂,日本學界也普遍認為他來源於唐朝[1]。
韓國現有的宮廷音樂中有「鄉樂」和「唐樂」之分。鄉樂就是韓國本土的宮廷音樂。唐樂指的是「唐宋時期的世俗音樂」,例如《步虛子——長春不老之曲》來源於宋代的「辭樂」或者是「詞曲」,本身不是宮廷的。早期使用編鐘編磬,教坊鼓和方響等樂器。後來加入了軋箏,去掉方響,教坊鼓等樂器。宗廟祭禮樂也是韓國人自己編纂的,韓國目前保留的帶有雅樂性質的音樂就是《文廟祭禮樂》,使用的樂器,是仿照中國明王朝的禮樂制度。
日本的雅樂興盛於平安時代,也是以大規模合奏型態演奏的音樂。樂曲以器樂曲為多,至今仍是日本的宮廷音樂。雅樂最初在奈良時代自中國及朝鮮傳入日本,隨後經模仿及融合而產生日本雅樂。不伴隨舞蹈的樂器合奏稱為管弦;伴隨舞蹈的是舞樂;在神樂、東遊、久米、催馬等曲式中,還包含漢詩(中國詩)的吟誦,稱為朗詠。
中國古代雅樂
戰國時期,人們將古樂視之為雅樂,這些古樂是指古代祭祀天地、祖先和朝會、宴享時使用的正統音樂。以六代舞最著名,它們是《雲門》、《咸池》、《大韶》、《大夏》、《大濩》、《大武》六部樂舞,相傳分別創作於黃帝、堯、舜、禹、商、周六個時代。六代舞也稱大舞 ,是郊廟祭祀之樂。另外,周代還有六個 小舞 ,即《帔舞》、《羽舞》、《皇舞》、《旄舞》、《千舞》、《人舞》,是教育貴族子弟的舞蹈,有時也用於祭祀。大舞和小舞還可分為武舞和文舞兩類,執干(盾)、戚等兵器的稱武舞,其餘的稱文舞。這些古樂一般和禮制相結合,有一定的使用規範,不同等級、不同背景的人使用不同的樂舞,不得逾制。這些樂舞由於長期和禮制緊密結合,成為典禮儀式性的樂舞,藝術上走向僵化,先秦以後不再受到人們的歡迎。雅樂是用於郊廟祭祀、春秋饗射以及朝廷舉行的各種典禮儀式上的樂舞[2],樂人多由具有一定身份的良家子充當,樂器雖然也有絲竹樂器,但以鍾、磐為主,是金石之樂。雅樂表演時,舞人俱進俱退,整齊劃一,聞鼓而進,擊鐃而退,文武有序,音樂和諧,氣氛莊重。
視頻
雅樂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那些消失的華夏傳統 ,搜狐,2019-2-25
- ↑ 中國歷代祭孔雅樂佾舞的演變,新浪網,2019-1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