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赫連夏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重新導向自 大夏)
前往: 導覽搜尋
  • 大夏(十六國之一)


大夏政權:史稱「胡夏」,是南匈奴屠各種鐵弗部族人赫連勃勃建立的政權,國都統萬城,也是十六國時期最後出現的一個政權。

赫連夏政權從赫連勃勃公元407年稱天王大單于算起,到431年北魏的屬國吐谷渾俘赫連定止,僅存在了24年。[1]

中國古代以「夏」為國號的政權頗多,因此史家又稱十六國時期的夏政權為赫連夏。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         大夏                 主要民族         漢族、匈奴族
                別 稱         胡夏、赫連夏                 政治體制         君主專制政體
                  起止時間         407年~431年                  主要宗教          道教、佛教、儒教

話題

背景

赫連氏本匈奴南單于後裔,內徙後改姓劉。十六國時先依漢趙,後附前秦。及苻堅滅代國,命其首領劉衛辰督攝黃河以西。前秦瓦解後,劉衛辰勢力發展,據有朔方之地。

晉太元十六年(391年),北魏攻殺劉衛辰,其子赫連勃勃奔後秦,為安遠將軍。晉義熙三年(407年),赫連勃勃襲殺岳父、後秦高平公沒弈干,並有其部,自稱大夏天王、大單于,改姓赫連,因為匈奴是夏後氏後裔,建立夏朝。不斷侵擾後秦北邊,前後俘獲、坑殺數萬後秦軍。

赫連勃勃為政殘暴,發胡夏10萬眾築都城統萬城(今稱白城子,在今內蒙古烏審旗南納林河鄉與陝西省靖邊縣紅墩界鄉交界處的無定河北岸流沙之中)。刑殺工匠數千人。

沿革

大廈建立

夏鳳翔六年(公元418年),赫連勃勃乘東晉滅後秦,趁機攻下長安,在霸上(今陝西西安東)即帝位,國勢更強。

十月,劉義真年少,賜與左右無節,王修每裁抑之。左右皆怨,譖於義真曰:「王鎮惡欲反,故沈田子殺之。殺田子,是亦欲反也。」義真信之,使左右劉乞等殺。既死,人情離駭,莫相統壹。義真悉召外軍入長安,閉門拒守。關中郡縣悉降於夏。赫連勃勃進據咸陽,長安樵採路絕。

劉裕聞之,使輔國將軍蒯恩如長安,召義真東歸;以相國右司馬朱齡石為都督關中諸軍事、右將軍、雍州刺史,代鎮長安。

大敗晉軍

十一月,齡石至長安。義真將士貪縱,大掠而東,多載寶貨、子女,方軌徐行。雍州別駕韋華奔夏。赫連帥眾三萬追義真;建威將軍傅弘之曰:「公處分亟進;今多將輜重,一日行不過十里,虜追騎且至,何以待之!宜棄車輕行,乃可以免。」義真不從。俄而夏兵大至,傅弘之、蒯恩斷後,力戰連日。至青泥,晉兵大敗,弘之、恩皆為王買德所禽;司馬毛之與義真相失,亦為夏兵所禽。

義真行在前,會日暮,夏兵不窮追,故得免;左右盡散,獨逃草中。中兵參軍段宏單騎追尋,緣道呼之,義真識其聲,出就之,曰:「君非段中兵邪?身在此,行矣!必不兩全,可刎身頭以南,使家公望絕。」宏泣曰:「死生共之,下官不忍。」乃束義真於背,單馬而歸。

殘暴殺戮

夏王勃勃欲降傅弘之,弘之不屈,勃勃裸之,弘之叫罵而死。勃勃積人頭為京觀,號曰髑髏台。長安百姓逐朱齡石,齡石焚其宮殿,奔潼關。勃勃入長安,大饗將士,舉觴謂王買德曰:「卿往日之言,一期而驗,可謂算無遺策。此觴所集,非卿而誰!」以買德為都官尚書,封河陽侯。

龍驤將軍王敬先戍曹公壘,齡石往從之。朱超石至蒲阪,聞齡石所在,亦往從之。赫連昌攻敬先壘,斷其水道;眾渴,不能戰。城且陷,齡石謂超石曰:「弟兄俱死異域,使老親何以為心!爾求間道亡歸,我死此,無恨矣。」超石持兄泣曰:「人誰不死,寧忍今日辭兄去乎!」遂與敬先及右軍參軍劉欽之皆被執送長安,勃勃殺之;欽之弟秀之悲泣不歡燕者十年。欽之,穆之之從兄子也。

夏王勃勃築壇於灞上,即皇帝位,改元昌武。

走向滅亡

真興七年(425年)赫連勃勃卒,子赫連昌繼位,次年(426年)北魏攻取長安,427年降統萬城,428年3月又陷安定城,俘赫連昌。赫連昌弟赫連定在平涼稱帝。勝光四年(431年)赫連定滅西秦,又欲渡黃河擊北涼遭吐谷渾襲擊,兵敗被俘,被送於北魏,夏亡。胡夏王朝共存在24年(407年-431年)。
分析

大夏的主要經濟支柱是掠奪,總以各種理由與藉口對四鄰發動戰爭以掠奪地盤和財物,雖然據有了廣袤的土地來畜養牲口,但還是支撐不了連年的戰爭消耗。因此發動戰爭愈多,國力下降愈多。

赫連勃勃在奪取了長安之後,夏朝疆土南界秦嶺,東戎蒲津,西收秦隴,北薄於河,國勢達到全盛。赫連勃勃逐漸驕橫起來,統治極端殘暴,嗜殺戮,視民如草芥,搞得人人自危,忠良捲舌,人心盡喪,儒士寒胸,軍將失信。

赫連勃勃晚年昏聵,聽信讒言,廢長立幼,欲廢太子赫連璝而改立酒泉公赫連倫。赫連璝聽到消息後,不甘坐以待黜。於是不分青紅皂白,率騎一萬攻殺赫連倫。赫連璝殺赫連倫後,率眾返長安,並攻統萬。赫連倫之弟太原公赫連昌聞知,即起兵攻殺赫連璝,之後收編了赫連璝的部眾回到統萬城。赫連勃勃聞訊後悲憤不已,卻亦無可奈何,只得封赫連昌為太子。這次太子之爭連損夏朝兩根頂樑柱,令夏朝大傷元氣。

民族思想

總之,隨着勢力的南進,與農業民族聯繫加深,鐵弗匈奴的民族心理表現出一種極為矛盾的狀態。一方面,由於匈奴族曾有的輝煌歷史以及鐵弗匈奴建立政權以來軍事征服的順利進行,使鐵弗匈奴民族的自我意識及自豪感增強;另一方面,面對遊牧與農耕兩種文化巨大的落差,鐵弗匈奴又不可避免地產生了一種面對華夏文化時的一種卑怯心理。

民族意識和民族自豪感本是無可厚非的,但是兩漢曹魏以來,北方遊牧民族大量內遷,無論從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方面,都不約而同地選擇了漢化。在這種趨勢下,勃勃卻反其道而行之,可以說是一種不識時務。也正是因為這種刻意強調其民族特徵的意識,決定了鐵弗匈奴所建的夏政權在政治、經濟以及如何處理與漢族士人關係上的失當,其滅亡就成為一種必然。

歷史遺址

  • 統萬城遺址

夏鳳翔元年(413年),赫連勃勃驅使十萬人在朔方水北、黑水之南營建大夏國都,取統一天下,君臨萬方之意,將都城定名為統萬城。
北宋初年,定難節度使李繼遷以統萬城(當時稱夏州)為根據地與北宋對抗。公元994年,宋軍攻破夏州,宋太宗趙光義和宰相呂蒙正決定,把夏州城毀掉,城裡的百姓都遷到別處去。六百年的統萬城就這樣在大火中焚毀,只剩下部分白色的城牆殘存至今,歷盡滄桑卻依然雄壯。現代考古發掘中,統萬城南門翁城中出土的大量焦炭證明了宋太宗焚城屬實。

統萬城由外郭城、東城和西城組成。從平面圖上看東城為主,西城為輔。東城730×500米,設有四門:南為朝宋門、東為招魏門、西為服涼門、北為平朔門。西城650×500米,西南城角有角樓殘土高31米,西城牆中間有一個折角牆。

在城垣遺址的高度從2米至10米不等。四城角各有墩樓,最高達30米,四城牆均有防禦性的馬面建築。這裡常出土箭鏃、銅幣、花方磚、「永隆」瓦當、印章、佛像等。統萬城是我國現存最完整的古城遺址之一,是研究大夏和西夏文化的重要文物資料。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