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絲竹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絲竹

來自 發現網 的圖片

絲竹 是中國古代樂器中最重要的樂器 ,是漢族傳統民族弦樂器和竹製管樂器的統稱,"絲"指弦樂,包括彈弦樂和拉弦樂,"竹"指管樂。絲竹樂器是相對打擊樂器而言的民族樂器中旋律性較強,音色較柔和、明亮的樂器類群。絲竹樂大多風格細膩輕柔秀麗雅致,善於表達喜悅 愉悅情緒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 絲竹 [1]

別名 絲竹樂

分類 古代樂器

特點 旋律性較強、音色較柔和

風格 細膩、輕柔、秀麗、雅致

名詞解釋

詞目:絲竹

拼音:sī zhú

解釋:絲:指弦樂器;竹:指管樂器。絲竹是琴瑟簫笛等樂器的總稱。也指音樂。

(1) [traditional stringed and woodwind instrument]∶

①弦樂器和管樂器(簫笛等)

②奏樂的聲音

金石絲竹,樂之器也。--《禮記·樂記》

(2) [music]∶泛指音樂

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唐· 劉禹錫《陋室銘》

明 馮夢龍 《東周列國志》第七十一回:"(齊)景公大悅,於是解衣卸冠,與梁邱據歡呼於絲竹之間,雞鳴而返。"

絲竹:在《陋室銘》中指奏樂的聲音,也指宮廷中的音樂。

sī zhú

絲竹(絲竹)

③絲綢和竹子(現代漢語中的絲竹)

歷史淵源

絲竹之音,推琴為首。古樂相傳至今,其已變而未盡變者,獨此一種,余皆末世之音也。婦人學此,可以變化性情,欲置溫柔鄉,不可無此陶熔之具。然此種聲音,學之最難,聽之亦最不易。凡令姬妾學此者,當先自問其能彈與否。主人知音,始可令琴瑟在御,不則彈者鏗然,聽者茫然,強束官骸以俟其闕,是非悅耳之音,乃苦人之具也,習之何為?

凡人買姬置妾,總為自娛。己所悅者,導之使習;己所不悅,戒令勿為,是真能自娛者也。嘗見富貴之人,聽慣弋陽、四平等腔,極嫌崑調之冷,然因世人雅重崑調,強令歌童習之,每聽一曲,攢眉許久,坐客亦代為苦難,此皆不善自娛者也。

予生平有三癖,皆世人共好而我獨不好者:一為果中之橄欖,一為饌中之海參,一為衣中之繭綢。此三物者,人以食我,我亦食之;人以衣我,我亦衣之;然未嘗自沽而食,自購而衣,因不知其精美之所在也。諺雲:"村人吃橄欖,不知回味",予真海內之村人也。因論習琴,而謬談至此,誠為饒舌。

人問:主人善琴,然則教歌舞者,亦必主人善歌善舞而後教乎?鬚眉丈夫之工此者,有幾人乎?曰:不然。歌舞難精而易曉,聞其聲音婉轉,睹見體態之輕盈,不必知音始能領略,坐中席上,主客皆然,所謂雅俗共賞者是也。琴音易響而難明,非身習者不知,惟善彈者能聽,伯牙不遇子期,相如不得文君,盡日揮弦,總成廢鼓。

吾觀今世之為琴,善彈者多,能聽者少;延名師教美妾者盡多,果能以此行樂,不愧文君、相如之名者絕少。務實不務名,此予立言之意也。若使主人善操,則當舍諸技而專務絲桐。"妻子好合,如鼓琴瑟。""窈窕淑女,琴瑟友之。"琴瑟非他,膠漆男女,而使之合一;聯絡情意,而使之不分者也。花前月下,美景良辰,值水閣之生涼,遇繡窗之無事,或夫唱而妻和,或女操而男聽,或兩聲齊發,韻不參差,無論身當其境者儼若神仙,即畫成一幅合操圖,亦足令觀者消魂,而知音男婦之生妒也。

絲音自蕉桐而外,女子宜學者,又有琵琶、弦索、提琴之三種。琵琶極妙,惜今時不尚,善彈者少,然弦索之音實足以代之。

弦索之形,較琵琶為瘦小,與女郎之纖體最宜。教習家,其於聲音之道,能不大謬於官商者,首推弦索,時曲次之,戲曲又時,便以取捨得失為心,慮其調高和寡,只求為下里巴人,不願作陽春白雪,故造到五七分即止耳。

提琴較之弦索,形愈小而聲愈清,度清曲者必不可少。提琴之音,即絕妙美人之音也。春容柔媚,婉轉斷續,無一不肖。即使清曲不度,只令善歌二人,一吹洞簫,一拽提琴,暗譜悠揚之曲,使隔花間柳者聽之,儼然一絕代佳人,不覺動憐香惜玉之思也。

絲音之最易學者,莫過於提琴,事半功倍,悅耳娛神。吾不能不德創始之人,令若輩屍而視之也。

竹音之宜於閨閣者,惟洞簫一種。笛可暫而不可常。至笙、管二物,則與諸樂並陳,不得已而偶然一弄,非繡窗所應有也。

蓋婦人奏技,與男子不同,男子所重在聲,婦人所重在容:吹笙按管之時,聲則可聽,而容不耐看,以其氣塞而腮脹也,花容月貌為之改觀,是以不應使習。

婦人吹簫,非只容顏不改,且能愈增嬌媚。何也?按風作調,玉簫為之愈尖;簇口為聲,朱唇因而越小。畫美人者,常作吹簫圖,以其易於見好也。或簫或笛,如使二女並吹,其為聲也倍清,其為態也更顯,焚香啜茗而領略之,皆能使身不在人間世也。

吹簫品笛之人,臂上不可無釧。釧又勿使太寬,寬則藏於袖中,不得見矣。

歷史背景

江南絲竹音樂產生並流行於江、浙、滬這一經濟文化發達的富饒寶地,它小、輕、細、雅,充分體現代表了江南文化,是江南文化的特定產物。她得天獨厚,豐富多彩,極具個性特色。它具備着:秀雅委婉明快圓潤舒緩抒情優美,所用樂器簡便易得,演奏形式靈活多變,人民群眾喜愛,文人雅士鍾情,可謂雅俗共賞。它最有資格代表江南文化。古人稱"聽絲竹之聲,而天下治。"說明了它的平和中正陶冶德行的特性。

江南絲竹,曾因地區及慣有的隨意性而被稱為"蘇南絲竹"、"吳越絲竹"等。20世紀50年代初舉行的華東民間音樂匯演期間,幾位關注這方面的樂人一起議論稱名問題,大家最終認為"江南絲竹"一名較為適宜。於是就約定俗成了。

江南絲竹音樂真正形成是在清朝末年,一代代絲竹高手、名家將民間樂曲,古曲進行改編加工,逐漸形成其特色。它的興起繁榮是在民國時期,距今一百多年。

江蘇文藝出版社看準了江南絲竹音樂的價值和編輯出版需要,不惜投入人力物力,2002年初開始籌備,成立了在絲竹方面陣容強大的編委會,歷時近兩年編定,於2003年12月出版,書名為《江南絲竹音樂大成》,計有220萬字,為大型16開開本,分上下兩卷。該書的出版填補了這方面的空白。

八大名曲

樂曲是主要方面,選入了江南絲竹的八大名曲,以及流傳江浙滬的各種代表、優秀曲目140餘首,選入了改編創作的曲目數十首。附錄中還收有"二泉映月"等名曲,作者阿炳生處江南絲竹興盛地的無錫,江南絲竹對他影響極大,他在這方面造詣很深,他當之無愧地作為絲竹藝人赫然在選,他的"二泉映月"作為有江南絲竹音樂因素的參考樂曲在選。江澤民主席提到的"夕歌"亦為絲竹歌曲在選,聶耳的"金蛇狂舞",著名的"蘇武牧羊",劉天華的"變體新水令"等均直接據江南絲竹音樂的素材改編,可見絲竹音樂受人矚目影響之廣泛。

對江南絲竹音樂的論述文字及相關資料,樂人樂社,大事記,絲竹活動等盡收其中,另還附有絲竹專論、音響資料索引、版本資料、演奏符號乃至演出廣告、樂器形制等。

書的行套中附有新錄製的三碟CD光盤,8首優秀的傳統樂曲和8首未曾面世的1987年、1992年江南絲竹音樂創作、演奏比賽中獲獎創作樂曲。

有60餘幅彌足珍貴的絲竹演出、活動的歷史照片在選,可謂圖文並茂。

該書由著名裝幀設計家速泰熙先生精心設計,構思新穎別致,用材考究,首次將竹片用入書籍裝幀,極其精美,充分體現了江南絲竹音樂的特性。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