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雍
邵雍(1011年1月21日-1077年7月27日[1]),字尧夫,自号安乐先生,人又称百源先生,谥康节,后世称邵康节,北宋五子之一,易学家、思想家、诗人。
邵雍 | |
---|---|
思想家、文学家 | |
清宫殿藏画本 | |
时代 | 宋朝 |
字 | 尧夫 |
号 | 安乐先生 |
出生 |
1011年1月21日 范阳(今河北涿州) |
逝世 |
1077年7月27日 洛阳 | (66岁)
谥号 | 康节 |
目录
人物生平
祖父邵德新,父邵古,皆隐德不仕。邵雍的祖先是范阳(今河北涿州)人,幼随父迁共城百源(今河南辉县)苏门山下。后人称雍为“百源先生”。
雍青年时期即有好学之名,《宋史》记载:“雍少时,自雄其才,慷慨欲树功名。于书无所不读,始为学,即坚苦刻厉,寒不炉,暑不扇,夜不就席者数年。已而叹曰:‘昔人尚友于古,而吾独未及四方。’于是逾河、汾,涉淮、汉,周流齐、鲁、宋、郑之墟,久之,幡然来归,曰:‘道在是矣。’遂不复出。”
雍后居洛阳,与司马光、二程、吕公著等交游甚密。邵雍与二程、周敦颐、张载,合称为“北宋五子”。
宋仁宗皇祐元年(1049年)定居洛阳,以教授为生。嘉祐七年(1062年),移居洛阳天宫寺西天津桥南,榜其庐曰“安乐窝”,自号安乐先生。出游时必坐一小车,由一人牵拉[2]。
“ |
茅屋半间任逍遥,山路崎岖宾客少。 |
” |
宋仁宗嘉祐与宋神宗熙宁初,两度被举,均称疾不赴。邵雍病重时,程颐去看望他,问道:“从此永诀,列有见告乎?”邵雍说:“面前路径须令宽,路窄,则自无著身外,况能使人行乎?”[4]熙宁十年(1077年)卒。宋哲宗元祐中赐谥康节。著有《皇极经世》、《伊川击壤集》、《渔樵问对》等。1975年江西星子县宋墓出土《邵尧夫先生诗全集》九卷[5]。
学说
先天八卦图 邵雍对易经极有研究,开拓了“象数”学的领域,他“探迹索隐,妙悟神契,洞彻蕴奥,汪洋浩博,多其所自得者”[6]。邵雍继承并发扬了陈抟的“周易先天图说”朱震说:“陈抟以《先天图》传种放,种放传穆修,穆修传李之才,之才传邵雍。”[7]朱熹则认为邵雍传自陈抟,陈抟亦有所承传:“邵子发明先天图,图传自希夷,希夷又自有所传。”[8]。邵雍说:
“ |
道生一,一为太极;一生二,二为两仪; |
” |
邵雍是真正能继承先秦(律数之学)与两汉(卦变之学)以来易学象数派之理论精粹并能融合儒家经学之道德价值观(即内圣外王之道)。 朱熹对《皇极经世》极为推崇。他说:“某看康节《易》了,都看别人的不得。”[10]。朱熹将邵雍同周、张、二程和司马光并称为道学的“六先生”。
重要著作
人物逸事
司马光以邵雍为兄,他二人高尚品德为周围乡邻所仰慕。父亲训斥儿子,哥哥教育弟弟时往往说:“你做不好的事,恐怕司马先生、邵先生会知道的。” 有官员、读书的士子到洛阳,即使不去拜访官府,必会去邵雍住处拜望。 邵雍德行甚为纯正,来拜访的人一望就知邵先生之贤良,但邵雍自己却从来不表露自己,也不提防别人什么,和大家在一起谈笑风生的,没有避讳的。 与人交谈,喜欢说人家的长处而不喜欢说别人的缺点。 有向他问教的他总尽力解答,从来不用强制的方式向别人说教。 邵雍待人不分贵贱,都是一样的诚恳。所以,贤良的人喜欢他的德行,不贤良的人也被他感化了。一时间洛阳人才辈出,忠厚之风闻天下。
熙宁三年(1070年),宋神宗全面推广新法,官吏受胁迫难以推行,有的就递上引咎辞职的呈文,想要离开。邵雍居住在州县的门生旧友都带着书信造访邵雍,邵雍说:“这是贤德的人应当尽力的时候,新法固然苛严,能尽自己为官之力对百姓宽厚一分,那百姓就会受到一分恩赐。弃官对百姓又有什么好处呢?”
人物评价
经典视频
《山村》-宋-邵雍-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宝宝巴士国学儿歌】
两宋三百年第一人! 能预知乾坤阴阳! “千古奇才”邵雍
注释
- ↑ 北宋真宗大中祥符四年十二月二十五日戌时生,卒于神宗熙宁十年七月初五日丑时
- ↑ 据《宋人轶事》说:邵雍每当“天色温凉之时,乘安车,驾黄牛,出游于诸王公家,其来,各置安乐窝一所,先生将至其家,无老少妇女良劣,咸迓于门,争前问劳,凡其家父姑妯娌婢妾有争竞,经时不决者,自陈于前。先生逐一为分别之,人人皆得其欢心。餍饫数日。复游一家,月馀乃归。”
- ↑ 郭懿云 编. 《邵子易数讲义》. 顶渊. 2010年9月: 页2. ISBN 978-986-7175-40-3.
- ↑ 《宋元学案·涑水学案》
- ↑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星子出土宋版文献被认定为海内孤本 研究价值极高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档,存档日期2014-06-02.
- ↑ 《宋史·道学传·邵雍传》
- ↑ 《宋史·儒林五·朱震传》
- ↑ 《周易参同契考异.附录》
- ↑ 《皇极经世》卷上
- ↑ 《朱子语类》卷100
- ↑ 参见 邵雍《梅花易数》
- ↑ 《明道文集》卷四
- ↑ 《二程集》
- ↑ 《宋元学案.百源学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