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壩縣
邊壩縣,隸屬西藏自治區昌都市,地處西藏東北部,昌都市西部、念青唐古拉山南麓(東經95度,北緯31度);屬高原氣候。全縣總面積8881平方公里,轄2個鎮、9個鄉,人口30818人(2000年)。
邊壩,藏語意為「吉祥光輝、祥焰」。1951年,成立宗解放委員會,屬昌都地區解放委員會駐三十九族第一辦事處。1960年,邊壩宗與沙丁宗合併改稱邊壩縣。2014年,昌都撤地設市,此縣為昌都市轄縣。
邊壩縣以農業為主,兼有牧業、林業。主要農作物有青稞、冬小麥、春小麥、豆類、油菜等。
著名景點有:三色湖[1] 、念青唐古拉山、怒江、雅魯藏布江等。
目錄
歷史沿革
邊壩,藏語意為「吉祥光輝、祥焰」。公元1265年,元朝第一任國師八思巴為進一步加強對西藏地方的管理,從大都(今北京)返回邏娑(今拉薩),途經夏河灣(今夏林村)時,把一火把插在村旁土裡,並讓在此修建一座佛堂。佛堂建成後,隨取火炬之意,得名邊壩。
百年前,達隆宗因常遭土匪襲擾,將宗政府由普玉丁遷至夏河灣,臨時政府設在邊壩寺,改達隆宗為邊壩宗(清時寫作賓巴)。
1951年,成立宗解放委員會,屬昌都地區解放委員會駐三十九族第一辦事處。
1960年1月,邊壩宗與沙丁宗合併改稱邊壩縣,縣政府駐夏林村。
1968年2月,縣址從夏林村遷至怒江支流的麥曲河下游東馬同。
1997年,面積8881平方千米,人口3.2萬。轄13個鄉(草卡鄉、邊壩鄉、拉孜鄉、都鄉、瓦地鄉、馬秀鄉、馬武鄉、熱玉鄉、尼木鄉、沙丁鄉、松許鄉、金嶺鄉、加貢鄉),105個村委會。縣政府駐草卡鄉的多瑪通。
草卡鄉(Caoka Xiang) 縣政府駐地。1960年置草卡鄉,1974年改公社,1984年復置鄉。位於縣境中部,面積451平方千米,人口0.4萬。轄格吉、旺卡、內務、索、來義、東托、拉托、藏巴、攏、雄宗、若堆、初歸、昌沙、江、麥加、達更、拉貢、丹達、布雄、蘇東、熱東21個村委會。
邊壩鄉(Bianba Xiang) 1960年置邊壩鄉,1970年改公社,1985年復置鄉,1988年加納鄉,普玉鄉併入。位於縣城東南,距縣城30千米。面積1123平方千米,人口0.4萬。轄普玉一、普玉二、普玉三、顯俄、夏林、登卡、解放、洛亞、孔青、德貢、宗古、熱塔、雜、擁、若馳、色交、多許、布扎18個村委會。
拉孜鄉(Lazi Xiang) 1960年置拉孜鄉,1970年改公社,1984年復置鄉,1988年達孜、崗青2鄉併入。位於縣城東,距縣城70千米。面積830.9平方千米,人口0.3萬。轄拉孜、崗水、珠、繞、門貢、過查、達孜、雄日、根巴、若、生卡、普故12個村委會。
都鄉(Du Xiang) 1960年建都鄉,1974年改公社,1984年復置鄉。位於縣城東,距縣城26千米。面積403平方千米,人口0.2萬。轄都、珠、古空、達多、加容、卡達、紮根7個村委會。
瓦地鄉(Wadi Xiang) 1960年置瓦地鄉,1970年改公社,1984年復置鄉。位於縣城東北,距縣城36千米。面積285平方千米,人口0.1萬。轄達、郭龍、娃、瓦地4個村委會。
馬秀鄉(Maxiu Xiang) 1960年置馬秀鄉,1970年改公社,1984年復置鄉。位於縣境中部,距縣城25千米。面積734平方千米,人口0.2萬。轄布穀、堆、馬秀、果玉、玉戶、孟達、許巴、中窮、曲果西9個村委會。
馬武鄉(Mawu Xiang) 1960年置馬武鄉,1970年改公社,1984年復置鄉。位於縣城東,距縣城45千米。面積417平方千米,人口0.2萬。轄雄同、拉吉、西龍、查日、粗卡娘、白玉、崩通7個村委會。
熱玉鄉(Reyu Xiang) 1960年置熱玉鄉,1970年改公社,1984年復置鄉。位於縣城東北,距縣城46千米。面積360平方千米,人口0.2萬。轄熱玉、東麥、機公、呷公4個村委會。
尼木鄉(Nimu Xiang) 1960年置尼木鄉,1974年改公社,1984年復置鄉。位於縣城西北,距縣城49千米。面積666平方千米,人口0.2萬。轄葉嘎、許巴、尼木、江果堆4個村委會。
沙丁鄉(Sading Xiang) 1960年置沙丁鄉,1970年改公社,1984年復置鄉。位於縣城西北,距縣城40千米。面積457平方千米,人口0.2萬。轄沙丁、熱吉、日普、東地、格尼5個村委會。
松許鄉(Songxu Xiang) 1960年建松許鄉,1970年改公社,1984年復置鄉。位於縣城北部,距縣城25千米。面積224平方千米,人口0.1萬。轄松許、通比、支內3個村委會。
金嶺鄉(Jinling Xiang) 1960年建金嶺鄉,1970年改公社,1984年復置鄉。位於縣城西南,距縣城38千米。面積1871平方千米,人口0.3萬。轄卡許、玉貢股、着蓋、玉巴、郎傑貢、積、通東7個村委會。
加貢鄉(Jiagong Xiang) 1960年建加貢鄉,1970年改公社,1984年復置鄉。位於縣城西,距縣城78千米。面積1055平方千米,人口0.1萬。轄葉布、加貢、果慶、加波4個村委會。
邊壩縣轄2個區,13個鄉(草卡鄉、邊壩鄉、拉孜鄉、都鄉、瓦地鄉、馬秀鄉、馬武鄉、熱玉鄉、尼木鄉、沙丁鄉、松許鄉、金嶺鄉、加貢鄉),105個村委會。
2000年,邊壩縣轄2個鎮、9個鄉。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全縣總人口30818人,其中各鄉鎮人口(人): 邊壩鎮 4375 草卡鎮 5648 金嶺鄉 3455 加貢鄉 793 熱玉鄉 1749 都瓦鄉 2510 拉孜鄉 3283 馬武鄉 2071 馬秀鄉 2046 沙丁鄉 2898 尼木鄉 1990 。
2014年11月,昌都撤地設市,邊壩縣屬昌都市管轄。
2018年9月25日,獲得商務部「2018年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範縣」榮譽稱號。
2019年2月,經西藏自治區人民政府批准,邊壩縣退出貧困縣。
行政區劃
截至2013年,邊壩縣轄2個鎮、9個鄉:草卡鎮、邊壩鎮、馬武鄉、熱玉鄉、尼木鄉、沙丁鄉、金嶺鄉、加貢鄉、馬秀鄉、都瓦鄉、拉孜鄉。共有82個行政村,284個自然村。縣人民政府駐草卡鎮東馬通。
人口
2000年,邊壩縣總人口30818人,其中各鄉鎮人口(人):邊壩鎮4375人,草卡鎮5648人,金嶺鄉3455人,加貢鄉793人,熱玉鄉1749人,都瓦鄉2510人,拉孜鄉3283人,馬武鄉2071人,馬秀鄉2046人,沙丁鄉2898人,尼木鄉1990人。
交通
截至2013年,邊壩縣境內有區道2條,共350公里;鄉道4條,共142公里。邊壩縣有原來唯一的一條通道昌邊公路與外界聯繫,並修通了邊沙公路、草金公路。
邊熱公路2002年秋末開工,總投資5514萬元,全長91公里。邊熱公路是邊壩縣城到熱玉鄉、都瓦鄉的主要公路。前後歷時3年,是邊壩縣以工代賑重點工程。公路穿越海拔4800米的攏拉山,連通了縣城和世代不通公路的熱玉鄉、都瓦鄉。
自然環境
區域位置
邊壩縣地處西藏東北部,昌都市西部、念青唐古拉山南麓(東經95度,北緯31度)。平均海拔高度為3,500米,最高海拔達5,500米以上;距地區所在地昌都400餘公里,距自治區首府拉薩市800餘公里。山高,絕壁千仞,遮天蔽日;谷深,一望無底,幽暗驚心;水急,湍湍如電,隆鳴震耳。
地質地貌
邊壩縣地處藏東南三江流域峽谷地帶,歐亞大陸板塊的劇烈運動,使得邊壩縣水源大多劈山而出並形成了高山深谷的地貌,地勢南高北低。境內山巒重疊,溝整縱橫,海拔3500一5000米以上。
氣候特徵
邊壩縣氣候屬高原溫帶半濕潤氣候類型。有氣溫低,光照充足,日溫差大等特點。年極端最低氣溫-40,年平均氣溫為-1℃。冬春多風,夏秋多雷雨冰雹,年無霜期在100天以下。年降水量為600毫米。
該縣地處察隅強震帶與墨脫強震帶的交匯處,經常發生有感地震。其它自然災害主要為乾旱、雪災、冰雹、大風、雪崩、山體滑坡、塌崩。
經濟狀況
邊壩縣以農業為主,兼有牧業、林業。主要農作物有青稞、冬小麥、春小麥、豆類、油菜等。主要飼養氂牛、犏牛、黃牛、馬、綿羊、山羊等。工業以鄉村民族手工業為基礎。縣建有機械榨油廠、石灰廠及採礦、電站等。東馬同有連接川藏公路的一般公路。相繼修通了東馬同至馬秀、丹達、吳仁、松多、沙丁的公路。全縣通車裡程300多公里。
社會事業
教育
邊壩縣第五中學創建於1800年,是全國最早的公立中學之一。邊壩縣第五中學從1800年以來就素以名師雲集,校風樸實,人才輩出而著稱。邊壩縣第五中學集中着150個最優秀的教師,是全省一級達標校。邊壩縣第五中學2014年有1151人考上本科院校,學校堅持「以人為本,和諧發展」的辦學理念,為社會輸送了一大批人才。
自然景區
三色湖
「三色湖「分別為黑湖、白湖、黃湖,在陽光下顏色各異,故稱「三色湖」。三色湖成不規則「品」字行排列,湖與湖之間由低山平台隔開,均系山谷低洼地帶多年冰雪積水而成。三湖總面積約15萬平方米,蓄水量280萬平方米,其中,黑湖最大,面積約10萬平方米,畜水量200萬平方米。[2]
念青唐古拉山
念青唐古拉山脈屹立在西藏高原中部,自西向東約600公里,它西接崗庫卡恥,東南延伸與橫斷山脈的伯舒拉嶺相接,中部略為向北凸出,它是雅魯藏布江和怒江兩條大水系的分水嶺,同時將西藏自治區分為藏北、藏南、藏東南三大地域。
「念青唐古拉」,藏語意為「靈應草原神」,由此可見藏民對它的崇敬相希望。這四座山峰及其周邊地區曾受到強烈的第四紀冰川作用,形成了如今較為陡峭的山嶺,尤其西北坡更是陡峭異常。山勢筆直,險要壯觀。主峰頂部形似鷹嘴,多斷岩峭壁。白天雲霧繚繞,常年為冰雪覆蓋。它有三條主要山脊:西山脊、東山脊和南山脊。受地形影響該地區冰川發育受到很大的限制。北坡附近,主要以橫向的山谷冰川和懸冰川為主,懸冰川冰舌末端往往高達5700米。南北兩側的峽谷中橫臥着兩條冰川,直瀉而下,多冰陡牆和明暗裂縫,險惡萬分而又奇特壯觀。這地區的粒雪線也比其他地區為高,達5800米以上。
主峰西北山麓是中國第二大鹹水湖納木措,意為「天湖」,海拔4716米,為世界上最高的大湖。伸入湖心的扎西半島上有扎西寺,虔誠的喇嘛教徒們不辭辛勞采這裡進香,向念青唐古拉神山和納木錯聖湖頂禮膜拜。湖區還有遊艇和小憩的藏式住所供遊客使用。主峰南麓是景色秀麗的羊八井谷地,這條谷地處在念青唐古拉山與岡底斯山中間的一條巨大地質斷裂帶上。
怒江
怒江,發源於青藏高原的青海唐古拉山麓,上游叫黑水河,藏族人民叫它「卡拉曲」。
怒江流經西藏從四川進入雲南省貢山獨龍族怒族自治縣,經過貢山、福貢、瀘水縣後至保山、德宏,流進緬甸,注入印度洋。在怒江州的流程約400公里。
怒江在青藏高原上流淌,宛如一條綠地毯上的藍飄帶。進入藏南八宿前後,她便進入深不可測的高山峽谷。從海拔3000多米一降再降,降到海拔700餘米的深槽。[3]
雅魯藏布江
雅魯藏布江是中國最高的大河之一,發源於喜馬拉雅山北麓,在中國境內長2057千米。
邊壩縣氣候屬高原溫帶半濕潤氣候類型。有氣溫低,光照充足,日溫差大等特點。冬春多風,夏秋多雷雨 冰雹,年無霜期在100天以下。年降水量為600毫米。[4]
自然災害
2018年8月08日05時29分,在西藏昌都市邊壩縣(北緯31.08度,東經95.09度)發生3.2級地震,震源深度7千米。
視頻
邊壩縣宣傳片
視頻
探訪昌都邊壩縣三色湖(原聲版)
視頻
西藏昌都地區邊壩縣三色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