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軹國故城曾是軹國的都城,位於今河南省濟源市南部軹城鎮,春秋時期是東周畿內的領地,到了戰國時期曾是韓國的國都。秦代在這裡設軹縣,隸屬於三川郡。北朝始封軹國於此。近代被列為河南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目錄

歷史沿革

軹國故城始築於春秋時期,屬東周畿內地。戰國時期一度為韓國國都,公元前358年屬魏。

據《鹽鐵論·通有篇》記載,其時軹城富冠海內,為天下名都之一。公元前291年,秦國攻占軹地,統一後設軹縣,屬三川郡。西漢初,改屬河內郡,並設鹽鐵官。呂后元年,封惠帝之子劉朝為軹侯。文帝元年,封薄昭為軹侯。北朝亦曾封國,故有「古軹國」之稱,石額猶存。公元627年,軹縣併入濟源縣。從公元前633年延至公元627年廢棄,故城經歷了一千二百六十年的滄桑歷史。

從區劃上看,軹城只是濟源的一個鄉鎮級轄區,但是,這個小鎮的歷史,竟然一直追溯到春秋戰國以前,遠遠早於濟源的建制。據《鹽鐵論》記載,當時的軹城「富冠海內,為天下名都」[1]

「軹」,是一個非常冷僻的漢字,據《現代漢語辭典》解釋,軹是指古代馬車上車軸的末端。這座古鎮為什麼會以「軹」命名呢?

古代一個城池或城市的起源,都會有非常複雜經濟軍事等方面的原因。具體到軹國故城,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周襄王17年,當時因為晉文公因為擁立周襄王有功,周襄王把陽樊之地封給了晉文公。

這個故事,發生在公元前635年。位於濟源市西南方向的承留曲陽一帶,就是古城陽樊的遺址。當時,晉文公率領軍隊準備接收城池時,才發現事情並不是那麼簡單。性格剛烈的陽樊人堅閉城門,準備誓死抵抗。

當時,陽樊太守蒼葛只願意交出土地,而不願意交出民眾,在這種情況下,晉文公答應了他的要求。

就這樣,蒼葛帶着陽樊的百姓,一直退出20里以外,在今天的軹城這裡駐紮下來。他們擔心晉文公會改變主意追來攻打,於是,想出了一個防禦的辦法:用戰車列衛,車與車相依,軹與軹相連,當作臨時的防護屏障,繼而築土為城,這就是軹城的由來。

出東軹城向東行去,田野里這道長滿了蒿草的田埂,就是古軹城的一段城牆,儘管已經經歷了20多個世紀的風風雨雨,當年夯土築城的痕跡依然清晰可辨。

可以看到每層的夯層,這是當初經過夯板,壓制而成,如果我們看得多一段的話,可以看到春秋的小夯築牆和戰國的每層夯築牆,如果剖開這個剖面的話,我們可以看到夯窩。

戰國時期,軹城先為韓國都城,後為魏國重鎮,到公元前221年,被秦始皇設為軹縣,直到漢代成為封侯之地,更是富甲一方。據說,大明寺就是當初軹侯劉朝祭祖的地方。

軹國古城是從東周開始修建的,然後後來逐漸封王,直到漢代,達到了它的頂峰,版圖、城市的規模,以及人口都達到頂峰。當時衡量富還是窮,最重要的就是商品經濟,在軹國故城,商品經濟非常發達,從濟源軹國故城中王村,出土了一批戰國時期的布幣,而這些布幣裡面不僅僅是一個地方的,就是不僅僅是濟源生產,來自當時的全國各地,當時小國林立,各國生產各國的錢幣,作為商品交流的媒介物,這些布幣集中在濟源軹城中王村出土,這就說明了當時這是商品交易的集中地[2]

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在軹國故城這個範圍內,陸續出土了一些重要文物,比如石磨盤、陶都樹、陶風車、石錢範……

軹城發現的古墓,以漢代墓葬居多。據專家考證,漢代盛行「視死如生」的喪葬儀式,尤其是一些貴族,生前使用的器具、居住的環境,都要用模型的形式在墓葬中體現。

因為這些文物出土的時候,我們發現,它擺在墓葬裡面是主室或耳室的地面上,也就是說從墓葬的形制和出土的文物都能看出來,漢代的墓葬幾乎仿造他生前居室的形狀、規模,帶有主室、耳室,有墓道,墓門。

從出土的情況來看,大部分是一些貴族墓葬,也就是說這一帶當時有錢人是很多的。墓葬的規格比較高,出土的內容比較豐富,比如說漢代的陶器,我們軹城出土的漢代陶器,在全國的學術界和文物界都非常知名。

從七十年代到,出土的墓葬已經有幾千座……2006年6月份,軹國故城被公布為國家級保護單位,其中就包括泗澗古墓群。

視頻

軹國故城 相關視頻

軹國故城--無人機航拍老家的山溝溝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