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软盘(Floppy Disk,香港作磁碟,台湾作磁片,简称“FD”)在台湾也称软盘,是一种碟盘存储,主要部分是一张薄软的磁存储介质盘片,盘片封装在矩形塑料壳中,内衬有用于清理灰尘的纤维织物。读写软盘需要借助软盘驱动器英语:floppy disk drive,简称 FDD)。

第一个软盘是由IBM于1971年开发出的,直径8吋。随着硬件技术的发展与使用的需要,又派生出5.25吋的软盘,并广泛使用在Apple II、IBM PC及其他兼容电脑上。苹果1984年在Mac机开始采用3.5吋软盘,此时容量还不到1MB,后来,由日本索尼的3.5吋软盘片容量有1.44MB所取代,这种软盘片80至90年代盛行,直至2000年代以前,3.5吋软盘驱动器仍是电脑普及设备之一,之后渐渐被淘汰。

目录

发展

1981年,日本索尼公司首次推出3.5吋软盘,随着硬件加工技术的发展,软盘尺寸渐渐减小,容量渐渐增加。软盘直至2000年代仍为电脑必备设备之一,因为把它制作成电脑引导碟以及更新BIOS时需要用到。但是由于软盘读取方式的局限,磁头在读写软盘数据时必须接触碟片,而不是像硬盘那样悬空读写,因此软盘已经难以满足大量和高速的数据存储,而且软盘的存储稳定性也较差,一张正常的软盘,容易受到外界环境影响[1],如受热、受潮、多次读写,均使之寿命减少。后来虽然有很多升级产品如zip Drive、SuperDisk(LS-120)及Jaz Drive等,但是都难以同时解决兼容性和速度容量两者直接的矛盾。随着光盘、U盘、移动硬盘等移动存储接口的应用,5.25英寸及8英寸的软盘已极为罕见,3.5英寸的软盘使用也渐被淘汰。

由盛行到被淘汰

3.5吋软盘在1980至1990年代曾盛极一时,1996年时全球有多达50亿片软盘正在使用。直到CD-ROM、USB存储设备出现后,软盘销量逐渐下滑。

1998年苹果公司推出第一代iMac,是第一台舍弃软盘驱动器的电脑。戴尔2003年推出的Dimension台式机也放弃对软盘驱动器支持。之后,配备软盘驱动器的新电脑越来越少。

2007年2月,欧洲最大的电脑零售连锁店PCWorld宣布停止销售软盘驱动器和软盘片。2009年9月,索尼公司宣布,已经于该年上半年内全面停产3.5吋软盘驱动器产品,预计在该年年内就会清空库存,彻底退出该市场。不过索尼同时也宣布,软盘驱动器产品线停产后,公司仍将保留软盘片产品线,继续进行制造和销售。

2010年4月,索尼公司宣布;由于DVD及USBU盘等大容量存储设备普及造成软盘需求急剧下滑,于2011年3月停产3.5寸软盘片[2]。日本绝大多数厂家都已经停产3.5吋软盘片,软盘驱动器也几乎已经停产。往后推出市面的电脑机箱已不再设有软盘驱动器接口了,而软盘驱动器也跟着被具有热插拔特性的USB/IEEE 1394/Thunderbolt/PCMCIA/SATA接头与读卡器取代。同时软盘在存储介质的主流地位亦被移动硬盘、U盘、存储卡替代。

现行使用状况

2010年代,尽管多数(全部)大厂已经宣布不再生产软盘驱动器,然而,仍有厂商推出传统内接式或是USB接口的外接式软盘驱动器,以供应市场上的需求,软盘片之所以在市场上仍占一席之地,系因在许多的企业、政府机关、研究单位,仍然需要在一些较旧型电脑或工业电脑等特殊环境使用软盘驱动器来做数据文件的传输。

视频

软盘 相关视频

1996年购买的WindowsServerNT操作系统软盘
电脑外接USB设备无法识别解决方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