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能闡法師

中文名;能闡法師

出生地;濟寧府汶上縣

出生日期;1922年

職業;山東省教協會副會長


能闡法師,1922年生於濟寧府汶上縣,俗姓朱,幼讀私塾,天性慈悲、聰慧, 16 歲投濟寧市汶上縣蜀山寺出家,後隨師至濟南淨居寺聽天台巨擘倓虛法師講經,倓虛法師慧眼識英。

目錄

簡介

能闡法師,1922年生於濟寧汶上縣,俗姓朱,幼讀私塾,天性慈悲、聰慧, 16 歲投濟寧市汶上縣蜀山寺出家,後隨師至濟南淨居寺聽天台巨擘倓虛法師講經,倓虛法師慧眼識英,遂攜往青島湛山寺做侍者三年,一九四一年周叔迦北京開辦中國佛學院,能闡法師聞訊前往,從學三年後復轉回湛山,仍從倓虛法師處受教,期間法師得到倓虛法師傳法為天台教觀四十五世傳人,賜法名心道,四八年法師步行至上海,並坐輪渡至香港,五 0 年能闡法師聞國內解放,乃抱愛國熱忱毅然回國。歸國後,遭受種種打擊磨折,並被迫還俗。[1]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宗教政策得以落實,能闡法師於一九八六年重返佛門,再披袈裟,主持教務。歷任,山東省教協會副會長,主持了濟南千佛山興國禪寺修復工程,復歷任淄博淄川普照寺住持,淄川彌陀寺、清風寺住持,淄川區佛教協會會長等。

一九九九年法師又興無緣大慈,為使魯西佛法得再重興,不顧年邁,發重願,重修陽穀海會寺,命弟子仁修先行入住,歷時二年有餘,建築初具規模,乃應四眾弟子祈請,舉行佛像開光法會,並應四眾弟子祈請坐法王座,冀轉法輪於齊魯大地,而德光普耀於魯西有情。[2]

能闡法師傳略

太虛法師雲:"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佛即成,是名真現實。"原山東省佛教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今山東省佛協顧問,淄博市佛教協會會長,淄川普照寺住持,淄川彌陀寺、清風寺住持,陽穀海會寺方丈能闡法師,是當代高僧之一。老法師一生道行卓絕,行持孤峻,戒如冰雪,心若神珠,撫眾安僧,興修伽藍,宏願悲深,梵行高尚,以其高尚的人格魅力,完美的道德品行,贏得了僧俗兩界信眾的尊崇和愛戴,也為推動山東省佛教的發展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下面,我們將能闡法師富有傳奇色彩的一生披露給大家。

出家參學

能闡法師,俗姓朱,名夫本。1922年生於濟寧府汶上縣。濟寧府舊為運河重鎮,南通江淮,北接京城。古人云:"閉則為鎖鑰,啟則為通關。"因而此地,舟車交復;物貨充軔,社會繁榮,文化興盛。既是儒家祖庭,"三孔"名揚海內;亦是佛家聖地,寶相、蜀山二寺聞名遐邇。能闡法師,世代為農,父母篤信佛教,誦經禮佛,樂善好施,在家鄉有口皆碑。能闡法師自幼聰毓天成,慧根獨具。三歲時,剛能呀呀學語,隨母親去蜀山寺燒香,聽住持隆銜法師《心經》一遍,便能喃喃復誦全文。隆銜法師大為驚異,又將一些禪詩偈語,講與他聽,他立馬脫口成誦。法師嘆為天才,並預言說,此子若出家,定為法門龍象。

五歲時,能公入私塾,不喜儒經,但好佛典。雖然如此,小自三字經,千字文,大至四書五經亦能爛熟於胸,為日後學佛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十二歲時,能闡法師出家學佛的種子在心中萌芽,於是懇求父母離家學佛,父母憐愛親生骨肉,始時不舍,但見能闡法師心志堅定,信願深固,不可拗轉,含淚送能闡法師投蜀山寺禮隆銜為師,落染出家,法名能闡,字雲幢,意為能闡佛法,樹大法幢.。蜀山寺規模不大,但卻清淨,十二歲的能闡法師,勤奮好學,聰明老成,一邊在寺內做些雜役,一邊學習經論、威儀。雖然年齡較小,但深得隆銜法師喜愛。

1935年,天台巨擘 ,一代宗師倓虛大師來濟南淨居寺講經,能闡法師隨師叔前往聽講,會後,拜訪倓公,公見其年齡不大,卻談吐不俗,且每語中的,深契佛機佛理,大為稱賞。經過幾日的觀察,發現能闡法師慧根深廣,堪為法器。便如獲至寶般將他收為弟子,命為侍者,隨後將其攜至青島堪山寺。

湛山寺倓虛法師創建的最年輕的天台道場,規模宏大,聲名遠播。為弘傳佛法,寺內開設了佛教學校,遍邀天下高僧大德執任教席,如慈舟法師弘一律師周叔迦居士等佛門尊宿,都曾來此講學。能闡法師到此,如魚得水。一邊隨侍倓公,得耳提面命,言傳身教。一邊親近諸善知識,詢疑問難,承接法露,加上自己勤奮努力,佛學修養日益精深。

1941年能闡法師奉師父之命,前往周叔迦先生創辦的北京佛學院進修,系統學習了"唯識學"、"因明學"、佛教史等佛學理論課程。三年後重新回到湛山寺。在寺內跟隨師父倓公及師叔寶賢法師,學習唯識法相學。1945年某一天,能闡法師於止觀禪堂打坐,定境現前,身心廓然,得偈雲:"寂寂常在定,默默觀心行,六根攝在心,心攝果即證。"後將此偈奉於倓公,得公印可,並嘉之已得止觀真諦。

古人云"讀萬卷書,行萬里路。"1946年,能闡法師開始了四方參學行腳的生涯。首先,他決意朝拜五台山文殊師利菩薩的道場。從青島出發,徒步西行,風餐露宿,歷時兩月,方至五台山。在登山過程中,一段奇遇,使能闡法師信仰更加純誠。那一日,能闡法師行至山腰,天色已晚,見四處荒無人煙,沒處借宿,只能勉強登山。不久便迷了路,加上糧水盡絕,饑渴難耐,只好找了個山凹,打坐養神,以待天明。忽見前面不遠處有一小燈緩緩走來,行到眼前,發現是一個十多歲的小孩,模樣俊俏可愛,一手提燈,一手挎籃。未及法師張口,小孩便道:"師父是否餓了,我籃中有餅。"法師道:"三更半夜,童子欲往何處?""為父送飯,""既為汝父送飯,我豈能食。""無妨,家中尚多,師父吃完,我回家再取。"於是能闡法師便吃了些許,頓覺身心輕爽,自在無礙。及再看童子,蹤跡全無。此時法師方悟,深山老林,荒無人煙,怎會有童子,心中疑團不能得釋。待到天明,尋徑登山,至山頂顯通寺,禮拜文殊菩薩,見其旁邊侍童,與昨晚相見,一模一樣,法師瞻時,似含笑意。至此,能闡法師方知是菩薩救難,感激萬分,信心陡增。在五台山,能闡法師參訪了青黃諸寺各大高僧,收益頗多,盤桓數月而去。

能闡法師離開五台山,便決意南下朝禮普陀山。普陀山乃是觀世音菩薩道場,海天佛國,寺院林立,高僧匯聚。能闡法師先後掛單法雨寺、普濟寺,親近圓照融通妙善等諸大法師。白日詢經問道,夜間研習經論,淬礪奮發,廢寢忘食,佛學造詣益加精深。數月後,法師在辭別前,禮拜梵音洞,見觀音身像,放大光明,能闡法師心中法喜充盈,熱淚奪眶而出,為報菩薩顯化之恩,能公在菩薩像前,發下大願:盡此身心,弘揚佛法,維護正教。

離開普陀,能闡法師繼續南行,在粵地逗留幾月後,1947年,來到香港。當時香港,佛法凋敝,寺廟稀少,沒有容身之所,法師只好露宿街頭,靠乞食維持生活。為了振興香港佛教,經人介紹,法師進入了香港世界宗教研究所學習, 全面系統的掌握了宗教理論知識。在研究所里,能闡法師是唯一位穿着僧裝的學員。1949年,能闡法師的師父倓虛老和尚也應邀來到了香港,師徒相見,歡欣不勝。能闡法師向倓老報告了當地情況,遂相約齊心協力,共同弘法。憑藉倓老威德,及其兩界弟子護持,香港弘法事業如火如荼的開展起來,先後創辦弘法精舍,華南佛學院等佛教教育機構,又成立了香港佛教聯合會,其中都蘊含着能闡法師的一份功勞。

蒙冤受屈

1950年,能闡法師聞聽大陸已經解放,抱着愛國弘法的熱忱,辭別恩師,返回祖國。臨行前,倓虛大師親書天台四十五代法眷付於能闡法師,指令其為天台四十五代接法傳人,賜法名心道。不料,滿懷歡喜的能闡法師剛踏入大陸不久,便開始了長達三十年的不白之冤。當時,大陸正處在"鎮反運動"時期,由香港歸來的能闡法師,身份遭到了懷疑,被投入監獄,接受審查,經過兩年的調查取證,發現法師只是一個普通的和尚,並無絲毫越軌之處,便將他無罪釋放,但勒令其捨棄信仰,接受思想改造。法師無奈,被迫回到家鄉汶上。從此,在歷次運動中,能闡法師都首當其衝地受到批鬥。尤其是十年浩劫期間,人妖不分,是非顛倒,能闡法師受到非人的摧殘和折磨。但是,在逆境中,能闡法師難行能行,難忍能忍,一邊同鄉親們耕作勞動,一邊偷偷持戒念佛。他將一件舊時穿過的僧袍,匿藏於床下箱子裡,每當夜深人靜之時,便取出撫弄一番,或披在身上,然後淚眼婆娑地念誦彌陀觀音聖號。在長達三十年的逆境中,能闡法師雖然被迫易服,但始終護持戒體,表現了他虔誠的宗教信仰和一個衲子的高尚情操。

興修迦藍

噩夢終會過去.十三界三中全會後,宗教政策逐步得到落實。1984年,心有餘悸的能闡法師寫信致趙朴初會長,詢問有關佛教事宜,得到肯定回答後,已年過花甲的能闡法師脫去俗裝,來到了濟南千佛山。當他看到歷經千年的興國禪寺,殘垣斷壁,一片狼籍,香火不再,經像無存,又回首自己三十年來所受委屈,不覺老淚縱橫。但是,性格堅毅的能闡法師並沒有沉浸在過去的不幸之中,而是發揚釋尊大雄無畏的精神,立志盡此殘年餘生,修復道場,紹隆佛種,復興佛教,於是,他在千佛山閉關一年,溫習往昔所學。出關後,為了集中一切精力助興佛教,他在佛像面前發下三樁誓願:一不當方丈、二不受供養、三不收剃度弟子.

"千層之台,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能闡把計劃的第一步定在興復興國禪寺上,在政府和四方檀那的護持之下,法師白手起家,四方募化,日夜操勞,率領僧眾居士努力精進,從一磚一瓦開始,經過十年磨一劍的努力,到1987年,先後修復了除藏經閣之外所有的殿堂。千年興國禪寺,遂重現了晨鐘幕鼓佛號喧天的盛況。

1986年,山東省佛教協會成立,能闡法師被推選為副會長兼秘書長,後又當選為濟南市政協委員。 能闡法師並沒有把興國禪寺的竣工當作責任的終結,他放眼山東,將整個山東著名寺廟的修復作為己任。因此,他直接參與或間接幫助先後修復了十幾座寺院,其中包括,長清靈岩寺淄川普照寺,陽穀海會寺。 長清靈岩寺,始建於東晉,為著名高僧朗卜禪師開創,它歷史悠久,文物繁多,其中有被梁啓超譽為"海內第一名塑"的宋代羅漢像,有具有國際意義的息庵禪師道行碑,有千年的辟支寶塔。但直到1988年尚未開放。能闡法師心急如焚,雖多方鼓吹,但身單力薄,杳無結果,正當能闡法師一籌莫展之時,機緣來了。1988年,中國佛協副會長,響譽國內外的著名高僧茗山長老來濟南治眼疾,能闡法師藉此機會向茗 山長老匯報了修復開放靈岩寺的想法,具體講了靈岩寺的歷史價值和國際意義,並陪同茗山長老參觀了靈岩寺。茗山長老非常贊同法師的看法,答應鼎力相助。當日茗山長老寫長信一封給趙朴老,希望協助開放靈岩寺。後在趙朴老、茗山長老和各級宗教門的共同關照下,經能闡法師的努力,靈岩寺很快得到開放。

1990年受佛安大師付託和合寺僧眾的懇求,能闡法師出任興國禪寺住持。

1992年初,淄川城一村高明升居士來千佛山懇求法師主持修復普照寺。普照寺原為玄奘大師再傳弟子慧召大師所創建。年愈70高齡的能闡法師,立馬應承下來,並很快提出了修建方案。在能闡法師感召及高明升大護法的努力下,六個工程隊一起施工,不到一百天,一座古樸典雅、雄偉壯觀的嶄新寺院出現在淄川城一村。1999年,受兩序大眾迎請能闡法師住錫普照寺。在普照寺,能闡法師事無大小,力求親躬,加上多年奔波勞累,積勞成疾,不幸患上了腦中風。但他並沒有被病魔嚇倒,一邊配合醫生治療,一邊仍然為弘法事業操勞。

1998年,山東陽穀眾居士有意修復號稱華北五大寺院之一的海會寺,懇請能闡法師主持修建,法師不顧病體虛弱,點頭答應。由於自己不能親自前往。便派自己的得意弟子仁修法師主持重修工作。仁修法師92年隨能闡法師出家,持戒精嚴,年輕有為,深得法師遺風。在仁修法師主持之下,海會寺施工進程很快,至2002年,先後修復了山門、天王殿、千佛殿、大雄寶殿、地藏殿、大悲閣、方丈、僧舍等建築,使這一規模宏大的寺院初具規模。2002年,能闡法師在海會寺升法王座,儀禮規整,場面空前,諸山長老親臨慶賀,在山東省佛教史上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目前,海會寺在能闡大師的帶領之下,逐步發展成山東一大叢林.

弘法利生

"利生是事業,弘法是家務。"能闡法師始終把利生作為自己的根本。他一生"教演天台,指歸淨土""台淨雙修"。在千佛山時,由於佛教剛剛復興,經像短缺,能闡法師只好傾其所學,上據佛理、下合實際,自行編寫了許多宣揚佛法及倫理道德的小冊子,深受信眾喜愛。在普照寺時,他見僧材短缺,在家信眾素質不高,便創建了佛教學習班,親自主講《圓覺經》《法華經》、"淨土三經""三規五戒"等佛教典籍及其儀規。大大提高了信眾的佛教素養。培育出仁空、仁修等多位頗有成就的年輕弟子。另外在能闡法師座下參過學,後來成為當代高僧的也不乏其人,如少林寺方丈永信法師,中國佛學院妙華法師等。

能闡法師秉承佛祖"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救世精神,積極參與公益事業,募捐救災,救濟貧困,興學建校,關注社會弱勢群體,如98年長江洪災,能闡法師發動信眾捐款10萬餘元;靠着自己的供養金,先後資助數十名學生完成學業;每逢過年過節,他都想着派弟子購買大宗生活用品送到貧困的殘疾人家中。像這樣的例子、舉不勝舉。能闡法師經常拿妙湛大師的話教導弟子,"勿忘世上苦人多."

梵行高潔

待人慈憫寬容,從不擺師長架子,這是所有親近能闡法師的人的共同感覺。無論是親傳弟子,還是慕名來訪的生人,他都謙恭有禮。尤其晚年,慕名來訪的信士很多,雖然法師年老體弱,痛苦不堪,但他都堅持給每一位來訪者做契機契理的開示,直到來人歡喜信受而去。由於病弱,法師不能去齋堂吃飯,每當侍者為其端來粥飯,他都合掌還禮,以示感謝。


對於自己,能闡法師要求甚嚴,一舉一動都為弟子做下了良好的榜樣。他克勤克儉,寺內雜物無論輕重髒淨,只要力所能及,便親自去做。他的一件僧衣能穿十幾年,一生拒絕穿上等面料。在最困難的時候,為了節約資金修廟,他每天堅持吃一頓飯,不少弟子被感動的暗暗流淚。他沒有一分存款,所有的供養金都用在了造像布經和慈善事業上了。他說:"佛門一粒米,大過須彌山,我們應當珍惜每一分錢,把他用在最需要它的地方。"

能闡法師一生痛恨名韁利鎖,功高不居,淡泊自處,畢生弘法演教,但力圖埋名隱姓。他在一首詩中寫到:"唯怕山不深,身為浮名累。"可以看出,這正是他一生處世原則的寫照。

結語

回顧能闡法師的經歷,我們不能不為他勇猛精進、勤學苦參的大雄無畏精神所欽服,我們不能不為他為法忘軀、愛國愛教的純潔信仰所感動,不能不為他"不為自己求安樂,但願眾生得離苦"的利生事業所激勵。功追往聖,德邁時賢,惜我拙筆,不能述大師功德於萬一。惟願大師久住世間,廣度含生,此為我等心香至禱。

山東陽穀海會寺住持、天台宗第四十五代傳人上能下闡大和尚於佛歷二五五三年二月二十九日,公曆2009 年3月25日(農曆己丑年二月二十九日)23點35分在山東陽穀海會寺度生緣盡,安詳示寂,世壽 87 歲,僧臘75年,戒臘69夏。

上能下闡大和尚歷任山東省佛教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山東省佛協顧問、淄博市淄川區佛教協會會長,淄川普照寺方丈,淄川彌陀寺、清風寺住持。一生修復中興梵剎十餘座,說法講經百餘坐,助印經書數十萬冊,弘法利生,度眾無量,是當代高僧之一。老法師一生道行卓絕,行持孤峻,戒如冰雪,心若神珠,撫眾安僧,興修伽藍,悲願宏深,梵行高尚,以慈悲的言行,高尚的道德,完美的品行,贏得了僧俗四眾弟子及社會各界人士的尊崇和敬仰。能公上人為推動山東省佛教的發展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參考資料

  1. 能闡法師傳略 , 豆瓣 2009-03-26
  2. 能闡法師年譜(一) , 新浪網 2012-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