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海會寺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海會寺亦名龍泉寺,位於山西省晉城市陽城縣城東北15公里大橋村西,為陽城縣境內主要寺院之一。該寺創建於唐,初名郭峪院,唐昭宗乾寧元年(894年)賴賜名額為「龍泉寺」,後歷代重修,增修,規模宏大,明清之遐邇聞名。2020年2月,為致敬奮鬥在抗「疫」一線的醫務工作者,從疫情結束景區開放之日起至2020年底,全國醫務工作者憑藉有效證件即可免門票遊覽景區。

中文名稱 海會寺

地理位置 山西省晉城市

氣候類型 暖溫帶半濕潤大陸性季風氣候

開放時間 早8點至晚5點

景點級別 國家AA級景區

門票價格 30元

著名景點 大雄寶殿舍利塔、如來塔、觀音等

興盛時期

海會寺,創建於隋代,唐代已頗具規模。唐昭宗李曄先賜「龍泉禪院」,後宋太宗趙光義又「赦賜海會寺為額」。明清是寺院的鼎盛時期。景區內先存古建有建於後梁龍德二年(公元922年)的舍利塔;建於嘉靖、隆慶年間(公元1565年——1568年)的如來塔。有重建於明成化十五年(公元1479年)的大雄寶殿。另外還有鐘鼓樓、四大天王殿、藥師殿、毗盧閣、十閻王殿、臥佛殿、觀音殿、文武聖神殿。寺內先存古建體現了唐宋直到明清各個朝代的不同建築風格,特別是被古建專家讚譽為「國之瑰寶」的琉璃懸閣寶塔,是中國樓閣式塔中的佳例。塔高五十多米高,八角十三層,在第十層向外在支出一圈琉璃懸閣,遊人可登塔在此憑欄眺望,一覽太行美景。寺內著名的景觀有「海會龍湫」、「流觴曲水」、「龍涎飛瀑」等。寺內還有一處海會別院,為明代吏部尚書王國、張慎言讀書講學之所。明清這裡曾出現過一位大學士、三位尚書、幾十名進士、幾百名舉人,是當時陽城一所輝煌的書院,寺內現存五代至清代的碑額近百塊,其中不少名人的詩文和手跡石刻。寺內文物具有極高的歷史文化價值。

文物保護

海會寺既是古剎名寺,又是書院學府,也是風景名勝。曾專列條目向海內外遊人推薦 。海會寺景區位於華北最大的火力發電廠——陽城電廠所在地北留鎮,北距皇城相府1公里,是一座唐宋帝王兩賜名額的千年古剎。1965年被確定為山西省首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3年對外開放,是太行山中的名剎。景區分為寺廟區、雙塔區和古典園林區,有九曲龍泉、滴水觀音、大雄殿、藥師殿、白兔銜經等景觀48處。寺院依山傍水,寺內池沼成串,綠水潺潺,熔佛教文化、書院文化、 林園文化於一爐,風景秀麗獨特,總占地面積3.48萬平方米,原名郭谷院。據《陽城縣誌》載,海會寺唐初已有僧人,創建年代最遲在隋代。現存碑碣中有一個關於寺院創建的白兔銜經的神話傳說,但沒有準切的創建年代記載。

歷史沿革

有確切年代的,是乾寧元年(894)十月二十五日,唐昭宗「遂降敕文,額為『龍泉禪院』」[1] 。太平興國七年(982)三月初三,宋太宗又敕賜「海會寺名額」。所以海會寺,又名龍泉寺,兩個寺名都是帝王所賜,就從唐昭宗賜名算起,至今也已有1100多年的歷史。海會寺亦名龍泉寺,位於山西省晉城市陽城縣城東北15公里大橋村西,為陽城縣境內主要寺院之一。海會寺景區是一座唐宋帝王兩賜名額的千年古剎。整個景區依山傍水,風景秀麗;九曲龍泉,綠水潺潺;擎天雙塔,巍峨壯觀;殿宇佛閣,古建叢集;池沼湖瀑,景觀林立。歷來為古澤州觀光旅遊、休閒避暑、誦經拜佛、讀書講學的名勝地。

歷代重修

該寺創建於唐,初名郭峪院,唐昭宗乾寧元年(894年)賴賜名額為「龍泉寺」,後歷代重修,增修,規模宏大,明清之遐邇聞名[2] 。解放前後損壞嚴重,現存多為明清遺物。雙塔為現存的主要建築,由宋代磚塔和明代舍利塔構成。明代舍利塔,八角十三級,高約40米。下部三層圍成八角城垛式,第十層支出平座,上置八根擎檐柱,成為高塔中的一層空中樓閣,並在此層重點使用琉璃構件,塔每層各面均仿照宋塔設置佛龕,並局部使用琉璃。2006年05月25日,海會寺作為明至清古建築,被國務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海會寺景區是一座唐宋帝王兩賜名額的千年古剎.整個景區依山傍水,風景秀麗;九曲龍泉,綠水潺潺;擎天雙塔,巍峨壯觀;殿宇佛閣,古建叢集;池沼湖瀑,景觀林立.歷來為古澤州觀光旅遊、休閒避暑、誦經拜佛、讀書講學的名勝地。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