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北戴河國家濕地公園原圖鏈接來自 騰訊網 的圖片

濕地,(英語: wetlands )是一種獨特的生態系統,通常永久或季節性的被水掩蓋,並且許多的無氧過程(oxygen-free processes)在濕地中具有優勢。濕地同時也是陸生生態系統和水生生態系統之間的過渡性地帶,許多水生植物生長在土壤浸泡的特定濕地環境中。這些能夠適應獨特水土環境的水生植物也常是區分濕地與其他地形、水體的特徵植被。濕地廣泛分布於世界各地,擁有眾多野生動植物資源,是重要的生態系統。很多珍稀水禽的繁殖和遷徙離不開濕地,因此濕地被稱為「鳥類的樂園」。濕地有強大的生態淨化作用,因而又有「地球之腎」的美名[1]

在人口數量急劇增加和經濟快速發展的雙重壓力下,20世紀中後期大量濕地被改造成農田,加上過度的資源開發和污染,濕地面積大幅度縮小,濕地物種受到嚴重破壞。為保護濕地,保護濕地中的豐富物種,1971年2月2日建立了全球政府間保護公約濕地公約。到2014年1月為止已有168個締約國,2170塊濕地列入國際重要濕地名錄

目錄

功能與作用

濕地是地球生態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與森林海洋一起並稱為全球三大生態系統,其中濕地的生態系統功能及作用在近年得到越來越多的重視。濕地具有包括:淨化水質、蓄水、固碳、促進營養物質循環過程等功能,也能保護海岸線的穩定以及作為植物和動物生存的棲地。濕地也被認為是生物多樣性最高的生態系統,不過一個濕地是否能夠發揮功能,以及它們能夠發揮的程度則取決於該濕地及其附近的環境與水域特徵。許多快速評估濕地功能的方法在各地被開發出來,提出一些條件與方法用以評估濕地生態的健康程度,並且希望透過提高公眾對濕地功能與濕地生態系統服務的認識來促進濕地保護。

濕地的功能與作用還包括:

濕地具有強大的沉積和淨化作用。流水進入濕地後,各種物質隨水流緩慢而沉積,成為濕地植物的養料,其中的有毒物質被迅速分解。 濕地物種十分豐富,生物多樣性中蘊藏着豐富的遺傳資源,在科學研究中都有重要地位。

濕地具有巨大的景觀價值,九寨溝洞庭湖鳥島等都是著名的濕地風景區,自然風光與豐富的動植物資源是巨大的旅遊特色。

濕地中含有大量的水,在水的生態循環中具有重要作用:

    • 濕地參與地下水的交流,可以涵養地下水、調節地表徑流,對防止乾旱和洪澇有重要影響;
    • 濕地能防止海水入侵,減輕沿海土地的鹽鹼化和枯水期海水向內河的倒灌;
    • 濕地可以保護海岸,防止侵蝕。熱帶和亞熱帶的紅樹林防止海岸侵蝕的作用最為明顯同時還有防風作用;
    • 濕地的水分小氣候有影響。乾旱地區中,周邊地區比其他地方的氣候濕潤,有利於生態環境
  • 濕地的豐富物產資源具有很高價值:
    • 濕地富產藻類蓮藕蘆葦藥材等,是相當重要的農業、漁業、牧業和副業自然資源;
    • 礦產資源。濕地中的泥炭是很好的燃料;濕地是重要的油田分布區域;鹼水湖和鹽湖濕地中有各種礦砂和鹽類資源[2]

定義

由於濕地和水域、陸地之間沒有明顯邊界,加上不同學科對濕地的研究重點不同,造成濕地的定義一直存在分歧。

國際濕地公約採用廣義的濕地定義,指不問其為天然或人工、長久或暫時性的沼澤地、濕原、泥炭地或水域地帶,帶有或靜止或流動、或為淡水、半鹹水或鹹水水體,包括低潮時水深不超過六米的水域。這一定義包含狹義濕地的區域,有利於將狹義濕地及附近的水體、陸地形成一個整體,便於保護和管理。

濕地的研究活動則往往採用狹義定義。美國魚類和野生生物保護機構於1979年在「美國的濕地深水棲息地的分類」一文中,重新給濕地作定義為:「陸地和水域的交匯處,水位接近或處於地表面,或有淺層積水,至少有一至幾個以下特徵:(1)至少周期性地以水生植物為植物優勢種;(2)底層土主要是濕土;(3)在每年的生長季節,底層有時被水淹沒。」定義還指湖泊與濕地以低水位時水深2米處為界,按照這個濕地定義,世界濕地可以分成二十多個類型,這個定義目前被許多國家的濕地研究者接受。

濕地的水文條件是濕地屬性的決定性因素。水的來源(如降水,地下水潮汐河流湖泊等),水深,水流方式,以及淹水的持續期和頻率決定了濕地的多樣性。水對濕地土壤的發育有深刻的影響。濕地土壤通常稱為濕土或水成土。

視頻

濕地 相關視頻

地球之腎——濕地
認識濕地三部曲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