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头角
沙头角 |
---|
|
沙头角是位于香港新界北区和广东省深圳市盐田区边界上的地方,1898年新界正式租借予英国,以沙头角河分界,划分为香港边境禁区,当中河尾一段成为中英街[1]。香港境内的沙头角已建为一个小市镇[2]。
目录
介绍
沙头角市中央为沙头角公路石涌凹段,周围还有多条以“顺”字开头的街道。其中沙头角邨为大部分居民居住的地方。原本不少沙头角居民以海边栅屋为居,即住在船上的艇民(水上人),及后房协的沙头角邨落成,很多居民因此上岸,搬进公共房屋,而车坪街及新楼街仍然有一定数量的楼宇。沙头角另一标记为沙头角码头。沙头角码头位于海中心,有一条百多米长的桥将码头和陆地连接,码头有街渡前往吉澳、三桠等新界东北乡郊地区。
港英政府1899年接管香港新界后,直到1980年前,港英政府将现今北区范围划分四个分区,其中之一就是“沙头角区”,故此现今香港方的“沙头角”在广义上也涵盖原“沙头角区”所覆盖的地方,包括莲麻坑、万屋边、禾坑、石涌凹、南涌、鹿颈等地,而新娘潭路以东的半岛也被称为“沙头角半岛”(包括船湾淡水湖),故此该半岛上的乌蛟腾、谷埔、锁罗盆、荔枝窝等地,以及印洲塘一带以吉澳为首的岛屿都属于沙头角的一部分。
历史
深圳的沙头角地区曾经出土新石器文物,但是香港的沙头角地区则没有相关的发现。
自清初复界后,大量人士迁移至沙头角一带定居,由于复界后沿海治安不靖,当地乡村于是组织约,以守望相助,沙头角有10约,庆春约为其中著名的一约。
自1950年代起,沙头角列作香港边境禁区,加上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乡郊生活式微,沙头角人口数十年来下降。
1967年7月8日,为六七暴动一部份的沙头角枪战发生,事件以共6死20伤结束。
1997年香港回归后,香港政府保安局于2006年9月7日表示将会大幅度地缩减香港边境禁区范围,但是沙头角中英街不拟开放,表示是基于保安理由的考虑。其后香港政府于2012年2月15日凌晨零时起,开放沙头角墟口前的香港禁区范围给香港市民自由进出。当天由新界乡议局主席刘皇发和时任政务司司长唐英年主持开放仪式。石涌凹检查站因此随即正式撤销,边境检查站向北移至沙头角墟口继续运作[3]。
地名来源
相传沙头角得名于一名清朝大臣,当时他巡视沙头角一带时,面对大鹏湾的优美风光,便题了两句诗:“日出沙头,月悬海角”,是故得名。
地理
沙头角大致可以分为十个约,当中大部份位于香港边境,另外有两个约位于华界。现时沙头角基本上可以看成三部份的组合:
- 香港的沙头角部份,包括以下地方:中英街、沙头角村、周田村、山咀村、担水坑村等
- 深圳的沙头角街道:大鹏湾、梧桐山、红花岭、沙栏下,分为四个社区(沙头角社区、田心社区、桥东社区、中英街社区)[4],另外还包括东和社区
- 深圳的海山街道
香港的沙头角在广义上还包括新界东北部分打鼓岭以东的大片地区,包括莲麻坑、红花岭、万屋边、禾坑、石涌凹、南涌、鹿颈、沙头角海等地,船湾和赤门海峡以北、新娘潭路以东的整个半岛在传统上也被称为沙头角半岛。
行政规划
合办农庄
沙头角有一个有机本土种植的合办农庄,主要以种植葡萄为主。 而现今位于沙头角中的位置,以前是属于禁区。
出入境
未来发展
2012年2月15日香港时间零时零分开始,香港边境禁区范围再次缩减,沙头角的6条乡村获得解放,其中塘肚村、新村及木棉头村早就已经洞悉所带来的商业机会,陆续兴建旅游景点。居民计划分阶段将42公顷土地开辟作有机农庄[6]、动物园饲养黑草羊、兔、牛及鸵鸟等,又挖掘了多个鱼塘有机饲养鲩鱼,及划地提供野战区域,包括气枪靶场及9种野战场景,放置吉普车、直升机及火箭模型等。
全部项目合共投资额达1亿港元,预料每逢假日可以接待逾千名游人。此外居民亦有开发更多有机耕种产品,已经落实的包括占地20公顷的稻田、每月可以生产30公吨菌类食品的蘑菇种植场地及占地5公顷的兰花馆,可以供应香港酒店。沿海岸方面,居民会辟设海星馆、沿海设立蚝排及饲养龙虾及珍珠蚌等,长远计划申请兴建民宿及酒店等配套设施,目标为开拓全香港最大的生态主题公园。负责人表示,未来场地会逐步扩展至近海岸线,共逾100公顷土地,建造一处具有海、陆、空主题的休闲旅游景点;场内亦可以提供700至1000个就业职位,令到区内居民不用再长途跋涉到区外工作,可以节省时间及交通费用。
沙头角区乡事委员会主席李冠洪表示,将会加强宣传开放禁区后沙头角的旅游元素,例如有机农庄及区内的历史建筑物,期望可以吸引市民到沙头角旅游[7]。
另外深圳地铁8号线将以2号线东延伸段名义服务盐田区,当中会在深圳一方的沙头角设立海山站及沙头角站,使该处居民进出深圳市区交通更为方便。 深圳地铁8号线已于2020年10月28日投入营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