櫟社
櫟社是臺灣日治時期三大詩社之一,在三大詩社中最具批判性格與抗議精神,由臺灣中部的古典詩人所組成,並與台灣文化協會皆以霧峰林家做為活動中心。櫟社的集會所「瑾園」建築尚佇立在台中市東區的大智路與忠孝路口附近。
目录
緣起
取名
1902年林朝崧(林癡仙)、賴紹堯等人成立櫟社,社名取意:「學非世用,是為棄材;心若死灰,是為朽木 今夫櫟,不材之木也,吾以為幟焉。」1910年梁啟超來臺,期許臺灣文人當積極關懷臺灣的未來,對櫟社社員影響頗深。1943年該社所編文集遭當局以「內容多與現下非常時局不合」而禁止發行。該社由林朝崧創社,傅錫祺拓展規模,林獻堂對聚結文友貢獻尤大。
會員
櫟社二十年題名碑 (臺中市霧峰區林家宅園)。 圖片來源:Fcuk1203 |
林子瑾故居,曾是櫟社的集會所。 圖片來源:Ccx358272 |
全島詩人大會
一九三二年的全島詩人大會由臺北瀛社主辦,大會地點選在大龍峒孔廟,此次盛會為期兩天,在謁聖廟詩之外,第一天的詩題首唱〈春寒〉、次唱〈報午機〉,第二天的詩題首唱〈屯山積雪〉、次唱〈祝花朝〉,並在蓬萊閣開宴舉行擊缽詩活動。會中的詩作推派左右詞宗選取,後由瀛社社員林欽賜編輯編成《瀛洲詩集》,並收錄了全島百餘位詩人的舊作,於大會翌年二月付梓。
資料取材
- 施懿琳撰,節錄自許雪姬總策畫:《臺灣歷史辭典》,頁1341。
延伸閱讀
專書
- 傅錫祺,《櫟社沿革志略》,1931
- 廖振富,《櫟社研究新論》台北:鼎文書局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 ISBN 986-0045-66-6
- 王國璠、高志彬與黃哲永主編,《臺灣先賢詩文集彙刊》台北:龍文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2001年。ISBN 957-8988-91-5
專書論文
- 廖振富,2005,〈論連橫與櫟社之互動與決裂-兼論櫟社「抗日屬性」之再評估〉,《2005台中學研討會論文集-文采風流》,頁23~77,台中市文化局出版,ISBN 986-003-051-0
- 廖振富,2004,〈櫟社與鹿港之淵源及其相關作品探析〉,《2004年彰化研究兩岸學術研討會-鹿港研究論文集》,頁99~126,彰化縣文化局出版,ISBN 957-019-331-X
- 廖振富,2004,〈日治時期台灣監獄文學探析--以林幼春、蔡惠如、蔣渭水「治警事件」相關作品為例〉,收入許俊雅主編《台灣古典文學評論合集》,頁485~555,萬卷樓圖書公司,2004 年11月出版,ISBN 957-739-503-1。又收入謝金蓉編著《蔡惠如和他的時代》,頁121~190,台灣大學出版中心出版,2005年6月,ISBN 986-00-1580-5。
期刊論文
- 廖振富,〈日治時期台灣古典詩中的劉銘傳-以櫟社徵詩(1912)作品為主的討論〉,《東海大學文學院學報》45卷,2004,頁179~222
- 顧敏耀,〈創作空間與文學地景——櫟社‧萊園‧梁啟超〉,《臺灣文學評論》,第11卷1期,2011年1月,頁44-56。
研討會論文
- 廖振富,2006〈皇民化浪潮下的文化抵抗策略-論太平洋戰爭(1941~1945)期間的櫟社活動〉,「皇民化與台灣」台日學術研討會,台南:長榮大學台灣研究所、日本拓殖大學主辦
引用來源
- ↑ 林上玉. 豐原聚星觀 溫馨中日情 第二代高橋正男賡續父親心願 昨攜子來台參加普渡以示傳承. 《民生報》. 2003-08-07 (Chinese (Taiwan)).
- ↑ 故事編輯部 (2015年1月14日). "連橫為何會被櫟社開除?". 故事. [引用日期 2016年8月28日]. 理事會於3月13日在霧峰林幼春家中舉行,出席成員包括社長傅錫祺、林獻堂、林幼春、陳槐庭、莊太岳、鄭汝南、吳子瑜、王石鵬、蔡子昭、張棟梁等1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