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張麗俊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由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出版的《水竹居主人日記(一)》,封面照片為記主張麗俊的家族照。1914年1月29日,張麗俊(中排右4)的母親81歲大壽,其三男世藩亦於該日娶妻,故稱「壽婚式」。 原圖來源
姓名 張麗俊
別名 升三;號南村;晚號水竹居主人
出生年  1868
死亡年  1941
參與團體 櫟社
出版作品 《升三詩草》、
《赤山下灣樹德堂張氏家譜》、
《水竹居主人日記》

張麗俊(1868~1941),字升三,號南村,晚號水竹居主人,臺中葫蘆墩(今豐原市)人。

生平

少受學於廖華浸張經賡鄭國琛魏文華諸先生,二十三歲於田心子(今豐原)養閒軒拜謝頌臣為師。割臺之際,丘逢甲募誠信十營義軍,謝道隆北上協助,張麗俊留置於養閒軒代謝氏處理文書並課其子姪。日治後擔任莊長、保正、保甲聯合會會長、土地整理及林野調查委員、豐原街協議會員、水利會評議員、農會理事及葫蘆墩興產信用組合理事、豐原慈濟宮修繕會總理等職。生平樂善好施,舉凡修廟、造橋、鋪路,無不捐貲參與。

著作

明治卅九年(1907)入盟櫟社為社員,著有《升三詩草》,未梓,部份選入《櫟社第一集》。遺有《赤山下灣樹德堂張氏家譜》(1908年寫本)、《水竹居主人日記》,共廿八冊,始於1906年止於1937年,今已全部由中央研究院近史所出版。[1]今張氏詩歌取自《水竹居主人日記》所收錄張麗俊之作,並參考《鳥松閣唱和集》、《臺灣文藝叢誌》、《櫟社第一集.升三詩草》、《臺灣詩薈》、《櫟社課卷》、《櫟社十週年大會擊缽吟》、《南瀛佛教》、《林氏家傳》、《詩報》等報刊詩集增補編校。[2]

七言律詩

八仙山即景
臺中名勝八仙山,萬仞黎明在此間。

百丈鉛橋高百米,千町[3]鐵路曲千彎。

危崖絕頂神工出,箐密林深古木刪。

政府經營真周到,運輸全部是機關。

【題解】
本詩為七言律詩,收入《南村詩草》。本詩描寫八仙山危崖密林之景觀,並特別提出山中鉛橋、鐵路運輸設施之周全與進步。八仙山位於今中部橫貫公路,標高2366 公尺,為谷關山群之最高峰,被稱為谷關七雄(八仙山、馬崙山、屋我尾山、波津加山、東卯山、白毛山、唐麻丹山)老大。

【延伸閱讀】
1.  張達修〈戊申重九前偕內人遊谷關〉,《醉草園詩集》。

五言律詩

祝葫蘆墩街電火開通
世界神工[4]出,葫蘆電火[5]通。流星垂[6]路曲,皓月[7]滿街同。不怕風吹黑,何須燭吐紅[8]。黃昏光達旦[9],長是水晶宮[10]

【題解】
本詩為五言律詩,收入《全臺詩》第拾捌冊。電力作為一項新能源,18世紀孕育於實驗室,19世紀接受市場檢驗,20世紀帶動生產結構改變,21世紀遍布每個生活單元,電力資源之多寡,成為衡量物質文明的指標。臺灣的電力建設雖始於劉銘傳推行洋務新政之時,但落實電力建設則是從日治時期開始。葫蘆墩為今臺中市豐原區的舊地名,1920年,日本人以此地產豐富,乃將中國古代賜給日本的古印璽「豐葦之原瑞穗之國」加以截字組合,即為今「豐原」地名的由來。葫蘆墩巿街是中部平原生產事業勃興地區之一,極具電氣事業發展的價值。1910年總督府預計建設后里發電所,位於豐原郡內埔莊七塊厝,利用從大安溪左岸取水之灌溉用水利之官設埤圳來發電,1911年7月底完工,8月1日臺中開始送電營業。於是臺灣常用的油燈、蠟燭,便漸漸走入歷史。本詩描寫豐原市街路燈初設、繁星點點的景象,儘管長夜漫漫,也被照亮光明,讓人有種置身於仙境之感。

【延伸閱讀】
1.張麗俊〈電火〉,《全臺詩》第拾捌冊。
2.陳瑚〈電燈〉,吳耀林《南瀛詩選》。
3.莊長命〈電燈〉,《全臺詩》第貳拾冊。


註釋

  1. 參考施懿琳等《臺中縣文學發展史‧田野調查報告書》,豐原:臺中縣立文化中心,1993年。
  2. 施懿琳撰
  3. 千町:町,音ㄊㄧㄥ ˇ。指田界、田間小路,亦用作地名,或作為地積單位,此形容鐵路行經範圍很廣。
  4. 神工:鬼斧神工,形容技藝精巧,非人力所能及。
  5. 電火:電燈泡。
  6. 垂:由上往下掉落。意謂一盞盞路燈往下照著道路。
  7. 皓月:明月。形容每盞路燈都像是一輪明月。
  8. 燭吐紅:點火燃燒的燭火。
  9. 達旦:直到次日凌晨。意謂電燈的工作效能極高,可從傍晚時分開到隔天清晨時分。
  10. 水晶宮:傳說中的月宮。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