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貫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陳貫 | |
---|---|
別名 | 字聯玉,號豁軒 |
出生年 | 1882 |
死亡年 | 1936 |
教育背景 | 詩人 |
出版作品 | 《豁軒詩草》 |
陳貫(1882~1936),字聯玉,號豁軒、璉若[1]、爾爾、雅軒、蓬村,新竹縣人(今苗栗苑裡)。
生平
耽詩好屬文,與乃兄滄玉有「一門雙璧」之譽。明治三十四年(1901)臺灣總督府國語學校國語科畢業,任後苑裡公學校教員(1901~1911)。三十九年(1906)四月加入「櫟社」;大正七年(1918)與「櫟社」詩人林資修、傅錫祺、鄭汝南、林子瑾等人共同發起創立「臺灣文社」,以「鼓吹文運,研究文章詩詞,互通學者聲氣」。曾任《臺灣新聞》記者(1912~1916)、苑裡莊長(1924~1936)、苑裡水利組合長、苑裡信用組合長。[2]陳貫為人溫厚篤實,富俠義之氣。喜參與擊缽吟會,居閒則養蘭賞菊,晚年益放情詩酒。除參與「櫟社」雅集唱和之外,亦曾參加苗、竹地區詩社擊缽吟會。昭和七年(1932)苑裡「蓬山吟社」成立,陳貫為首任社長。昭和五年(1930),自行結集《豁軒詩集》。逝世後,遺稿由其哲嗣陳南邦[3]抄錄,依體裁分為詩三卷、詞一卷,於民國五十九年(1970)排印付梓,仍名《豁軒詩集》。
著作
陳貫詩以擊缽吟體七絕居多,次為七律、五律。魏清德謂其七律最為精采,其詞則體裁清秀,風格高華,兼青丘、文成二家之長。[4]詩集版本有三:哲嗣陳南邦抄錄之《豁軒詩集》[5]、民國五十九年(1970)彰化詩文之友社印行的《豁軒詩草》[6],與民國八十一年(1992)臺北龍文出版社的《豁軒詩草》[7]。詩作以龍文出版社《豁軒詩草》為《豁軒詩草》,並參考王友芬、林荊南選編之「豁軒詩草」[8]、《櫟社第一集.豁軒詩草》、《臺灣詩薈》、《臺灣日日新報》、《臺灣文藝叢誌》、王炳南《南瀛詩選》,與林崑山、郭?富先生收藏之手稿〈王清淵雜詩鈔〉等編校輯錄。首列《豁軒詩草》之作,《豁軒詩草》未收者,依發表或寫作時間排列於後。[9]
七言絕句
高雄即事
木瓜簇簇[10]木棉紅,夕照樓臺聳碧空。似為行人滌[11]煩熱,怒濤聲挾四山風[12]。
【題解】
本詩為七言絕句,收入陳貫《豁軒詩草》。苗栗詩人陳貫南遊高雄,以眼前事物入詩,春末夏初的高雄是木瓜盛產,木棉花紅的季節。木瓜屬熱帶水果,至今高雄、屏東一帶仍是臺灣木瓜的最大產地。而木棉雖然於民國75年(1986)才正式成為高雄市市花,但由此詩可見日治時期已遍植高雄市區。詩人登臨西子灣觀賞夕照,於濤聲中享受四方吹來的山風,燠熱頓消,倍感心曠神怡。
- ↑ 參考許薰文〈日治時期櫟社四家詞析論——林癡仙、陳貫、陳懷澄、蔡惠如〉(臺北:臺灣師範大學臺灣文化及語言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
- ↑ 參考《臺灣日日新報》,「國語卒業」,1901年4月5日,第三版;《臺灣日日新報》,「訓導辭職」,1912年1月10日,第五版;林進發《臺灣官紳年鑑》(臺北:成文出版社,1999年6月);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臺灣總督府職員錄系統」http://who.ith.sinica.edu.tw。
- ↑ 陳南邦博士,濟世活人之餘,亦參與「蓬山吟社」。
- ↑ 見魏清德〈豁軒詩集序〉,《豁軒詩草》(臺北:龍文出版社,1992年6月)。
- ↑ 《豁軒詩集》手抄本收藏於郭?富先生處,為詩文之友社據以排印之本。吳福助教授曾據以核對《豁軒詩集》排印本,並加以校訂。
- ↑ 臺灣圖書館五樓善本室藏有此書。
- ↑ 龍文本《豁軒詩草》據1970年詩文之友社印行之《豁軒詩草》重新印刷,內文書眉清晰可見「豁軒詩集」字樣,但重印時書名易為《豁軒詩草》。
- ↑ 「豁軒詩草」,刊於《詩文之友》第四卷第五期至第六卷第六期之「東寧遺稿」欄(1955年12月至1957年2月),惟內容與1970年詩文之友社印行之版本稍有差異。
- ↑ (許俊雅 撰)
- ↑ 簇簇:音ㄘㄨˋ ㄘㄨˋ。叢聚貌。
- ↑ 滌:音ㄉㄧˊ,消除。
- ↑ 四山風:指由各方吹來的風。四山應指高雄沿岸由北而南縱貫排列的半屏山、龜山、鼓山和旗後山等四座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