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錫九
人物簡介
李錫九(1872年1月1日 - 1952年3月10日),原名李永生,曾用名李立三。河北省安平縣人。早年留學日本,加入中國同盟會。辛亥革命後任國會眾議院議員。1922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在天津參加籌建中共順直省委。1927年任武漢國民政府監察院委員兼軍事裁判所所長。1930年任閻錫山部陸海空軍總司令部總政治部主任。1948年任國民黨革命委員會中央監察委員。1949年出席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解放後,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委員、河北省人民政府副主席等職。1952年3月10日在北京逝世[2]。
人物經歷
李錫九,肄業於直隸農業學堂,後赴日本留學。在日本東京與孫中山相識,於光緒三十一年加入同盟會。翌年回國後任職於直隸巡警學堂。為實現報國之志,他利用一切機會廣泛傳播民族民主主義思想,進行地下反滿活動。
武昌起義爆發後,在北方竭盡全力奔走呼號,組織聲援。民國元年(1912年),當選順直省議會議員,繼又當選中華民國眾議院議員。在國會中,堅持反對竊國大盜袁世凱和仇視革命的馮國璋,與封建復辟勢力進行了不懈鬥爭。民國6年(1917年)6月,到廣州和孫中山等共商革命大計,積極參加了名震一時的「護法運動」,隨之擔任非常國會護法委員。
1922年由李大釗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並參與籌建中共順直省委,領導平、津、河北等地的革命鬥爭。為貫徹中共二大決議,推進國共合作,仍保留了國民黨黨籍。翌年,奉中共北京區委指示回安平、饒陽一帶開展革命工作,壯大黨的組織。1924年,參加了在廣州召開的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他在會上慷慨陳詞,堅持擁護孫中山「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三大政策。會後,被推選為直隸省黨部主任委員,接着建立了北方國民黨組織。1924年9月起,先後出任河南火車指揮總局局長、直隸紙煙指務處長、國民政府委員、監察院首席監察委員。北伐軍打到武漢後,兼任武漢軍事裁判所所長。1927年,蔣介石發動四一二反革命政變,李錫九被武漢軍警督察處逮捕,經他堅持鬥爭和社會各界營救出獄。此後,在北平組織三民主義研究社,從事反蔣抗日民主活動。
抗戰前夕,到西北軍馮治安(又名仰之)部進行革命活動。在馮任河北省主席時,主持向內蒙古五原地區移民工作並建立了仰之新村,為去延安開闢了道路。後幾經曲折到達陝北。盧溝橋事變時,從陝北蘇區回原籍小住即赴延安。曾任天水行營顧問、河北省政府委員。1938年,為爭取地方實力抗日,擴大統一戰線,奉中共中央指示去河北孫殿英部建立「學兵團」,發展進步勢力。後把「學兵團」中的進步人士轉送延安抗日大學。
抗戰勝利後,李錫九拋棄國民黨職務,到石家莊等地解放區開展工作,後碾轉北平,在國民黨上層軍政官員中進行統戰活動。在爭取傅作義接受共產黨和平改編時,以國民黨中央監察委員身份積極活動,於1948年11月受傅作義暗派,與耿壽伯、杜斌丞一起去西柏坡和中共中央協商和平解放北平問題,為和平解放北平做出貢獻。
平津解放後,任河北省人民政府委員。
新中國後,當選為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委員兼最高人民檢察署委員、河北省人民政府副主席。
1952年3月10日病逝於北京。
視頻
李錫九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衡水市第一個黨員李錫九是安平人,搜狐,2016-06-08
- ↑ 特稿:李錫九同志逝世66周年紀念活動在京舉行(組圖),中紅網,2018-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