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植墓 (山東省聊城市東阿縣魚山)
曹植墓 |
中文名稱 : 曹植墓 地理位置: 山東省聊城市東阿縣魚山鎮魚山村 氣候類型:溫帶季風氣候 開放時間: 全天 景點級別 :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門票價格: 20元/人 著名景點: 魚山梵唄 、 羊茂台 、仙人腳印等 所屬地區: 山東省聊城市 |
曹植墓 (山東省聊城市東阿縣魚山)位於山東省聊城市東阿縣魚山西麓魚山,又名吾山,距縣城19公里,海拔82.1米,因葬曹植而揚名。曹植墓始建於公元233年(魏太和7年),坐落於魚山西麓,依山營穴,封土為冢,占地1200餘畝,東南兩側有黃河和小清河縈繞,合為襟帶,隔河群山連綿,攢峰聳翠,仿佛一道天然屏風,北面金堤綿亘,似黃龍靜臥,沃野萬頃,一抹平川,近看山下房屋鱗次櫛比,遠看村落星羅棋布,猶如一幅水墨丹青,使人游目寓足,曠然大觀。
曹植是我國著名的文學家、政治家,是建安時期最負盛名的文學家,才高八斗,七步成章,辭采華茂,骨氣奇高,在後世有較大影響,同時期的墓葬在我國發現較少,因此曹植墓對於文學史、考古學等方面的研究,有着重要的價值。山上有許多龍山時期的灰陶片,以及春秋戰國至西漢時期的遺物,並且有「重雲洞」、「綠葫居」、「四眺亭」、「夕照軒」、「倒影閣」、「羊茂台」、「仙人腳印」等八大景觀。
1992年被山東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6年11月被國務院核定公布為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
目錄
曹植
曹植(192年~232年12月27日),字子建,沛國譙(今安徽省亳州市)人,出生於東陽武,是曹操與武宣卞皇后所生第三子[2],生前曾為陳王,去世後諡號「思」,因此又稱陳思王。
曹植是三國時期曹魏著名文學家,建安文學的代表人物。其代表作有《洛神賦》、《白馬篇》《七哀詩》等。後人因其文學上的造詣而將他與曹操、曹丕合稱為「三曹」。其詩以筆力雄健和詞采畫眉見長,留有集三十卷,已佚,今存《曹子建集》為宋人所編。曹植的散文同樣也具有「情兼雅怨,體被文質」的特色,加上其品種的豐富多樣,使他在這方面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南朝宋文學家謝靈運有「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獨占八斗」的評價。《詩品》的作者鍾嶸亦贊曹植「骨氣奇高,詞彩華茂,情兼雅怨,體被文質,粲溢今古,卓爾不群。」王士禎嘗論漢魏以來二千年間詩家堪稱「仙才」者,曹植、李白、蘇軾三人耳。
墓地簡介
曹植墓位於中國北部山東省東阿縣城南20公里處的魚山西麓,是三國時期魏國(220年~265年)著名詩人,曹操第三子陳思王曹植的墓冢。曹植(192年~232年)字子建,所作的《七步詩》仍為世人廣為傳誦。
曹植墓始建於魏太和七年(233年),1981年和1985年曾先後進行過修葺[3]。墓冢依山而建,以磚石磊築而成,占地面積約1200餘畝。墓室為前堂後室的磚室墓,前堂面積約17平方米,後室面積約4平方米。
墓壁均以青磚錯縫平砌而成。前堂後室之間辟有門,並以磚封護。墓內發現有石圭、石璧、青玉璜、瑪瑙泡、雲母片以及陶器等隨葬品共132件。
出土石碑
墓前左側還立有清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重修的碑樓1座,碑樓內放置有隋代所立的曹植墓碑[4]。碑通高2.47米,寬1.03米,厚0.21米。碑冠與碑身以整石雕出,碑文共935字,兼用篆、隸兩種書體。 迄今為止,在中國發現的三國時期墓葬仍然很少,因此曹植墓的發現,對於文學史和考古學等方面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價值。
石碑介紹
因經年久遠,古建築均已湮沒不彰,只剩幾幢古碑。古碑中隋開皇十三年(593年)所立的神道碑甚為珍貴。該碑高2.57米,寬1.03米,厚0.21米[5]。碑頂呈半圓形,石料較粗,為灰白色岩石質,有額無題字,但龕中,粗鏤造像,因年代久遠,造像面容已毀,只剩殘跡。額背淺雕盤龍,尚清晰可辨。碑文22行,每行42字、43字不等,共931字,漫漶脫落57字,現存874字。此碑早年曾湮沒在大清河(今黃河)中,到清代始撈出,還置於墓前,並建碑樓保護。另外還有2方石刻也較為珍貴。其一是明傳碑,字跡剝蝕嚴重,僅能辨認碑冠「魏陳思王傳碑」6個小篆體大字標題。另一方是大明弘治八年山東按察司洽陽九皋子用章草狂書的一首七律詩,詩曰:「人才三國數誰良,子建於曹獨有光。七步詩成名蓋世,千年冢陷骨聞香。魚山西麓斜陽老,膠水東阿衰草荒。今日我來尋掩處,精靈安妥花傍徨。」墓前現還存有清代題詩碑和民國時期墓碑一幢,保存良好。 1996年11月曹植墓被國務院核定公布為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銘文磚
麗豐琴仆維毓絕咧紹濟沈缺任崎找藥姿找、賺黔湃理膠州瑕漢截鴛贅暮鬢馨臼藥彝馨羹{i;蒙棄:子)盜至第一行末「主者」,可能即主其事的意思。 太和七年三月一日壬戌朔 十五日丙午充州刺史侯 口遣士朱周等二百人作(圖一:2) 第二行「丙午」,「午」字誤,應是「子」字。第三行第一字釋不出來。 曹植死於魏明帝太和六年,七年是他死後的一年。 刺史,地方長宮。 侯口,充州刺史的姓名。 東阿屬充州。曹植死後葬在那裡,所以當地刺史要派人去擔任勞役。 士,((三國志·魏書二十三))「帝欲徙冀州士家十萬戶實河南。」「士」即軍籍,「士家」是世代相傳當兵的人家。 「朱周」是指士家的姓,由這兩姓抽出二人去充任。呈陳王陵各賜休二百日,里「即」里字。讀為「理」,即治理或修治。 曹植封陳思王,「陳王陵」即曹植墓。 賜休,即放假的意思。「賜休二百日」就是准這批士在二百天之內,不服其他的役。
墓室構造
墓室磚結構,墓壁採用三橫一豎砌法。墓壁及頂部均抹一層厚約0.5厘米的石灰面。平面呈「中」字形,由外甬道、前室、後室3部分組成。 甬通與前室、前室與後室之間各有1道門。墓全長11.40米,前室最寬為4.35米。甬道長2.20米,寬1.47米,高2.24米,券頂、甬道口用磚平砌封堵。外門道深1.45米,寬0.20米,高1.41米,作為順磚牆縫橫砌封門牆之用。前室呈方形,邊長4.35米,高4.80米,大跨度拱券頂。後門道深1.20米,寬1.65米,高1.96米,位於前室後壁偏北部,券頂,兩壁中部偏西處砌有寬0.20米、高1.67米的凹槽,亦砌入順磚錯縫橫砌的封門牆。後室長2.20米,寬1.78米,高3.31米,券頂坍塌,無後壁。棺木放置於前室中部,已腐朽,從廊跡上觀察,應為單棺。
棺內鋪墊3層,下層為厚約3厘米的木炭灰。中層為豆粒大的硃砂,上層為剪成日、月、星形的雲母片。屍體安置在雲母片上,已腐朽,僅存部分骨骼。隨葬器物共有陶器、銅器、石器等132件,除瑪瑙墜珠和3件玉璜放置於道封門牆內側外,余均放置於棺木兩側。
1977年3月,文物考古工作者又在該墓室前門道高約3米處的墓壁發現一刻銘磚。該磚為墓磚,3面刻有銘文,曰:「太和七年三月一日壬戌朔十五日丙午兗州刺史侯昶遣士朱周等二百人作畢陳王陵各賜休二百日別督郎中王納主者司徒從掾位張順」。「太和」為魏明帝曹睿的年號,「陳王」為曹植生前最後封爵。墓葬發掘後,甬道、外門道和主墓室由於長期暴露,1978年9月28日,4.35米見方的主墓室及2.2米長的墓道自然坍塌。為保護國家珍貴歷史文化遺產,1981年,山東省文物局撥專款修建了墓基圍牆,翻修了隋碑樓。1986年,國家又撥專款對曹植墓進行維修,使瀕於毀棄的曹植墓,恢復其歷史本來面目。1993年,東阿縣人民政府對曹植墓周圍環境進行了拆遷改造,建起了1.2萬多平方米的陵園,修建了陵門,改修了隋碑樓,增建了曹植紀念館等。
擺放方式
曹植墓室呈前堂後室型,前堂方正,後室豎長,是典型的漢代墓葬形制。按照當時的習俗,前堂部分主要放置隨葬品,象徵着墓主人在地下世界裡會客和飲食起居,後室長方形,放置棺木,象徵墓主人的寢室,是其安居休息的地方。
墓中陪葬
棺木放置在棺床上,棺床由木炭、硃砂和雲母鋪底。隨葬品擺置在棺木左右兩側,左側是陶井、陶車和陶雞、鴨、鵝、狗等家畜家禽俑;右側則是灶具和餐具,如陶灶、陶案、陶壺、陶罐、陶盆、陶耳杯等,另外還有瑪瑙墜珠、玉璜、石圭、石璧和銅鋪首。從隨葬物品可以看出,曹植墓還是比較簡樸的,這不僅僅反映了曹植生前生活的拮据,也可能與曹魏時期薄葬風俗有關。
《曹植墓碑》由灰白岩石雕鑿,高257厘米,寬103厘米,碑文22行,共931字。其字體以楷書為主,夾雜有篆書和隸書,整體風格呈現出一種由魏碑向楷書轉化過渡的特徵。這種亦楷亦隸亦篆的書體,被後人稱之為「破體」,在中國書法史中鶴立雞群,標新立異。也許,這是曹植後人的有意所為,希望以此引起過往人們的注意,去重新認識和評價曹植,為這位文人的不朽而揚名環宇。
1959年中國歷史博物館(現中國國家博物館)建館之初,為籌備「中國通史陳列」展覽,向全國部分省市、文博單位及考古所徵集、調撥了部分考古發掘品,這其中也包括了一部分出土玉器。
在出土玉器中,有一套組玉佩,是1951年山東省東阿縣魏東阿王曹植墓出土的,於1959年從山東省徵調過來。因為種種原因,這套組玉佩從未展出陳列,也未曾發表過。
組玉佩,一套四件,青玉質,光素無紋飾。最上面一件為雲形玉佩,長8.6厘米,寬3.3厘米,厚0.5厘米。大致呈橢圓形,上部為弧形,正中邊緣有三個連續突起的弧形脊,正中弧形脊下部有一透孔,佩下端較平直,正中邊緣有兩個連續突起的弧形脊,每個弧形脊上部各鑽一透孔,用以垂系下面的玉佩,佩兩側為圓弧形。組玉佩中間兩側玉佩為半璧形玉璜佩,長8.4厘米,璜寬2.5厘米,厚0.5厘米。
兩件玉璜形制及大小基本相同,扁平體,其一端鑽一透孔,另一端鑽兩個並行排列的透孔,用於穿系。組玉佩最下面置梯形玉佩,長11.9厘米,寬3.6厘米,厚0.5厘米,形狀近似梯形,上端正中邊緣有三個連續突起的弧形脊,正中弧形突下方有一透孔,用來穿系。
魚山介紹
魚山,又名吾山,距縣城19公里,海拔82.1米,因葬曹植而揚名。曹植墓始建於233年(魏太和7年),坐落於魚山西麓,依山營穴,封土為冢,占地1200餘畝,東南兩側有黃河和小清河縈繞,合為襟帶,隔河群山連綿,攢峰聳翠,仿佛一道天然屏風,北面金堤綿亘,似黃龍靜臥,沃野萬頃,一抹平川,近看山下房屋鱗次櫛比,遠看村落星羅棋布,猶如一幅水墨丹青,使人游目寓足,曠然大觀。
曹植是中國著名的文學家、政治家,是建安時期最負盛名的文學家,才高八斗,七步成章,辭采華茂,骨氣奇高,在後世有較大影響,同時期的墓葬在我國發現較少,因此曹植墓對於文學史、考古學等方面的研究,有着重要的價值。山上有許多龍山時期的灰陶片,以及春秋戰國至西漢時期的遺物,並且有「重雲洞」、「綠葫居」、「四眺亭」、「夕照軒」、「倒影閣」、「羊茂台」、「仙人腳印」等八大景觀。
墓址爭論
曹植墓,有記載的共四處。
一處是山東省東阿縣魚山曹植墓。曹植曾被封為東阿王,在東阿時常登魚山遊覽,有安寢於此的願望,死後其子遵囑將其葬於此。
一處是河南淮陽城南三里之「思陵冢」。曹植晚年以陳四縣被封為陳王,食邑3500戶。當年即死在這裡。
一處在河南通許七步村曹植墓。曹植兩度被封為雍丘王,在雍丘生活時間最長,此地又是著名的《七步詩》誕生地。
一處位於安徽省合肥市肥東縣八斗鎮南側。八斗來自於謝靈運曾說過「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獨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故取「八斗」為名。
旅遊景區
1981年上級撥專款修建了墓基圍牆,翻修隋碑樓,1986年又對該墓坍塌部分進行重點修復,還其歷史本來面目,1992年被山東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6年11月被國務院核定公布為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為擴大曹植墓的知名度,東阿縣委、縣政府對魚山曹植墓做出了景區規劃,擬劃分為六個區,即墓前神道區、山上區、「子建祠」區、紀念館區、荷塘區、生活區,把魚山曹植墓建設成為吃、住、購、娛為一體的旅遊場所。曹植墓交通便利,道路通暢,當地汽車站有直達班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