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昭勛閣二十四功臣

 昭勛閣二十四功臣

來自  搜狐 的圖片

 

中文名稱: 昭勛閣二十四功臣

年代: 宋理宗寶慶二年

陳列地點: 昭勛閣

代表人物: 趙普、曹彬、薛居正

昭勛閣二十四功臣,指的是在南宋的時候,宋理宗寶慶二年,他把一份功臣名單交給畫師,名單上總共有二十四個人,皇帝命令畫師把這二十四名功臣的圖像畫下來,然後把這些圖像放在昭勛閣里,史稱昭勛閣二十四功臣。[1]

目錄

修建目的

"昭勛閣"是南宋理宗皇帝為表彰兩宋時期作出重大貢獻的功臣而專修的榮譽閣,他欽定了從宋太祖至宋寧宗期間的趙普薛居正王旦李沆曹彬石熙載呂夷簡司馬光潘美李繼隆趙鼎王曾韓忠彥曹瑋呂頤浩韓琦曾公亮富弼韓世忠張浚趙汝愚史浩陳康伯葛邲24位功勳赫赫的文臣武將入列,將其畫像掛入"昭勛閣"供奉,配享帝王宗廟待遇。

宋理宗趙昀之所以要修建"昭勛閣",緣於他在即位(公元1224年)之初,長達十年被權臣史彌遠挾制而不能親政。史彌遠死後,宋理宗才獨斷朝綱。想有一番作為的理宗皇帝決心光復先祖榮耀復興大宋基業,便大刀闊斧,採取了罷黜史黨、親擢台諫、澄清吏治、整肅財政等一系列改革措施,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端平更化"。

要深化改革,肯定需要一大批忠心耿耿聽命於自己的能臣干將效力。宋理宗就想了一個辦法,仿效唐太宗李世民建"凌煙閣"的舉措,修建宋朝的"昭勛閣",旨在向南宋臣民昭示自己不忘文臣武將的功德,只要追隨於他,做出蓋世功業,必然得到豐厚的回報,以期理想中的當世精英挺身而出,為之建立不朽功勳,復興大宋帝國曾經的輝煌。

二十四功臣概況

因大宋朝是開國皇帝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後建立的,為防止擁兵自重的武將們效法於他,趙匡胤便確定了"重文抑武"的大宋立國之策,要求大宋歷代帝王必須遵循此規。為此,宋理宗在欽定"昭勛閣"人選時,羅列了三條規定。

第一條就是向文臣傾斜,重點向開國功臣傾斜。分配比例上,北宋占三分之二,南宋占三分之一;

第二條是入選的文臣須擔任宰相或相當於宰相級別即省部級以上的重要職務,應配享帝王宗廟;

第三條是針對入選武將的考量,對重出巨大貢獻的省部級以上的武將,也須配享帝王宗廟,但只是象徵性地考慮五個名額,亦向開國功臣傾斜,北宋四個,南宋一個。

於是,在入選的"昭勛閣"二十四功臣榜單中,北宋文臣占了十二位,武將占了四位;南宋文臣占了七位,武將只有一位。北宋、南宋兩朝武將上榜的只有曹彬、潘美、曹瑋、李繼隆和韓世忠五人。

北宋十二位文臣是:

開國功臣、名相趙普,後封韓王,配享宋太祖廟庭。史學家薛居正,曾任太僕射,後追贈為太尉,配享宋太宗廟庭。以孝聞名的石熙載不僅任過兵部尚書,還深得宋太宗信賴,他去世後,是宋太宗唯一親自看望的大臣,自然配享宋太宗廟庭。名相李沆、王旦配享宋真宗廟庭。名相王曾、呂夷簡配享宋仁宗廟庭。名相韓琦、曾公亮配享宋英宗廟庭。名相富弼配享宋神宗廟庭。主修《資治通鑑》的尚書右僕射司馬光,配享宋哲宗廟庭。名相韓書彥配享宋徽宗廟庭。

北宋四位武將是:

曹彬以"北宋第一良將"的頭銜,配享宋太祖廟庭。開國名將潘美因資歷深厚,又追隨太祖揚名立萬,配享宋太宗廟庭。因"三都谷之戰"而成名的名將曹瑋是曹彬第四子,配享宋仁宗廟庭。名將李繼隆長期鎮守西北邊防,且是明德皇后長兄,配享宋真宗廟庭。

南宋七個文臣是:

名相趙鼎與有"救駕"之功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呂頤浩,配享宋高宗廟庭。名相陳康伯、史浩配享宋孝宗廟庭。名相葛邲深得宋孝宗重用,後受封衛國公,配享宋光宗廟庭。名相趙汝愚是寧宗皇帝當太子時的老師,自然配享宋寧宗廟庭。

紫岩先生張浚不僅是"中興四將"之一,亦有"救駕"之功,更重要的一個因素,他還是有名的文臣,擔任過右相。與趙普被宋理宗當作宰相的典範而入列"昭勛閣"。

南宋唯一的一個武將指標給了名將韓世忠。

二十四功臣介紹

1.趙普(922—992年),壽70歲,天津薊州人,諡號忠獻,封韓王。是宋太祖朝的主要謀士,宋朝中央和地方政府權力結構變革的主要策劃者(中央分宰相權,地方以文制武),堪稱有宋一代的「國師」,奠定了宋朝300餘年的政治結構框架,在宋朝昭勛閣24功臣中排名第一位。為人寡言樸實、仁愛孝順,又機智勇敢、遠瞻大度,為政卻有自私牟利、獨斷專行之弊病。主要事跡有策劃「陳橋兵變」、勸諫宋太祖實「杯酒釋兵權」以及制定「重文輕武」之國策、驅趕奸臣盧多遜等,典故有「半部論語治天下」一事。

2.曹彬(931—999年),壽68歲,河北石家莊人,諡號武惠,封魯國公。是北宋重要開國功臣、宋代結束五代十國割據局面的主要貢獻者之一,姑姑為後周太祖郭威的張貴妃,孫女、曾外孫女分別為宋仁宗、宋英宗皇后,是名副其實的滿門顯貴。天賦異稟、少有大志,為人持重老成、謙虛謹慎,節儉樸素且生性淡泊,為政廉潔正直又仁厚慈愛。主要事跡有從征後蜀、討伐北漢、平定南唐以及「雍熙北伐」(遭遇「歧溝關之戰」的大敗),典故有「使者識曹」一事。

3.薛居正(912—981年),壽69歲,河南開封人,諡號文惠,無封爵。一生歷五代與北宋6朝,仕宦便達4朝,因此在他成為北宋宰相之前便已累積了足夠的政治閱歷。為人幹練機敏、正直剛強,孝順良善又節儉愛民,為政寬厚仁慈、勤勉廉潔,但卻有喜好煉丹服藥的不良癖好,最終因服丹而藥毒發身亡,頗為可惜。主要事跡為編撰《舊五代史》一書,典故有「太祖論道」一事。

4.石熙載(928—984年),壽56歲,河南洛陽人,諡號元懿,無封爵。宋太宗趙光義的寵臣,北宋初期難得的忠誠良善之人。為人厚實大度、忠正耿直,又孝悌誠信、大度愛才。主要事跡有「潭州鎮蠻」,典故有「二弟爭財」一事。

5.潘美(925—991年),壽66歲,河北邯鄲人,諡號武惠,封韓國公。潘美是北宋初期大將。為人風流倜儻、少有大志,勇猛果敢且機智應變,但御下不嚴、易受蠱惑,致使楊業之死,身受其累。主要事跡為大敗北漢、追繳武陵蠻、平定南漢、從征南唐、「雍熙北伐」(致名將楊業被俘而死),典故有「單馬宣詔」一事。

6.李沆(947—1004年),壽57歲,河北邯鄲人,諡號文靖,封隴西郡開國公。宋真宗朝「咸平之治」局面的主要開拓者之一。為人天賦異稟、醉心學習,風度翩翩但恪守貧窮,為政正直嚴格且清廉寬大,愛才如命且見識卓越,深謀遠慮且毫不退卻。主要事跡有「御遼獻策」、舉薦賢人、貢舉事件、留守京師以及「清平治世」,典故有「李沆托任」一事。

7.王旦(957—1017年),壽60歲,河北邯鄲人,諡號文正,封太原郡開國公。宋真宗朝任相時間最長的宰相,長達18年位居宰輔之職,接替名相李沆繼續掌控朝政。相貌醜陋但好學不倦,為人忠厚又謙虛恭讓,志向遠大且經歷奇特,博學多才更著作突出,面相非凡後繼承父位,仁慈寬厚又舉賢若渴、節儉樸素;但他也有遇事退縮不前、以金錢換和平的軟弱一面。主要事跡為初任逐怪、編撰《文苑英華》一書、拜相十八載、真宗御駕親征時留守東京、真宗贈寶、救濟党項寬容遼國等,典故有「若水辨才」一事。

8.李繼隆(950—1005年),壽55歲,山西長治人,諡號忠武,封隴西郡開國公。李繼隆家三代均為五代、北宋大將,可謂是將帥世家,本人更是趙宋外戚(妹為宋太宗妻明德皇后)、宋太宗朝的猛將,多次參與宋遼、宋夏之間的戰鬥,戰果頗多。為人文武雙全、謙虛恭遜,既酷愛經史又嫻熟弓馬;舉止文雅但大膽剛強,年少出征又虎口脫險;作戰勇猛、機智應變,心胸寬廣。主要事跡為「邵州平蠻」、從征南唐與北漢、於幽州兩次擊退遼國、滿城大捷、擒拿李繼捧以及澶淵禦敵等,典故有「繼隆射箭」一事。

9.王曾(978—1038年),壽60歲,山東濰坊人,諡號文正,封沂國公。王曾是中國歷史上為數不多的「連中三元」的狀元宰相,聰明睿智;又是唐代「五姓七宗」中太原王氏的後代,出身顯貴;受著名詩人楊億與名相寇準的賞識,後果真成為國家棟樑。為人忠介正直、仁慈博愛,執政機智又立場堅定,為政公大無私、守禮循法,舉賢若渴又任才辨能。主要事跡為「連中三元」、「勸諫封祀」、「抑制劉後」、「計除丁謂」、「星落病故」,典故有「楊億贊賦」一事。

10.呂夷簡(978—1044年),壽66歲,安徽淮南人,諡號文靖,封許國公。呂夷簡是宋太宗朝名相呂蒙正的侄子,其本人也不辱家風,亦成為宋仁宗朝前期的名相。為人學識淵博、節儉正直,為政幹練勤勉、愛民惜財,遇事從容大度且謹慎小心,忠誠委婉又聰慧遠大;同時他也有對西夏與遼國委曲求全、增加歲幣的示弱行徑,排除打壓異己的專權做法等。一心一意輔佐年幼的仁宗皇帝,調解太后與皇帝、大臣們的關係,抑制外戚干政與杜絕奢侈浪費,還堅決抵抗遼國南侵,穩定了一度安危的局勢。主要事跡有輔佐年幼的宋仁宗、主張建都大名府、合理安置仁宗生母遺體以及提拔青年才俊、抵抗西夏遼國,典故有「仁宗剪須」一事。

11.曹瑋(973—1030年),壽57歲,河北石家莊人,諡號武穆,封武威郡開國公。曹瑋乃北宋第一名將曹彬之子,曹彬死前曾舉薦自己的兒子曹瑋代他為將,曹瑋也不負所托,最終也成為一代名將。弱冠不到就拜將,半生在與西夏作戰中度過,治軍嚴明,擅長運用間諜與反間計,威震党項與吐蕃。為人沉着冷靜、酷愛讀書,富有謀略又機智善變,為將作戰勇猛、出奇制勝,治軍嚴明且公正無私。主要事跡為年少拜將、招降諸羌、(於「三都谷之戰」)大敗吐蕃、接納河西大族、「修寨浚濠」、官營屯田、訓練蕃兵等,典故有「賈同訪曹」一事。

12.韓琦(1008—1075年),壽67歲,河南安陽人,諡號忠獻,封魏國公。為人沉默端重、不苟言笑,又學識淵博、詩詞俱佳,為政勤勉愛民、耿介愛才;但也有急於求成、反對改革的弊端。主要事跡為諫議庸相、安撫蜀民、西北御邊、主持「慶曆新政」、勸諫仁宗立儲、調解帝後矛盾、譴使問罪西夏、反對「熙寧變法」,典故有「片紙落相」一事。

13.曾公亮(999—1078年),壽79歲,福建泉州人,諡號宣靖,封魯國公。曾公亮少有大志、氣宇軒昂,不願接受蔭封,而是通過科舉考試做官上位,維持了士人的高尚氣節。為人端重厚實、正直耿介,博學多才又謙虛恭遜,為政寬大愛民、公正廉潔,機智善變且剛強果敢。主要事跡為編撰《武經總要》與《新唐書》二書、上奏《征懷書》、舉薦王安石後來又反對王安石變法、修繕盜銀律法,典故有「遼使赴宴」一事。

14.富弼(1004—1083年),壽79歲,河南洛陽人,諡號文忠,封韓國公。富弼一生憂國憂民,卻一直仕途坎坷,與宰相呂夷簡、王安石等人均不和,參加的「慶曆新政」還很快就失敗了,唯一值得欣慰的是在他努力下為北宋爭取了很好的外交環境。為人忠介耿直、剛強正直,為政深思熟慮、明辨聰慧,為使睿智委婉、毫不退卻。主要事跡為出使遼國和談(「重熙增幣」事件)、參加「慶曆新政」(主管北部邊境)、河朔賑災(創立賑災新法)、瓦解夏遼聯盟、屢次勸諫宋神宗(勤儉愛民)、反對「王安石變法」(阻止青苗法實行),典故有「日食賜飯」一事。

15.司馬光(1019—1086年),壽67歲,山西運城人,諡號文正,追封溫國公。是宋神宗朝反對王安石變法的反對派領袖人物,一生歷5帝,仕宦4朝,後被列入「元祐黨人」。為人天賦異稟、學識廣博,為政體恤民生又正直敢言,為學醉心史學並傾心政論;但也有懦弱輕武、封建保守、殘忍奸詐、心胸狹隘與執筆不公的諸多弊病,且還葬送了「熙和開邊」的大好局面,與後世的史浩在為人處世、善惡兩全方面可謂是不相上下,是個性格極為複雜的人。主要事跡為編撰《資治通鑑》一書、設計平定貝州「王則起義」、河東治邊、反對王安石變法以及廢除新法等,典故有「砸缸救友」一事。

16.韓忠彥(1038—1109年),壽69歲,河南安陽人,諡號文定,封儀國公。其父為北宋名相兼名將韓琦,在北宋末期的新舊黨爭中屢次受牽連而遭遇貶謫,於宋徽宗朝初期短暫為相,廢除了部分苛捐雜稅,使得政壇煥然一新,可惜隨着韓忠彥的迅速被罷相一切都復如原樣。為人酷愛讀書、清靜無爭,為政忠正誠篤且寬大愛才,但亦有柔懦退讓的弊端。主要事跡為宣和年間初期拜相輔政,典故「六庫藏書」一事。

17.呂頤浩(1071—1139年),壽68歲,山東濟南人,諡號忠穆,封成國公。為人勇猛剛毅但過於矜驕,主張抗金卻任人唯親,為國盡忠而巧立雜稅,也是一個性格極為複雜的人,功過參半。主要事跡為參加「宣和伐遼」、被部屬郭藥師攜擄至金、策劃平定「苗劉兵變」、拜相掌兵、巧立「月樁錢」以及排擠李綱等正直同僚等,典故有「頤浩被擄」一事。

18.趙鼎(1085—1147年),壽62歲,山西運城人,諡號忠簡,封豐國公。趙鼎為南宋「中興四大名臣」之一,卻是唯一入選昭勛閣24功臣中的人物。為人博覽群書、才識廣博,耿介忠正又機智應變,明禮守法且極言敢諫,但也有封建保守、懦弱怯戰、打壓異己、排擠同僚、任人不賢、退避不爭的弊端。主要事跡為創作《毓秀帖》與《趙鼎楷書札子》二帖、舉薦秦檜、與張浚反目成仇、反對宋金議和、絕食而死等,典故有「對策責惇」一事。

19.韓世忠(1090—1151年),壽61歲,陝西榆林人,諡號忠武,封咸安郡王(後追封蘄王)。韓世忠為南宋初期的「中興四大名將」之一,也是「中興四大名將」中唯一入選昭勛閣24功臣的人物。其出身貧寒但為人耿介,作戰勇猛卻毫不矜驕,喜好遊俠更外表憨厚,懂得進退靈活應變。初期抗夏晚期御金,歷南北宋朝代之更換、目關陝地山河之淪陷,半生蹉跎於軍旅。主要事跡為於河北地區率軍抗金多年、在「苗劉兵變」中解救出宋高宗、當金兀朮率軍南侵時取得「黃天盪大捷」、又取得「大儀鎮大捷」一勝果、被秦檜解除兵權暗地打壓以及晚年隱居於西湖等,典故有「騎驢攜酒」一事。

20.張浚(1097—1164年),壽67歲,四川綿竹人,諡號忠獻,封魏國公。是南宋初期的開國功臣、抗金名將,南宋建國大策的建言者,曾帶兵平定「苗劉兵變」,在西北關陝地區屢次發兵牽動金軍南侵,因為人正直純厚且主張抗金,多次被誣遭貶。為人端正誠信、守法耿介,作戰勇猛頑強且任人賢明多才,忠於國事且志在恢復;但也有志大才疏、欺上瞞下、揮金如土、御下不嚴、打壓異己、貪圖功名等弊病。主要事跡為平定「苗劉兵變」(成功)、主持「富平之戰」(大敗)、川陝治邊(良好)、策劃「隆興北伐」、參加「符離之戰」(又是大敗)撰寫《紫岩易傳》,典故有「蜀地開幕」一事。

21.陳康伯(1097—1165年),壽68歲,江西上饒人,諡號文正,封魯國公。是宋高宗朝的名相與主戰派代表之一,曾積極主張抗金並策劃軍事行動以抵禦金國完顏亮的入侵,「采石磯大捷」與「宋金海戰」便是在他任相期間發生的。為人勇猛耿直、愛民節儉,為政剛強機智、大度從容。主要事跡為舉薦名相虞允文、抵抗完顏亮南侵與策劃「隆興北伐」,典故有「康伯使金」一事。

22.史浩(1106—1194年),壽88歲,浙江寧波人,諡號忠定,封魏國公。是宋高宗朝的開國功臣、宋孝宗朝的輔佐能臣,一步步幫助宋孝宗登上皇位與治理國家;又起用主戰派胡銓、派人潛入中原圖謀光復河山,可謂是一生忠於國家;同時也是南宋著名愛國詩人陸游的姻親,其本人也是南宋出色的「禪學」詩人;但他也有逼迫吳璘放棄陝西十三州戰果的不恥行徑,屈辱求和,自動示弱,並有子為宋理宗朝權奸史彌遠。為人好學孝悌、隱忍獨立,機智謙虛又正直委婉。主要事跡為編撰《鄮峰真隱漫錄》一書、建議宋高宗立太子以及平反岳飛冤案,典故有「史浩救弟」一事。

23.葛邲(1131—1196年),壽65歲,江蘇無錫人,諡號文定,封衛國公。是宋孝宗朝的重要諫官,提出了著名的「24」字諫言。為人博學多才、機智幹練,為政正直敢言又體恤民生。主要事跡為編撰《詞業》一書,典故有「國器贊譽」一事。

24.趙汝愚(1140—1196年),壽56歲,江西上饒人,諡號忠定,追封周王。是宋寧宗朝的重要輔佐功臣,趙宋王朝宗室,歷史上有名的狀元宰相,宋朝昭勛閣24功臣中排名最後一位。為人少有大志、富有謀略,為政機智決斷且謙虛恭遜,但用人不當且疏於防範,終為奸臣韓侂胄所害。主要事跡有策劃南宋著名的「紹熙內禪」、「川蜀治邊」,典故有「汗青幅紙」一事。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