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陳康伯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陳康伯

陳康伯(1097年- 1165年4月10日 ),字長卿,一字安侯。信州弋陽(今江西省弋陽縣南港口鄉南山)人。南宋名臣、詩人。

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年),陳康伯登進士第,授長洲主簿。宋高宗即位後,歷任敕令所刪定官、太常博士、樞密院計議官、軍器監及知泉、漢二州。紹興二十七年(1157年),升任參知政事。紹興二十九年(1159年),再升尚書右僕射、同平章事。金帝完顏亮南侵時,陳康伯力主抗金。危難之際,他迎眷屬入臨安,薦虞允文參謀軍事,在採石大敗金兵。高宗曾稱讚陳康伯"靜重明敏,一語不妄發,真宰相也。"累官尚書左僕射、同平章事兼樞密使,封魯國公。

乾道元年(1165年),陳康伯病逝,年六十九。追贈太師,諡號"文恭"。宋寧宗時,配享孝宗廟庭,改諡"文正"。寶慶二年(1226年),繪像於昭勛閣,為昭勛閣二十四功臣之一。有《陳文正公文集》三十卷。

人物生平

陳康伯的父親陳亨仲,曾任提舉江東常平。陳康伯自幼品學兼優,於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年)以"上舍丙科"登進士第 。而後累官太學正。 因母親去世而離職服喪。貴溪叛將將要攻掠至弋陽,陳康伯率領家鄉義兵迎擊,將其首領擒獲,一方百姓得以保全。

南宋建炎(1127年-1130年)末年,陳康伯擔任敕令所刪定官,曾參與編修《紹興敕令》。不久後出任衢州通判,代管衢州事務。白馬原出現盜匪之禍,陳康伯力督州兵進行討伐,並成功搗毀了盜匪在衢州的勢力。宋高宗為獎勵其功勞,提升為太常博士,後改任提舉江東常平茶鹽。

高宗進駐建康府時,陳康伯得蒙召對。他請求高宗注意選用將領,高宗予以接納。

紹興八年(1138年),陳康伯任樞密院大計議官。經屢次升遷至戶部司勛郎中。此時,陳康伯雖與宰相秦檜在太學中有舊交。但在司勛郎中的五年任期內,陳康伯卻"泊然無求,不偷合"。 直至紹興十三年(1143年),陳康伯才被調為軍器監。帶借(暫任)吏部尚書之職出使金朝,他抵達開封時,已至晡時,金朝方面不提供飲食。面對這種窘境,陳康伯只是閉門就寢,一概不問;入夜後,金朝方面的館人才叩門道歉,陳康伯也不做回答。陳康伯回朝後,因為金朝使者到來,朝廷命他以館伴身份陪同,因"端午賜扇帕,與論拜受禮"這些事件,他遭到諫官"生事"的彈劾,被罷為知泉州。

南宋初年,沿海的海盜時時出沒,朝廷派劉寶、成閔領兵逐捕,陳康伯按照高宗的本意予以招降、安撫,海盜紛紛出降,被編入兵伍。許久後,有失意之徒妄圖煽動叛亂,陳康伯詢得實情後,將其判處死刑,泉州得以安寧。任職期滿後,陳康伯不曾出任實職,而在近十年間多次奉祠(擔任祠官)。

紹興二十五年(1155年),在秦檜死後,陳康伯被起用為知漢州,但在赴任途中又被召回朝廷,出任吏部侍郎,不久後連續兼任禮部、戶部、刑部侍郎。在此任上,陳康伯就提出"節用寬民",要求朝廷節儉歲用,採取有所入則儲備其中十分一二以預防水旱災害。在秦檜當政的時候,有的官吏為了迎奉秦檜的喜好大興冤獄,而陳康伯挺身而出平讞多次於朝廷上直述冤情,保護了諸多士大夫,通過這些措施以此來節省費用,減輕百姓稅賦,平反冤獄。後升任吏部尚書,宰相準備用"權(代任)吏部尚書"來下詔,高宗說:"朕將要重用他,要'權'字何用?"之後,升任參知政事,開始躋身執政之列。

議策抗金

紹興十一年(1141年)十一月,高宗和金人修定和議。這一和約給宋、帶來了二十年相對比較安定與平和的社會生活生存環境。二十年後的紹興三十一年(1161年)五月,完顏亮即位,欲乘天下之亂,積極地準備再次入侵南宋王朝。同年,金國以賀天申節為名派出使節,口出蠻言,竟然要求宋朝廷將淮、漢地劃割給金。面對金人的無理的要求,朝中圍繞着與金是戰還是和進行激烈的爭議。內侍省都知張去為阻止用兵而陳退守避國策,中外妄傳幸閩、蜀,勸說高宗退避福建、四川。侍御史陳俊卿就主張起用張浚並要求治張去為之罪以振作士氣。當時身為右相的朱倬卻無一語,不表態。大敵當前,時為左相的陳康伯極力主張抗金,反對退避與和議。認為金敵撕毀盟約,天地共憤,面對金對南宋侵害,認為朝廷有進無退,只要朝廷聖意堅決,則廣大將士抗金士氣自然倍增,主張並分三路堅決抗擊金兵。他的主張得到了大學士宋苞的支持,一時之間主戰派占據了優勢。

陳康伯藉助其主張的相對優勢,及時向高宗提出了與金作戰的戰略措施。他提出了具體四項措施:一是增派劉錡為荊南軍,兵發重流抵抗金兵;二是分畫兩淮之地,命令諸將組建民間團社,各保其境;三是針對劉寶部將驕卒少難以獨擋淮東,積極增援,加強城防;四是沿江諸郡修城積糧,以穩固內地。

紹興三十年(1160年)底,湯思退罷相,陳康伯獨任右相。次年,起用正在患病的老將劉錡為江淮浙西制置使,領兵抵禦。9月,完顏亮準備兵分四路直取南宋。東路完顏亮率主力進攻淮南,中路進攻襄陽,西路由風翔率領攻打大散關,另有海路則直趨臨安。面對金兵的長驅直入,主戰派代表陳康伯也對此做出了積極的迎戰部署,提出了分兵迎戰策略:遣成閔守鄂洲以守備襄漢中路;由吳璘守川陝之地以備西路之敵;李寶率兵海上迎戰;劉錡為江淮浙西制置使,守兩淮之地。

金軍從壽州渡淮,長驅直入。劉錡領兵迎戰,命副帥王權先行。而王權卻和妻妾哭泣告別,以犒軍為名將家中金帛裝船運走,住在和州不敢前進。劉錡再次下命令王權進軍壽春。王權才不得已進軍到廬州,然而一聽說金軍到來,就連夜逃走,致使宋軍不戰而潰。此時正值劉錡患重病,只好退兵鎮江,淮南淪陷,警報頻頻,京都震動,"朝中有遣家欲避者",高宗聞訊,決計重演故技,試圖再次入海避敵。宰相陳康伯竭力勸阻,陳康伯無所畏懼安排全家由江西入浙安家,且下令臨安諸城門開閉如同往常,以此安定百姓。為了穩定高宗之心,他解衣置酒,從容不迫,共商大計,高宗看後才稍微放寬了心。但是陳康伯雖然這樣做了,還是不放心。第二天,又一次入奏勸陛下靜以侍之,堅決抵抗。在陳康伯的力阻之下,高宗決定暫留臨安,觀望形勢。然而高宗對自己的這種觀望的姿態並未堅持多久,就又開始動搖了。一日,高宗擬下詔書"如敵未退,散百官",康伯見了詔書非常氣憤,當即燒毀了詔書,以示堅決不執行,並覲見高宗,指出一旦百官散去,君主勢單力孤,無法守護朝廷,還不如御駕親征,發憤一擊。在群臣的強烈的要求下,高宗最終被迫同意"下詔親征",派知樞密院事葉義問到建康督視江淮軍馬、中書舍人虞允文參謀軍事,準備抗敵。但又暗地命令建造御船,做好海上逃難的準備。

紹興三十一年(1161年)10月,完顏亮軍已抵和州,葉義問在鎮江想要逃跑,被部下強留在建康。金軍在和州趕造船隻,打算渡江攻占採石鎮,形勢十分嚴重。這時,虞允文趕到採石,整頓潰軍,激勵士氣,迅速做好迎戰的部署。完顏亮派遣五百兵士,駕船入江,親自在江邊用小紅旗指揮。虞允文命宋軍戰艦迎戰,而另有當塗縣的民兵駕海鰍船衝鋒在前,金船被衝散分為兩處。宋軍奮勇向前,把金兵大部分殺死在江中。第二天,虞允文命舟師至楊林河口阻擊金軍,又在上游放火燒毀了金其餘的船,取得大勝利。完顏亮不能過江,只好移軍瓜洲。

金軍從海上進攻臨安的一路,由工部尚書蘇保衡率領,也在密州膠西縣陳家島被時任南宋浙西路馬步軍副總管李寶軍隊打得大敗。李寶早年在岳飛部下統領義軍,屢立戰功,這次戰役他自身率領戰船一百二十隻,弓弩手三千人,航海抗擊金水軍。途中,李寶援救了被金軍圍困在海洲的魏勝抗金義兵,並與山東義軍取得了聯繫,然後從海上進軍到密州膠西縣。他從來降的金軍漢人水手那裡得到金軍不慣水戰、在船中匍匐而睡的底細,及時發動進攻。敵艦逼近後,李寶軍突然鼓譟而進,金軍驚慌失措。李寶軍用火箭射金船油帆,金船大半起火,少數沒起火的金船,也被宋軍跳上船去以短兵擊刺金軍,金軍中的漢人脫甲而降的達三千餘人。蘇保衡座船尚未啟程,得報戰敗,急忙逃跑。金軍艦隊被大部殲滅。

李寶領導的宋軍與山東農民起義軍聯合作戰的勝利,使得其他宋軍與義軍紛紛效法聯合作戰,先後收復鄧州、蔡州、陳州、順昌府等地。西北方面進犯川陝的金軍,受到四川宣撫使吳玠軍的痛擊,吳玠指揮各路軍馬收復了秦、洮、隴、商、虢、華、陝七州。金軍後方,抗金義軍也紛紛起兵。魏勝攻克海州,使完顏亮南侵軍發生後顧之憂。"山東魏勝"的威名,金軍聞之喪膽。其他各路義軍,也活躍在金軍後方,攻打城邑,經金朝統治者以很大的威脅。在金軍南侵失敗的形勢下,金朝統治集團內又一次發生了改變。金東京留守完顏雍乘完顏亮南下,奪取政權,自立為皇帝,即金世宗。完顏亮進軍到揚州,被部將殺死。金軍撤退,宋軍收復了兩淮地區。

金軍的撤退,也就意味着高宗象徵性的"御駕親征"結束。後來,因李寶所部武器精良,陳康伯選取其中的長槍、克敵弓弩,交給相關官吏,作為模型來仿造使用。

復師北伐

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五月,高宗對康伯說高宗自己"今老且病,久欲退閒",想向眾臣宣布讓位與趙瑋,與陳康伯密贊大議。同年,孝宗即位。在其父子內禪帝位的儀式上,高宗讓康伯奉持禪讓冊書。基於高宗對康伯的重用與賞識,新主孝宗也對其倍加的尊重,在稱呼上也只是稱他為丞相而不叫他的名字。而且,孝宗也曾經對大臣們說"陳康伯有氣量,朕伴隨太上皇帝在金陵時,他遇事從容不迫的氣度,可以和東晉的謝安相比。"孝宗即位不久,進封康伯為信國公。

孝宗即位不久,就開始積極地討論準備北伐。為此,孝宗也就被後人視為比較好的一個皇帝。隆興元年(1163年),張浚與陳康伯為首的主戰派進軍中原。在北伐前期,南宋取得了比較好的成績,而在後期則是戰況不佳,特別是在符離這個地方的一次大戰,宋軍潰不成軍。符離之敗使宋金兩國的關係,再次的發生變化。孝宗開始在和戰之間搖擺不定,高宗這時站出來積極地主持和派,礙於高宗與眾臣子的壓力與議論,孝宗派淮西安撫使幹辦公事盧仲賢前往金軍人營議和。

數月後,盧仲賢帶回了金軍議和的條件。但是,盧仲賢一回來就遇到了張栻彈劾,說盧仲賢是"辰國喪禮"。朝廷派盧伸賢去與金交涉中爭論的最大的三件事:我方所要求的停止稱臣的舊禮,對方也肯同意;對方所要求的歲幣數量不變,我方不深加計較;其中沒有達成一致的是,對方想要得到四州之地(海、泗、唐、鄧)而我方以速還祖宗陵寢、欽宗棺槨為理由,不同意交還四州。針對此種談判條件,陳康伯斥怒說:"這些人都因為禍福利害地於他們沒有切身的關係,口出大話誤害國家,以博取名聲。這是關係到宗端社稷的大事,豈同兒戲。" 朝中兩派再一次的爭吵不休,陳康伯極力支持主戰,最後還是太上皇出來極力支持主和派,這才打定了孝宗的心。這次的論戰尚未結束,主和派又開始一齊彈劾陳康伯,陳康伯不得已請求罷官回鄉並推薦張浚為相。因為隨高宗親征回來時康伯就染上了病,康伯曾請求了回鄉,但是沒有得到同意。這次請辭,孝宗答應了,同時又對陳康伯說"有宣召,慎勿辭"。還親自召集百官為他餞行,"宰即府餞別,百官班送都門外"。這些可以看出孝宗對回鄉的康伯仍然還是十分的敬重。

陳康伯走後,張浚代之。隆興二年(1164年),金人又提出了無禮的要求。孝宗在主戰派的鼓勵之下命張浚視師兩淮,全力奮戰。湯思退及其同黨百般攻擊張浚,污衊他"名曰備守,守未待發,名曰治兵,兵未必精"。孝宗最終還是屈從了主和派罷了張浚的相,由湯思退獨任右相半年之久。湯思退與金人暗通聲氣,要求金軍重兵迫和。金軍揮師南下,由於主和派的主動撤防,金軍輕而一舉的攻破宋軍的兩淮防線。湯思退還極力主張放棄兩淮,退守長江,儘快與金議和。面對險境,孝宗及時罷免了湯思退、決定重新起用因病出朝的陳康伯,任命他為左相,以支持大局。當時陳康伯的病還較嚴重,他的親故們知道他又要再次入朝,紛紛來勸導不要出相,要他上書請求辭去相位。但是,康伯意正嚴詞的說到"不然。吾大臣也,今國家危,當輿疾就道,幸上哀而歸之爾。"雖然說,陳康伯的出相意味着主戰派再一次的勝利,但終久還是無力回天,戰爭最後以宋軍失敗議和告終。

乾道元年(1165年)二月丁未日(4月10日) ,陳康伯向孝宗匯報完工作後就退去,走到官員值宿的房舍突然發病,用轎子抬到家中,便已去世,享年六十九歲。孝宗追贈他太師之銜,諡號"文恭"。並下詔擇日親臨其府邸祭奠,陳康伯之子陳偉節極力推辭,才未前往。工部侍郎何俌奉命監護陳康伯的靈柩歸葬家鄉弋陽。

乾道三年(1167年)二月,孝宗親筆為陳康伯題寫"旌忠顯德之碑"的碑文,立碑在他的墓前。

宋寧宗慶元(1195年-1200年)初年,陳康伯得以配享孝宗廟庭,並改諡"文正"。

人物評價

陳康伯為人剛正不阿,在國家危難之際,不顧惜自己個人的安危,迎眷屬入臨安,堅決主張抗擊金兵的入侵。"以經濟自任,臨事明斷",宋高宗曾稱讚陳康伯"靜重明敏,一語不妄發",是真正稱職的宰相,這應該是很中肯的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