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彩陶八角星紋豆

彩陶八角星紋豆
圖片來自泰安市博物館

彩陶八角星紋豆,或稱八​角​星​紋​彩​陶​豆新石器時代大汶口文化彩陶八角星紋豆,1978年出土於山東省泰安市大汶口遺址,是一件典型的大汶口文化彩陶器。此豆口沿上用褐、紅彩繪對頂三角形與若干線條相間組成的圖案,腹部用白彩在深紅色陶衣上繪有5個方形八角星狀紋飾,紋飾構圖對稱,色彩對比強烈,堪稱我國彩陶藝術珍品。現藏於山東博物館,屬於禁止出境展覽文物

目錄

尺寸外觀

彩陶八角星紋豆的口頸為26厘米,足徑為14.5厘米,通高28.4厘米。[1]

相關歷史

在距今7000多年前的北辛文化時期,黃河下游地區開始出現彩陶器,到大汶口文化早期開始增多,中期達到成熟。八角星紋樣在大汶口文化的彩陶器中較為多見,應是當地先民共同認可和喜愛的圖案。[1]

八角星紋簡介

關於彩繪八角星紋,在安鄉湯家崗出土白陶盤和凌家灘文化中的玉鷹上也刻有類似的紋飾。有學者認為這類紋飾有表現光芒四射的太陽,四射的八角也寓意着無際的天空,中間的方形象徵着大地,取天圓地方之意,表現出人們對世界的認識和天地自然的敬仰。[2]

八角星紋豆介紹

用途

,為古代的一種盛食器皿,形似高足盤,或有蓋,新石器時代晚期開始出現,盛行於商周。新石器時代的豆多為陶豆,並為許多文化類型的居民所通用。此件八角星紋彩陶豆,是大汶口文化先民使用的盛食器,出土於山東泰安,現藏山東省博物館。

造型

彩陶豆斂口侈沿,深盤圓底,下有喇叭形高把,造型勻稱、深厚、穩重。器皿的主體裝飾是紅褐色陶衣上描繪的六組白彩八角星紋。八角星紋是由一方形四面延伸兩角構成八角,六組八角星繞豆腹一周,均勻地分布成帶狀,星與星之間採用兩道豎線分隔。豆的口沿和高把裝飾比較簡單。口沿部分是在白色陶衣上描繪八組相對的半月形紋,半月形紋之間繪紅彩短豎線五道。豆把部位用兩道白彩圓弧紋,將豆把的高度分為相等的三截。此類八角星紋裝飾,還見於江蘇邳縣大墩子出土的一件青蓮崗文化彩陶盆上。彩陶盆的造型與此豆的上半截幾乎相同,裝飾色彩也相一致。所不同者,陶盆略大,且表面的八角星紋有七組。兩件陶器都是新石器時代先民留下的工藝美術佳作。之所以膾炙人口、獨領風騷,原因在於表面裝飾採用的復彩技法所展現的色彩美感及其紋樣所反映的似有特別含義的物象。

色彩

復彩是將多種色彩同時應用,組成一幅圖案。復彩技法是否運用得當,關鍵在於不同色彩之間的搭配和少色多彩效果,八角星紋彩陶豆恰恰在這兩方面都表現得非常出色。豆的色彩只有紅、白、黑三色,但是作者已經懂得利用白底紅彩和紅底白彩可以取得兩種不同的效果,並用這個原理將口沿與豆身區別開來。另外,同樣都是紅底上畫白彩,是否用黑彩勾邊,效果也截然不同。有黑彩勾邊,黑白對比強烈,視覺感受也就強,所以我們看到的八角星紋和旁邊的豎線就有主次之別。色彩還可以互相借用和互補,達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效果。八角星紋中央的紅色方塊,便是作者在這方面的匠心獨運。如此豐富變幻而有節奏的色彩韻律,怎能不讓賞心悅目呢!

魅力

陶豆上的八角星紋,更能顯示陶豆原始魅力,它或是星星,或為某種觀念形態的符號化,讓人百思不得其解卻又縈繞盤旋於腦海。彩陶是我們研究上古社會歷史、文化、藝術、經濟的重要標本,八角星紋也像許許多多遠古之謎一樣,有待我們進一步解讀。[3]

八角星紋文化

 
安徽凌家灘遺址出土的玉鷹
圖片來自人民網

八角星紋字符號是遍布於我國廣大地域多個民族的文化符號。有學者認為神秘的卐字符號其實是八角星紋的簡化變體,它們都代表了太陽在一個回歸年的視循環運動,即一年四季的循環變化。

阿拉伯裝飾紋樣,除了模擬枝葉藤蔓,還喜歡用幾何圖案,其中最常見的圖案就是八角星,是由兩個正方形拼合而成。在開羅的大街小巷,隨處可見,地磚、外牆裝飾、窗戶欞子、家具紋路,都多用八角星來做裝飾紋路。八角星的一個變種,按照施萊夫利法則(Schläfli symbol)被稱為「8/3星型多邊形」,在清真寺紛繁複雜的花紋裝飾中也是很常見的一種形式。據說這種星,實際上代表了太陽,是太陽紋的一種,在各國的新石器時代的出土器物中都出現過。比如說安徽含山縣凌家灘出土的玉鷹,在其肚腹部位就是一顆八角星,距今5300多年前,有學者認為這類紋飾有表現光芒四射的太陽,四射的八角也寓意着無際的天空,中間的方形象徵着大地,取天圓地方之意,表現出人們對世界的認識和天地自然的敬仰。伊拉克1959---1963年的國旗正中也是這樣一顆八角星,而在俄羅斯的幾個加盟共和國的國旗上也有這顆象徵着太陽的八角星,比如位於伏爾加大區的烏德穆爾特共和國的國旗。 因為清真寺的禮拜塔林立,開羅號稱是千塔之城。這些塔中,最常見的樣式有兩種,一種是象鉛筆一樣直刺雲霄的馬木留克式,如默罕默德·阿里清真寺的禮拜塔;還有一種形式上要複雜的多,也是最常見的奧斯曼式樣,禮拜塔為正八邊形(八角星八個頂點相連),每個邊分別對着東、東北、北、西北、西、西南、南、東南八個方位。如拉姆西斯廣場的法赫德清真寺的高塔。 阿拉伯人和猶太人都屬於閃族人的後代,亞伯拉罕的子孫,雖然在現在還有血海深仇,但畢竟有着很深的文化和歷史淵源。八角星和大衛星六角星星都和崇拜光明的瑣羅亞斯德教(Zoroastrianism)有關。 猶太教聖經《塔納赫》(Tanakh)的現存最早的列寧格勒古抄本封面,距今有一千年,圖案正中是一顆大衛星,可緊緊包圍着它的是一顆八角星。 以色列的國旗上面是一顆碩大的六角星----「Star of David」,象徵着赫赫有名的大衛王(King of David:1037 BC--967 BC)。在其相鄰的埃及,也有一顆星星四處閃耀,這就是八角星。

八角星讓人想起羅盤六分儀,像是朝向八方的寶劍。八角星的八個角代表八個方向,意為絕對的混沌或混沌能量的八種形態(天地風雷水火山澤)。[4]

目前中國境內發現年代最早的八角星紋出自湖南懷化高廟文化(距今7800年前後)的陶罐肩部上,距今約7000-6000年的湖南安鄉湯家崗文化白陶盤底部上也有不少發現。

史前八角星紋集中出現在環太湖地區的馬家浜文化崧澤文化良渚文化以及海岱地區的大汶口文化中,凌家灘文化的玉版最為引人矚目。其他地區也有零星發現。

八角星紋符號在如今我國西南地區的很多少數民族服裝上都屬於典型紋飾,如彝族白族傈僳族傣族景頗族瑤族苗族僮族等。僮族還將八角星紋與八卦相配,彝語中「八卦」也稱為「八角」。[5]

參考文獻

  1. 1.0 1.1 八角星紋彩陶豆. 山東博物館.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8-12). 
  2. 八角星紋彩陶豆,百度百科
  3. 八角星紋彩陶豆,百度百科
  4. 八角星紋彩陶豆,百度百科
  5. 彩陶中華 | 八角星紋,古人以此定義時空,每日頭條,2019-1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