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家港博物館
張家港博物館建成於1999年,2010年實施擴建改造,現總建築面積為12000平方米,採用「軸線對稱、主從有序、四隅崇樓」的仿唐建築風格,2013年整體改造和陳列布展調整後,形成了「長江文化博物館」「張家港歷史文化陳列」「張家港民俗文化[1]展廳」「書畫藝術展廳」「碑刻陳列展示區」五大主題陳列,較清晰完整地展現了張家港的歷史發展脈絡和獨特的地域文化。除基本陳列外,博物館年均引進各類展覽10餘個,年均接待觀眾10餘萬人次。
目錄
基本介紹
張家港博物館建成於1999年,2010年實施擴建改造,現總建築面積為12000平方米,採用「軸線對稱、主從有序、四隅崇樓」的仿唐建築風格,2013年整體改造和陳列布展調整後,形成了「長江文化博物館」「張家港歷史文化陳列」「張家港民俗文化展廳」「書畫藝術展廳」「碑刻陳列展示區」五大主題陳列,較清晰完整地展現了張家港的歷史發展脈絡和獨特的地域文化。除基本陳列外,博物館年均引進各類展覽10餘個,年均接待觀眾10餘萬人次。精心打造「身邊的博物館」「小小歷史講解員」「博物館奇妙夜」等文化服務品牌,定期開展「流動博物館」進校園進社區活動。 2015年數字博物館的建成象徵着博物館文化惠民與信息化建設步入嶄新的階段,不僅便捷了博物館的日常管理, 更是讓觀眾可以足不出戶就能來博物館欣賞。
張家港博物館作為一個集教育、收藏、陳列、研究於一體的綜合性博物館,現有各類館藏文物5078件(套),錢幣10000餘枚,種類涉及石器、陶器、瓷器[2]、金銀器、玉器和錢幣等,同時還收藏了各類現代字畫。始終遵循「搶救第一、保護為主、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針,參與發掘的東山村、黃泗浦等遺址分別取得了「全國十大考古發現」等多項考古成果。同時,學術研究不斷取得突破, 已陸續出版發行《張家港市歷史文化資源報告》《文明溯源——張家港文物精粹》《東山村——新石器時代遺址考古發掘報告》等書籍。
張家港博物館自2004年起實行免費開放,是全國較早響應免費開放政策的縣級博物館。因優質的文化服務和良好的窗口形象,相繼榮獲國家三級博物館、江蘇省文明單位、江蘇省青年文明號、蘇州市文明單位、張家港文明單位標兵等榮譽稱號。
展廳展館
東山村遺址文物展廳
東山村遺址位於張家港市金港鎮南沙街道,香山風景區的東側,1989年首次發現,2008年起進行了新一輪的搶救性考古發掘。作為目前環太湖流域、也是長江下游地區發現的較早的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之一。東山村遺址先後入選了國家文物局「2009年中國考古十大新發現」、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等。展廳中通過大量的圖片、出土器物,全景式展示了東山村遺址考古發掘中的重要成果。
張家港民俗文化展廳
張家港民俗文化展廳位於博物館西側一層,占地面積約800㎡,利用展櫥和半敞開式展台陳列,綜合圖片、實物、模型、場景等聲光電、多媒體等展示手段,突出張家港民間特色,場景式復原張家港民間生產、生活,特色街區、民俗風情。
展示內容由四大板塊組成
一、魚米之鄉。展示張家港地域地貌及捕魚耕種場景。
二、老街市井。以歷史街區為主要表現形式,展示張家港地區的市井風情。
三、暨陽人家。以傳統民居表現形式,體現張家港民居建築特點及生活習俗。
四、鄉土風情。系統介紹張家港節氣風俗、方言特點、民間藝術以及宗教信仰。
碑刻展示區
碑刻展示區位於博物館一層中庭,占地面積約611㎡,2010年博物館改擴建以來,將中庭綠地充分利用,四周配以假山、流水,中央改造成以碑刻展示為主要內容,集展示、鑑賞、休閒於一體的景觀帶。
碑刻展示區集中遴選了張家港地區具有代表性的碑刻精品19件,含明代墓志銘、重浚奚浦塘碑、清代楊氏義莊碑記、規條、地圖等,另外能夠表現張家港地區特色的建築構件如獅子滾繡球、水滸故事、丹鶴紋石墩等也有集中展示。
書畫藝術展廳
盧星堂、張耕源、繆廷傑藝術展廳位於位於博物館二層西側,占地面積約829㎡,展廳內細分為三部分,分別展示盧星堂、張耕源、繆廷傑的書畫及收藏作品。
盧星堂,祖籍張家港,江蘇省國畫院專業畫家,張家港市書畫院名譽院長,一級美術師。1959年進江蘇省國畫院深造,深得傅抱石、亞明等老一輩山水畫家指授。擅作林木、冬雪和巨幅山水畫。展示區展示了盧星堂不同時期的代表性作品及出版書籍 40餘件,如《鐘山攬勝》、《華山圖》等巨幅作品,氣勢磅礴、意境深遠。同時有《盧星堂山水集》、《盧星堂山水畫賞析》等多種圖書出版。
張耕源,又名張根源,祖籍張家港市,中國美術學院退休。現系西泠印社理事、西泠印社肖像印研究室主任、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中國肖像印研究會會長、浙江文史研究館館員、中國工程院特聘藝術家、浙江開明畫院副院長等。展示區展示了張耕源的代表性書畫作品41件,另外還有印章、獎盃、書籍畫冊等,尤其是其篆刻作品,詩書畫印集於一體,渾然天成。
繆廷傑,祖籍張家港。我國着名泌尿外科專家。被世界權威刊物英國劍橋大學出版的《世界名人大詞典》收錄,並獲得英國劍橋頒發的「20世紀名人成就」銀質獎。繆廷傑教授不僅是一位傑出的泌尿外科專家,而且是頗有造詣的文學藝術愛好者,一直致力於對國畫藝術的不懈追求。繆教授同滬上書畫名家朱屺瞻、謝稚柳、唐雲、陸儼少等是莫逆之交。程十髮和劉旦宅這兩位畫家曾合繪明代名醫李時珍和繆希雍畫像,題名《醫宗先哲圖卷》,贈與繆教授。2005年夏,繆廷傑教授將珍藏多年的書畫精品《醫宗先哲圖卷》以及他自己的書畫作品、書籍等計100餘件一併捐贈張家港市博物館。
張家港歷史文化陳列
張家港歷史文化陳列展廳位於博物館二層南側,占地面積約925㎡,利用展櫥和移動式展櫃,綜合利用圖片、實物、復原模型、多媒體等多種手段,集中展示我館藏品精華和張家港近幾年重大考古發現出土的珍貴文物,系統展示了張家港古代文明的豐碩成果以及對中華文明的突出貢獻。
展廳有五部分組成
一、文明起源。展示東山村遺址、徐家灣遺址出土的重要文物和近幾年來東山村遺址的重大考古成果。
二、唐宋遺韻。集中展示館藏唐宋文物精華,以及黃泗浦遺址的重大考古成果。
三、軍事要塞。展示張家港作為江尾海頭的獨特地理優勢及歷史上張家港流傳的藏軍洞、韓世忠抗金的歷史傳說和與之相關的代表性實物。
四、楊舍堡城。展示楊舍堡城的復原場景,及與之關聯的張家港抗倭史跡。
五、張家港名人。從現有資料入手,從中遴選出各個時期具有代表性的歷史文化名人,再對名人進行細化分類。整個陳列分為前言、古代名人、近現代名人等三個部分。
前言部分,綜述張家港悠久歷史,人傑地靈,名人薈萃。
第一部分古代名人。從西晉太康二年暨陽縣建制開始,歷經唐、宋、元、明、清,尤其在明清時期,張家港地區名人繁多,涵蓋政治、文學、藝術等諸多領域,呈現出大家族持續繁榮發展的特點。本部分根據歷史文化名人的社會地位、突出成就、時代影響等因素,進行分類,分為歷代名臣、文苑俊彥、杏林奇才、鄉賢義士、名賢遊蹤等五部分。
第二部分近現代名人。本部分分為革命志士、愛國人士、文化精英、兩院院士等五部分。同時展廳還遴選了本館重點人物,並以雕塑形式呈現。
張家港歷史文化陳列,從不同側面反映着張家港的歷史地位,訴說着不同時代的盛、衰、興、亡。
視頻
張家港博物館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張家港這裡藏着一條「神秘」的老街,幾代人的回憶都在這裡! ,搜狐,2017-05-29
- ↑ 中國瓷器的種類及分類 ,搜狐,2017-0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