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金
巴金( Bakin),中國傑出現代文學家、出版家、翻譯家、社會活動家、無黨派愛國民主人士。
目錄
基本信息
巴金(李堯棠) | |
---|---|
中國傑出現代文學家、出版家 翻譯家、社會活動家、無黨派愛國民主人士 |
本名: | 李堯棠 | ||
---|---|---|---|
別名: | 巴金 | ||
字: | 芾甘 | ||
筆名: | 佩竿、極樂、黑浪、春風、壬平、餘一、王文慧、歐陽鏡蓉、黃樹輝等 | ||
國籍: | 中國 | 民族: | 漢族 |
出生日期: | 1904年11月25日 | 出生地點: | 四川成都北門正通順街 |
逝世日期: | 2005年10月17日 | 逝世地點: | 上海 |
畢業院校: | 南京東南大學附中 | ||
職業: | 作家、翻譯家 | ||
代表作: | 《家》《寒夜》《隨想錄》等 | ||
榮譽稱號: |
「二十世紀中國文學的良心」 |
人物介紹
巴金(1904年11月25日 - 2005年10月17日),原名李堯棠,另有筆名有佩竿、極樂、黑浪、春風等,字芾甘。漢族,四川成都人,祖籍浙江嘉興。1904年11月25日出生於四川成都一個官宦家庭。自幼在家延師讀書。五四運動中接受民主主義和無政府主義思潮。並在這種思想的影響下開始了他個人的反封建鬥爭。1923年巴金離家赴上海、南京等地求學,從此開始了他長達半個世紀的文學創作生涯。巴金在文革後撰寫的《隨想錄》,內容樸實、感情真摯,充滿着作者的懺悔和自省,巴金因此被譽為「二十世紀中國文學的良心」。
在1919年爆發的五四運動影響下,他開始大量閱讀《新青年》等進步書刊,逐步接受反帝反封建、科學民主等進步思想。1920年進入成都外國語專門學校學習,廣泛接觸西方文學及社會科學著作,並參加了《半月》雜誌的工作和一些進步社會活動。1922年2月在《文學旬刊》上發表詩歌《被虐(待)者底哭聲》12首,從此開始了輝煌的文學創作生涯。1922年冬,於成都外國語專門學校預科和本科班(英文)肄業。1923年到上海求學,1924年考入南京東南大學附中,1925年高中畢業後在上海從事社會活動和編譯工作。1927年1月赴法國巴黎求學。在法期間,一方面大量閱讀西方哲學和文學作品;另一方面,時時關心着祖國的命運,思念着苦難中的國家和人民。他懷着這份深厚的感情,寫下了反抗黑暗勢力的第一部長篇小說《滅亡》,1929年第一次以「巴金」的筆名在《小說月報》發表,引起文壇內外的普遍關注。1928年12月,他從法國回到上海。在這期間,翻譯了克魯泡特金的《倫理學》、托爾斯泰的《丹東之死》、高爾基的《草原的故事》等大量外國文學、思想文化作品;隨後,以極大的熱情投身於文學創作之中,寫下了長篇小說《家》、《春》、「愛情的三部曲」、中篇小說《死去的太陽》,出版了《復仇集》、《光明》等多部短篇小說集。1933年參與《文學專刊》的工作。1934年至1935年在日本學習日文。回國後在上海擔任文化生活出版社總編輯。他把大量的時間和精力用在編輯和出版工作上,支持許多進步作家的創作,為發展進步文藝事業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他擔任郭沫若主持的《救亡日報》的編委,並和茅盾共同主編《吶喊》(後改名《烽火》)雜誌,其間寫下不少充滿愛國激情的詩文。1938年後,他在廣州、上海、昆明、重慶、桂林、成都等地從事出版工作,並發表了宣傳抗戰的小說《火》(三部曲),完成了長篇小說《秋》、《憩園》、《第四病室》、《寒夜》等的創作。抗戰勝利後,他回到上海,繼續在文化生活出版社從事出版和翻譯工作。1949年7月,他參加了在北京召開的中華全國文學藝術工作者代表大會,並被選為全國文聯委員。新中國成立前夕,他作為中華全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的代表,出席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1]
新中國成立後,巴老歷任平明出版社總編輯;上海市文聯副主席、主席、名譽主席;政務院文化教育委員會委員;華東軍政委員會文化教育委員會委員;中國文聯副主席、榮譽委員;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代主席、主席;中國作家協會上海分會主席、名譽主席;上海市政協副主席;《文藝月報》、《收穫》、《上海文學》主編;茅盾文學獎委員會主任委員;中華文學基金會會長;中國田漢基金會名譽理事長。1983年、1988年、1993、1998、2003年當選為第六、七、八、九、十屆全國政協副主席。1996年、2001年當選為中國作家協會第五、六屆委員會主席。是第五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第一、二、三屆全國人大代表,第一屆全國政協代表。[2]
巴金,被譽為是"五四"新文化運動以來最有影響的作家之一,也是舉世公認的傑出的小說家、散文家和出色的翻譯家、卓越的編輯家、出版家。是20世紀中國傑出的文學家、中國當代文壇的巨匠。他是世界七大文化名人之一,是享譽海內外的文學大師。他先後創作了《滅亡》、《新生》、「激流三部曲」(《家》、《春》、《秋》)、「愛情的三部曲」(《霧》、《雨》、《電》)、《火》、《憩園》、《寒夜》、《第四病室》等長篇、中篇小說以及為數眾多的短篇小說、散文、報告特寫、遊記、童話等等。他通曉英、法、俄、德、世界語等多種語言文字,翻譯了十幾部世界名著。《家》對中國封建專制家庭罪惡的強烈控訴與反抗,曾經引起無數青年的共鳴,激勵他們走出封建牢籠,參加革命和社會進步運動。《寒夜》反映抗戰最困難時期底層知識分子及其家庭的悲慘命運,為被踐踏被蹂躪的小人物申訴,表達了一個有社會責任感的作家的良知。1958年至1962年,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了十四卷《巴金文集》,這是他解放前創作成就的結晶。新中國成立後,他多次深入到工廠、農村和革命老區體驗生活,兩次到戰火紛飛的朝鮮戰場,創作了大量的報告特寫、散文隨筆,出版了反映朝鮮戰爭的短篇小說集《英雄的故事》、《李大海》等。根據他的小說《團圓》改編的電影《英雄兒女》,在觀眾中引起熱烈的反響。他與靳以創辦、主編了大型文學刊物《收穫》,是國內最有影響的文學雜誌之一,數十年間推出了一大批優秀的作家作品,對中國當代文學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在他年近八旬的時候,仍克服巨大的病痛,用堅強的毅力寫完了五卷《隨想錄》,使他的散文創作在思想藝術上達到了一個高峰。90年代後又出版隨筆集《再思錄》,編輯出版了《巴金全集》(二十六卷)等。他以一部部飽含激情的作品和一顆摯愛祖國人民的赤子之心飲譽海內外,他創作的大量優秀作品是我國現當代文學史上的寶貴財富。他的許多作品先後被譯成英、俄、日、法、德、意、瑞典、朝鮮和世界語等近30種文字,在全世界廣為傳播。
巴金是傑出的社會活動家。全國解放後,他作為民間的外交使者多次出國訪問,參加國際文化交流等活動。1950年11月,他參加了華沙第二次世界保衛和平大會。後又五次訪問前蘇聯。1961年4月,出席亞洲作家東京緊急會議,並擔任中國代表團團長。1962年8月,率團參加了在日本東京召開的第八屆禁止原子彈、氫彈世界大會,以後又多次去日本訪問。1979年4月,他率中國作家代表團首次訪問法國,在巴黎掀起了一股「巴金熱」,極大地促進了中法兩國的文化交流。1981年春,他率代表團出席在瑞典召開的世界語代表大會。同年參加了國際筆會裡昂——巴黎大會。1984年5月,作為世界七大文化名人之一,應邀參加了在日本東京召開的第四十七屆國際筆會大會。他為促進世界和平、發展中國與世界各國的友好合作和國際文化交流作出了積極貢獻。他在海內外獲得了多種榮譽稱號。1982年獲意大利卡森蒂諾研究院授予的「但丁國際獎」。1983年獲法國「榮譽軍團勳章」。1984年獲香港中文大學榮譽文學博士學位。1985年獲美國文學藝術研究院外國名譽院士稱號和榮譽文學博士學位。1990年獲前蘇聯最高榮譽勳章──「人民友誼勳章」、同年還獲第一屆日本福岡「亞洲文化獎特別獎」。1993年4月獲亞洲華文作家文藝基金會「資深作家敬慰獎」,同年意大利蒙德羅國際文學獎評委會授予巴金和以巴金為主席的中國作家協會特別獎。1994年4月,首屆文學界為紀念其90華誕舉行了「巴金與二十世紀研討會」和《講真話,把心交給讀者──巴金》大型圖片展覽。1998年獲上海市人民政府頒發的文學藝術最高獎項——傑出貢獻獎。1999年10月,經國際小天體命名委員會批准,中國科學院北京天文台施密特CCD小行星項目組發現的一顆小行星為被命名為「巴金星」。2001年獲諾貝爾文學獎提名。2003年獲國務院授予「人民作家」榮譽稱號。2009年,法國的沙多-吉里市確定2009年為「巴金年」。
2005年10月17日19時零6分,巴金因病在上海逝世,享年101歲。
人物圖片
更多圖片請點擊: 巴金圖冊
人物關係
人物生平
時間 | 事件[3] |
---|---|
1904 | 1904年 (清光緒三十年),1歲·成都·[4]
|
1909 | 1909年(清宣統元年),6歲·成都——廣元·
|
1910 | 1910年(清宣統二年),7歲·廣元·
|
1911 | 1911年(清宣統三年),8歲·廣元——成都·
|
1912 | 1912年(民國元年),9歲·成都·
|
1913 | 1913年(民國二年),10歲·成都·
|
1914 | 1914年(民國三年),11歲·成都·
|
1915 | 1915年(民國四年),12歲·成都·
|
1916 | 1916年(民國五年),13歲·成都·
|
1917 | 1917年(民國六年),14歲·成都·
|
1918 | 1918年(民國七年),15歲·成都·
|
1919 | 1919年(民國八年),16歲·成都·
|
1920 | 1920年(民國九年),17歲·成都·
|
1921 | 1921年(民國十年),18歲·成都·
|
1922 | 1922年(民國十一年),19歲·成都·
|
1923 | 1923年(民國十二年),20歲·成都——上海——南京·
|
1924 | 1924年(民國十三年),21歲·南京·
|
1925 | 1925年(民國十四年),22歲·南京——北京——上海·
|
1926 | 1926年(民國十五年),23歲·上海·
|
1927 | 1927年(民國十六年),24歲·上海——巴黎——沙多·吉里·
|
1928 | 1928年(民國十七年),25歲·沙多·吉里——巴黎——馬賽——上海·
|
1929 | 1929年(民國十八年),26歲·上海·
|
1930 | 1930年(民國十九年),27歲·上海——杭州——泉州——上海·[5]
|
1931 | 1931年(民國二十年),28歲·上海—杭州—上海—蘇州—上海—無錫—上海—浙江長興—上海·
|
1932 | 1932年(民國二十一年),29歲·上海-南京-上海-泉州-上海-青島-北平-天津-上海·
|
1933 | 1933年(民國二十二年),30歲·上海-台州-上海-杭州-南京-上海-廣州-泉州-上海-普陀-上海-天津-北平·
|
1934 | 1934年(民國二十三年),31歲·北平——上海——日本橫濱·
|
1935 | 1935年(民國二十四年),32歲·橫濱——東京——葉山——橫濱——上海——北平——天津——上海·
|
1936 | 1936年(民國二十五年),33歲·上海·
|
1937 | 1937年(民國二十六年),34歲·上海——杭州——上海·
|
1938 | 1938年(民國二十七年),35歲·上海-廣州-上海-香港-廣州-漢口-廣州-梧州-柳州-桂林·
|
1939 | 1939年(民國二十八年),36歲·桂林——金華、溫州——上海·
3月—4月同肖珊離開桂林返上海,經金華、溫州返滬後,住霞飛路霞飛坊,在巨籟達路文化生活出版社編輯部工作。
|
1940 | 1940年(民國二十九年),37歲·上海——昆明——重慶——江安——重慶·
|
1941 | 1941年(民國三十年),38歲·重慶——成都——重慶——昆明——桂林·
|
1942 | 1942年(民國三十一年),39歲·桂林——貴陽——重慶——成都——重慶——桂林·
|
1943 | 1943年(民國三十二年),40歲·桂林·
|
1944 | 1944年,41歲·桂林——貴陽——重慶·
|
1945 | 1945年,42歲·重慶——上海——重慶·
|
1946 | 1946年,43歲·重慶——上海·
|
1947 | 1947年,44歲·上海——台灣——上海·
|
1948 | 1948年,45歲·上海·
|
1949 | 1949年,46歲·上海——北京——上海——北京——上海·
|
1950 | 1950年,47歲·上海——北京——蘇聯、波蘭——北京——上海·[6]
|
1951 | 1951年,48歲·上海——山東、江蘇——上海·
|
1952 | 1952年,49歲·上海——北京——朝鮮——北京——上海·
|
1953 | 1953年,50歲·上海——北京——朝鮮——北京——上海·
|
1954 | 1954年,51歲·上海——北京——莫斯科——北京——華沙——北京——上海·
|
1955 | 1955年,52歲·上海——北京——新德里——北京——上海——南京——上海·
|
1956 | 1956年,53歲·上海-北京-柏林-上海-成都-上海-新德里-北京·
|
1957 | 1957年,54歲·上海——北京——上海——北京——莫斯科、列寧格勒、基輔——上海·
|
1958 | 1958年,55歲·上海——北京——蘇聯——上海——成都——上海·
|
1959 | 1959年,56歲·上海——新安江——北京——上海·
|
1960 | 1960年,57歲·上海-昆明-個舊-上海-杭州-上海-北京-北戴河-上海-成都·
|
1961 | 1961年,58歲·成都-上海-東京-杭州-黃山-上海-廣州、海南島-上海·
|
1962 | 1962年,59歲·上海——北京——上海·
|
1963 | 1963年,60歲·上海——北京——越南——上海——東京——上海·
|
1964 | 1964年,61歲·上海——大寨——上海——北京·
|
1965 | 1965年,62歲·北京——上海——越南——上海·
|
1966 | 1966年,63歲·上海——北京——上海·
|
1967 | 1967年,64歲·上海·
|
1968 | 1968年,65歲·上海·
|
1969 | 1969年,66歲·上海——松江·
|
1970 | 1970年,67歲·松江——奉賢·
|
1972 | 1972年,69歲·奉賢——上海·
|
1973 | 1973年,70歲·上海·
|
1974 | 1974年,71歲·上海·
|
1976 | 1976年,73歲·上海·
|
1977 | 1977年,74歲·上海·
|
1978 | 1978年,75歲·上海——北京——上海·
|
1979 | 1979年,76歲·上海——北京——法國——北京——上海·
|
1980 | 1980年,77歲·上海——北京——日本——上海——瑞典——上海·
|
1981 | 1981年,78歲·上海-北京-上海-莫干山-上海-北京-里昂-上海-北京-上海·
|
1982 | 1982年,79歲·上海——杭州——上海·
|
1983 | 1983年,80歲
|
1984 | 1984年,81歲
|
1985 | 1985年,82歲
|
1986 | 1986年,83歲
|
1987 | 1987年,84歲
|
1988 | 1988年,85歲
|
1990 | 1990年,87歲
|
1991 | 1991年,88歲
|
1993 | 1993年,90歲
|
1994 | 1994年,91歲
|
1996 | 1996年,93歲
|
1997 | 1997年,94歲
|
1998 | 1998年,95歲
|
1999 | 1999年,96歲·上海·
|
2000 | 2000年,97歲·上海·
|
2001 | 2001年,98歲·上海·
|
2002 | 2002年,99歲·上海·
|
2003 | 2003年,100歲·上海·
|
2005 | 2005年,102歲·上海·
|
婚姻家庭
巴金與夫人蕭珊的愛情是浪漫而又令人感動的。巴金在蕭珊去世後曾寫道:「她是我生命的一部分,她的骨灰里有我的淚和血。這是她的最後,然而絕不是她的結局,她的結局將和我的連在一起。」
一見傾心
1936年,巴金遇到了蕭珊。蕭珊同當時許多少男少女一樣,愛讀巴金的作品,並從中受到鼓舞。巴金是她心目中同舊家庭、舊社會鬥爭的英雄。初次約會她對巴金說,她想離開自己守舊的家庭,到社會上去做個自食其力的人。巴金懇切的分析打消了蕭珊離家出走的念頭。巴金平易近人的態度,也拉近了這位大作家和中學生之間的距離。
他們靠鴻雁傳書來往交流,拉近了界限。直到32歲,巴金還沒談過戀愛,更沒動過結婚的念頭。蕭珊的出現,讓他的心出現了波動。1938年7月,蕭珊高中畢業後追隨巴金來到廣州。
三天「蜜月」
戀曲奏響了,一直進行了八年。1944年5月,他們決定結婚了。巴金和蕭珊去貴陽郊外的花溪小憩度了三天蜜月,沒有添置一件家具和新衣。從此相濡以沫,共同度過了二十八年。
1945年12月16日,他們的女兒在重慶寬二醫院出生了。為紀念剛剛離去的三哥,巴金為孩子取名小林。1950年7月28日,蕭珊又生下了一個男孩,巴金為他取名小棠。
分擔苦難
文革期間巴金受到殘酷的迫害,蕭珊也因為與巴金的關係受到非人的待遇。1966年年底,隨着批判巴金的開始,蕭珊也被勒令到作協參加運動。蕭珊沒有消沉,她分擔着巴金的痛苦,還給了他不少安慰和鼓勵。但由於長期的驚嚇、憂慮和勞累,身體每況愈下。1972年7月蕭珊因患肝癌症住院,而巴金在幹校勞動不被允許探望,於是蕭珊只得獨自在醫院接受治療,半個月後含冤長辭人世。在蕭珊去世的3年之後,巴金才獲許把蕭珊的骨灰捧回,巴金將妻子的骨灰放在自己的枕邊,每夜與之共眠,一直到2005年,巴金去世。
人物軼事
帶病入書
幼年多病的巴金從來沒有讀過大學。14歲時,他好不容易得到祖父同意進入英語補習學校念書,剛剛一個月,就因病輟學。1925年,他到北京準備考北京大學,但是體檢時發現患有肺病,無奈與北大失之交臂。因此在巴金的作品中,常常有主人公患肺病或其他疾病的描寫,並且因患病而發生情緒、思想的變化,《滅亡》中的杜大心等就是如此。寫《滅亡》時正是巴金治療肺病與休養的關鍵時期,主人公杜大心也就因患有肺病而萌生暗殺軍閥以解脫痛苦的念頭。
因書得愛
1936年,巴金以《家》而成為青年之心中偶像,追求他的人很多。有一個女高中生給他寫的信最多,他們通信達半年之久,卻從未見面。最後,還是女孩在信中提出:「筆談如此和諧,為什麼就不能面談呢?」女孩主動寄了張照片給巴金,然後他們約在一家咖啡館見面。經過8年的戀愛長跑,年屆不惑的巴金與這個名叫蕭珊的女孩結為連理。比巴金小13歲的蕭珊是第一個也是惟一一個讓巴金動情的女人。
嗜書如命
巴金愛書,在文化圈內是出了名的。1949年上海解放前夕,巴金一家生活已很拮据了,但是省吃儉用,他還是要買書。一天,一向依着他的蕭珊實在忍不住對他說:「家裡已經沒有什麼錢了。」不知道家裡到底有沒有錢,日子能不能過下去的巴金說道:「錢,就是用來買書的。都不買書,寫書人怎麼活法?」第二天,他又帶着孩子們去逛書店了。
筆名趣談
巴金雖聞名海內外,但「巴金」兩字的由來卻不是每個人都知道的,而且經常被人誤解來源,猜測這兩個字來自於巴枯寧和克魯泡特金,其實不然。巴金在1957年9月27日致前蘇聯作家彼得羅夫的信中對自己的名字作了註解:「一九二八年八月我寫好《滅亡》要在原稿上署名,我想找兩個筆畫較少的字。我當時正在翻譯克魯泡特金的《倫理學》,我看到了『金』字,就在稿本上寫下來。在這時候我得到了一個朋友自殺的消息,這個朋友姓巴,我和他在法國Cha-teau-Thierry同住了一個不長的時期。他就是我在《死去的太陽》序文中所說的『我的一個朋友又在項熱投水自殺』的那個中國留學生。我們並不是知己朋友,但是在外國,人多麼重視友情。我當時想到他,我就在『金』字上面加了一個『巴』字。從此『巴金』就成了我的名字。」
用文學掃除心靈垃圾[7]
「人為什麼需要文學?需要它來掃除我們心靈中的垃圾,需要它給我們帶來希望,帶來勇氣,帶來力量。」這是巴金對文學的見解。巴金多次說明他不是為當作家而提筆的,他只是「有感情必須發泄,有愛憎必須傾吐」,他是「在作品中生活,在作品中奮鬥」。他說:「我寫作不是因為我有才華,而是我有感情,對我們祖國和同胞我有無限的愛,我用作品來表達我的感情。」
用翻譯擁抱整個世界
巴金作為一個翻譯家的身份經常被人們忽視。他懂得英文、法文、俄文、日文、德文等多種語言,還有世界語。從1922年根據英譯本翻譯俄國人迦爾洵的小說《信號》開始,翻譯一直伴隨着他的創作。他的譯文全集足足有十卷(人民文學出版社),其中尤以俄國作品居多。學者李輝認為,「巴金的翻譯是世界性的,在翻譯無政府主義者克魯泡特金等人著作的同時,他也翻譯了歷來被認為是唯美主義作家王爾德的童話,還有高爾基的早期作品、屠格涅夫的《父與子》、《處女地》以及散文詩、赫爾岑的《往事與隨想》等等,這凸現出巴金濃厚的文化興趣與獨特的藝術鑑賞力,表現出他在文化創造上的豐富性。」
用出版舉薦文壇新人
從1934年創辦《文學季刊》到主持文化生活出版社,再到1957年創刊的《收穫》,巴金以決不惟利是圖的嚴肅出版理念、以傑出的文化判斷力和認真的編輯態度、以真誠、熱情的友誼,把一大批作者吸引在他的周圍。當年,曹禺、蕭乾、魯彥、劉白羽、何其芳、卞之琳、嚴文井、荒煤……一批作家的處女作或代表作,都是由巴金髮表和出版。八十年代,從維熙、諶容、張潔、沙葉新、張一弓、張辛欣等不少在新時期走上文壇的年輕作家,同樣得到了巴金的扶持、鼓勵和保護。
用真話敲打麻木不仁
巴金晚年最為重要的作品《隨想錄》,在1978年12月開始動筆,歷時八年完成了150篇。合訂結集的《隨想錄》出版後,在思想界和讀書界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它被譽為是一部「講真話的書」,巴金先生也因此被譽為「當代中國知識分子的良心」。是因為有了《隨想錄》,巴金才完成了他的人生追求,一個豐富而獨特的人格才最後以這種方式得以定型,並且與他早年希望成為思想家、社會活動家而做出的那些未能實現的努力,有意無意之間形成一個完美的連接。
個人作品
長篇小說:
《激流三部曲》: | 《家》上海開明書店1933年5月初版、《春》上海開明書店1938年3月初版、《秋》上海開明書店1940年9月初版 |
《愛情三部曲》: | 《霧》上海良友圖書公司1936年1月版、《雨》上海良友圖書公司1933年1月初版、《電》上海良友圖書公司1935年3月初版 |
《抗戰三部曲》: | 《火》之一至之三,上海開明書店1940年12月—1945年7月版 |
《人間三部曲》之一: | 《寒夜》上海晨光出版公司1947年3月初版 |
中篇小說:
《滅亡》 | 上海開明書店1929年10月初版 | 《死去的太陽》 | 上海開明書店1931年初版 |
《海的夢》 | 上海新中國書局1932年8月初版 | 《春天裡的秋天》 | 上海開明書店1932年10月初版 |
《砂丁》 | 上海開明書店1933年1月初版 | 《萌芽》 | 上海現代書局1933年9月初版 |
《新生》 | 上海開明書店1936年11月版 | 《利娜》 | 重慶文化生活出版社1940年8月初版 |
《人間三部曲》之二:《憩園》 | 重慶文化生活出版社1944年初版 | 《人間三部曲》之三:《第四病室》 | 上海晨光出版公司1946年版 |
短篇小說集:
《復仇集》 | 上海新中國書局1931.8初版 | 《光明集》 | 上海新中國書局1932.12版 | 《電椅集》 | 上海新中國書局1933.2初版 |
《抹布集》 | 北京星雲堂書店1933.4初版 | 《將軍集》 | 上海生活書店1934.8初版 | 《沉默集》 | 上海生活書店1934.10初版 |
《神·鬼·人》 | 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1935.12版 | 《淪落集》 | 上海商務印書館1936.3初版 | 《發的故事》 | 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1937.2版 |
《長生塔》 | 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1937.3初版 | 《小人小事》 | 成都文化生活出版社1943.6初版 | 《還魂草》 | 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1945.12版 |
《英雄的故事》 | 上海平明出版社1953.9初版 | 《明珠與玉姬》 | 中國少年兒童出版社1957.4版 | 《李大海》 | 作家出版社1961.12初版 |
散文合集:
《海行》 | 1932新中國書局 | 《旅途隨筆》 | 1934生活書局 | 《點滴》 | 1935開明書店 |
《生之懺悔》 | 1936商務印書館 | 《短簡》 | 1937良友圖書公司 | 《控訴》 | 1937重慶烽火社 |
《夢與醉》 | 1938開明書店 | 《感想》 | 1939重慶烽火社 | 《黑土》 | 1939文化生活出版社 |
《龍·虎·狗》 | 1941文化生活出版社 | 《無題》 | 1941文化生活出版社 | 《廢園外》 | 1942重慶烽火社 |
《旅途雜記》 | 1946上海萬葉書店 | 《懷念》 | 1947開明書店 | 《納粹殺人工廠-奧斯威辛》 | 1951平明出版社 |
《華沙城的節日-波蘭雜記》1951平明出版社 | 《慰問信及其他》 | 1951平明出版社 | 《生活書局在英雄們中間》 | 1953人民文學出版社 | |
《大歡樂的日子》 | 1957作家出版社 | 《堅強的戰士》 | 1957少年兒童出版社 | 《友誼集》 | 1959作家出版社 |
《讚歌集》 | 1960上海文藝出版社 | 《傾吐不盡的感情》 | 1963百花文藝出版社 | 《賢良橋畔》 | 1964作家出版社 |
《大寨行》 | 1965山西人民出版社 | 《孔老二罪惡的一生》 | 1974上海人民出版社 | 《煙火集》 | 1979人民文學出版社 |
《隨想錄》(5卷,包括《隨想錄》、《探索集》、《真話集》、《病中集》、《無題集》)1979-1986 | |||||
《序跋集》 | 1982花城出版社 | 《憶念集》 | 1982寧夏人民出版社 | 《願化泥土》 | 1984百花文藝出版社 |
《控訴集》 | 1985海峽文藝出版社 | 《十年一夢》 | 1986人民日報出版社 | 《再思錄》 | 1995上海遠東出版公司 |
傳記憶作:
《憶》 | 1936年 文化生活出版社 | 《創作回憶錄》 | 1981年 香港三聯書店 | 《巴金自傳》 | 1995年 江蘇文藝出版社 |
理論作品:
《怎樣建設真正自由平等的社會》 | 1921年4月《半月》17號 | 《再論無產階級專政》 | 《時事新報·學燈》1925年12月21日 |
《列寧論》 | 《時事新報·學燈》1925年12月29日 | 《馬克思主義賣淫婦》 | 《時事新報·學燈》1926年1月19日 |
《芝加哥的慘劇》 | 舊金山平社1926年5月初版 | 《革命的先驅》 | 上海自由書店1928年5月初版 |
《斷頭台上》 | 上海自由書店1929年1月初版 | 《從資本主義到安那其主義》 | 上海自由書店1930年7月初版 |
《俄羅斯十女傑》 | 上海太平洋書店1930年10月初版 | 《俄國社會運動史話》 | 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1935年9月初版 |
文學譯著:
《薇娜》 | 上海開明書店1928.6初版 | 《為了知識與自由的緣故》 | 上海新宇宙書店1929.10初版 |
《骷髏的跳舞》 | 上海開明書店1930年版 | 《丹東之死》 | 上海開明書店1930.7版 |
《草原故事》 | 上海馬來亞書店1931.4初版 | 《秋天裡的春天》 | 上海開明書店1932.10初版 |
《過客之花》 | 上海開明書店1933.6初版 | 《門檻》 | 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1936.5初版 |
《叛逆者之歌》 | 平明書店出版 | 《夜未央》 | 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1937.3初版 |
《遲開的薔薇》 | 重慶文化生活出版社1943.1初版 | 《父與子》 | 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1943.7初版 |
《處女地》 | 重慶文化生活出版社1944年初版 | 《快樂王子》 | 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1948.3初版 |
《笑》 | 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1948.6初版 | 《六人》 | 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1949.9初版 |
《紅花》 | 上海出版公司1950.11初版 | 《癩蛤蟆與玫瑰花》 | 上海出版公司1952.1初版 |
《木木》 | 上海平民出版社1952初版 | 《屠格涅夫中短篇小說集》 | 人民文學出版社1959.6初版 |
傳記譯作:
《獄中與逃獄》 | 廣州革新書局1927年5月初版 | 《地底下的俄羅斯》 | 上海啟智書店1929年8月初版 |
《我的自傳》 | 上海啟明書店1930年4月初版 | 《俄國虛無主義運動史話》 | 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1936年8月初版 |
《獄中記》 | 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1939年4月初版 | 《我的生活故事》 | 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1941年8月初版 |
《蒲寧與巴布林》 | 上海平民出版社1949年12月初版 | 《獄中十二年》 | 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1949年l2月初版 |
《回憶契訶夫》 | 上海平民出版社1950年1月初版 | 《回憶托爾斯泰》 | 上海平民出版社1950年4月初版 |
《回憶屠格涅夫》 | 上海平民出版社1950年8月初版 | 《回憶錄選》 | 人民文學出版社1959年5月初版 |
《一個家庭的戲劇》 | 人民文學出版社1962年版 | 《往事與隨想》 | 上海譯文出版社1979年10月初版 |
理論譯作:
《麵包略取》 | 上海自由書店1927年1月初版 | 《人生哲學:其起源及其發展》上 | 海自由書店1928-1929年初版 |
《蒲魯東底人生哲學》 | 上海自由書店1929年初版 | 《西班牙的鬥爭》 | 上海平明書店1938年4月初版 |
《萬人的安樂》 | 上海平明書店1938年5月初版 | 《告青年》 | 上海平明書店1938年6月初版 |
《西班牙的血》 | 上海平明書店1938年7月初版 | 《西班牙的黎明》 | 上海平明書店1938年7月初版 |
《戰士杜魯底》 | 上海平明書店1938年8月初版 | 《西班牙的曙光》 | 上海平明書店1939年3月初版 |
《西班牙》 | 上海平明書店1939年4月初版 | 《一個國際志願兵的日記》 | 上海平明書店1939年4月初版 |
《西班牙的日記》 | 上海平明書店1939年4月初版 | 《巴塞羅那的五月事變》 | 上海平明書店1939年4月初版 |
《麵包與自由》 | 上海平民書店1940年8月初版 | 《倫理學的起源和發展》 | 重慶文化生活出版社1941年6月初版 |
主編刊物:
《自由月刊》 | 1929年1月—4月 | 《時代前》 | 1931年1月—7月 | 《文學季刊》 | 1934年4期 | 《文學叢刊》 | 1935年—1949年 |
《文化生活叢刊》 | 1935年—1952年 | 《文季月刊》 | 1936年6月—12月 | 《烽火》 | 1937年—1938年 | 《文叢》 | 1937年—1939年 |
《文學小叢刊》 | 1939年—1948年 | 《文季叢書》 | 1939年—1951年 | 《文藝月報》 | 1953年—1956年 | 《上海文學》 | 1960年—1963年 |
《收穫》 | 1957年—2005年 |
作品年表
1921年-1929年:
1921年[8][9] | |||
---|---|---|---|
發表時間 | 作品 | 類別 | 發表/出版社 |
1921.4.1 | 怎樣建設真正自由平等的社會 | 短論 | 成都《半月》刊第17號 |
1921.4 | 五一紀念感言 | 短論 | 重慶《人聲》雜誌第2號 |
1921.5.15 | 世界語之特點 | 短論 | 成都《半月》刊第20號 |
1921.6.1 | IWW與中國勞動者 | 短論 | 成都《半月》刊第21號 |
1921.9 | 愛國主義與中國人到幸福的路 | 短論 | 成都《警群》月刊第1期 |
1922年 | |||
1922.3 | 托爾斯泰的生平和學說 | 評論 | 成都《平民之聲》周刊:第4期至第?期 |
1922.7.21 | 被虐者底哭聲(共12首) | 新詩 | 《時事新報》副刊《文學旬刊》第44期 |
1922.9.11 | 致《文學旬刊》編者的信 | 書信 | 《文學旬刊》第49期「通訊」欄,原無題 |
1922.9.11 | 路上所見 | 詩 | 《時事新報》副刊《文學旬刊》第49期 |
1922.11.1 | 可愛的人 | 散文 | 《時事新報》副刊《文學旬刊》第54期 |
1922.11.21 | 夢、瘋人、慚愧、喪家的小孩 | 詩 | 《時事新報》副刊《文學旬刊》第56期 |
1923年 | |||
1923.1.20 | 詩一首(含四題:1.哭2.沉沒3.鑼聲4.母親) | 詩 | 成都《草堂》第2期 |
1923.1.20 | 旗號 | 短篇小說 | 成都《草堂》第2期;俄國迦爾間作 |
1923.5.5 | 詩四首 | 詩 | 成都《草堂》第3期 |
1923.10.1 | 一生、寂寞、黑夜行舟 | 詩 | 《婦女雜誌》第9卷第10號 |
1924年 | |||
1924.5 | 悼橘宗一 | 詩 | 廣州真社《春雷》第3期 |
1924.5 | 偉大的殉者-呈同志大杉榮君之靈 | 詩 | 廣州真社《春雷》第3期 |
1924.5 | 東京安那其主義者一九二三年十月二十五日的報告 | 報告 | 廣州真社《春雷》第3期:東京安那其主義者作 |
1924.5 | 大杉榮著作年表 | 年表 | 廣州真社《春雷》第3期;編譯 |
1924.5 | 芾甘啟事 | 啟事 | 廣州真社《春雷》第3期 |
1924 | 一九二三年日本大震災中日本政府軍閥及反動黨對於安那其
主義者的攻擊 |
廣州《驚蟄》月刊第1期:東京勞動運動社作 | |
1924.8.1 | 大杉榮年譜 | 《民鍾》第1卷第9期 | |
1925年 | |||
1925.1.1 | 「欠夾」——布爾雪維克的利刀 | 雜文 | 《民鍾》第1卷第10期 |
1925.1.1 | 瑪麗亞·司披利多諾瓦的迫害事件 | 《民鍾》第1卷第10期;美國高德曼作 | |
1925.2.18 | 柏克曼傳記 | 傳記 | 北京《國風日報·學匯》載1925.2.18至?日 |
1925.2.20 | 列寧——革命的叛徒 | 雜文 | 北京《國風日報·學匯》 |
1925.2.24 | 克龍士達暴動紀實 | 北京《國風日報·學匯》載1925.2.24至?日 | |
1925.3.29 | 日本勞動運動同志的來信 | 書信 | 北京《國風日報·學匯》 |
1925.4.7 | 無政府主義與暴行棗無政府主義者暴行的心理 | 短論 | 北京《國風日報·學匯》 |
1925.7.1 | 俄羅斯的悲劇 | 論文 | 《民鍾》第1卷第12期;美國柏克曼作 |
1925.7.1 | 《俄羅斯的悲劇》譯後 | 序跋 | 《民鍾》第1卷第12期 |
1925.8.11 | 赤俄監獄中之革命者 | 報告 | 《晨報副刊》:1247 1248號:約翰·杜爾納作 |
1925.9.15 | 支加哥的慘劇 | 史話 | 《民鍾》第1卷:13期;初版1926三藩市平社 |
1925.9 | 財產是什麼? | 論文 | 《民鍾》第1卷:13、14、15期;蒲魯東作 |
1925.10.22 | 評陳啟修教授之《勞農俄國之實地考察》 | 論文 | 《時事新報·學燈》第7卷第10冊:22-24號 |
1925.12.16 | 再論無產階級專政 | 論文 | 《時事新報·學燈》第7卷第12冊:16號-18號 |
1925.12 | 英國總同盟罷工 | 《民眾》半月刊第6期;譯文 | |
1925.12.29 | 列寧論 | 理論 | 《時事新報·學燈》第7卷第12冊:29 30號 |
1925 | 科學的無政府主義之戰略 | 論文 | 阿里資作 |
1926年 | |||
1926.1 | 東京的殉道者 | 傳記 | 《民鍾》第1卷第14期 |
1926.1.17 | 黃、龐死後的第四年 | 雜文 | 《上海黃龐四周年紀念大會特刊》 |
1926.1.17 | 俄國虛無黨人的故事棗社會革命黨左派的介紹 | 傳記 | 《國聞周報》第3卷第3期 |
1926.1.19 | 馬克思主義賣淫婦 | 雜文 | 《時事新報·學燈》第8卷第1冊第19號 |
1926.1 | 近代勞動運動中的議會活動觀 | 論文 | 《民鍾》第1卷第14期;德國若克爾作 |
1926.1 | 科學的無政府主義 | 論文 | 《民鍾》第1卷第14期;阿利茲作 |
1926.4.1 | 《俄羅斯革命中的婦女》補 | 補正 | 《新女性》月刊第1卷第4號 |
1926.4.5 | 答郭沫若的《賣淫婦的饒舌》 | 論文 | 《時事新報·學燈》第8卷第4冊第5號 |
1926.4.16 | 法國虛無黨人的故事 | 傳記 | 《洪水》半月刊第2卷第15、16期 |
1926.4.16 | 洗一洗不白之冤 | 書信 | 《洪水》半月刊第2卷第15期 |
1926.4.28 | 《五一運動史》 | 史話 | 民眾社;第一本單行出版的書 |
1926.5 | 《芝加哥的慘劇》 | 理論 | 舊金山平社5月初版 |
1926.6 | 無政府主義之社會學的基礎 | 論文 | 《民鍾》第1卷第15期;阿里資作 |
1926.6 | 《討論進行的兩封信》附記 | 序跋 | 《民鍾》第1卷第15期;格拉佛、君毅致巴金的信 |
1926.6 | 雜感 | 雜感 | 《民鍾》第1卷第16期 |
1926.7.1 | 婦女解放的悲劇 | 論文 | 《新女性》月刊第1卷:7號;美國高德曼作 |
1926.10.1 | 無政府主義島的發現 | 雜感 | 上海《民眾》半月刊第14、15期合刊 |
1926.10.1 | 「無政府主義與工團主義」附識 | 序跋 | 上海《民眾》半月刊第14、15期合刊 |
1926.11 | 訪克魯泡特金 | 訪問記 | 上海《民眾》半月刊:16期;美國高德曼作 |
1926.11 | 談時局 | 雜感 | 上海《民眾》半月刊第17期 |
1926.12.15 | 無政府主義的階級性 | 論文 | 《民鍾》第1卷第16期 |
1926.12.15 | 科學與無政府主義 | 論文 | 《民鍾》第1卷第16期:意大利馬拉鐵司達作 |
1926 | 公開信 | 書信 | 北京《高麗青年》;據1936巴金《關於〈發的故事〉》 |
1927年 | |||
1927.1 | 克魯泡特金學說概要 | 譯文 | 《民鋒》第11期、第12期合刊 |
1927.1 | 斷頭台上 | 傳記 | 《民鍾》第2卷:1.2.4.5期合刊,6.7期合刊 |
1927.4 | 《無政府主義與實際問題》第二節 | 論文 | 上海民鍾社《無政府主義與實際問題》 |
1927.5 | 《獄中與逃獄》 | 回憶錄 |
廣州革新書局;俄國克魯泡特金作; |
1927.7.15 | 無政府主義與恐怖主義棗復太一同志的一封信 | 書信 | 《民鍾》第2卷第6、7期合刊 |
1927.7.15 | 死囚牢中的六年棗薩珂與凡宰地果然會被殺麼? | 雜感 | 《民鍾》第2卷第6、7期合刊 |
1927.8.1 | 中國無政府主義與組織問題 | 短論 | 美洲三藩市《平等》月刊第1卷第2期 |
1927.8.1 | 空前絕後的妙文 | 雜感 | 美洲三藩市《平等》月刊第1卷第2期 |
1927.8.1 | 無政府主義黨並不同情於國民黨的護黨運動 | 雜感 | 美洲三藩市《平等》月刊第1卷第2期 |
1927.8.1 | 理想是殺得死的嗎? | 雜感 | 美洲三藩市《平等》月刊第1卷第2期 |
1927.8.1 | 反共與反動 | 雜感 | 美洲三藩市《平等》月刊第1卷第2期 |
1927.8.1 | 李大釗確是一個殉道者 | 雜感 | 美洲三藩市《平等》月刊第1卷第2期 |
1927.10 | 法律下的大謀殺 | 雜感 | 美洲三藩市《平等》月刊第1卷第4期 |
1927.10 | 俄國革命的十周年 | 雜感 | 美洲三藩市《平等》月刊第1卷第4期 |
1927.10 | 不要瞎做勞資妥協的夢 | 雜感 | 美洲三藩市《平等》月刊第1卷第4期 |
1927.10 | 死者與生者——雜記之一 | 雜感 | 美洲三藩市《平等》月刊第1卷第4.11.12期 |
1927.11 | 《麵包略取》 | 論著 | 上海自由書店;克魯泡特金作;單行出版的第1本譯著 |
1927.11 | 《麵包略取》譯者序 | 序跋 | 上海自由書店版(1926.12.1作) |
1927.12.18 | 寄《革命周報》編者的信 | 書信 | 《革命周報》第34、35期:載1927.12.18日、25日 |
1928年 | |||
1928.1 | 馬克斯的無產階級專政 | 論文 | 《馬克斯主義的破產》上海自由書店版 |
1928.1 | From a chinese Comrade(一個中國同志的來信) | 書信 | 《Jhe Roacl to Frecdom》第4卷:6號 |
1928.2 | 一封公開的信(給鍾時同志) | 書信 | 美洲三藩市《平等》月刊第1卷第8期「通信」欄 |
1928.2 | 俄國革命黨人眼中的克魯泡特金 | 編譯 | 《克魯泡特金學說概要》上海自由書店版 |
1928.3.5 | 易卜生的四大社會劇 | 論文 | 《一般》月刊第4卷3月號;美國高德曼作 |
1928.3 | 《工女馬得蘭》譯本序 | 序跋 | 開明書店版 |
1928.3 | 工人的實力 | 雜文 | 美洲三藩市《平等》月刊第1卷第9期 |
1928.3 | 法律——《窮人的話》之二 | 雜感 | 美洲三藩市《平等》月刊第1卷第9期 |
1928.3 | 裁判 | 散文 | 《平等》月刊第1卷第9期;俄國亞歷德拉作 |
1928.3 | 俄國左派社會革命黨運動略史 | 史話 | 《平等》月刊第1卷:9.12期;俄國司太恩堡作 |
1928.4.1 | 斯德林堡的三本婦女問題劇 | 論文 | 《新女性》月刊第3卷:4期;美國高德曼作 |
1928.5 | 《革命的先驅》 | 理論 | 上海自由書店5月初版 |
1928.5 | 支加哥無政府主義者殉道後的四十年 | 史話 | 初收《革命的先驅》 |
1928.5 | 一個無產階級的生涯底故事 | 自傳 | 《革命的先驅》自由書店;意大利凡宰特作 |
1928.5 | 薩珂與凡宰特之死 | 雜感 | 《革命的先驅》上海自由書店版 |
1928.5 | 無政府主義與工團主義 | 論文 | 三藩市《平等》月刊第1卷第10、12期;克魯泡特金作 |
1928.5 | 答誣我者書 | 書信 | 美洲三藩市《平等》月刊第1卷第10期 |
1928.5 | 感謝國民黨人錚錚君代登廣告 | 雜感 | 美洲三藩市《平等》月刊第1卷第10期 |
1928.5 | 左派國民黨在那裡? | 雜感 | 美洲三藩市《平等》月刊第1卷第10期 |
1928.5 | 勿為我們杞憂 | 雜感 | 美洲三藩市《平等》月刊第1卷第10期 |
1928.5 | 非勒 | 傳記 | 《革命的先驅》自由書店;美國高德曼作 |
1928.6 | 工人,組織起來 | 短論 | 美洲三藩《平等》月刊第1卷第11期 |
1928.6 | 巴黎公社與克龍士達脫暴動紀念日 | 短論 | 美洲三藩《平等》月刊第1卷第11期 |
1928.6 | 《薇娜》 | 短篇小說 | 開明書店;波蘭廖抗夫作 |
1928.7 | 我們現在應該怎樣做呢?——答CA同志的第一信 | 書信 | 美洲三藩《平等》月刊第1卷第12期 |
1928.8 | 巴枯寧底無政府主義 | 短論 | 美洲三藩《平等》月刊第1卷第13期 |
1928.8 | 怎樣做法(討論之一節) | 書信 | 美洲三藩《平等》月刊第1卷第13期 |
1928.9.9 | 脫落斯基的托爾斯泰論 | 論文 | 蘇聯托洛斯基作 |
1928.9.16 | 《人生哲學:其起源及其發展》(上編) | 論著 |
上海自由書店;俄國克魯泡特金作 |
1928.9 | 《人生哲學:其起源及其發展》譯者序 | 序跋 | |
1928.9 | 《人生哲學:其起源及其發展》例言 | ||
1928.10.10 | 怎樣做法(討論之一節) | 書信 | 《東方雜誌》第25卷第19號 |
1928.10 | ENLA MALLUMA NOKTO(暗夜中) | 對話 | 《綠光》月刊第5卷第10-12期合刊 |
1928.12 | 編者的幾句話 | 序跋 | 《一個賣魚者底生涯》上海自由書店版 |
1928.12 | 《一個賣魚者的生涯(凡宰特著自敘傳)》 | 自傳 | 上海自由書店;意大利凡宰特作 |
1929年 | |||
1929.1 | 蘇菲亞·柏羅夫斯加亞的生涯 | 傳記 | 《斷頭台上》上海自由書店版 |
1929.1 | 遺言 | 詩 | 《斷頭台上》自由書店;美國柏爾森斯作 |
1929.1 | 呈獻給「吾師」凡宰地 | 序跋 | 《斷頭台上》上海自由書店 |
1929.1 | 說明改編本書的幾句話 | 序跋 | 《斷頭台上》上海自由書店 |
1929.1 | 載贓 | 雜感 | 三藩市《平等》月刊第2卷第1期(總14期) |
1929.1 | 無的放矢 | 雜感 | 三藩市《平等》月刊第2卷第1期(總14期) |
1929.1 | 殉道者的遺書 | 書信 | 《斷頭台上》自由書店,薩珂、凡宰地作 |
1929.1 | 《斷頭台上》 | 理論 | 上海自由書店1月初版 |
1929.1.20 | 替巴枯寧洗一洗不白之冤 | 書信 | 《革命周報》第79、80號合刊 |
1929.1.30 | 說幾句開場話 | 上海《自由月刊》第1卷第1期,署名馬拉 | |
1929.1.30 | 馬克斯主義批判 | 論文 | 上海《自由月刊》第1卷第1期,柴爾凱索夫作 |
1929.1.30 | 俄國虛無黨人運動史 | 史話 | 上海《自由月刊》第1卷第1期,司特普尼克作 |
1929.1.30 | 她 | 上海《自由月刊》第1卷第1期,法國左拉作 | |
1929.1-4 | 滅亡 | 中篇小說 | 《小說月報》第20卷1-4號;初版1929.10開明 |
1929.2 | 無政府主義的原理棗為克魯泡特金八年祭而作 | 短論 | 三藩市《平等》月刊第2卷第2期(總15期) |
1929.2.10 | 讀《木偶奇遇記》 | 書評 | 《開明》第1卷第8號;署名一切 |
1929.2.10 | 茶房也是一個人 | 故事 | 《開明》第1卷第8號;波蘭高爾塔克作 |
1929.2.25 | 編者的話 | 上海《自由月刊》第1卷第2期,署名馬拉 | |
1929.2.25 | 克魯泡特金八年祭 | 短論 | 上海《自由月刊》第1卷第2期,署名編者抄 |
1929.2.25 | 母親之死 | 回憶錄 | 《自由月刊》第1卷:2期;赫爾岑作,署名P.K; |
1929.2.25 | 呂西·德木南 | 詩 | 《自由月刊》第1卷:2期;埃馬紐埃爾·德·埃薩爾作 |
1929.2.25 | 《工女馬得蘭》之考察 | 書評 | 上海《自由月刊》第1卷第2期 |
1929.3 | 薩珂與凡宰特是無罪的人 | 短論 | 三藩市《平等》月刊第2卷第3期(總16期) |
1929.3 | 分治合作與無政府主義 | 短論 | 三藩市《平等》月刊第2卷第3期(總16期) |
1929.3 | 我的心 | 散文 | 三藩市《平等》月刊第2卷第3期(總16期) |
1929.3.25 | 《黨人魂》及《火榴》之考察 | 評論 | 上海《自由月刊》第1卷第3期 |
1929.3.25 | 寄西伯利亞的音信 | 詩 | 上海《自由月刊》第1卷第3期,普希金作 |
1929.3.25 | 答普式庚 | 詩 | 《自由月刊》第1卷:3期;俄國十二月黨人作 |
1929.3.25 | 凡爾加,凡爾加 | 民歌 | 上海《自由月刊》第1卷第3期,俄國民歌 |
1929.3.25 | 郭沫若的墮落 | 雜感 | 上海《自由月刊》第1卷第3期 |
1929.3.25 | 郭沫若的周刊 | 雜感 | 上海《自由月刊》第1卷第3期 |
1929.3.25 | 《浮士德》里的妙句 | 雜感 | 上海《自由月刊》第1卷第3期 |
1929.4.25 | 隨便寫幾句話答覆錢杏?先生 | 雜感 | 上海《自由月刊》第1卷第4期 |
1929.4.25 | 現代文壇上最有力的批評家之真面目 | 雜感 | 上海《自由月刊》第1卷第4期 |
1929.4.25 | 我的答覆 | 雜感 | 上海《自由月刊》第1卷第4期,署名甘 |
1929.4.25 | Morxism與綠林英雄 | 雜感 | 上海《自由月刊》第1卷第4期 |
1929.4.25 | 失去的萬尼亞 | 上海《自由月刊》第1卷:4期,A.S.Rappot作 | |
1929.4.25 | 《黑暗之勢力》之考察 | 書評 | 上海《自由月刊》第1卷第4期 |
1929.5 | 蒲魯東底人生哲學 | 論文 |
《蒲魯東底人生哲學》;克魯泡特金作 |
1929.5 | 《革命》的性質 | 短論 | 三藩市《平等》月刊第2卷第4、5期合刊 |
1929.7.10 | 愛情 | 故事 | 《開明》第2卷第1號;日本民間故事,署:一切 |
1929.7 | 《人生哲學 :其起源及其發展(下編)》 | 論著 |
上海自由書店;俄國克魯泡特金作; |
1929.7 | 克氏《人生哲學》之解說 | 論文 |
《人生哲學:其起源和發展》下編; |
1929.7 | 《中天底來信》答覆 | 書信 | 《人生哲學:其起源和發展》下編(自由書店) |
1929.7 | 讀八太舟三氏底《人生哲學》新譯本 | 書評 | 《人生哲學:其起源和發展》下編(自由書店) |
1929.8 | 《地底下的俄羅斯》 | 特寫集 |
上海啟智書局;俄國司特普尼亞克作 |
1929.8 | 譯者小言 | 序跋 | 《地底下的俄羅斯》海啟智書局 |
1929.9.10 | 老客秋的夢 | 短篇小說 | 《開明》第2卷第3號;Ninoshvili作 |
1929.9.10 | 讀者的交通 | 隨筆 | 《開明》第2卷第3號;署名B.B |
1929.9.10 | 兩個質問 | 隨筆 | 《開明》第2卷第3號;署名B.B |
1929.10 | 《爭自由的兒女》序 | 序跋 | 《爭自由的兒女》(梅子著)上海出版合作社版 |
1929.10 | 為了知識與自由的緣故 | 短篇小說 | 《為了知識與自由的緣故》;蒲列·魯克爾作 |
1929.10 | 三十九號 | 短篇小說 | 《為了知識與自由的緣故》;司特普尼亞克作 |
1929.10 | 《滅亡》序 | 序跋 | 《滅亡》開明書店版 |
1929.10 | 《滅亡》 | 中篇小說 | 開明書局1929年版、1953年版 |
1929.12 | 不能死的人 | 短篇小說 | 上海《一般》第9卷:4期;蘇聯高爾基作 |
1929 | 蒲魯東和赫爾岑 | 論文 | 《蒲魯東底人生哲學》上海自由書店版 |
1930.1.10 | 房東太太 | 短篇小說 | 《小說月報》第21卷第1號 |
1930.4 | 《俄羅斯十女傑》緒言 | 序跋 | 《俄羅斯十女傑》上海太平洋書店版 |
1927年-2009年出版書目:
出版時間 | 作品 | 類別 | 出版社 | 備註 | 試讀 |
---|---|---|---|---|---|
1927 | 《無政府主義與實際問題》 | 理論 | 上海民鍾社 | 與他人合著 | |
1929.10 | 《滅亡》 | 中篇小說 | 開明書店 | ||
1930.4 | 《俄羅斯十女傑》 | 理論 | 上海太平洋書店 | ||
1930.7 | 《從資本主義到安那其主義》 | 理論 | 美國三藩市平社 | 讀 | |
1931.1 | 《死去的太陽》 | 中篇小說 | 開明書店 | 原名《新生》 | 讀 |
1931.8 | 《復仇》 | 短篇小說集 | 新中國書局 | 巴金第一部短篇小說集 | 讀 |
1932.5 | 《霧》 | 中篇小說 | 新中國書局 | 「愛情的三部曲」之一 | 讀 |
1932.5 | 《光明》 | 短篇小說集 | 新中國書局 | 巴金第二部短篇小說集 | 讀 |
1932.8 | 《海的夢》 | 中篇小說 | 新中國書局 | 讀 | |
1932.9 | 《新生》 | 中篇小說 | 開明書局 | 讀 | |
1932.10 | 《春天裡的秋天》 | 中篇小說 | 開明書店 | 讀 | |
1932.12 | 《海行》 | 散文集 | 新中國書局 | 又名《海行雜記》 | 讀 |
1933.1 | 《雨》 | 中篇小說 | 良友圖書公司 | 「愛情的三部曲」之二 | 讀 |
1933.1 | 《砂丁》 | 中篇小說 | 開明書局 | 讀 | |
1933.2 | 《電椅》 | 短篇小說集 | 新中國書局 | 讀 | |
1933.4 | 《抹布》 | 短篇小說集 | 北平星雲堂書店 | 讀 | |
1933.5 | 《家》 | 長篇小說 | 開明書局 | 「激流三部曲」之一 | 讀 |
1933.9 | 《萌芽》 | 中篇小說 | 現代書局 | 又名《雪》、《煤》 | 讀 |
1934.8 | 《旅途隨筆》 | 散文集 | 生活書局 | 讀 | |
1934.8 | 《將軍》 | 短篇小說集 | 生活書局 | 讀 | |
1934.10 | 《沉默》 | 短篇小說集 | 生活書店 | 讀 | |
1934.11 | 《巴金自傳》 | 傳記 | 第一出版社 | 讀 | |
1935.3 | 《電》 | 中篇小說 | 良友圖書公司 | 「愛情的三部曲」之三 | 讀 |
1935.3 | 《點滴》 | 散文集 | 開明書店 | 讀 | |
1935.9 | 《俄國社會運動史話》 | 理論 | 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 | 初版 | |
1935.11 | 《神·鬼·人》 | 短篇小說集 | 文化生活出版社 | 讀 | |
1936-1942 | 《巴金短篇小說集》(1—3卷) | 短篇小說集 | 開明書店 |
1936.2第1卷;1936.4第2卷 |
讀 |
1936.3 | 《生之懺悔》 | 散文集 | 商務印書館 | 讀 | |
1936.3 | 《沉落》 | 短篇小說集 | 商務印書館 | 又名《淪落》 | 讀 |
1936.4 | 《愛情的三部曲》 | 長篇小說 | 良友圖書公司 | 《霧》《雨》《電》合集 | 讀 |
1936.8 | 《憶》 | 回憶錄 | 文化生活出版社 | 讀 | |
1936.12 | 《發的故事》 | 短篇小說集 | 文化生活出版社 | 讀 | |
1937.3 | 《長生塔》 | 童話集 | 文化生活出版社 | 讀 | |
1937 | 《雷》 | 短篇小說集 | 文化生活出版社 | 讀 | |
1937 | 《短簡》 | 散文集 | 良友圖書公司 | 讀 | |
1937.11 | 《控訴》 | 散文集 | 重慶烽火社 | ||
1938.3 | 《春》 | 長篇小說 | 開明書店 | 「激流三部曲」之二 | 讀 |
1938.9 | 《夢與醉》 | 散文集 | 開明書店 | 讀 | |
1939.3 | 《旅途通訊》 | 散文集 | 文化生活出版社 | ||
1939.7 | 《感想》 | 散文集 | 重慶烽火社 | ||
1939.10 | 《黑土》 | 散文集 | 文化生活出版社 | ||
1940.7 | 《秋》 | 長篇小說 | 開明書店 | 「激流三部曲」之三 | |
1940.8 | 《利娜》 | 中篇小說 | 文化生活出版社 | 讀 | |
1940-1945 | 《火》 | 長篇小說 | 開明書店 |
共三部,「抗戰三部曲」 |
讀 |
1941 | 《星》 | 中篇小說 | 香港齒輪編輯社 | 英漢對照 | |
1941.6 | 《無題》 | 散文集 | 烽火社 | 讀 | |
1942.1 | 《龍·虎·狗》 | 散文集 | 文化生活出版社 | 讀 | |
1942.4 | 《還魂草》 | 短篇小說集 | 文化生活出版社 | 讀 | |
1942.6 | 《廢園外》 | 散文集 | 重慶烽火社 | 讀 | |
1943.4 | 《小人小事》 | 短篇小說集 | 文化生活出版社 | 讀 | |
1944.10 | 《憩園》 | 中篇小說 | 文化生活出版社 | 「人間三部曲」之二 | |
1946.1 | 《第四病室》 | 中篇小說 | 良友圖書公司 | 「人間三部曲」之三 | 讀 |
1946.4 | 《旅途雜記》 | 散文集 | 上海萬葉書店 | ||
1947.3 | 《寒夜》 | 長篇小說 | 上海晨光出版公司 | 「人間三部曲」之一 | |
1947.8 | 《懷念》 | 散文集 | 開明書店 | 讀 | |
1948.9 | 《靜夜的悲劇》 | 散文集 | 文化生活出版社 | ||
1951.3 | 《納粹殺人工廠—奧斯威辛》 | 散文集 | 平明出版社 | ||
1951.3 | 《華沙城的節日—波蘭雜記》 | 散文集 | 平明出版社 | ||
1951.7 | 《巴金選集》 | 短篇小說、散文 | 開明書店 | ||
1951.7 | 《慰問信及其他》 | 散文集 | 平明出版社 | ||
1953.2 | 《生活在英雄們中間》 | 散文通訊合集 | 人民文學出版社 | 關於朝鮮的第1本散文集 | |
1953.9 | 《英雄的故事》 | 短篇小說、散文 | 平明出版社 | ||
1954.11 | 《保衛和平的人們》 | 散文、通訊合集 | 中青 | ||
1955.3 | 《巴金短篇小說選集》 | 短篇小說選集 | 人民文學出版社 | ||
1955.5 | 《巴金散文集》 | 散文集 | 人民文學出版社 | ||
1955.5 | 《談契河夫》 | 理論 | 平明出版社 | ||
1957.3 | 《大歡樂的日子》 | 散文集 | 作家出版社 | ||
1957 | 《堅強的戰士》 | 散文集 | 少年兒童出版社 | ||
1957.4 | 《明珠和玉姬》 | 兒童短篇小說集 | 少年兒童出版社 | ||
1958 | 《—場挽救生命的戰鬥》 | 報告文學 | 中國青年出版社 | ||
1958-1962 | 《巴金文集》(1—14卷) | 文集 | 人民文學出版社 |
1958.3第1.2卷;1958.4第3卷 |
|
1959 | 《巴金選集》 | 短篇小說、散文 | 人民文學出版社 | ||
1959.9 | 《新聲集》 | 散文、短篇小說 | 人民文學出版社 | ||
1959.9 | 《友誼集》 | 散文集 | 作家出版社 | ||
1959 | 《豬與雞》 | 短篇小說 | 作家出版社 | ||
1960.4 | 《讚歌集》 | 散文集 | 上海文藝出版社 | ||
1961.12 | 《李大海》 | 短篇小說集 | 作家出版社 | ||
1963.6 | 《傾吐不盡的感情》 | 散文集 | 百花文藝出版社 | ||
1964.9 | 《賢良橋畔》 | 散文集 | 作家出版社 | ||
1965 | 《大寨行》 | 散文集 | 山西人民出版社 | ||
1974 | 《孔老二罪惡的一生》 | 散文集 | 上海人民出版社 | ||
1978-1980 | 《巴金近作》(第1、2集) | 散文集 | 四川人民出版社 | 1978.8第1集;1980.12第2集 | |
1979 | 《海的夢》 | 中短篇小說集 | 人民文學出版社 | ||
1979.12 | 《爝火集》 | 散文集 | 人民文學出版社 | ||
1979.12 | 《隨想錄》(第一集) | 散文集 | 香港三聯書店 | ||
1980.3 | 《巴金選集》(上下卷) | 文集 | 人民文學出版社 | ||
1980 | 《巴金中短篇小說選》(上下冊) | 中短篇小說集 | 四川人民出版社 | 1980.6上冊;1980.8下冊 | |
1981.4 | 《探索集》 | 散文集 | 香港三聯書店 | 《隨想錄》第2集 | |
1981 | 《巴金選集》 | 散文、短篇小說 | 香港昭明出版社 | ||
1981.9 | 《創作回憶錄》 | 回憶錄 | 香港三聯書店 | ||
1982.3 | 《序跋集》 | 散文集 | 花城出版社 | 稿費全部捐贈中國現代文學館 | |
1982.4 | 《探索與回憶》 | 散文集 | 四川人民出版社 | 《巴金近作》第3集 | |
1982.7 | 《巴金選集》(1—10卷) | 小說、散文等 | 四川人民出版社 | 收入1927-1981年的主要作品 | |
1982.7 | 《巴金散文選》(上下冊) | 散文集 | 浙江人民出版社 | ||
1982.10 | 《真話集》 | 散文集 | 香港三聯書店 | 《隨想錄》第3集 | |
1982.12 | 《懷念集》 | 散文集 | 寧夏人民出版社 | ||
1983 | 《巴金論創作》 | 理論 | 上海文藝出版社 | ||
1983 | 新編《巴金散文選》 | 散文集 | 中國文聯出版公司 | 中國文藝聯合出版公司 | |
1983 | 《文學回憶錄》 | 回憶錄 | 四川人民出版社 | 與老舍等合著 | |
1984 | 《病中集》 | 散文集 | 香港三聯書店 | 《隨想錄》第4集 | |
1984 | 《童年的回憶》 | 回憶錄 | 四川文藝出版社 | ||
1984 | 《願化泥土》 | 散文集 | 百花文藝出版社 | ||
1985 | 《控訴集》 | 散文集 | 海峽文藝出版社 | ||
1986 | 《心裡話》 | 散文集 | 四川文藝出版社 | 《巴金近作》第4集 | |
1986 | 《十年一夢》 | 散文集 | 人民日報出版社 | ||
1986 | 《巴金六十年文選》 | 散文集 | 上海文藝出版社 | ||
1986-1994 | 《巴金全集》(1—26卷) | 文集 | 人民文學出版社 | ||
1986 | 《無題集》 | 散文集 | 香港三聯書店 | 《隨想錄》第5集 | |
1986 | 《巴金》 | 短篇小說、散文 | 香港三聯書店 | 讀 | |
1986 | 《當代雜文選粹·巴金之卷》 | 雜文集 | 湖南文藝出版社 | ||
1987 | 《尋找理想的少年朋友》 | 書信集 | 少兒出版社 | ||
1987 | 《雪泥集》 | 書信集 | 三聯書店 | ||
1987 | 《巴金書簡·新編》 | 四川文藝出版社 | |||
1987 | 《隨想錄》 | 散文集 | 三聯書店 | ||
1991 | 《巴金散文精編》 | 浙江文藝出版社 | |||
1991 | 《巴金書信集》 | 散文集 | 人民文學出版社 | ||
1992 | 《域外小說》 | 上海文藝出版社 | |||
1994 | 《憶》 | 回憶錄 | 中國華僑出版社 | ||
1994 | 《短簡》 | 河北教育出版社 | |||
1994 | 《家書——巴金蕭珊通信集》 | 浙江文藝出版社 | 李小林編 | ||
1995 | 《再思錄》 | 散文集 | 上海遠東出版公司 | ||
1995 | 《巴金自傳》 | 回憶錄 | 江蘇文藝出版社 | ||
1995 | 《十年一夢》 | 人民日報出版社 | |||
1996 | 《巴金七十年文選》 | 上海文藝出版社 | |||
1998 | 《探索人生》 | 江蘇文藝出版社 | 蕭珊和巴金的合集 | ||
2001 | 《中華散文珍藏本叢書·巴金卷》 | 作品集 | 人民文學出版社 | ||
2001 | 《中國國外獲獎作家出版社作品集·巴金卷》 | 作品集 | 雲南人民出版社 | ||
2003 | 《隨想錄選集》 | 作品集 | 三聯書店 | ||
20019 | 《隨想錄》 | 作品集 | 作家出版社 |
出版譯文書目:
出版年 | 譯文 | 作品類別 | 著作者 | 出版社 | 備註 | 試讀 |
---|---|---|---|---|---|---|
1927 | 《科學的社會主義》 | 理論 | 阿里斯 | 民鍾社 | ||
1927.1 | 《麵包略取》 | 理論 | 克魯泡特金 | 上海自由書店 | 又名《麵包與自由》 | |
1927.5 | 《獄中與逃獄》 | 回憶錄 | 克魯泡特金 | 廣州革新書局 | 與李石曾合譯 | |
1928.6 | 《薇娜》 | 短篇小說、劇本 | 廖·抗夫 | 開明書店 | 與李石曾合譯 | |
1928 | 《人生哲學:其起源及其發展》(上編) | 理論 | 克魯泡特金 | 上海自由書店 | ||
1929 | 《人生哲學:其起源及其發展》(下編) | 理論 | 克魯泡特金 | 上海自由書店 | ||
1929 | 《蒲魯東的人生哲學》 | 理論 | 克魯泡特金 | 上海自由書店 | ||
1929.8 | 《地底下的俄羅斯》 | 斯捷普尼雅克 | 上海啟智書店 | |||
1929.10 | 《為了知識與自由的緣故》 | 短篇小說集 | 普利洛克等 | 上海新宇宙書店 | ||
1929 | 《一個賣魚者的生涯》 | 傳記 | 凡宰特 | 上海自由書店 | ||
1930 | 《前夜》 | 劇本 | 廖·抗夫 | 上海啟智書局 | ||
1930.3 | 《骷髏的跳舞》 | 秋田雨雀 | 上海開明書店 | |||
1930.4 | 《一個革命者的回憶》 | 克魯泡特金 | 上海啟明書店 | 即《克魯泡特金自傳》 | ||
1930.7 | 《丹東之死》 | 劇本 | 蘇聯A·托爾斯泰 | 開明書店 | 讀 | |
1931.4 | 《草原故事》 | 短篇小說集 | 高爾基 | 上海馬來亞書店 | ||
1932.10 | 《秋天裡的春天》 | 中篇小說 | 匈牙利尤利·巴基 | 開明書店 | 讀 | |
1933.6 | 《過客之花》 | 劇本 | 意大利阿美契斯 | 開明書店 | ||
1933 | 《自傳》 | 傳記 | 克魯泡特金 | 上海新民書店 | 讀 | |
1935 | 《獄中記》 | 傳記 | 美國柏克曼 | 文化生活出版社 | 讀 | |
1936.5 | 《門檻》 | 短篇小說集 | 屠格涅夫等 | 文化生活出版社 | 讀 | |
1936.8 | 《俄國虛無運動史話》 | 史話 | 斯特普尼亞克 | 文化生活出版社 | 《地底下的俄羅斯》改版本 | |
1937.3 | 《夜未央》 | 劇本 | 波蘭廖·抗夫 | 文化生活出版社 | 重譯1930《前夜》 | 讀 |
1937 | 《告青年》 | 理論 | 克魯泡特金 | 舊金山平社出版部 | 讀 | |
1937.10 | 《西班牙的鬥爭》 | 理論 | 洛克爾 | 舊金山平社 | 讀 | |
1938.2 | 《叛逆者之歌》 | 普希金等 | 平明書店出版 | 讀 | ||
1938.5 | 《萬人的安樂》 | 理論 | 克魯泡特金 | 上海平明書店 | 讀 | |
1938.7 | 《西班牙的血》 | 畫集 | 加斯特勞 | 上海平明書店 | 巴金編、加斯特勞繪 | |
1938.7 | 《西班牙的黎明》 | 畫集 | 西班牙辛門 | 上海平明書店 | 巴金編、辛門繪圖 | |
1938.8 | 《戰士杜魯底》 | 理論 | 高德曼等 | 上海平明書店 | ||
1939.3 | 《西班牙的曙光》 | 畫集 | 西班牙辛門 | 上海平明書店 | 巴金編、辛門繪圖 | 讀 |
1939.4 | 《西班牙》 | 理論 | 德國A·蘇席 | 上海平明書店 | ||
1939.4 | 《一個國際志願兵的日記》 | 理論 | 瑞士A·米寧 | 上海平明書店 | ||
1939.4 | 《西班牙的日記》 | 理論 | C·羅塞利 | 上海平明書店 | ||
1939.4 | 《巴塞羅那的五月事變》 | 理論 | 德國A·蘇席 | 上海平明書店 | ||
1940.8 | 《麵包與自由》 | 理論 | 克魯泡特金 | 平明出版社 | 又名《麵包略取》 | 讀 |
1940.8 | 《一個家庭的戲劇》 | 傳記 | 俄國赫爾岑 | 文化生活出版社 | 又名《家庭的戲劇》 | 讀 |
1941.6 | 《倫理學的起源和發展》 | 理論 | 克魯泡特金 | 文化生活出版社 | ||
1941.8 | 《我的生活故事》 | 意大利凡宰特 | 文化生活出版社 | 即《一個賣魚者的生涯》 | ||
1943.7 | 《父與子》 | 長篇小說 | 屠格涅夫 | 文化生活出版社 | 讀 | |
1943.11 | 《遲開的薔薇》 | 短篇小說集 | 德國斯托姆 | 文化生活出版社 | 讀 | |
1944.6 | 《處女地》 | 長篇小說 | 屠格涅夫 | 文化生活出版社 | ||
1945.5 | 《散文詩》 | 散文詩集 | 屠格涅夫 | 文化生活出版社 | ||
1948.3 | 《快樂王子集》 | 童話、散文詩 | 英國王爾德 | 文化生活出版社 | ||
1948.6 | 《笑》 | 奈米洛夫等 | 文化生活出版社 | |||
1949.9 | 《六人》 | 魯多夫·洛克爾 | 文化生活出版社 | |||
1949.12 | 《蒲寧與巴布林》 | 屠格涅夫 | 上海平民出版社 | |||
1949.2 | 《獄中十二年》第二卷 | 回憶錄 | 妃格念爾 | 文化生活出版社 | ||
1950.1 | 《回憶契訶夫》 | 回憶錄 | 高爾基 | 上海平民出版社 | ||
1950.4 | 《回憶托爾斯泰》 | 回憶錄 | 蘇聯高爾基 | 上海平民出版社 | ||
1950.7 | 《回憶布羅克》 | 回憶錄 | 高爾基 | 平明出版社出版 | ||
1950.8 | 《回憶屠格涅夫》 | 回憶錄 | 巴甫羅夫斯基 | 上海平明出版社 | ||
1950.11 | 《紅花》 | 短篇小說集 | 迦爾洵 | 上海出版公司 | ||
1950.11 | 《草原集》 | 短篇小說集 | 蘇聯高爾基 | 上海開明書店 | ||
1951.6 | 《一件意外的事》 | 迦爾洵 | 上海出版公司 | |||
1952.1 | 《癩蛤蟆與玫瑰花》 | 迦爾洵 | 上海出版公司 | |||
1952.5 | 《木木》 | 屠格涅夫 | 上海平明出版社 | |||
1959.5 | 《高爾基選集 回憶錄選》 | 回憶錄 | 高爾基 | 人民文學出版社 | 巴金 曹葆華 譯 | |
1959.6 | 《屠格涅夫中短篇小說選》 | 中短篇小說集 | 屠格涅夫 | 人民文學出版社 | 與肖珊合譯 | |
1962 | 《一個家庭的戲劇》 | 赫爾岑 | 人民文學出版社 | |||
1979.10 | 《往事與隨想》第一冊 | 赫爾岑 | 上海譯文出版社 | |||
1997 | 《巴金譯文全集》十卷本 | 譯文錄 | 人民文學出版社 |
之後出版
時間 | 書名 | 出版社 | 備註 |
---|---|---|---|
2018 | 《隨想錄繪本》 | 海豚出版社 | 戴逸如 圖;巴金故居 編[10] |
2019.1 | 《出訪日記》 | 四川文藝出版社 | 由巴金故居、巴金研究會主持整理[11] |
榮譽獎項
時間 | 榮譽獎項 |
---|---|
1982年 | 獲意大利卡森蒂諾研究院授予的「但丁國際獎」 |
1983年 | 獲法國「榮譽軍團勳章」 |
1984年 | 被香港中文大學授予榮譽文學博士學位 |
1985年 | 被授予美國文學藝術研究院外國名譽院士稱號和榮譽文學博士學位 |
1988年 | 中央新聞紀錄電影製片廠製作完成《巴金》 |
1990年 |
獲前蘇聯最高榮譽勳章──「人民友誼勳章」 獲第一屆日本福岡「亞洲文化獎特別獎」 |
1993年 |
獲亞洲華文作家文藝基金會頒發的「資深作家敬慰獎」 意大利蒙德羅國際文學獎評委會授予巴金和以巴金為主席的中國作家協會特別獎 |
1998年 | 獲上海市人民政府頒發的文學藝術最高獎項——傑出貢獻獎 |
1999年 | 經國際小天體命名委員會批准,中國科學院北京天文台施密特CCD小行星項目組發現的一顆小行星為被命名為「巴金星」 |
2001年 | 獲諾貝爾文學獎提名 |
2003年 | 獲國務院授予「人民作家」榮譽稱號 |
2009年 | 法國的沙多-吉里市確定2009年為「巴金年」 |
人物影響
半個世紀以來,巴金以自己的言論和藝術創作熱情地參與中國現代文化建設。
主要表現在:在「文學的目的就是為了使人變得更好」的思想指導下,創作了一系列具有叛逆性格和奴性人格的藝術典型以「立人」,從「說真話」到「寫真實」以一貫之於他的全部人生經歷和創作活動中,他多次強調「我說我寫作如同在生活,又說作品的最高境界是寫作同生活的一致,是作家同人的一致,主要的意思是不說謊。」
同時巴金還貢獻了以「兩個一致」的典型化方法和「比較象活人」的性格真實的現實主義美學理論;追求真實,在《隨想錄》中一遍遍地虔誠而痛苦地懺悔,剖析自己的靈魂,猛烈地批判封建倫理道德、深挖國人靈魂中的奴性,以人格的魅力參與現代倫理文化的建設。他所提供的帶有強烈主觀性、抒情性的中、長篇小說,與茅盾、老舍的客觀性、寫實性的中、長篇小說一起,構成了現代文學第二個十年中、長篇小說的藝術高峰,而巴金小說所創造的「青年世界」是 30 年代藝術畫廊中最具有吸引力的一部分,巴金也因此為擴大現代文學的影響,做出了不可替代的卓越貢獻。
作品風格
創作題材
就題材而論,巴金的長篇小說以描寫家庭生活為主,並且帶有強烈的自傳性。他的短篇小說則題材多樣,涉及範圍相當之廣。在巴金的作品中,家即社會,家庭是構成社會機體的細胞,家庭生活是社會生活的縮影。巴金的創作實踐表明,他最喜歡通過描寫家庭生活情景來反映社會生活的狀況及其發展變化。其中尤以他的《激流三部曲》和《寒夜》為著。《激流》通過描寫高公館的由盛轉衰及其分崩離析,反映了封建大家庭逐漸沒落的過程,表現了封建專制制度必然崩潰的歷史趨勢,謳歌了青年們的覺醒和反抗。同時高公館的生活也是以作者自己早期的家庭生活為原型而書寫,帶有強烈的自傳性質。《寒夜》通過描寫汪家的解體過程揭露了當時大後方社會的黑暗。作者着重表現的是小家庭內部的矛盾衝突,比如婆媳爭吵,夫妻失和等,通過對日常生活的真實 、細緻的描繪表明,汪家悲劇的根源在於國民黨政府的黑暗、腐敗。這部作品又一次體現了巴金創作的特色,把家庭當作社會的縮影來描寫 以家庭生活畫面來折射出時代的風雲變幻。除此之外巴金在《某夫婦》、《豬與雞》、《團圓》等短篇小說中也有對這一題材的優秀運用。
巴金的短篇小說題材豐富多樣,但總體也可歸結為六類,其一,書寫外國人生活的作品,這類作品集中在《復仇集》、《電椅集》中,《光明集》里也有一部分作品。這類作品描寫了許多外國人的故事,塑造了許多栩栩如生的外國人形象。其二,反映農民 工人 知識分子 小公務員 革命者等各階層人民的苦難生活以及他們的反抗鬥爭。其三,是收在《長生塔》中的四篇童話,即《長生塔》、《塔的秘密》、《隱身珠》、《能言樹》作者藉助童話這種藝術形式來表達自己對社會現實的看法。其四,是收在《沉默集(二)》 中的三篇歷史題材的小說,即《馬拉的死》、《丹東的悲哀》、《羅伯斯底爾的秘密》。這三篇作品反映了法國大革命時期的社會生活,總結了那段歷史的教訓。其五,描寫 40 年代小人物的日常生活,表現了他們的不幸遭遇,收在《發的故事》、《小人小事》等集子中,其中的某些作品體現了巴金創作風格的轉變。其六,反映志願軍生活,即表現戰爭題材的作品,收集在《英雄的故事》、《明珠和玉姬》、《李大海》等小說集中。這些作品是巴金小說創作的最後一批成果,是老作家對新中國文學事業的重要貢獻。
另外,巴金的中長篇小說的題材也具有多樣性,《滅亡》、《新生》、《愛情三部曲》、《海的夢》等作品是反映青年革命者生活的,《激流》三部曲、《憩園》等則是表現封建大家庭生活的作品。《砂丁》、《萌芽》是反映礦工生活和鬥爭的中篇小說,《第四病室》、《寒夜》反映了國統區小市民、小公務員的悲慘生活,《火三部曲》是描寫各階層人民抗日活動的長篇小說。總之,巴金小說的題材是具有多樣性的,是豐富多彩的,他的小說反映了中國現代杜會各個階層的生活狀況,表現了現代社會發展的歷史進程。
語言風格
巴金的語言風格特徵明顯,總體來說他的語言是熱烈、明快、樸素的,然而就情感對語言的影響,又可分為前後兩期來看待。前期以青春激情的抒情語言風格著稱,感染性極強,故而巴金前期以《家》為代表的小說受到青年人的熱烈追捧;而以小說《憩園》為節點的後期作品語言則開始由熱轉冷,筆調變得深沉、悲哀和憂鬱,到了《寒夜》則將這種悲劇式的語言藝術提煉到了巔峰狀態。巴金前期作品語言的氣勢和節奏激越奔肆,一瀉千里,無法以遷回婉轉,含蓄凝鍊對其加以規範;熱烈酣暢,平白真率才是其方圓。這種顯示着「語句和生命是進合為一的」語言,具有強烈的感染力。它「象一團火似的燃燒着,也使別人燃燒」。然而巴金也絕非只是一味任情縱筆、狂放無羈以至流於粗糙簡濫。在具體駕馭這種平白率真、熱烈酣暢的文字時,巴金注重隨情緒的起伏變化和延伸發展來安排句法的構造、修辭方式的搭配和音節的長短相間,讓語言在熱烈明快中自然跌宕成抑揚頓挫的節奏和旋律,產生一種流暢迴環的音樂美感。如作品《春天裡的秋天》中:「我抬起發熱的臉,去看蔚藍的天,去迎自由的風。我的眼裡卻裝滿一對大眼睛和兩道長眉。那對大眼睛裡充滿着愛情,春天的愛情,南方的愛情。」這一句並沒有使用整齊的韻腳,也不講究聲調的平仄搭配,詠玩味間卻給人一種抑揚有致,明快優美的音樂享受。這種富於音樂美的語言,是巴金語言抒情風格的重要特徵。
從《憩園》開始,巴金則逐漸把感情「隱藏」起來,放在文字之外,情節以內,不再像前期的《激流》一般直接吐露內心的情感,而是轉而開始大量運用冷性色彩詞隱晦、冷靜的表露自己的情感,做到動人而不致「引人注目」,以《寒夜》為例,整部小說所用的色彩詞彙除了灰黑,就是昏黃、慘白,從心理上給我們以沉重的壓抑感,加重了對作品的悲劇感受。而晦暗的語言色調作品語言的旋律遲緩,音調低沉,從而與作品的題材和抒情內容達到高度的統一,使得作品的悲劇感頓生,調子也更加悲哀、憂鬱。
文學思想
巴金文學思想的核心為:真與善。這兩點之間,「真」是巴金文學思想的生命,是核心,「善」是巴金文學思想的基點,是價值。巴金文學思想中的善是人的絕對自由追求的價值觀,這主要得益於他早期所接觸的無政府主義思想。無政府主義思想提倡個體之間的自助關係,關注個體的自由和平等。而巴金處女作的《滅亡》則把他反專制的憎和對人類的愛的這兩面作了非常青春激情的表述,而後的《家》則更為直接的體現了他對限制個人自由的封建的主義的無情的控訴。後期,《火》三部曲、《第四病室》、《憩園》、《寒夜》,都體現了對40年代中國社會黑暗的揭露與批判。《火》對抗戰的直接描寫,《第四病室》對社會底層黑暗的揭露,《憩園》對不平等社會的反思,《寒夜》對社會黑暗的控訴。到了晚期的巴金對於「善」的思考則更加帶有更明確的社會內涵,這個內涵,主要是通過對文化大革命的反思來體現,即反對文化專制、反對長官意志、反對粉飾現實、懺悔自己精神上的軟弱,認為整個民族都應該懺悔和反思。於是他也響亮地提出,要建立文革博物館。
巴金的真實觀則更為直白的體現於他的作品之中。因為巴金不同於茅盾等作家完成作品時所具有的系統性和理論性,故而他的作品唯求「真」,以「真」動人,以「真」取勝。在巴金前期的創作中,他致力於青年對家長的對抗情緒的感受,作家的真實就在於對這種感受的發掘和提煉,正如他在《激流·總序》中所說的,我有了生命以來,在這個世界上雖然僅僅二十幾個寒署。」「這其間我也曾看見了不少的東西,知道了不少的事情。我的周圍是無邊的黑暗,但是我並不孤獨,並不絕望。我無論在什麼地方總看見那一股生活的激流在動盪,在創造它自己的道路,通過亂石碎山中間。」作家以其二十多歲的青年的眼睛所看到的生活的激流,所感覺到的愛恨痛苦,通過巴金式的真實的感受體現在裡面,這就是青年的真實感受。在這裡,違反這生活的激流的就是假的,適應這生活的激流的就是真的,就會被巴金體現在《激流》三部曲中。巴金後期創作,這種真實觀發生了一個變化,這個變化在於其理性選擇的加入,即對40年代中國社會的思索及對這種思索的感受。《寒夜》是其中的一個典範。《寒夜》的深刻性在於其真實性,這種真實可以說是殘酷的真實,即以好人對好人的殘忍來體現出生活的真實,製造了好人與好人之間的悲劇。
筆名由來
作家巴金,已聞名海內外,但「巴金」兩字的由來卻不是每個人都知道的。巴金在1957年9月27日致前蘇聯作家彼得羅夫的信中對自己的名字作了註解:「一九二八年八月我寫好《滅亡》要在原稿上署名,我想找兩個筆畫較少的字。我當時正在翻譯克魯泡特金的《倫理學》,我看到了『金』字,就在稿本上寫下來。在這時候我得到了一個朋友自殺的消息,這個朋友姓巴,我和他在法國同住了一個不長的時期。我們並不是知己朋友,但是在外國,人多麼重視友情。我當時想到他,我就在『金』字上面加了一個『巴』字。從此『巴金』就成了我的名字。」(摘自《讀書時報》)
自我評價
「我不是文學家,但是我寫作了五十多年。每個人從不同的道路接近文學。我從小就喜歡讀小說,有時甚至廢寢忘食,但不是為了學習,而是拿它們消遣。我做夢也想不到自己會成為小說家。我開始寫小說,只是為了尋找出路。」
「不要把我當成什麼傑出人物,我只是一個普通的人,我寫作不是我有才華,而是我有感情。對我的祖國和同胞,我有無限的愛,我用作品表達我的感情。今天回顧過去說不到什麼失敗,也談不到什麼成功,我只是老老實實、平平凡凡地走過了這一生。」——巴金
社會評價
「穿越一個世紀,見證滄桑百年,刻畫歷史巨變,一個生命竟如此厚重。他在字裡行間燃燒的,點亮多少人靈魂的燈塔;他在人生中真誠地行走,叩響多少人心靈的大門。他貫穿於文字和生命中的熱情、憂患、良知,將在文學史冊中永遠閃耀着璀璨的光輝。」——感動中國2003頒獎詞《後人評論巴金為中國的良心》
曹禺先生說:「你是光,你是熱,你是二十世紀的良心」,數十年前,曹禺先生書下此言,讚美巴金,1927年,巴金以第一部小說《滅亡》,被人們認識以後,正是以自己全部的光和熱,逐漸成為中國文壇的領軍人,並且長達數十年之久,無人可以替代,沒人可以撼動。
冰心:巴金是「一位最可愛可佩的作家」他的可佩之處,就是他為人的『真誠』……」
蕭乾:「巴金的偉大,在於敢否定自己。」
魯迅:「巴金是一個有熱情的有進步思想的作家,在屈指可數的好作家之列的作家。」
沈從文:「一件是太偏愛讀法國革命史,一件是你太容易受身邊一點現象耗費感情。前者增加你的迷信,後者增加你的痛苦……你感情太熱,理性與感情對立時,卻被感情常常占了勝利……」
舒乙:「他說,人活着,說的和做的要一致,這是達不到的,達不到也要這樣做,這個社會才能變得光明。」
金庸:「巴金是中國偉大的作家。」
王蒙:「他是我們的一面旗幟,也是榜樣。」
文潔若:「我覺得,假若巴金不認識蕭乾,巴金還是巴金,但假若蕭乾不認識巴金,就不一樣了。」
賈平凹:「巴老是我國當代文學巨匠,他的道德和文章,都是當代作家的一面旗幟。」
畢淑敏:「他是一位偉大的文學家,他的正直、光輝,包括他提議建文革紀念館,讓整個民族反思、自省,都讓我們敬佩。我要向巴老學習,做一個有良知的作家,學習他是一種精神的星火傳承。」
草嬰:「巴老最熱烈的感情,就是對勞動人民最真摯的愛,特別是對下層人民深深的同情。」
1983年,法國總統密特朗來我國訪問,又親自在上海展覽館宴會廳授予巴金法蘭西共和國榮譽勳章,並致辭:「我很榮幸地以法國政府的名義授予您榮譽軍團勳章。我的國家在此推崇現代中國最偉大的作家之一,《家》、《寒夜》、《憩園》的不朽作品的作者,藝術不倦的創作者。您的自由、開放與宏博的思想,使您成為本世紀偉大的見證人之一……您就是中國形象本身,一個經過若干世紀的考驗所錘鍊的,並且不斷從自身產生復興動力的、兄弟般的中國形象本身。」
人物紀念
成都巴金故居坐落於四川省成都正通順街98號,是一所深宅大院,又稱李家院子。1904 年巴金出生在這裡。除有兩年隨父親去廣元縣外,巴金在這裡居住到十九歲,在此度過了他的少年和青年時代,1923年春天,巴金離開這裡去南京讀書。這座故居是小說《家》中高公館的原型。1971年因故成都故居被拆除。2013年。成都市政府在原址設立「巴金故居原址」供旅遊人士參觀。
上海徐匯區武康路113號是巴金在上海最後的寓所,也是巴金先生在上海定居住得最長久的地方,這座小樓始建於1923年,曾為蘇聯商務代表處,從1955年起,巴金和女兒李小林一家就住在這幢三層小洋樓里,庭院裡種滿了白玉蘭,巴金在此樓居住了40多年。
巴金文學院創建於1983年,新館位於成都市龍泉驛區北幹道。旨在發現、培養青年作家,並為文藝界人士提供交流學習場所,於2003年巴金先生百歲華誕前夕正式建成,院名由著名作家冰心先生親筆題寫。巴金文學院是中國作家協會創作基地,是研究巴金先生的重要資料庫與學術基地,同時也是文化交流的一個窗口。巴金在世時十分關注文學院青年作家的成長,多次過問文學院的創作情況。
巴金紀念館坐落於四川成都龍泉驛區巴金文學院內,是為紀念中國現代文學家、出版家、翻譯家巴金而建造的。巴金紀念館在巴金誕辰110周年紀念日開館,為二層樓,面積400多平方米。紀念館「天地家春秋」紀念展分為9個部分,前6個部分介紹巴金的文學創作、翻譯和社會工作,全面真實地記錄了巴金的生平事跡;後3個部分主題為「鄉情、友情、親情」,記錄了巴金與家鄉、與親友的故事。
- 貴陽花溪巴金紀念館
1944年5月4日巴金與蕭珊女士來到花溪,在現在花溪公園內的「東舍」舉行了簡樸的婚禮,度過了新婚最美麗的時光。小憩三日後離去。爾後,巴金在離開貴陽之前又特意來到花溪,在這裡小住幾日,並開始着手創作中篇小說《憩園》。在花溪短暫的日子裡,完成了《憩園》這部文學作品。之後這裡開闢出巴金紀念館,改建後,建成完全的「巴金陳列館」。
人物編入
以上來源:[17]
參考資料
- ↑ 巴金同志生平
- ↑ 巴金文集
- ↑ 《巴金百歲年譜》王珞整理
- ↑ 巴金生平及文學活動事略<一>(1904-1929)作者:李輝、陳思和、李存光
- ↑ 巴金生平及文學活動事略<二>(1930-1949)作者:李輝、陳思和、李存光
- ↑ 巴金生平及文學活動事略<三>(1950-1982)作者:李輝、陳思和、李存光
- ↑ 巴金華誕(組圖)
- ↑ 《巴金作品總目》王珞整理
- ↑ 巴金著譯系年目錄
- ↑ 再現《隨想錄》中的箴言雋語——《<隨想錄>繪本》讀者見面會全記錄巴金故居 微信公眾號
- ↑ 我那顆火熱的心仍然在朋友們中間燃燒——巴金:《出訪日記》巴金故居 微信公眾號
- ↑ 巴金故居模型剪彩儀式昨在成都龍泉舉行[圖]
- ↑ 巴金故居
- ↑ 巴金文學院旅遊圖片攜程 旅遊攻略社區 C_image
- ↑ 巴金文學院旅遊圖片攜程 旅遊攻略社區 C_image
- ↑ 巴金與花溪(續篇)李老師的博客
- ↑ 中國知網 百科 巴金